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草書的一部「秘笈」,傳說為王羲之所寫,在後世影響深遠!

2020-12-11 書法網

在很多沒有書法經驗之人的慣常認知當中,草書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的,因為寫出來的字幾乎沒有人看得懂。

其實不然,在書法史上,草書有著極為廣泛的意義,也是書體發展的一種必然規律,而草書也往往代表了一個書法家最高的藝術成就,草書是在最嚴格的法度當中,讓人能夠最大的發揮藝術潛能和想像力,所以要看一個書法家的藝術成就,往往是看的他的草書功力。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所以說,草書是每一個書法家所繞不過去,且應該極為擅長的一種書體。在隸書系統當中,從總體上看,是演變出了三種書體,一種書隸書,一種是楷書,另外一種便是草書,而在隸書系統當中,草書是最先產生的書體,也是漢魏之氣,文人士大夫之間書信交流的常用書體。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了王羲之的大量的尺牘信札,皆是用草書寫就。

那麼應該如何學習草書呢?學習草書跟學習篆書一樣,在古人那裡是有跡可循的,晉人時期,草書作為日常交流的常用書體,所以不需要刻意學習,而到了唐代以後,草書已經漸漸失去了它的實用功能,所以專門學習草書,便成為了後世書法人的一門功力!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學習篆書,有一部經典的入門法帖, 這便是王福庵的《說文部首》,這部書乃是幫助你奠定基本的篆書書寫規律,記住了這些偏旁部首,在看到單字的時候,往往能夠一眼看出。

而學習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流傳著這樣一部書法法典,這就是著名的《草訣百韻歌》。

這件《草決百韻歌》據傳乃是王羲之所寫,乃是採用五字一句的詩歌寫成,合轍押韻且朗朗上口。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這《草訣百韻歌》可以稱得上是學習草書的一部秘笈了,歌訣中總體有三個要點,第一是草書的結字規律,什麼樣的偏旁部首合理搭配會組成什麼樣的字,第二是易混淆的字應該怎麼區分,比如「有點則為水,無點方為言」,就是寫草書「三點水」的時候,一點加豎鉤乃是「三點水」的寫法,直接豎鉤來寫,便是「言字旁」的寫法。此外,還有一些口訣是幫助記憶一些字的。比如:或戒戈先設,皋華腳預施。意思是寫「或與戒」的時候要先寫「戈」,寫「皋和華」的時候,頭寫好後中間豎直到腳!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當你記住了這《草訣百韻歌》再去識讀和書寫草書的時候就不會出錯,這部經典幾乎囊括了草書中的所有字法規律,是一部草書界的「曠世寶典」!

這部《草訣百韻歌》每一個字都是用極為標準的草書寫就,並且每一個字都附有一個楷書的翻譯,極為便捷。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當代很多人寫草書,往往從古代的一些經典開始學起,從王羲之的《十七帖》到孫過庭的《書譜》再到懷素的《小草千字文》以及于右任的《標準草書》等等,但這也僅僅是停留在識記的階段,而要學到真正的字法規律,非這件《草訣百韻歌》莫屬。

這部《草訣百韻歌》能夠奠定你對草書的系統認知,也是學習草書的一部「心法」。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如今,我們將王羲之流傳給後世的這部《草訣百韻歌》按照原作進行1:1超高清複製,還原出跟原跡一模一樣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無二。

欲購此《草訣百韻歌》,請點擊下面惠購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而這五種書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秦漢時期,篆書乃是官方的主流書體,魏晉時期,主流的書體乃是籀書和草書,到了唐代主流的書體乃是楷書,宋代以後,楷書的應用更為廣泛,草書已經漸漸失去了使用性,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 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在古代的傳統法帖當中,有許多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的經典。是後人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絕好範本。最高的經典,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了。有人說:《十七帖》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聖經」。事實也確實如此,學習草書的人如果不對《十七帖》進行仔細研究,那麼他的草書水平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十七帖》可以稱得上「草書之祖」了,後世草書名家無不是從此帖當中得出教益而後卓然成家的。
  • 只因他在王羲之作品後寫了幾行小字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他的書法,靈動飄逸,行雲流水,被後世尊為「書聖」。他留下的書法作品很多,《行書集字聖教序》、《喪亂帖》、《奉橘帖》、《姨母帖》、《黃庭經》、《十七帖》、《快雪時晴帖》等都是相當經典的作品。
  • 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這兩種法帖一起練
    《十七帖》,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學草書的範範法帖;而《十七帖》這本古帖,雖是碑刻,但也絕對是現如今被學習的眾多碑帖中最熱門的法帖之一,或沒有之一。董其昌臨《十七帖》等等從上述這麼多古人所臨的《十七帖》,我們是可以鑑賞出一絲意思的,他們雖都臨的是《十七帖》,但他們用筆風致幾乎是不同的且都沒有明顯帶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用筆風致。
  •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是誰寫的?傳說是王羲之寫的,真的嗎?
    當人們大飽眼福之後,每每要誇起巨匾的書寫者:有說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湖南人何子貞寫的,也有說是清代號稱「壓倒三江」的書法家遼陽人王爾烈寫的;還有的說是嚴嵩寫的。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曾經有人給我講過這樣一個饒有風趣的故事:「天下第一關」是王獻之仿其父王羲之的筆體寫的。據傳,山海關城樓上要掛大匾,負責的官員請王羲之書寫。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韓愈是唐代中期的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 啟功:想學草書?有這3本字帖就夠了
    然而,草書雖好,但想寫好卻並非易事。從某種程度上講,草書,是所有書體中難度最大的。寫得好不好暫且不說,如果你沒弄明白到底什麼是草書的話,寫出錯別字來,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既然草書那麼難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入手呢?啟功先生曾說過:想學草書,有這3本字帖就夠了。
  • 王羲之晚上肚子痛寫了篇日記,如今在垃圾堆被找到成了國寶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的巔峰是在魏晉時期,而王羲之在梁武帝之後,一直被世人推崇,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加持,成就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王羲之的書法是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後世名家無不是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攫取一點加以闡發而卓然成家的!
  • 墨涯|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賞析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王羲之寫經換鵝,絕不是焚琴煮鶴——請別讓我們的書聖跌落塵埃
    晚唐大詩人李商隱不僅寫出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等諸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居然也編撰過一部極有意思的《義山雜纂》。與其詩風不同,《雜纂》以行文滑稽著稱。南宋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胡仔,在他所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裡就引用過一段,看後不禁讓人莞爾,讓你驚詫原來古人幽默起來也是這麼有水平。
  • 「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背後隱藏道家文化的密碼?
    王羲之博採眾美,集眾家之長,又推陳出新,一改漢魏以來的書風,成就了妍美流便的新體。 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意識形態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名士風範成為時尚,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當時的審美情趣。崇尚自然、超然物外,魏晉名士們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他在王羲之作品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
    王羲之大家都知道,東晉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被後世書法家奉為「書聖」,他的行書代表作品《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的5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有三種書體在他的手上成熟,他的書法作品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典範。
  • 王羲之談書法入門:學篆書
    —《筆勢論十二章》李世民為此點讚,在他為《晉書》寫的《王羲之傳》中,歷數各家書法之短,唯獨贊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並如此推崇,這是十分罕見的。王羲之之所以能光耀百代成為「書聖」,顯然也是與他認識到了學練篆書的重要意義,並苦練篆書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個圖:
  • 古人名諱很講究,但王羲之父子是因為宗教信仰
    當朝皇帝名字中所用的字,一般人就不能再用,即使已死的古人名、神話中的人名,提到了都要用另字替代,或是讀成別音。如中秋節時大家必會想起的美女嫦娥,其名本叫姮娥,因漢文帝名叫劉恆,便避諱成現在的叫法了。因為講避諱,還弄出了不少笑話,如劉邦皇后呂氏,她名叫呂雉,遇到「雉」字時,便易為「野雞」。上面說的這叫「國諱」,另外還有「家諱」、「內諱」、「賢諱」等多種講究。
  • 張旭光:寫好草書的秘密:必須學習篆書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在一次訪談中說:「人們想要寫好草書,就必須去攻克篆書,尤其是小篆書法。」對於他所說的這一句話,曾經出現了兩種形式的爭辯:一種認為,張旭光說有是風馬牛不相及,草書和篆書相差甚遠,學草書沒必要去浪費時間而去學小篆。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兩周射禮的歷史作用及對後世影響
    其中以射禮最盛,射禮是古人必備技能。書籍記載,射禮起源於黃帝時期。《易·繫辭》黃帝篇有關於射禮的記載:「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世本》雲中也有射禮的描述:「揮作弓,夷牟作矢。有的射禮是為選人才,有的是為軍事,有的是為考察品德,有的是為籠絡人心。兩周射禮歷史地位極高,對後世也有深刻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一一述之。一、射禮的歷史作用和對後世射禮及生活的影響首先,在古代射禮發展史上,兩周射禮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 王羲之在1660年前的今天,寫了一封重要的信|天津之寶
    其中臨摹得比較好、又有王羲之籤名的不足十件,《寒切帖》便是精英裡的一員。《寒切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也就是書裡常說的尺牘(音讀)。尺牘原指一尺長的木片,古人最早拿這樣的木片寫信,尺牘便成了書信的代名詞。魏晉以後,紙張取代了簡牘,但信紙的高度繼承秦漢的習慣,仍為一尺。《寒切帖》高25.6釐米,東晉一尺約為24釐米,相差無幾。
  • 這才是楷書界的「老祖宗」,王羲之得其真傳,而成為了一代書聖!
    鍾繇小楷《宣示表》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古人對於書法的這種近乎偏執的狂熱,也頗值得後世的書法人尊敬!據說當年因為「八王之亂」,王羲之的伯父王導,過江之時,就將此帖縫在了自己的衣襟當中,後來將此帖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受此帖影響極大,而成為了一代書聖。王羲之死前又將此帖傳給了自己的族人王修,王修死後,這本帖便隨之深埋於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