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會昌藤器技藝傳承人文平清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

2021-02-07 會昌潮生活

會昌網景生活小程序免費發資訊!

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

——記會昌藤器製作技藝傳承人文平清

2018-08-17 08:42 來源:贛南日報

  8月9日,會昌縣第八批「拔尖人才」榮譽稱號授予儀式在該縣隆重舉行,會昌藤器製作技藝傳承人文平清榜上有名,並接受表彰。這是該縣首次對手工藝人授予如此重要的獎項。

  會昌藤器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40多年的生產歷史。今年58歲的文平清是會昌縣珠蘭鄉人,1976年,初中畢業的他開始學習竹編,從那時起就對編織產生了濃厚興趣。吃苦耐勞又心靈手巧的他很快就上手,並編織出美觀大方的竹製品。198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在會昌藤器廠從事藤器製作的曾振輝,並拜他為師。拜師學藝期間,他反覆鑽研,勤學苦練。師傅在編織時,他眼睛都不眨一下,盯著師傅的雙手。為能學好學精這門手藝,文平清下班後還反覆地練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短短三年的時間,文平清深得師傅真傳。

  據文平清介紹,會昌藤器製作十分講究,選藤要粗一點、軟一點的,先用水煮一下,然後曬乾,再用水浸泡一天半的時間,再壓扁,之後再繼續晾乾,整個流程下來要一絲不苟。經過這幾道工序下來的藤才結實,不易折斷,製作出來的藤器才經久耐用。學藝幾十年來,文平清秉承工匠精神,不僅技藝精湛,也追求精益求精。編織藤椅的圓形底座,他從來不需要藉助工具來成型;他編織的藤椅、茶几、藤沙發等家具,全憑眼力與手藝,也不需任何模具。「文師傅擅長編織米字型、回字型等多種花紋,尤其擅長編織『雀眼』,編織的藤器美觀大方,紮實耐用。」徒弟郭長有說道。

  自學習藤器製作技藝以來,文平清廣泛吸收前人的先進經驗,大膽創新,和師傅曾振輝等人編織的藤器先後獲國家部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在江西省藤家具評比中被評為第一名。藤沙發套裝曾在人民大會堂、第七屆中國(深圳)文博會、第三屆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民俗展、第六屆江西省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州專場)展等展覽。2016年12月,文平清被認定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會昌藤器經久耐用,雅觀大方,具有不生蟲、不黴變,涼爽舒適,四季適用等特點,受到群眾歡迎,但是,也面臨著技藝失傳的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需求的多樣化,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市面上流動的藤器製品越來越少。編織藤器的手工藝人收入低,而本地域的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當時會昌藤器的手藝人會釘架的就不會編織,會編織的就不會釘架。如今,不少藤器製作手藝人在市場環境的衝擊下,都逐漸改行,如何傳承好藤器技藝是我們的責任。」文平清說道。為此,2016年,在該縣文化館和縣特殊教育學校協作下,文平清受聘為會昌縣特殊教育學校藤器製作班授課教師。該校藤器製作技藝班有學生15名,每星期授課三次,經過一年多來的學習,目前有2名聾啞學員進入會昌揚非藤木家具有限責任公司,專門負責藤器編織。

    文平清坦言,會昌藤器擁有百年歷史,藤器技藝要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需要培育市場,這就需要一定的資金和政策作後盾,會昌藤藝的傳人中還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資金實力。今後他將充分發揮藤器傳承人這一身份,利用好非遺保護的各項政策,積極爭取非遺保護的各項資金支持,為藤器傳承作出自己的貢獻。(黃祥輝 鍾琦 曾敏)

手藝精湛的會昌藤器藝人

藏在深閨的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相關連結:資訊|會昌縣確定王萬春等20位同志為縣第八批拔尖人才

                    【江西風物】輕盈雅致、美觀實用的藤編技藝——會昌藤器

來源:綜合客家新聞網、騰訊視頻、方志江西、會昌網景論壇

編輯:小興(hcwjwx)

法律顧問:李群英律師 159 7012 3732

點擊「閱讀原文」,進會昌論壇查看更多會昌資訊!

相關焦點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木雕、竹雕、草編、藤編、棕編、繩編、……成都「非遺」技藝,發源於成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每一件都飽含著祖輩的智慧,體現著獨特的個性及審美,帶著老成都文化的精髓傳承至今,讓這座城市穿梭於古老與現代,給人歷史記憶和文化魅力。
  • 這個諸暨人16歲開始學習藤編技藝,作品多次獲國家級金獎!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使用藤編的椅子、茶几、桌子,還有筐、籃、盒、箱、花架、書架等日用品。這門古老的手藝,在藤編藝人的傳承和創新之下,越來越多地為現代人所喜愛。16歲開始學藝1991年,16歲的張煥寶初中畢業,開始跟著做藤編的姐夫,來到楓橋鎮,學起了藤編技藝。「當時楓橋有不少這樣的家庭藤編作坊,大多數是生產一些毛竹和藤結合的椅子沙發之類的居家用品,相對來說,那時候的編織工藝是比較簡單的。」張煥寶介紹。「但學手藝是很辛苦的,剛開始,手被藤皮割傷是家常便飯。」
  • 會昌民間剪紙藝人張奕清:傳承剪紙藝術 弘揚紅色文化
    會昌民間剪紙藝人張奕清將傳統剪紙藝術推陳出新,融書法、剪紙為一體,創作出了一幅幅書法剪紙作品。今年51歲的張奕清,三歲時就跟著祖父學剪紙,這一剪就是40多年。張奕清祖父是廣東客家人,每次祖父拿著刻刀雕刻,她都會留意去看、去學。祖父見她興趣濃厚,就開始口傳心授,教她一些用剪刀製作花草、鳥獸、蟲魚的方法。
  • 保護傳承非遺 贛州會昌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在會昌縣「百匾堂」展廳,「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肖天長介紹說:「目前展廳展出的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為會昌莊埠胡莊溪新建廳堂題寫的『莊溪草堂』匾,最近的是浙江錢塘吳大監(清光緒十八年中榜眼)為張誠孚題寫的『食德揚名』匾。
  • 維吾爾族「柳編」藝人:用枝條,編織生活……
    他們用桑樹枝、紅柳枝、胡楊柳、榆樹枝和印尼藤編織各種生活器具。各種枝條在他們手上變得既堅韌,又柔軟,一條一條,編織出各種器型,就好比他們用自己堅韌的性格和內心的柔情,日復一日,編織出有型的生活。爸爸去世後,我又想起了爸爸傳承的這個行業,開始重新搞起了枝條編織。這次來學習,我又當學員,又當師傅,學會很多新東西,也教會了別人。以前我用的材料都是桑樹枝,這次用了紅柳、胡楊柳,一開始很不習慣,現在我已經它們全部徵服了,回去後我會編更多精緻的作品。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用一根竹篾,一把草,編織出了非遺夢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往日,傳統手工製品,逐漸被其他製品取代,三灶竹草編織技藝的傳承發展,也面臨瀕危困境。因為編織技藝難學,編織過程辛苦,加上市場效益不理想,沒有年輕人願意跟湯何佳學這門技藝。
  • 【方志四川•非遺】李錫全 ‖ 大竹縣二郎竹蓆編織技藝
    特別是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編織竹蓆人員更少,再上勞動力成本提高,織席算不過帳,致使二郎竹蓆產量下滑。但好蓆子價格又高,一床全青篾2米長、1.8米寬,每寸11-12匹篾條,價格均在600元以上。 2008年7月,為保護竹蓆編織技藝,達州市人民政府特將二郎竹蓆編織技藝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二季回歸
    只是,依然有這麼一群人選擇努力讓這樣的技藝留存在現代人的生活之中,薪火相傳,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可忘記的文化記憶。《傳承》第二季海報4月14日,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二季於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回歸。此前,《傳承》第一季於2016年播出,共7集。系列秉承一貫的主旨,展現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
  • 美食|會昌 用灰水和大米能製作這樣的美味!你吃過嗎?
    答案是,可以,很是會昌一道特有的美食。位於贛州市會昌縣,有一種美食,名叫「灰水米粿」。會昌灰水米粿製作技藝是選用優質大米加工、製作成手指形、餅狀、大肚包、牛舌粄等形狀米粿的傳統手工技藝。宋元之際,客家先民在會昌山區發現了「甜葉子茬」、粄葉柴等植物,燒製成天然鹼水(俗稱灰水),並用於製作米粿,得名灰水米粿。
  • 【會昌美食】會昌灰水米果製作技藝
    會昌灰水米果製作技藝○文會春 灰水米果製作是會昌客家的一項獨特技藝,凡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
  • 鬱南橫經席製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明、清時代,屬西寧縣(今鬱南縣)建康都蕩村堡。清朝中期,該縣連灘草蓆已小有名氣。轉入民國,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所產連灘草蓆馳名遐邇。」由此可見,鬱南草蓆製作技藝早從明、清時代已有流傳至今。 清朝中期,該縣草蓆已有名氣。產品以席草為緯,麻繩為經,用木機編織為床蓆,俗稱橫經席,其質地遠勝沿海地區所產。其中尤以龍鬚草織成的為上品。
  • 非遺傳承:哈薩克馬鞭技藝傳承者——買麗扎提汗加爾汗
    導讀哈薩克族馬鞭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其製作技藝歷史悠久。隨著哈薩克人生活環境的變化,古老而製作精良的哈薩克馬鞭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了哈薩克民族歷史的記憶與傳承。哈薩克族老人買麗扎提汗加爾汗幾十年堅持手工製作,傳承著哈薩克傳統技藝。
  • 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安溪舉辦藤鐵工藝創新創意大賽
    此次大賽共分為景觀設計、標誌設計、旅遊文化產品設計(吉祥物)三個項目。作品要求內容健康美好,形式完整,創意性好;能夠充分反映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產業特色、尚卿鄉美麗鄉村建設、工業園區特點等。啟動儀式結束後,100多名選手前往比賽現場,搬運原材料、焊接、編織、打磨……「參加這樣的比賽,我們有機會深入學習,也能近距離一睹大師風採。」安溪陳利職業中專學校李清溪表示,他的作品將挖掘閩南文化中獅爺的形象,融入雕塑等現代工藝手法,反映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藤鐵工藝的創意是無限的,活動為我們提供了發揮創意能力和展示設計理念的舞臺。」
  • 匠心傳承,締造美好社區 | 聯發君領西城讓人文生活更有意義
    溫情鄰裡,人文聯發。聯發人居,不僅是匠心精築的好房子,更是品質之上的幸福居住體驗。一直以來,聯發集團緊跟時代和新生活需求,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並持續迭代升級,打造充滿豐富人文內涵的美好生活社區。
  • 傳統手工技藝《 兗州宋氏秸稈扎刻技藝 》——我們身邊的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九)
    兗州是古九州之一,乃和聖柳下惠故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是商賈雲集,繁華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造就了悠久燦爛的文化,使兗州成為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秸稈扎制便是流傳在這塊土地上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最早起源於百姓用高粱秸稈等製作的各種造型的筷子籠、水缸蓋、小籠子等生產生活用品,是當地人謀生的手段。至今約有200餘年歷史。
  • 國家級非遺名單,會昌匾額習俗上榜!
    近日,文旅部公布了最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江西共有70家單位上榜,其中,贛州有10家!涉及興國山歌、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獅舞(古陂蓆獅、犁獅)、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東河戲、客家古文、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燈會(石城燈會)、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等「非遺」代表性項目。
  • 優衣庫助力傳統文化新生 用服裝的力量探索更多美好生活可能性
    優衣庫希望將傳統文化中沉澱的人文精神,通過服裝的力量,為當代人的生活帶來啟發,也為繡娘們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響應「精準扶貧」,創造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同時,苗繡項目還與優衣庫踐行了七年的全商品回收再利用項目相結合。即日起,消費者至優衣庫中國大陸地區任意門店捐贈五件愛心衣物,即有機會換取苗繡徽章一枚,共同助力傳統文化新生,傳遞「優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