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這兩種法帖一起練

2021-01-07 簡之書院

《十七帖》,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學草書的範範法帖;而《十七帖》這本古帖,雖是碑刻,但也絕對是現如今被學習的眾多碑帖中最熱門的法帖之一,或沒有之一。

王羲之《十七帖》

其實,《十七帖》自古就十分的熱門,歷代書法大家都爭相臨學它:

趙子昂臨《十七帖》
王澍臨《十七帖》
朱大有臨《十七帖》
康裡巎巎臨《十七帖》
董其昌臨《十七帖》

等等

從上述這麼多古人所臨的《十七帖》,我們是可以鑑賞出一絲意思的,他們雖都臨的是《十七帖》,但他們用筆風致幾乎是不同的且都沒有明顯帶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用筆風致。(諸如說,給出趙子昂臨的《十七帖》,我們若不作一定了解,是不易看出這是「趙體-十七帖」。)除此,上述諸多臨的《十七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沒有碑刻帶來的『楞氣』」。

我們很多人學習《十七帖》,臨出的《十七帖》,就不像是用筆寫的,十足的「一刀一刻」,這是為什麼呢?是因書法功底太差?這肯定不全是。

故此,本站建議,學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這兩種法帖一起練。

1、敦煌的墨跡章草:

敦煌章草

敦煌章草,用筆的圓潤飽滿,能幫我們克服掉《七十帖》碑刀刻細條所帶來的瘦勁;用筆圓轉厚實,能幫我們克服掉《十七帖》碑刀刻轉折所帶來的切楞,等等。

2、陸機《平復帖》

陸機《平復帖》

陸機《平復帖》的最大亮點,就在於起筆;《平復帖》用筆起筆取藏(藏鋒,圓潤),以此學習,能極大幫學《十七帖》的書友解決點刻碑入筆「刀切」的問題。

以上述古代大家臨《十七帖》為例,他們的入筆就不是同碑刻一樣,都是切筆,這就在於他們學草書的第一法帖,不是《十七帖》碑,諸如趙子昂、董香光等就從章草入手,而後再到王羲之《十七帖》碑。

作結:學王羲之《十七帖》,最好和陸機《平復帖》與敦煌章草這兩種法帖一起練;如此並練,必大有收穫。

罕見的鄧石如行書作品,確實寫得不咋地

相關焦點

  •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版本
  • 歷史上,誰臨寫《十七帖》比較到位?明代朱大有,學王羲之的高手
    王羲之的《十七帖》,是由王羲之寫給友人的29件書信手稿組成,1100多字,篇篇經典,算得上是書法史上草書屆的一篇寶典。這樣說吧,如果你想學草書,如果你想學好草書,《十七帖》是不容忽視的法帖之一。從書法學習角度來講,《十七帖》好在哪呢?
  • 王羲之:淳化閣帖 (上)
    其書帖 羅振玉藏王羲之 臨鍾繇千字文卷 私人藏王羲之:十七帖精選  (點擊進入)王羲之 十七帖 宋拓本 上海圖書館藏王羲之 十七帖 宋拓本 美國安思遠藏王羲之 十七帖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王羲之:小楷精選
  • 今日讀: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馬帖
    關於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從梁代的梁武帝時期一直到唐代,在書法界王羲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以至於皇家都在不遺餘力地搜集王羲之法帖,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家內府所藏王羲之法帖總計3000卷。於是一項浩大的書法工程開始了,由唐太宗提議,懷仁和尚主導,集合全天下頂尖的40餘位書壇名家,耗時25年,編成一部「神帖」,這便是著名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書中龍象,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淺談如何臨習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的《十七帖》雖為草書,但其用筆和結字都十分的規範嚴謹,《十七帖》因其藝術上巨大的影響力,其帖中很多字的字法已經成為一種標準,成為後世習草者在書寫時所遵循的一種法則。所以我們在學習草書時,王羲之的《十七帖》是我們難以繞過的法帖。對於如今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王羲之的《十七帖》也是書法深入學習必須要涉及的一個帖,所以我們在《十七帖》的學習上是應該下一番功夫的。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十七帖》,永遠的經典!
    然而今天我要向諸位書友推薦另一位草書大師王羲之。書聖王羲之的草書與其行書、楷書一樣,特出不群,氣象超然,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
  • 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唐太宗將這3000紙,其中每一丈二尺而一卷,將其相似的內容連綴成卷。在數卷王羲之的法帖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乃是記錄了王羲之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這14年的草書信札。橫跨了整個王羲之的中晚年時代。
  • 《玉煙堂法帖》王羲之卷——這青年,任性得很
    那時,王羲之16歲!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真是有夠任性的,會玩!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 王羲之《遠宦帖/省別帖》
    《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縱24.8釐米,橫21.3釐米,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中國書法全集》對《遠宦帖》的書法風格評價為「偏鋒側鋒甚明顯,體勢多有章草意味」。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龍保帖。筆下有親情,章法見欹正
    《龍保帖》簡介《龍保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三通尺牘。草書,僅3行,共20字。是王羲之與朋友互敘親情的一封信札。《龍保帖》在褚遂良《右軍書記》有記錄,惟「耳」作「早」字。王羲之十七帖龍保帖龍保等平安也
  • 王羲之《十七帖》29篇高清合集,草書必學,難得一見
    各位大家好,這裡是落筆齋,我是安和。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持續分享書法知識和常識。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分享一下,王羲之《十七帖》。此帖是王羲之草書傳世作品之一,由二十九通書信組成。此帖前人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如果您學習二王草書,此帖是必由之路。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此帖到底如何!
  • 王羲之《二謝帖》
    法帖簡介《二謝帖》【名稱】二謝帖【作者】王羲之【書體】行草【時代】東晉【材質】白麻紙墨跡【形制】立軸【規格】縱28.7釐米【字勢】5行,36字【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宣和書譜》卷第十五錄有《二謝帖》帖目。
  • 啟功臨王羲之《十七帖》,被專家認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由「十七」二字命名。真跡已經遺失,現在傳世的這件十七帖是刻本。唐朝名士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頁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煌赫著名帖也。
  • 每日書 草書界龍象之作——《十七帖》王羲之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十七帖》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 王羲之《十七帖》背後的秘密,不愧為草書的巔峰之作!
    這是王羲之在《十七帖·積雪凝寒》帖中的一段。拿來說我寫這個讀《十七帖》的專欄也真是合適不過了,查了下起首第一篇的寫作時間是在去年七月的上旬,那一段得閒宅家,日日裡是聽窗外的林間樹杪上,蟬鳴一聲要比一聲高,便是覺得這光陰蕩蕩,歲月迢迢。寫到第二十篇時,已是去年九月的中旬,忽又忙亂起來,自後便停寫,一擱到如今,如今已是陌上花開,當可緩緩續寫矣。
  • 關於《<十七帖>漫說》的聲明
    我有與這個觀點相關的一篇文章《古帖吉語署語》,是幾年前(至少三年)應一忱師兄邀請撰寫,《中國書畫》官方微信與《十七帖漫說》幾乎同時推出,可資參考。   包世臣說「《十七帖》初刻于澄清堂,其本未見」,誤「澄心」而為「澄清」,已屬不慎之甚,以澄心堂刻為初刻,更是失之眉睫。所以張伯英譏笑他於帖後勑字「熟視無睹」。其實包氏馬虎豈止如此,黃伯思明言「先唐刻本」,包氏不聞也抑不見也?這讓人想起包世臣書學《書譜》失之肥軟卻自負入晉邁唐,由此看來,人之資質確有定數。
  • ☞關於王羲之的晚年書跡問題
    如上所舉梁徐僧權、姚懷珍及唐褚遂良、張彥遠等人,皆為經眼鑑定過大量王書真跡的專家,如果他們的鑑定可信,那麼凡是被他們著錄過的、或押縫間有他們署名的法帖,其信憑性就應該很高。有了這一前提,接下來的考察方法不外有二:一是比勘歸類諸帖書風;二是考證分析諸帖內容。前者因其自身存在的主觀和經驗因素較多,故不能以之作為唯一的憑據,還需要結合後者的考察結果做綜合判斷。
  • 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
    最公正的評價,還是莫過於歷史的考驗和選汰,代代 法眼的嚴格評判。王羲之才是真正的「書聖」,千數百年來,在這把交椅上坐得最穩當的莫 過於他。有人說,王羲之在書法中的崇高地位完全是唐太宗以一己之私好,憑帝王之尊而捧 抬起來的,事實並非如此。唐太宗為《晉書》王程之傳親作「傳論」,竟全然拋開史論的慣 例和傳中所述主要事跡,寫成時出.但筆勢已較前人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