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溼氣是怎麼來的?做好4點,去除體內溼氣。
「溼氣重」這個說法,是我們說的比較多、也聽得比較多的一個詞。尤其到了夏末秋初的時節,當外界的氣候陰雨偏多、自己又感到有點體重身乏時,就會懷疑是不是有點溼氣重了。
既然是「溼氣重」,自然就會想到要祛溼。這也是現代人比較熟悉的一種養生方式。
但是,溼氣是什麼?溼氣又是怎麼來的呢?想要更好地祛溼,這兩個問題是需要先弄清楚的。
所謂溼氣,也就是中醫外感六淫之一的「溼邪」。六淫之邪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它們本來其實是正常的天氣變化。
只是當這種變化太嚴重,例如梅雨天氣陰雨綿綿,根本見不到太陽,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了,於是正常的氣候也就變成邪氣了。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但它的表現形式常見的會有三種:和寒氣結合而成寒溼,和熱邪結合而成溼熱,與風邪結合而成風溼。
但總的來說,溼氣還是一種陰性的邪氣。
至於如何區分寒溼與溼熱,大致可以結合外界的氣候來判斷。氣溫偏高時多溼熱,氣溫偏低時多寒溼,而風溼則四季均有。
所以,無論寒溼、溼熱還是風溼,也就是除了溼邪的特點之外,同時分別還具備寒邪、熱邪、風邪的症狀。
因此,寒溼之證多有陰寒之像,如肢體冰涼,大便洩瀉;溼熱之證則有汗出如油、發熱不揚;而風溼則有瘙癢、遊走不定之像。
知道了溼邪是什麼之後,我們還需要知道溼邪是怎麼來的。
在中醫裡面,將溼邪的來源分為兩種,一種是外溼,一種是內溼。
外溼多數是由於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有比較明顯的季節特點,以長夏時節最為多見。因為這個時候溼氣最盛,故多溼病。
還有一種溼氣是內溼。相對來說,內溼的成因就要複雜一些。可以說,內溼是身體本身病態之後的產物,最常見的如脾虛生溼。
多是生冷瓜果,或者嗜酒成癖。脾陽失運,溼自內生。比如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致脾陽受損,運化水溼之能力下降,於是便催生了溼氣;
還有一部分是由於缺乏運動,導致全身的氣血周流不暢。窒礙了體內陽氣的升發,也會導致水溼內生。要知道,脾陽、機體的陽氣,才是控制溼氣的主力軍。
弄懂了什麼是溼氣,以及溼氣從哪裡來之後,最好能了解一下溼氣對身體影響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3個方面:
1、 溼性重濁。
一個詞兩個字都是關鍵字——重、濁。溼邪是六淫之邪氣裡的「重」者,於是便容易困住我們的肌體。
所以,當溼邪犯表時,人就容易出現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這也是內經所說的「因於溼,首如裹」。
被溼氣困住了,會老是覺得自己的頭腦被什麼東西裹起來了,有的人說自己帶了一個帽子。
如果溼邪阻滯經絡,流注關節,則會出現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
如果溼邪流注下焦,則會出現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洩,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這些都是重濁兩字的分別註解。總之就是影響氣血的正常流通,還容易與其它邪氣集夾雜,成為它們的「載體」。
2、 溼性粘滯。
這也是溼邪的一個主要特點,也就是說,溼邪比較粘膩,有點「膠著」的味道。一旦被溼邪纏上,全身都會有那種不爽的感覺,很多時候卻又說不出具體的問題。
總之,溼性粘滯,就是指溼邪致病之後所表現的、那種總是粘膩不爽的感覺。如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裡急後重等等。病程也比較常,遷延時日,纏綿難愈。
3、 溼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一般來說,溼氣比較重的人,陽氣都不會充旺,往往表現為面色淡白,精力不濟。這是因為溼邪粘滯,留滯在臟腑經絡之間,阻遏了機體的氣機,使氣機無法正常升降,從而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那麼,如何去溼氣呢?
首先,要根據溼邪所在的部位來去溼。
比如,如果溼邪傷到了脾胃,那就要健脾祛溼,燥溼健脾等等,比如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之類;
其次,根據溼邪結合的他邪來祛溼。
溼氣和熱結合成溼熱之證,那就要清熱利溼;溼氣和寒邪結合而成寒溼,那就用溫陽化溼之法;溼氣和風邪結合而成風溼之證,那就用祛風勝溼之法。當然,這些都是中醫的傳統理論。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去溼氣其實就在於平常的日常飲食起居上:
1、辛香佐料幫助祛溼:
溼性粘滯,粘滯就容易讓氣機「抑制」,而辛香能化散。所以,日常的菜食裡,適當放一些辛香的佐料,如姜蔥酸之類,或者花椒、豆蔻、砂仁之類,都有去溼氣的好處。
2、直接吃一些去溼氣的食物:
很多食物都有一定的祛溼作用,如冬瓜、綠豆、赤小豆。鯽魚、鯉魚等等。紅棗薏米粥,更是傳統的祛溼名食。
溼氣重的朋友,也可以用紅豆、薏米、芡實這些健脾利溼的、甘淡滲溼的藥食做成茶包,像泡茶一樣喝點,有不錯的祛溼作用。
3、 促進氣血周流:
這一點對缺乏運動的人更顯合適。久坐不動的人,應該適當增加運動量,出一場暢快淋漓的大汗,促進機體的氣血周流,也幫助去除了溼氣。
4、保持良好的起居作息:
比如讓自己居住的環境儘量乾燥,保持室內通風。同時,夏天也要避免直接躺在地板上,避免衝冒雨露等等。
總之,溼氣重是我們常說的一個養生問題。如果上述三部分都能理解好了,並做好上述4點,祛除溼氣、一身輕鬆就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