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非遺 贛州會昌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2021-01-07 中國文明網

遊客在會昌「百匾堂」展廳內參觀。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近日,記者走進會昌客家鄉村,發現不管是百年老屋還是現代洋房,門額上都有精巧別致的長方形匾框,所刻文字遒勁飄逸,內容文採斐然,這便是會昌自宋代就有的懸掛匾額的傳統習俗。

  在會昌縣「百匾堂」展廳,「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肖天長介紹說:「目前展廳展出的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為會昌莊埠胡莊溪新建廳堂題寫的『莊溪草堂』匾,最近的是浙江錢塘吳大監(清光緒十八年中榜眼)為張誠孚題寫的『食德揚名』匾。書寫者身份大多顯貴,有明清進士、解元、舉人、貢生等,其中不乏狀元、探花、榜眼等高學位人士,在職位上有提督學政、刑部主事、民國將軍、省主席等政界要人。」

  肖天長說,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保護傳承工作,通過興建「百匾堂」,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講學等舉措,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贛南匾額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匾額起源的時間甚早。《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額,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據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漢高祖六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衣冠南渡」後,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習俗也隨之帶到了贛南,並在贛南廣大客家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興盛與贛南鄉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態有關。客家先民扶老攜幼來到贛南,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大多選擇聚族而居,直到今天仍然保留著許多大姓聚居一村的現象。為了敦宗睦族,尋根問祖,凝聚宗族力量,贛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規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種祠堂都有掛堂匾和其他匾額的習俗。

  匾額在贛南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三大類。堂匾一般體形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體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匾額習俗在贛南尤其是會昌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對教化鄉邦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久盛不衰的內在原因。」肖天長說。

  掛匾是一項獨特的民俗

  在贛南客家民間,掛匾是一件極其嚴肅的大事。贛南客家匾額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從規制到儀式都有一套獨特的程序。

  贛南客家掛匾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八個方面:資格規定、申請、定匾、遊匾、祭匾、掛匾、揭匾、辦酒席。每一項都有具體規定和程序。其中最隆重的環節當屬掛匾,又稱「釘匾」。事先將匾額的兩頭系上長長的繩子,站在兩邊樓梯上的人同時用力,將匾額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額懸掛在祠堂的櫞子上。在懸掛匾額時,鑼鼓聲、鞭炮聲、嗩吶聲響徹祠堂內外,震耳欲聾。大家肅立在祠堂內,不得大聲喧譁。

  肖天長介紹,匾額的製作也有很多講究。從規格上來說,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數,否則不吉利;從匾額的行文來說,匾頭按「富、貴、貧、賤」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富、貴」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生」字。這些規制務必遵守,否則就要貽笑大方。肖天長對擇吉日掛匾、遊匾、祭匾、升匾等匾額習俗鑽研很通透,根據歐姓、陳姓、許姓、謝姓、蕭姓等客家大姓的不同要求,主持或指導的掛匾儀式均有不同形式的創新。截至目前,他共主持了掛匾儀式30多次,指導組織掛匾儀式60多次,足跡遍及會昌、瑞金、尋烏、於都等地。

  匾額文化在會昌得到傳承

  匾額是一種文化的符號,象徵著主人的品格與理想,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有利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更有利於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

  同時匾額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以匾研史,可以佐志」。客家匾額往往身攜墨寶,是書法藝術的珍貴載體。大多數精美的匾額,其四周有許多藝術雕刻以雅傳俗,以俗映雅,可謂珠聯璧合。為我們研究古代文書制度、封贈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實物資料。

  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興建了面積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為會昌縣首個專門展覽匾額的場館。會昌縣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的方式,標榜和稱讚受匾人的嘉言懿行與優秀品質,重新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對熱心公益事業的,為家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取得博士學位的,等等,宗族理事會都會贈送匾額給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譜活動中,外地宗親往往會通過贈送匾額以示慶賀。匾額習俗獲得了新生命,賦予了新內涵,經歷了一千多年傳承發展的匾額習俗,代代傳承,歷久彌香。

  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傳承人肖天長從1980年起,就開始學習匾額製作技藝和匾額習俗,做到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成為聲名遠播的「制匾名家」。肖天長還被會昌縣教育局聘任為全縣中小學校外輔導員,向廣大學生講述匾額習俗和匾額故事,幽默詼諧的講課風格深受全縣中小學師生歡迎。從藝30多年來,肖天長一直致力於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承與發展。他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匾額製作,自製木質匾額300餘方。他所製作的匾額以端莊厚重、古樸大方等特點,受到贛、閩、粵客家人的青睞,甚至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也慕名前來求匾。他幫助徒弟肖偉明開了一家廣告店,主要從事各式匾額的製作,師徒倆聯手推廣普及匾額文化。(黃清元 塗家福 贛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名單,會昌匾額習俗上榜!
    近日,文旅部公布了最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江西共有70家單位上榜,其中,贛州有10家!涉及興國山歌、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獅舞(古陂蓆獅、犁獅)、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東河戲、客家古文、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燈會(石城燈會)、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等「非遺」代表性項目。
  • 國家級非遺丨客家匾額,爬滿記憶的鄉愁~
    2014年11月"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7年9月2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匾額文化在會昌得到傳承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興建了面積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為該縣首個專門展覽匾額的場館。該縣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的方式,標榜和稱讚受匾人的嘉言懿行與優秀品質,重新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對熱心公益事業的,為家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取得博士學位的等等,宗族理事會都會贈送匾額給予表彰。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近年來,定南縣秉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多種方式渠道,收集整理定南民間、民俗文化中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建立完善定南縣非遺檔案及相關數據,並對收集與徵集到的非遺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進行陳列、展示、研究和管理,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 兩岸記者參觀會昌客家牌匾 感受客家文化特質(圖)
    ,感受客家先民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客家文化特質。  參觀客家牌匾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  客家牌匾
  • 贛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弘揚客家文化
    贛州大地上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客家山歌婉轉動人、舞龍舞獅神乎其技、戲曲鼓樂餘音繞梁……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非遺節目,帶領人們走進風情萬種、魅力別具的贛南客家。總而言之,客家文化內涵、內容豐富,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資源,發揮客家文化優勢,發展提升客家的傳統文化。弘揚文化,傳承精神,讓客家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保護中創新,讓客家文化與時代的步伐一起前進,閃耀著更加燦爛的光輝!
  • 文化 | 會昌藤器技藝傳承人文平清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
    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記會昌藤器製作技藝傳承人文平清2018-08-17 08:42 來源:贛南日報藤沙發套裝曾在人民大會堂、第七屆中國(深圳)文博會、第三屆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民俗展、第六屆江西省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州專場)展等展覽。2016年12月,文平清被認定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會昌藤器經久耐用,雅觀大方,具有不生蟲、不黴變,涼爽舒適,四季適用等特點,受到群眾歡迎,但是,也面臨著技藝失傳的難題。
  • 贛州客家瓷畫像,民間開出的藝術之花
    贛南客家瓷畫像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曾經廣泛應用於客家人的生活。客家瓷畫像常見於平常人家使用的日用器皿,如水杯、花瓶、碗盆甚至首飾掛件上……客家瓷畫傳習所活動 章貢區非遺中心客家瓷畫至今200多年歷史,清中期,在客家搖籃贛州湧現一批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創作的民間藝人,在瓷板,瓷瓶,瓷盤等瓷胎上繪製客家民俗祈福吉祥圖案和一些客家人文景觀,在客家民俗的各項婚喪喜慶等活動中
  • 客家文化傳承 【樹德堂】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開館典禮儀式
    石祿生會長愛國愛鄉,以弘揚客家文化展現民族匾額文化,傳播中華文字文化精髓,從他個人收藏的幾千片中華傳統匾額中,遴選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代匾額,涵蓋明清宮廷官宦、名門望族、富甲翰林等遺留下來的墨寶,不但寓意深刻言簡意賅,而且字字珠璣警醒世人,真乃客家文脈之瑰寶,這批精選的古代牌匾精品與樹德堂古建築融為一體,通過精心布展使得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成為展示璀璨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 探訪客家非遺文化「擂茶」的秘密
    雅溪古村的圍屋一直都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雅溪村的先祖陳氏興建圍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全南偏僻荒涼,盜賊流寇經常出沒騷擾百姓,客家人身無躲避之處。陳氏家族為了自保,邀族人合議一起建造一座土圍,以防盜防寇,確保家族人身財物安全。歷盡艱辛終於把土圍建成,名為福星樓。
  • 寫在客家匾額在滬展覽前
    聽「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副館長黃崢先生說,福建連城縣樹芳齋要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舉辦客家匾額展覽。日前,筆者和小何專程前往連城縣參觀。楊芳夫婦堅持十餘年,興辦「樹芳齋匾額陳列館」,藏品有三千餘件,其中客家匾額800餘方。這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樹芳齋在收藏的同時致力於匾額、楹聯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研究。
  • 贛州3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贛南客家服飾、石城硯製作技藝贛南客家喊船習俗入選!贛南客家來自中原,其「服飾之根」,是中原漢人的「唐裝」。由於長期勞作在山地環境之中,贛南客家的服飾既保留著中原漢族衣飾的傳統又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當地土著(畲族和瑤族等)文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樸素、方便、實用是贛南客家衣著的特性。石城硯製作技藝「巧妙可觀,蜚聲遐邇」「石城硯石華夏精絕」……幾句簡短的詩句卻道出了石城硯的精妙絕倫。
  • [中國夢 振興路] 在客家匾額中鐫刻夢想
    一襲唐裝,一副黑邊的老花鏡,一雙靈巧的手,隨著刻刀的遊走,木屑翻飛跳躍……8月28日,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匾額製作人肖天長的工作室裡,64歲的他正一絲不苟地雕刻著匾額。沒過一會兒,只見幾個大字便躍然匾額上。「每塊匾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 江西贛州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世界橙鄉、是贛江的發源地,素稱「千裡贛江第一城」。擁有多個美稱,不愧是江西第二大城市 贛州,江西省省轄市,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位於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 「三南」,贛州的「秀兒」!
    此前,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的專題學習(擴大)會議中強調,要加快「一核三區」重大旅遊項目建設,精心組織好全省旅發大會,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培訓,做大做響贛南紅色旅遊品牌,發出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最強音。
  • 上猶客家門匾,穿越千年的客家文化
    客家池塘江西上猶江西上猶是千年古邑,公元952年置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十分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客家門匾習俗最先起源於客家先民南遷後方便「同宗認祖「。客家門匾、青灰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並傳承和發展成上猶獨特的民間文化習俗,因此上猶又被稱為「客家門匾第一村 」。
  • 客家四州是哪四州?我在大贛州,你在哪個州?
    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客家四州,包括廣東梅州、廣東惠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清末學者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豐湖雜記》裡已經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會昌美食】會昌灰水米果製作技藝
    會昌灰水米果製作技藝○文會春 灰水米果製作是會昌客家的一項獨特技藝,凡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
  • 宋城贛州:客家的搖籃入秋時節十大旅遊景點推薦
    贛州市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原中央蘇區所在地、萬裡長徵的起點城市,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守仁、辛棄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州主政過。贛州是中國魅力城市之一,有著千裡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紅色故都、客家搖籃、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和世界風水堪輿文化發源地等美譽。
  • 古調越千年 「箏」心流客韻—記梅州非遺項目客家箏及其代表性傳承...
    什麼是客家箏?客家箏跟廣東漢樂是什麼關係?客家箏為何能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客家箏市級非遺傳承人、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團長、原廣東漢劇院客家箏演奏員範永奮。  文 本報記者林德培  箏曲古樸  與廣東漢樂共生  「客家箏又稱廣東漢樂箏,是廣東漢樂清樂中的主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