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是誰寫的?傳說是王羲之寫的,真的嗎?

2021-02-07 冷凍的歷史

登上雄偉的山海關城樓,「天下第一關」幾個遒勁的大字盡收眼底。放眼遠眺,巍巍長城猶如一條矯健的巨龍,頭含渤海,尾掃祁連,蜿蜒騰躍,氣勢磅礴。當人們大飽眼福之後,每每要誇起巨匾的書寫者:有說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湖南人何子貞寫的,也有說是清代號稱「壓倒三江」的書法家遼陽人王爾烈寫的;還有的說是嚴嵩寫的。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曾經有人給我講過這樣一個饒有風趣的故事:「天下第一關」是王獻之仿其父王羲之的筆體寫的。據傳,山海關城樓上要掛大匾,負責的官員請王羲之書寫。不知為什麼,王羲之就是不願意寫。他的兒子王獻之得知此事後,卻躍躍欲試,又自知功力不逮,於是想了一條妙計,寫了一首詩,把「天下第一關」五個字藏在詩句中。說是要臨帖,請父親把詩書寫一遍。

王羲之哪知兒子的弦外之音,當寫到「關」字時,羲之忽然明白過來,便戛然而止了,然而已經寫完了「門」字框。獻之無可奈何,只好「文門弄筆」,在「門」字框裡補寫了「絲」。然後,廢寢忘食地把詩中的「天下第一關」五個字臨習了數遍,自認為非常像了,便濡墨揮毫,奮筆書寫到匾上。因為「關」字裡面的「絲」是獻之自己寫的,與王羲之筆意不太協調,所以匾掛上城樓後,近看是「天下第一關」,遠望卻成了「天下第一門」。

山海關城樓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軍徐達在此築城設衛的,而羲獻父子為普代人,這個故事顯然是後人出於對「書聖」王羲之的崇敬和人民大眾對這巨匾的喜愛之情而附會出來的,當然不可信,徒增「天下第一關」五個字作者的神秘色彩而已。

那麼,「天下第一關」究竟是誰的手筆呢?

原來,這五個大字乃是山海關本地人蕭顯所書。提起蕭顯書寫這塊匾額,還真有一段頗為曲折的故事呢。

山海關城樓共二層,高十二米,築在十三米高的臺基上。它脊物高聳,飛簷流丹,造型美觀,雄偉壯麗。要為這樣的城樓書寫匾額,只有蒼勁有力、沉雄渾厚之書才能匹配。據《臨榆縣誌》記載: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奉命限期在城樓掛「天下第一關」匾,就邀請了很多名家來書寫,但寫出來的字都跟巍然屹立的雄關很不相稱,不是纖弱輕浮,就是筆鋒呆板。兵部主事急若熱鍋上的螞蟻。

正在這個時候,有人建議請蕭顯來寫。主事也聽說本地有這麼一位書法家,宇文明,明天順三年(1459年)舉人,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官至兵部給事福建按察司檢事,真草隸篆都寫得很好,現因年邁辭官歸家賦閒。主事便帶著請帖和厚禮請蕭顯寫匾。

蕭顯接到請帖後,提出什麼時候寫好了就什麼時候來取,千萬不能催促。兵部主事心想,反正五個字,也不過三,五天罷了。不料,二十天過去,卻無音信。主事派人打探動靜,派去的人回稟說:「蕭老先生沒有動筆,只是每天在書房裡欣賞歷代書家真跡」。轉眼又是半個月過去了。兵部主事又派人去了解情況,那人只聽到蕭顯在背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春光」等詩句,連半個墨點都未見到。

兵部主事按下火氣又等了半個月,仍不見把字送來,於是就親自出馬,問個究竟。蕭顯的僕人說:「老先生近來棄文習武了」。兵部主事更為惱火,立即趕到後院。只見蕭顯正側著身子,背著扁擔,用右邊的一頭不停地比劃,既不像使槍,又不像弄棍。兵部主事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還是讓他嘗嘗板子的滋味吧!正待給蕭顯用刑之時,京城傳來旨意:限三日內把匾掛出。主事怕打壞了蕭顯,再也找不到適當的人寫匾,不得不換上一副笑臉,連口向蕭顯鞠躬道歉。

蕭顯嘆著氣說:「蒂不落,瓜也難熟啊!既然如此之急,那隻好動筆了」。於是他讓人壘起一個墊臺,把長5.9米,寬1.55米的木匾靠在牆上,叫全衙的人一齊磨墨,又派人拿來了自己特製的長柄大筆。只見他在匾前來回踱著方步,時而雙眉緊蹙,時而眯眼朝匾上打量。忽然,他趨步墨缸,探筆飽蘸,疾行匾前,側身展臂,屏氣直書,那操筆的神態就像一位躍馬使槍的將軍,仿佛把渾身的氣力,通過雙臂傳到手腕,送達筆端。看到他起筆象飛燕掠食,落筆似高山墜石,提按頓挫有力,行筆疾徐有致……此時,兵部主事如夢初醒,捻須自思:他看帖,吟詩、習武是在養字外之功,意在筆先啊!

兵部主事正在沉思中,只聽一聲:「獻醜了!」蕭顯汗淋淋地站在一旁。「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已經赫然匾上。主事細看:「天」字兩橫按習慣是上縮下長,但它卻上長下縮,而中間稍微收縮,顯得精悍有力,「下」字三筆一氣呵成,上面一橫與「天」字相齊,回鋒筆勢,力量貫注在一點上,「第」字居中,左右顧盼,成為五個字的中堅,「一」字略偏上側,右上取勢,雖只一筆,不覺單薄,「關」字緊裡舒外,筆畫雖多,緊而不蹙,卓立而映帶全體。眾人無不叫絕。匾掛起來後,近看筆勢沉雄厚重,遠觀筆畫清晰,五個字安放合拍,精神貫通,使這座山海關城樓越發雄壯。

「先生如椽之筆,甚顯高明,只此五字,舍汝其誰!」兵部主事高興地向蕭顯拱手道謝。

蕭顯聽了這句奉承話並不高興。「我想寫得更好一些,原準備用一個月的時間研究歷代的真跡墨寶,把五個字的形體結構安排好;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古人詩詞,開闊胸襟,涵養氣勢;再用一些時間,鍛鍊臂力,使自己因年老而擱置的背筆技藝能像年輕時一樣運用自如。最後觀摩雄偉的城樓」。蕭顯長嘆了一聲接著說:「可惜呀!你們過於著急了,這幾件事都未完備。所以,寫出來的字,筆力神韻尚有欠缺,真對不起雄關城樓的建造者啊!」

蕭顯寫的這塊匾,現藏於關城的東城樓內。而掛在關城外面的這一塊,是公元1919年複製的。另外,離關城六公裡處的孟姜女廟內東壁上也有一塊,規格大小與上述兩塊相同,所不同的這是一件石刻,「天下第一關」五個字似乎更顯遒勁鬱勃。


路之意

相關焦點

  • 動聽河北 | 「天下第一關」巨匾何人所書?寫這五個字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每個到秦皇島遊覽的人,都絕對不會錯過歷史悠久的天下第一關。歷經風雨歲月洗禮的天下第一關,巋然不動閱盡幾百年來無數景象,城樓上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似乎在訴說著無盡的往事,而這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更是有著傳奇的故事,你知道嗎?本期節目就帶領大家走進有山有海有關,有河有湖,有溼地有長城的山海關天下第一關景區,去聽一聽那裡的故事。天下第一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 天下第一關
    而在山西雁門關的關樓上,也高掛著一塊「中華第一關」的匾額;在甘肅嘉峪關的城樓上,同樣掛著一方「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天下有四座號稱自己是「天下第一」的關隘,到底哪一座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呢?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這些雄關在不同的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論個短長,爭論誰是天下「第一關」,毫無必要。我出生在燕趙大地,對這裡的一切,皆深懷情感。數十年中,我也幾乎膜拜遍了燕趙大地,就是那座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我就先後去了五次。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山海關城樓上的那方巨匾。五米長的匾上寫著「天下第一關」五個一米見方的大字,筆力雄渾,氣勢豪壯。
  • 萬裡長城第一關 匾額作者成謎 錯別字鑄就佳話
    後來,我遊覽的第一段長城卻並非八達嶺,而是萬裡長城第一關——山海關。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作為我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山海關有太多值得一去的理由。不管是北依燕山、南臨渤海的磅礴氣勢,還是「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的獨特建置,不管是600餘年的厚重歷史,還是長城特有的文化凝聚力,都深深吸引著我,以至於我一到北戴河就直接奔赴山海關。
  • 與王羲之有些淵源,溫嶺的方山,真的很方嗎?
    時間這麼久,其實距離真的不遠。後來告訴別人我跑了50幾分鐘,大家都說我在吹牛,後來仔細回想應該是帶孩子出門遊玩,走走停停的緣故吧。去的時候還沒有進山就看見好多人頭。人真的很多,一位穿著大衣的大姐,看見我們跑過來向我們打招呼,「帥哥,我手上有兩張門票,因為有事不想去了,便宜一點給你」,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她的手機響起,她對電話那頭的人說等一下馬上就來。
  • 天下第一行書真跡竟然是他寫的!
    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被稱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後的臨摹本。那時,李世民召集盛唐大量書法家臨蘭亭序,其中最神龍本《蘭亭序》是流傳至今的摹本中最為精美的一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神龍本《蘭亭序》,是一千多年來,傳播面最廣、評價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版本。簡言之,你在市面上所看到的《蘭亭序》,99%就是她了。
  • 他在王羲之作品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
    他在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王羲之大家都知道,東晉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被後世書法家奉為「書聖」,他的行書代表作品《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的5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有三種書體在他的手上成熟,他的書法作品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典範。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古代名流的一場詩意狂歡第一行書背後的風流韻事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澄澈的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涉獵,書法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王羲之早年曾跟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辦了一批獨立的學校。他的作品有《姨母帖》、《橘帖》、《快雪時晴帖》,還有《黃庭經》、《曹娥碑》,以及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可以說是王羲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雖然只是草稿,卻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故宮大殿匾額可不簡單!你知道寫的是什麼嗎?而又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學到的內容,那就是,北京的故宮,那些掛在大殿上的匾額,寫的是什麼?而又是什麼意思?首先來說的是,紫禁城中心太和殿正中掛的匾額「建極綏猷」匾,太和殿上的是乾隆的御筆,什麼意思呢?這個也就說出了當時歷代皇族的治國的理想,除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上掛了一塊匾額「允執厥中」匾,這個仍然是乾隆的御筆,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典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把《千字文》寫的奇美,王羲之是他祖先
    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詳),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是王羲之後人,書法自然也是精妙無雙,他創出的「永字八法」,乃是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在他看來,「永」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只要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
  • 書法高手,臨王羲之楷書《樂毅論》,你能猜出是誰嗎?
    《樂毅論》是王羲之的楷書作品,無墨跡本傳世,現在只能看到石刻版本,被譽為「小楷天下第一」。雖無墨跡傳世,但後世書家對這篇《樂毅論》的熱情不減,很多人都爭相臨習取法,以求王氏書風神韻。褚遂良作為王氏筆法的傳承者和發揚者,他的用筆頗具王羲之神韻。通過這篇小字楷書,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褚遂良的功力之深。現在的很多書法愛好者,在臨習這篇《樂毅論》的時候,學的正是褚遂良的臨摹本。今天,我們不光欣賞褚遂良的臨摹版本,還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功力同樣深厚的書法高手,他臨的就是褚遂良版本的楷書《樂毅論》,用筆精到,一絲不苟,更加的規整端莊。
  • 萬裡長城的第一關,行走其間思緒萬千,除了八達嶺也要來這裡
    第一段到達的長城不是八達嶺,而是萬裡長城的第一關——山海關!山海關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作為長城的三大奇觀之一,山海關實在值得一去。不管是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還是「兩京鎖鑰,萬裡長城第一關」的獨特設置,不管是六百多年的厚重歷史,還是獨特的文化凝聚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一到北戴河就直接奔向山海關。由靖邊樓進入天下第一風景區。建於山海關城東南,是明代徐達建關時所建的一座角樓,山海關督師曾在此「統率」駐守山海,督師遼東,調兵遣將。
  • 古人學草書的一部「秘笈」,傳說為王羲之所寫,在後世影響深遠!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了王羲之的大量的尺牘信札,皆是用草書寫就。那麼應該如何學習草書呢?學習草書跟學習篆書一樣,在古人那裡是有跡可循的,晉人時期,草書作為日常交流的常用書體,所以不需要刻意學習,而到了唐代以後,草書已經漸漸失去了它的實用功能,所以專門學習草書,便成為了後世書法人的一門功力!
  • 王羲之《蘭亭序》真無人超越嗎?看看這幅書法作品,能超越嗎?
    大家肯定會想到名氣最大的王羲之吧?他的《蘭亭序》那可是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而且還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歡,而在我們的心目中也認為書法界最好的書法作品應該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那麼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底有多美呢?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吧!
  • 書法章法藝術之匾額書法的創作
    上一節中已講到皇宮大殿的一些匾額都是豎式的,書法也是從上往下寫。這種豎式匾額一般為三 五字,而且以正書為主,其中楷書為主要書體,其為隸書和篆書,行、草也有,但行草、草書相對 少見。這是因為匾額為一個建築的標誌性裝飾,如 果書法寫得讓人不易辨識,那也減弱了匾額的意義。
  • 只因他在王羲之作品後寫了幾行小字
    說到其中最有名的那絕對要數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成為後世收藏的熱門,可惜的是這幅無價之作在歷史的進程中慢慢的失傳了,現在能夠見到的都是後人的臨摹本,雖然有人說《蘭亭集序》的真跡藏於武則天的乾陵裡,但畢竟沒有考古證實。
  • 要想寫好王羲之行書字體,這些技法不能不懂
    談論中國行書字體,王羲之,是一個不能繞過的人物。他的生平我就不多做介紹了,相信稍微有點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他。他的行書大作《蘭亭序》,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談到他的書體時說:「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唯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
  • ...上班、績效翻倍……你看過王羲之等書法大家「親筆寫」的表情包...
    王羲之親筆寫的「不想上班」,是真的嗎?的確是真的,只不過這四個字來自四部王羲之的碑帖。不:《霜寒帖》想:《平安帖》上:《樂毅論》班:《興福寺半截碑》王羲之《霜寒帖》最近在微博上,書法表情包一下子火了起來,除了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趙孟、米芾這些書法大家的字都成了「集字大賽
  •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全文單字放大,震撼你眼球!
    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共41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 王羲之寫經換鵝,絕不是焚琴煮鶴——請別讓我們的書聖跌落塵埃
    圖:王羲之像這豈不就是說王羲之是焚琴煮鶴之士嗎?圖:王羲之寫《黃庭經》換鵝歸唐代李白《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說的也是王羲之書經換鵝的士林逸事。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