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副館長黃崢先生說,福建連城縣樹芳齋要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舉辦客家匾額展覽。日前,筆者和小何專程前往連城縣參觀。楊芳夫婦堅持十餘年,興辦「樹芳齋匾額陳列館」,藏品有三千餘件,其中客家匾額800餘方。這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樹芳齋在收藏的同時致力於匾額、楹聯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研究。其精神令人敬佩。徜徉在匾額陳列館,猶如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歷史知識的世界,美不勝收。
匾額,又謂「匾」、「牌匾」。匾額懸掛在顯要的位置,有彰顯美德、光宗耀祖的作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恩賜、嘉獎、表彰、禮儀、祝賀、命名等多種用途,被歷代帝王將相、士大夫乃至民間賢者廣為使用。莊重威嚴的皇宮、殷實富貴的豪宅、勤於耕讀的書齋、顧客盈門的商鋪以及隱而不仕之居室,他們無不頂著一方方金粉匾額,以昭示主人的理想。早在秦代就出現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客家匾額形制古樸、書法精湛,所需質材多為南方香樟木、楠木、杉木等,工藝又分為雕刻、堆灰、泥金、榜書等,匾額成為具有傳統教育不可替代性的藝術珍品,在贛南、閩西、粵北等客家居住地更加盛行。當客家人南遷在離開親人和祖居地以後,難免感到孤獨。這時,通過掛匾額來取得同宗群體的歸屬感,並以此提高別居者的社會地位。所以說,匾額是客家人崇文敬祖、傳播中原傳統文化的產物。但是,隨著傳統文化被摧殘,匾額文化已經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斷絕。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匾額,也逐漸被遺棄了,特別是在「文革」掃「四舊」中用來修建豬舍,或作廁所踏板……。值得慶幸的是,不少有識之士像樹芳齋主人那樣獨具慧眼,收藏、保護和宣傳匾額這一獨特的中華文化精品。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