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會昌「百匾堂」展廳內參觀。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近日,記者走進會昌客家鄉村,發現不管是百年老屋還是現代洋房,門額上都有精巧別致的長方形匾框,所刻文字遒勁飄逸,內容文採斐然,這便是會昌自宋代就有的懸掛匾額的傳統習俗。
在會昌縣「百匾堂」展廳,「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肖天長介紹說:「目前展廳展出的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為會昌莊埠胡莊溪新建廳堂題寫的『莊溪草堂』匾,最近的是浙江錢塘吳大監(清光緒十八年中榜眼)為張誠孚題寫的『食德揚名』匾。書寫者身份大多顯貴,有明清進士、解元、舉人、貢生等,其中不乏狀元、探花、榜眼等高學位人士,在職位上有提督學政、刑部主事、民國將軍、省主席等政界要人。」
肖天長說,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保護傳承工作,通過興建「百匾堂」,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講學等舉措,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贛南匾額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匾額起源的時間甚早。《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額,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據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漢高祖六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衣冠南渡」後,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習俗也隨之帶到了贛南,並在贛南廣大客家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興盛與贛南鄉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態有關。客家先民扶老攜幼來到贛南,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大多選擇聚族而居,直到今天仍然保留著許多大姓聚居一村的現象。為了敦宗睦族,尋根問祖,凝聚宗族力量,贛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規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種祠堂都有掛堂匾和其他匾額的習俗。
匾額在贛南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三大類。堂匾一般體形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體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匾額習俗在贛南尤其是會昌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對教化鄉邦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久盛不衰的內在原因。」肖天長說。
掛匾是一項獨特的民俗
在贛南客家民間,掛匾是一件極其嚴肅的大事。贛南客家匾額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從規制到儀式都有一套獨特的程序。
贛南客家掛匾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八個方面:資格規定、申請、定匾、遊匾、祭匾、掛匾、揭匾、辦酒席。每一項都有具體規定和程序。其中最隆重的環節當屬掛匾,又稱「釘匾」。事先將匾額的兩頭系上長長的繩子,站在兩邊樓梯上的人同時用力,將匾額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額懸掛在祠堂的櫞子上。在懸掛匾額時,鑼鼓聲、鞭炮聲、嗩吶聲響徹祠堂內外,震耳欲聾。大家肅立在祠堂內,不得大聲喧譁。
肖天長介紹,匾額的製作也有很多講究。從規格上來說,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數,否則不吉利;從匾額的行文來說,匾頭按「富、貴、貧、賤」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富、貴」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生」字。這些規制務必遵守,否則就要貽笑大方。肖天長對擇吉日掛匾、遊匾、祭匾、升匾等匾額習俗鑽研很通透,根據歐姓、陳姓、許姓、謝姓、蕭姓等客家大姓的不同要求,主持或指導的掛匾儀式均有不同形式的創新。截至目前,他共主持了掛匾儀式30多次,指導組織掛匾儀式60多次,足跡遍及會昌、瑞金、尋烏、於都等地。
匾額文化在會昌得到傳承
匾額是一種文化的符號,象徵著主人的品格與理想,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有利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更有利於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
同時匾額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以匾研史,可以佐志」。客家匾額往往身攜墨寶,是書法藝術的珍貴載體。大多數精美的匾額,其四周有許多藝術雕刻以雅傳俗,以俗映雅,可謂珠聯璧合。為我們研究古代文書制度、封贈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實物資料。
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興建了面積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為會昌縣首個專門展覽匾額的場館。會昌縣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的方式,標榜和稱讚受匾人的嘉言懿行與優秀品質,重新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對熱心公益事業的,為家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取得博士學位的,等等,宗族理事會都會贈送匾額給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譜活動中,外地宗親往往會通過贈送匾額以示慶賀。匾額習俗獲得了新生命,賦予了新內涵,經歷了一千多年傳承發展的匾額習俗,代代傳承,歷久彌香。
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傳承人肖天長從1980年起,就開始學習匾額製作技藝和匾額習俗,做到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成為聲名遠播的「制匾名家」。肖天長還被會昌縣教育局聘任為全縣中小學校外輔導員,向廣大學生講述匾額習俗和匾額故事,幽默詼諧的講課風格深受全縣中小學師生歡迎。從藝30多年來,肖天長一直致力於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他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匾額製作,自製木質匾額300餘方。他所製作的匾額以端莊厚重、古樸大方等特點,受到贛、閩、粵客家人的青睞,甚至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也慕名前來求匾。他幫助徒弟肖偉明開了一家廣告店,主要從事各式匾額的製作,師徒倆聯手推廣普及匾額文化。(黃清元 塗家福 贛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