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客家匾額在滬展覽前

2021-01-07 中國經濟網

  聽「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副館長黃崢先生說,福建連城縣樹芳齋要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舉辦客家匾額展覽。日前,筆者和小何專程前往連城縣參觀。楊芳夫婦堅持十餘年,興辦「樹芳齋匾額陳列館」,藏品有三千餘件,其中客家匾額800餘方。這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樹芳齋在收藏的同時致力於匾額、楹聯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研究。其精神令人敬佩。徜徉在匾額陳列館,猶如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歷史知識的世界,美不勝收。

  匾額,又謂「匾」、「牌匾」。匾額懸掛在顯要的位置,有彰顯美德、光宗耀祖的作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恩賜、嘉獎、表彰、禮儀、祝賀、命名等多種用途,被歷代帝王將相、士大夫乃至民間賢者廣為使用。莊重威嚴的皇宮、殷實富貴的豪宅、勤於耕讀的書齋、顧客盈門的商鋪以及隱而不仕之居室,他們無不頂著一方方金粉匾額,以昭示主人的理想。早在秦代就出現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客家匾額形制古樸、書法精湛,所需質材多為南方香樟木、楠木、杉木等,工藝又分為雕刻、堆灰、泥金、榜書等,匾額成為具有傳統教育不可替代性的藝術珍品,在贛南、閩西、粵北等客家居住地更加盛行。當客家人南遷在離開親人和祖居地以後,難免感到孤獨。這時,通過掛匾額來取得同宗群體的歸屬感,並以此提高別居者的社會地位。所以說,匾額是客家人崇文敬祖、傳播中原傳統文化的產物。但是,隨著傳統文化被摧殘,匾額文化已經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斷絕。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匾額,也逐漸被遺棄了,特別是在「文革」掃「四舊」中用來修建豬舍,或作廁所踏板……。值得慶幸的是,不少有識之士像樹芳齋主人那樣獨具慧眼,收藏、保護和宣傳匾額這一獨特的中華文化精品。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丨客家匾額,爬滿記憶的鄉愁~
    可以說,匾額是中國古典文化一個靈動的縮影,是建築物的靈魂和眼睛。客家匾額「有院就有門,門上就有匾。」客家門匾習俗是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繼承漢人中原匾額文化後,逐步形成的內涵豐富、樣式固定的文化現象。
  • 保護傳承非遺 贛州會昌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據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漢高祖六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衣冠南渡」後,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習俗也隨之帶到了贛南,並在贛南廣大客家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興盛與贛南鄉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態有關。
  • 客家文化傳承 【樹德堂】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開館典禮儀式
    石祿生會長愛國愛鄉,以弘揚客家文化展現民族匾額文化,傳播中華文字文化精髓,從他個人收藏的幾千片中華傳統匾額中,遴選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代匾額,涵蓋明清宮廷官宦、名門望族、富甲翰林等遺留下來的墨寶,不但寓意深刻言簡意賅,而且字字珠璣警醒世人,真乃客家文脈之瑰寶,這批精選的古代牌匾精品與樹德堂古建築融為一體,通過精心布展使得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成為展示璀璨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 [中國夢 振興路] 在客家匾額中鐫刻夢想
    一襲唐裝,一副黑邊的老花鏡,一雙靈巧的手,隨著刻刀的遊走,木屑翻飛跳躍……8月28日,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匾額製作人肖天長的工作室裡,64歲的他正一絲不苟地雕刻著匾額。沒過一會兒,只見幾個大字便躍然匾額上。「每塊匾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 八閩千姿:客家女收藏匾額找尋歷史記憶
    中新社連城3月1日電 題:客家女收藏匾額找尋歷史記憶  作者 郭熙嬋  穿過「客家祖地」福建連城縣城的鬧市,拐入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鬧中取靜處便是當地人盡皆知的一個陳列館:沒有亮麗光鮮的裝飾,沒有氣勢磅礴的規模,只存有「特別」的歷史見證物——匾額。
  • 國家級非遺名單,會昌匾額習俗上榜!
    涉及興國山歌、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獅舞(古陂蓆獅、犁獅)、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東河戲、客家古文、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燈會(石城燈會)、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等「非遺」代表性項目。
  • 兩岸記者參觀會昌客家牌匾 感受客家文化特質(圖)
    ,感受客家先民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客家文化特質。  參觀客家牌匾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  客家牌匾
  • 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
    在程老自立的「客廳大學」裡,他翻開《常青樹》,指著《客家文學開山祖程賢章》一文的標題,對我說:「什麼叫客家文學?」我說:「我既不是小說家,也不是文藝評論家,無能力給客家文學下定義。憑我個人的讀書體會,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就是客家文學。」程老說:「你只說對了下半句。」很顯然,他並不同意用客家方言寫客家文學一說。他暗示我,「用普通話寫客家風情」,同樣是客家文學。
  •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
    寫在一塊匾額上的故事文/田啟禮來到河南省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平臺辦事處田老家村,走進有著330多年歷史的歸德田氏先祠,在古香古色、莊重典雅的大殿門頭上方,懸掛著一塊黑色木製匾額,上面陰刻「荊槐堂」三個歐楷大字,下方落款「田英章題」,端莊大方,筆刀有力,塗以黃色金漆,熠熠生輝,格外耀眼。
  • 【匾額書法大家談】「匾額學」應成為專門學科——王亞洲談匾額文化
    王亞洲:歷史上看,唐以後的匾額題寫基本是楷書。匾額畢竟面對的是大眾群體,某種意義上是起昭示作用的,讓人們一眼便知寫的是何內容、作何用處。從這個角度而言,楷書、行書、隸書三種書體題匾較合適,篆書題匾偶爾也能看到,但草書和篆書是非書法人難以辨識的,作為匾額書體不太合適,特別是草書。我題匾基本用楷、行、隸三種書體。
  •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是誰寫的?傳說是王羲之寫的,真的嗎?
    當人們大飽眼福之後,每每要誇起巨匾的書寫者:有說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湖南人何子貞寫的,也有說是清代號稱「壓倒三江」的書法家遼陽人王爾烈寫的;還有的說是嚴嵩寫的。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曾經有人給我講過這樣一個饒有風趣的故事:「天下第一關」是王獻之仿其父王羲之的筆體寫的。據傳,山海關城樓上要掛大匾,負責的官員請王羲之書寫。
  •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大汶口文化中的古陶器上刻有文字符號,雖然儀發現六個文字但足以證明中國五千年前已有了刻字的歷史事實。後人在殷墟裡發掘的十萬餘片甲骨,都有用刀刻出來的文字。甲骨刻字,疏密有致,有藏有露,行氣灑宕,布局如列。與之同輝的鐘鼎彝器文字,或刻或鑄,氣勢恢宏,風格古雅。甲骨文、鍾周文的形成,寓示著刻字藝術的成熟。
  • 鰲拜府應掛什麼匾額,最正確的答案是,級別不夠的人根本沒有匾額
    匾額是古建築、以及宅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築相互輝映,是古建築必不可少的文化符號。新版《鹿鼎記》播出後,大家都非常好奇鰲拜的府邸該掛什麼匾額,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最正確的答案竟是不夠級別的人根本沒有匾額,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姜壽田:書法審美與實用的分離,加劇了匾額的窘境!
    既至明代,現也未見徐渭、董其昌、王鐸、倪元璐、黃道周等的匾額真跡傳世。至清初匾額於北京故宮始多見之,並皆系皇帝御筆。如順治題寫的匾額「正大光明」,康熙題寫的匾額「無為」,乾隆題寫的匾額「建極綏猷」「三希堂」「允執厥中」(圖1),雍正題寫的匾額「正中仁和」「勤政親賢」等等。清代乾嘉時期,文人書家所題匾額開始廣泛出現並臻於極高水平。
  • 故宮大殿匾額可不簡單!你知道寫的是什麼嗎?而又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學到的內容,那就是,北京的故宮,那些掛在大殿上的匾額,寫的是什麼?而又是什麼意思?首先來說的是,紫禁城中心太和殿正中掛的匾額「建極綏猷」匾,太和殿上的是乾隆的御筆,什麼意思呢?這個也就說出了當時歷代皇族的治國的理想,除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上掛了一塊匾額「允執厥中」匾,這個仍然是乾隆的御筆,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典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武威文廟匾額的旅遊開發策略
    按外觀形式,匾額分為橫幅、豎幅和聯形式三類;就其建築材料來說,大致可分為木刻匾額、石刻匾額和銅製匾額等;按其性質和用途劃分,匾額可分為功德聲望匾、貞潔賢孝匾、婚喜壽慶匾、官府門第匾、廟宇宗祠匾等五大類。作為記載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文廟匾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研究文廟匾額對武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周報 · 客家】龍巖客家妹子破奧運會紀錄但沒獎牌
    該項目現排名世界第一的張靖婧打出592環的優異成績,打破四年前由韓國選手金貞美創造的資格賽奧運會紀錄,以資格賽頭名身份晉級。但在銅牌爭奪戰中,張靖婧被瑞士老將迪特爾姆逆轉,獲得第四名,無緣獎牌。此外,客家運動員何雯娜在蹦床項目上獲第四名退役。8月11日,「祖地尋源」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暨兩岸客家記者、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在龍巖圓滿結束。
  • 書法章法藝術之匾額書法的創作
    上一節中已講到皇宮大殿的一些匾額都是豎式的,書法也是從上往下寫。這種豎式匾額一般為三 五字,而且以正書為主,其中楷書為主要書體,其為隸書和篆書,行、草也有,但行草、草書相對 少見。這是因為匾額為一個建築的標誌性裝飾,如 果書法寫得讓人不易辨識,那也減弱了匾額的意義。
  • 鰲拜家大門上掛的匾額,到底寫的是什麼?
    「鰲拜家大門到底應該寫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度衝上了網絡熱搜。鰲拜家大門上到底應該寫什麼?這個簡單問題實際涉及清朝各種典章制度和故事。本期我們就來溯一溯這個很複雜的簡單問題。猜想一瓜府?如果非要在大門上寫個姓氏,那麼鰲拜應該寫個「瓜爾佳」或者寫一個超大的「瓜」字,這個邏輯看起來似乎是成立的。但這種可能性其實是極低的。因為清代滿族王公貴族在入關之後逐步推廣的是「稱名而不舉姓」,比如我們很熟悉的乾隆朝權臣和珅,他是鈕祜祿氏,和珅只是他的名字。
  • 客家文化︱客家人只聽說,卻不曾寫過的那些字
    作為漢語七大言之一的客家方言是最接近中原音韻的,它所保存的部份古語和古音也是其它方言所不具的。過去客家方言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如今很多客家人只曾聽說不曾寫過,也未必會寫,所以現在和小編一起見識一下這些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