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漢故居的匾額與楹聯

2021-01-09 騰訊網

(本文2415字,閱讀需要約6分鐘)

在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城南達府巷內有一處顯眼的古代民居院落,它就是清代著名學者李銘漢的故居。從清代鹹豐年間到民國時期的一百多年裡,這裡曾經誕生過四位名揚隴右的著名學者,他們分別是李銘漢、李於鍇、李鼎超和李鼎文。在近現代的隴右他們祖孫三代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德行而聲望顯赫,享有「涼州世家」的美譽。

2018年,武威市委、市政府對這一處蘊含著深刻文化內涵的名人故居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保護性修繕,修繕後的李銘漢故居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再現了清代西北一處文化世家生活、治學的家宅原貌。

經各方努力,此次修繕中還復原了故居中原有的部分匾額與楹聯。匾額與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有的裝飾形式。它集文學、書法藝術於一體,其文化深厚,內涵豐富,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的聯繫。今天,我們若想讀懂這處近200多年「涼州世家」文化名人的生活之地,除了李氏優良的家風學風外,也可參看這些散落在故居內的匾額楹聯。而這些匾額與楹聯裡面的故事,正是李銘漢故居內最具深意的所在。

過廳楹聯:鸞鳳和鳴龜佔昌後,蘭芝挺秀瑞應生孫。

該楹聯懸掛於故居前後院過廳廊柱兩側,是李銘漢的兒子李於鍇題寫。鸞鳳和鳴,語出《左傳》「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意喻夫妻之間相親相愛;蘭芝挺秀,指蘭芝挺拔秀麗,長勢喜人。該楹聯反映著李於鍇作為一個中國傳統家庭的家長希望家族內夫妻和美,子孫滿堂之意。

李銘漢書齋匾:日知齋

該匾懸掛於內院李銘漢書齋之上,由李銘漢自題。匾以黑色為地,金色字體敦實凝重。「日知」出自《論語》孔子弟子子夏之:「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意思是說:「每天知道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不要忘記那些已經掌握的新內容,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好學、知識淵博的人了。「日知」二字正是李銘漢一生的座右銘。由於家境的原因,李銘漢十歲才開始讀書識字,但他努力進取,其刻苦、認真的精神得到了武威名師尹世阿、張澍以及陳世鎔的賞識,他們曾先後收他為弟子,傳授學業。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努力,李銘漢最終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史學大家。

李於鍇書齋匾:味檗齋

此匾懸於李於鍇書齋之上。其筆法沉穩圓潤,為李於鍇所寫。檗,指黃柏,其味苦,這裡是說讀書之人明知讀書清苦,但更要激勵自己堅持下去的決心。「味檗齋」原為明代萬曆年間名臣趙南星的書齋名。趙南星一生為官清正廉明,他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日夜操勞國事,受到了後世的敬仰。李於鍇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味檗齋」,除有激勵努力學習之意外,還在於仰慕趙南星的品行,並以他作為自己立身的榜樣。李於鍇,李銘漢次子。1895年,他考中進士,以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山東為官十四載,歷任蓬萊等地縣令,後官至山東沂州知府。在山東為官時李於鍇體恤民情,政績卓然,在當地有「賢太守」之稱。

上堂屋匾:古槐堂

「古槐堂」三個大字,為李銘漢所題,三字蒼勁洗鍊,頗具神韻。古槐堂是李銘漢故居的中心建築。而所謂的古槐堂,源於李銘漢後院裡一棵高大的明代古槐。夏天李銘漢祖孫幾代都在院子中乘涼歇息,這棵古槐陪伴了李氏幾代人的成長、衰老,他們對這棵槐樹懷有深深的感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花草樹木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寓意,而槐樹以其蒼勁挺拔、根深葉茂的形象被認為是正直堅強、仁義寬容的象徵,李銘漢將李氏堂屋取名為「古槐堂」,也是以此教導李氏後人要如這棵槐樹般正直做人的道理。

古槐堂左右兩側廊柱上為李於鍇的篆體楹聯:勤舊學不解,闢新智見聞」

「解」通「懈」,「智」通「知」,意思是對於傳統知識要勤奮好學,不懈怠,而在遇到新的知識時又要很有見地,視野開闊,就會有新的收穫。

與上述幾塊匾額不同的是,在故居過廳東西兩側還各懸有「賦去煩重」、「棠陰榆社」兩塊匾額。關於這兩塊匾額,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明代的涼州衛(今武威),有王(明肅王朱楧)、吳(允誠)、宋(晟)三府的耕地,明朝滅亡後,清政府將這三府的耕地統一編入武威縣,變更分配給當地農民耕種並收取賦稅,故名「更名地」。但不知什麼原因,「更名地」稅定的比一般的賦稅重三倍,農民們有時辛苦一年的收成還不夠繳稅,沉重的賦稅壓得他們苦不堪言,有些農民因無力繳納,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往他處。李銘漢生前就曾為減免這一賦稅而多方奔走。清朝滅亡,「更名地」稅仍未取消。民國建立後,李於鍇辭官回到家鄉,他繼承父親遺志繼續向民國政府倡議減賦。民國六年(1917年),在久未得到答覆的情況下,李於鍇便自己籌集巨資,一次替農民繳納「更名地」糧約1800石,為他們減輕了多年來的這一沉重負擔。當時的鄉民們感激不已,紛紛上門跪謝。李於鍇去世後,武威民眾自發前來弔唁,並送上這兩塊匾額,其中「賦去煩重」匾講李於鍇「籌資買賦」的這一義舉曾為當地老百姓免除了沉重的賦稅。「棠陰榆社」,棠陰:典源出自《詩經》《史記》,比喻民間對於地方管理者惠政的紀念。榆社:見於「枌榆社」,為漢高祖的裡社名。以後「榆社」指故鄉的裡社,明代高啟詩中有「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之句,這裡意指李於鍇辭官後還念及家鄉人民疾苦。送上這兩塊匾額表達了民眾對李於鍇深深的懷念與敬仰之情。

如今,象徵著李氏三代學人學術精神的那棵高大古槐早已不見,而這些懸掛於故居中的匾額與楹聯便成為李銘漢故居中最具內涵的記憶,它不僅蘊涵著李氏幾代人修身治家、立身處世的道德志向以及治學精神,也讓前來參觀故居的人們在出入俯仰間得到薰陶與啟迪,使李氏家族的人文魅力至今閃耀。

作者簡介:王麗霞,武威雷臺景區資深講解員,常年研讀雷臺漢文化、五涼文化,有多篇論文發表。

責任編輯:吳 燕

編 輯 :李元輝

統 籌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眾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匾額文化 | 李銘漢與《範公祠記》
    此匾是武威文廟桂籍殿懸掛的第一塊匾額,從此開啟了文廟桂籍殿懸掛匾額的歷史先河。而為文廟獻上這塊匾額的,是廣陵(揚州)人範仕佳。「萬世文宗」匾額款識明確記載匾額的懸掛時間及獻匾之人:「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陽月上浣穀旦之吉工竣慶謹立 監督涼州等處倉場鞏昌府加五次紀錄廣陵範仕佳謹獻。」
  • 鮮為人知或業已消失的武威匾額
    李銘漢故居匾額李銘漢故居位於達府街。舊貌由三部分組成,中為祠堂院,西為住宅,南為花園。據宋振林先生所著《名勝古蹟》載,祠堂院始建於民國五年(1916)。坐南向北,分前後兩院。後院上堂屋面闊五間,硬山頂式,屋脊施磚雕,飛簷出廊,滾檁踩枋。東、西廂房各三間,不出廊。北面過庭三間,朝南出廊,亦滾檁踩枋。
  • 匾額與楹聯
    匾額通常為二到四字左右,可以是對建築物的定義,包含建築名稱,如頤和園的「玉瀾堂」、「秋水亭」、「暢遠樓」等,拙政園的「待霜亭」、「玲瓏館」等。楹聯的格式要求要更高一些。楹聯分為兩側兩聯,掛在右邊的為上聯,叫「出句」或「出聯」,掛在左邊的為下聯,叫「應句」或「應聯」。楹聯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對仗」的修辭手法。
  • 易學宗師黃壽祺故居
    易學宗師黃壽祺故居,位於福建省霞浦縣鹽田畲族鄉鹽田上街黃厝裡。它坐北朝南,依山臨海。是已故中國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易學家、書法家黃壽祺先生幼年生活的祖厝。該故居於2005年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點,並撥款100萬元修葺。
  • 【徽州文化】歙南李氏宗祠《脩爵堂》匾額、楹聯淺析
    李氏宗祠《脩爵堂》正門上方原有一塊豎匾:《欽賜副榜》,那可是《脩爵堂》李氏後人的榮耀。李氏宗祠《脩爵堂》門口原有一副楹聯「道德五千言門第,皇王三百載人家」。這幅楹聯寫得非常自豪。這上聯說的是老子李耳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李家的驕傲。這裡表明橋亭山李氏是春秋時大哲學家老子李耳的後裔。
  • 武博珍藏——民國時期古建築賈壇故居
    武威歷史悠久,文化名人輩出,城內保存著很多名人故居,民國時期的賈壇故居,是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築。
  • 走進古民居觀匾額|福建古田西洋,餘祖德厝望重鄉評匾額
    圖文作者:張桂守據說匾額興起於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橫的叫匾,豎的叫額,又稱「匾額」,俗稱「牌匾」。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而且是文化的標誌,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標誌。它廣泛應用於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牌匾是懸於門屏之上。
  • 寫在客家匾額在滬展覽前
    聽「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副館長黃崢先生說,福建連城縣樹芳齋要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舉辦客家匾額展覽。日前,筆者和小何專程前往連城縣參觀。楊芳夫婦堅持十餘年,興辦「樹芳齋匾額陳列館」,藏品有三千餘件,其中客家匾額800餘方。這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樹芳齋在收藏的同時致力於匾額、楹聯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研究。
  • 武威雷臺觀的匾額
    二、所存匾額 上世紀60年代後期,雷臺觀內神像及其部分建築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觀內頹敗不堪,原有的匾額、楹聯蕩然無存。1981年以來,武威當地政府對這座蘊含著豐富道教文化內涵的古代宮觀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與維修,基本恢復了其明清古建築的本來面貌。
  • 【匾額書法大家談】「匾額學」應成為專門學科——王亞洲談匾額文化
    四、如今,雷射刻字、機器製作、3D列印等科技手段,讓匾額製作變得輕而易舉,加之匾額製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圖案、紋理等鑲邊工藝,導致匾額的文化底蘊幾乎喪失殆盡。  相較於傳統而言,現在的匾額發展及其生態已發生很大改變,要振興匾額發展首先要得到官方重視,在發展當地文化的同時,給匾額文化一點空間,甚至形成一種匾額文化現象。
  • 林文鏡故居原來長這個樣子
    林文鏡故居位於陽下街道溪頭村,其建築風格為清末福清典型的古民居。故居裡有大量修身、養性、詠物、言志、治學的楹聯佳作詩對。觀之、讀之,令人流連忘返。  楹聯是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在我國經過一千多年的演練,已形成了特有的楹聯文化,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楹聯韻味無窮,字句凝練,整齊精嚴,內容涵蓋豐富,格言、警句、諺語、詩情哲理,極具風神韻致的觀賞價值。  楹聯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廣泛的群眾特色。它具有體裁精練、內容豐富、可俗可雅、深邃潛在的內在美。
  • 古厝楹聯
    近日,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的帶領我市優秀城市講解員進行「古韻永寧」踩線考察,李館長在為他們講解古建築時,特地強調了閩南「楹聯」文化。臨終前,他仍牽掛著銀江小學校舍和隴西堂會所這兩項未競事業。  1952年,逢璽與逢康兩兄弟決定在家鄉營建樓房,分別為「觀濤別墅」和「康樂別墅」,並建了一座門樓把兩棟別墅連接起來。門樓二樓上的匾額名曰「聯榮同居」,門樓大門還題有兩兄弟名字冠首的楹聯,寓意他們同心同結。「一對簡單的楹聯,往往卻蘊含著深意。」
  • [中國夢 振興路] 在客家匾額中鐫刻夢想
    一襲唐裝,一副黑邊的老花鏡,一雙靈巧的手,隨著刻刀的遊走,木屑翻飛跳躍……8月28日,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匾額製作人肖天長的工作室裡,64歲的他正一絲不苟地雕刻著匾額。沒過一會兒,只見幾個大字便躍然匾額上。「每塊匾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 四字匾額拍出529萬元!道光帝「御筆」拍賣最高價誕生
    四個字的匾額,從10萬元起拍,一路上漲,最終以529萬元成交,這一價格也創下拍賣市場中道光帝「御筆」的最高價。本周末,北京翰海2020秋季拍賣會結束全部專場拍賣,順利收槌。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法書楹聯、紫甌凝香-紫砂藝術、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當代書畫、古董珍玩等8個專場1900餘件拍品,總成交2.8億元。除備受矚目的道光帝楷書《白龍潭龍神廟》匾額外,「明永樂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以2185萬元成交,成為本次拍賣會最高價。中國書畫板塊,近三成拍品超估價數倍成交。
  • 泰順有座民居叫:張十一故居
    這座張十一故居的大宅,就位於泰順縣泗溪鎮前坪村,前有水田,後有山林,環境非常符合當時的大戶人間的選址。我們行走在田間路埂,一些家養的雞悠閒地在稻草中尋覓食物,古老的房屋瓦背後,有炊煙嫋嫋升起,望著陽光下的這一切,田園牧歌的風景就是這麼樸實和簡單。
  • 國家級非遺丨客家匾額,爬滿記憶的鄉愁~
    客家匾額習俗從形式上是由民間姓氏的「堂匾」演變而來,內容上是隨南遷的漢民由古代仕宦的「閥閱功狀」演變而來。 因此,客家祠堂家廟橫梁與簷頂之間都掛有匾額和楹聯,除了一部分是頌揚先人輝煌的功績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後炫耀族人舉業和仕途的匾額。客家匾額 = 民俗景觀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牌匾已經消失了。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八|頤和園中的建築匾額
    頤和園裡楹聯匾額幾乎處處可見,其形式之豐富,內容之廣博,數量之繁多,在中國現存古典皇家園林中首屈一指,是這座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十塊形態各異的匾額,本期微覽將向大家介紹一下頤和園中的匾額。
  • 紫禁城楹聯:有稱仁頌德,也有閒情逸緻
    楹聯,昔稱肇始於五代蜀孟昶之桃符,那已經是一種新年在闢邪祈福的裝飾品上的題詞,若說從修辭角度審美的聯語,則遠在這之前。 對聯在宋元間已多見於宮殿、書院、寺觀、齋館,梁章鉅《楹聯叢話》的開篇《故事》,即列舉了蘇軾、朱熹、趙子昂等人皆擅作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