看美劇這麼多年來,從最初漫無目的瞎看到今天完全了解自己口味,從最初看到一張熟臉都覺得有趣到如今每天掃各種美劇新聞,越來越發現單單「看美劇」和真的去了解美劇差別還是蠻大的。
所以從本期推送開始, 打算和大家一起聊一些中文網際網路上不怎麼常見,但其實還蠻基礎的美劇知識。
比如大家都很熟的「試播集」,但是你知道「後門試播集」嗎?或者猜猜看「下艙集」什麼意思?
從本期開始會以多期推送來科普一下這些有意思的知識。如果大家看到什麼不太了解的美劇專有名詞也可以來問我哦,我會儘量解答。
(Lost的試播集被認為是史上最佳之一)
大家都知道,美劇的播出方式是非常獨特的,以「季」的形式播出。在季播劇的特點下,美劇的故事展開通常是按「季」來的。
當然,其實很大一部分的美劇都屬於系列劇,每一集有單獨情節,整劇情節只是鬆散連貫,並不一定要按順序一集集看下去。
這種類型的美劇包括幾乎一切醫務劇、探案劇和情景喜劇。
剩下的連續劇類劇集,情節則會按「季」展開,大部分一季有一個主線情節,每一集劇情都會有關,必須按順序看。
在播劇裡比較典型的該類型的美劇包括《我們這一天》(This is us)和《命運航班》(Manifest)等。
但是無論是上述哪一類型的劇集,在這幾十年的發展後,美劇劇集都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的單集。
比如大家都知道,每一部美劇的第一集都叫Pilot,試播集/導航集。
試播集Pilot
既然叫試播集,當然是實驗性質的,無論是卡司還是角色設定等,都可能出現變化。
在卡司變化中,比較出名的是Lisa Kudrow差一點加入《歡樂一家親》(Frasier),扮演Roz一角。當時電視臺在她和Peri Gilpin兩人間搖擺,在演了試播集後,製片方最終還是認為Lisa Kudrow不適合該角色,將其替換成Peri Gilpin。
不久之後Lisa Kudrow就拿到了《老友記》(Friends)的Phoebe一角。這一換角可謂是個三贏的結局。
還比如《我為喜劇狂》(30 Rock),試播集中Jenna一角本來是由Tina Fey的好友Rachel Dratch出演的,後來在NBC堅持下,換成了Jane Krakowski。不得不說NBC這個決定還是挺正確的,不然之後不少Jenna的情節都會顯得有點奇怪。
又比如《權力的遊戲》,大家都知道龍媽的角色是被換過角的,而「貓姨」凱特琳史塔克一角也一樣。這個角色最初由Jennifer Ehle出演,但試播集後被換角成Michelle Fairley,為此HBO重拍了首集的一些場面。
除了換角,一些劇集最初交給電視臺的初稿和最終被播放的成品之間,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試播集,不僅Penny演員有所變化,Sheldon角色的設定也完全不同。初稿中的謝耳朵可不是我們熟悉的這個處男天才,甚至整個宅男四人組都被描寫得特別猥瑣。從結果來看,這個改進顯然也是成功的。
之前我曾經介紹過「一部美劇誕生要經歷什麼」,試播集在這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說到「試播集」,當然不能不展開說一說「試播季」。
每一個試播集都是其主創數年的心血,甚至可能是其畢生夢想。而一個試播集項目如果經歷了重重難關,終於被電視臺選中,那麼接下去的遠非慶祝,而是後續一個接一個新任務,一切都是為了這部劇能順利播出。
在被電視臺選中後,主創需要開始為拍攝試播集「搶人」。
(Happy Endings和New Girl)
這種時候,先被電視臺選中的劇就有優勢,可以先出手搶人,所以越到後面的劇面臨的困難就越大。
在幕後工作人員中,主創首要搶的是四個人:導演、選角導演、藝術總監和攝影導演。
這四個工種雖然好萊塢從業人員眾多,但對各部美劇主創來說,真的符合自己心意的人選就非常有限了,所以真的是用搶的。
接著當然就是非常重要的選卡司了。
其實不少主創在開啟項目的時候,腦中早有扮演主角的心儀人選,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搶過來。當然,各個不那麼主要的角色就要看選角導演水平了。
別看好萊塢演員多如牛毛,有演技有顏且名氣足夠擔綱主演又符合角色年齡種族等要求的,其實選擇範圍非常小。
選中之後,主創如何說服這個演員加入自己項目而不是別人的項目則又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所以每年的試播季,也是很多稍有名氣的演員發現自己身價大漲的時候。
甚至對一些主創來說,如果項目很晚才被電視臺選中,自己所剩選中不多的話,也只能勉強湊合,正式參演的很可能已經是自己的第四第五選擇了。因為這個時候如果某個試播集因為各種問題拍攝進度被延遲,那麼項目很可能會被電視臺推遲到第二年,到時候會發生什麼就更難說了,任何一個主創都會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另一方面,電視臺也往往會給出對某個角色的意見,會強插電視臺看中的演員。那麼主創就要做出決定,是聽自己的還是聽電視臺的。比如當年《X檔案》(The X Files)製作時,電視臺對女主就很不滿意,一心想要一個金髮碧眼性感型女演員,但主創最終頂住壓力還是選了Gillian Anderson,從後期反應來看,主創當然是對的。
一切就緒後試播集開拍,被電視臺順利選中的話,此時一段挑戰其實也才剛剛過半。
主創要確定那些參與了試播集的卡司們籤約,確保他們繼續拍下去,因為這個時候,別的項目還是會來搶人的。
已經參演了試播集的主要卡司可能被別的劇搶走,那麼主創又要做決定,是角色換人,還是乾脆換個角色。這種情況在2011年的《傑茜駕到》(New Girl)發生過,當時主要角色之一Coach的演員選擇出演同年另一部劇《幸福終點站》(Happy Endings),前者只好在第二集匆匆給了個解釋,換了個新角色。
後門試播集 Backdoor Pilot
當一部劇集足夠成功的時候,或者某部劇集中某個配角/某條故事線有非常大潛力的時候,往往會被開發出相應的衍生劇。
衍生劇往往會通過母劇來被介紹給觀眾,這就是所謂的「後門試播集」。
比如比較有名的兩大系列《法律與秩序》(Law & Order)和「芝加哥全家桶」都是如此。(這兩大系列都出自Dick Wolf之手)
「芝加哥全家桶」最初來自熱播劇《風城烈焰》(Chicago Fire),而後由其介紹給觀眾《芝加哥警署》(Chicago PD)。《芝加哥警署》又介紹給了觀眾《芝加哥急救》(Chicago Med),之後還有一季就被砍的《芝加哥法律》(Chicago Law)。
如果你發現你常看的某部電視劇某一集忽然湧入了一大堆沒見過的新角色,而平時的主角出現得很有限,然後這些新角色下一集就全部消失,那麼這大概率是該劇在介紹自己的衍生劇,就是一集「後門試播集」。
有些衍生劇由於這個「後門試播集」表現並不好,或者其它一些原因,最終也沒能單獨成劇,那麼其母劇就會留下這麼突兀的一集。
本期先到這裡,下一期我們會來聊聊:聯動集、直播集、下艙集和羅生門集。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公眾號:樹影下的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