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南橫經席製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2021-02-07 雲浮日報


■歷史淵源

明清時代已有流傳至今

鬱南草蓆——橫經席,很久以來便是較為有名的傳統產品,尤以連灘、河口、大灣等鎮生產的居多。據1995年版《鬱南縣誌》記載:河口……四民之業,士農相埒、間有經商者,貧者織席為業。」「連灘鎮歷史上自南北朝以至隋末(420-618年)曾為安遂縣治。明、清時代,屬西寧縣(今鬱南縣)建康都蕩村堡。清朝中期,該縣連灘草蓆已小有名氣。轉入民國,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所產連灘草蓆馳名遐邇。」由此可見,鬱南草蓆製作技藝早從明、清時代已有流傳至今。

 

清朝中期,該縣草蓆已有名氣。產品以席草為緯,麻繩為經,用木機編織為床蓆,俗稱橫經席,其質地遠勝沿海地區所產。其中尤以龍鬚草織成的為上品。當時產品售於外地獲利甚豐,因此外地產品多有冒名該縣草蓆。很多人為購買到正宗的鬱南草蓆,都親臨該縣連灘等產地。至清末民初,東莞商人藉助鬱南草蓆名氣,相繼在該縣連灘設莊生產,產品除床蓆外,還有掛席、地席,綴以山水、鳥獸、花草、圖案,用於鋪床、墊地和掛壁,長丈餘、十數丈不等,出口外洋,號稱洋席。年出口值銀數萬元,時為該縣最大宗出口產品。

 

另據鬱南縣政協文史資料《南江風物錄》記載,其時連灘草蓆盛行的品種有地面用的地席和床上用席(俗稱橫經席)。地席是出口商品,行銷於東南亞各國,尤以西歐的荷蘭銷量為多,其次是鄰近的泰國,還遠銷至美國的舊金山(舊金山)及澳洲等地,海外僑胞多喜歡採用連灘的產品。連灘床蓆的生產歷史較地席為早,多數生產於東、西壩及宋桂、河口、望天等地。由於本地席草是在淡水田種植,無鹹味,因而這種草蓆具有雨天不發潮和耐用的特點,優於東莞等地的草蓆,且厚軟適度,質地平滑幼細結實,為消費者喜歡採用。草蓆由農戶用木機織成,品種有花席和白席,織出的成品交由席店收購後行銷各地。其時連灘草蓆全年產量約三四十萬張,產值三四十萬元。當時連灘最大的席草曬場地有十多畝,草蓆生產廠房面積達幾千平方米,僱用工人(包括臨時工)二三百人,從事把草蓆整齊、揀草、染草、拍席等工序。20世紀20年代後期成立了「洋席業同業工會」,也稱「東席行業同業公會」,會址設在連灘四甲。公會聘請有權勢的人任師爺,傅翥天在該會擔任師爺長達20多年。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前,連灘經營草蓆生意的就有瑞昌、曾桂記、張恆記、張興記、陳信記等洋莊。

 

1931年前後,連灘草蓆產量超過30萬張,產值二三百萬元。其時洋席莊公會還開辦全棧草蓆訓練班培訓工人,改良技術。1930年以前是洋莊興盛的年代。以後市場便日漸減縮,乃至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到1938年廣州淪陷,對外海運中斷,洋莊便完全停頓下來,無業可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地席、掛席出口中斷,停止生產,此後再無恢復,床蓆年產亦降至五六萬張。到1948年前後,連灘只剩下大昌、信興兩家洋莊,草蓆產量不及戰前的1%。1965年縣政府動員發展農村副業,全縣有16個公社種植席草,次年總面積3264畝,是年全縣草蓆產量47萬張,延續至70年代,農業生產強調以糧為綱,席草種植減縮,床蓆生產一落千丈。至1988年,全縣席草種植面積減至643畝,床蓆產量只有2000多張。


■製作流程

需兩人配合有十幾道工序

鬱南草蓆產品種類有地席、掛席、床蓆。其中尤以橫經席(床蓆)為傳統手工席的典型代表。該縣所產之草蓆以在水田種植的「三角草」(方草)和旱地種植的「石草」(圓草)為原料。席草種植一年兩造,每年農曆「立春」時節種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後各收割一次。編織橫經席的另一原料黃麻,在連灘、河口、大灣等鎮都有種植。草蓆生產有席草(當地俗稱「水草」或「鹹水草」)收集、曬乾、分類、染色、織造等多個工序。選料以水草心細而勻為優,細勻水草織出來的席緊密、結實、勻美;染色水草可織出多種格子和圖案的草蓆。編織橫經席所需的另一原料黃麻,種植戶收割後將其撕成線條狀,經曬乾,再用紡線機紡成細勻麻繩,就可以用作橫經席編織的「經線」了。橫經席生產基本流程是:種草——收割——破草——曬乾——分揀——割麻——撕條——曬乾——紡線——穿栲——布綱——送草——打栲——成型——修邊——結線——整理——曬乾——產品。

 

編織橫經席的設備為木製機械,俗稱木機,也叫「席床」,由席訂和席栲兩部分構成,均選用堅硬重實的木料製造。席訂部分由固定的兩條大木柱,柱的上下各置一大圓木組成,其中上木可拆出,下木可上下移動,用以定位各種橫經席尺寸規格。席栲是用堅硬木料做成的方木條,有兩個把手,在這條方木栲中間位置均有按一定密度鑿出的一個個正反方向相反的三角形孔,用來在織造時改變開口而形成交織(俗稱打栲)。另一輔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長度比草蓆的寬度稍長,約四尺五寸,頭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線開口的中間穿過編織,此工序俗稱送草。還有一種材料是用黃麻紡成的長線(當地叫綱),把麻線穿過席栲的孔,穿過席床的上下圓木,再緊密地一根根結好,此工序俗稱布綱,用以打栲時把席草扭住。

 

編織橫經席操作流程具體如下:一是先將木織機固定在屋內寬闊且容易操作的地方,並將席訂的下木移動至需要織席尺寸的位置再用工具固定。二是布綱,就是將一根根麻線穿過席栲的孔(可按產品尺寸需要穿多少孔而改變席的寬度),穿過席床的上下圓木,再緊密地一根根結好。三是編織,需兩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木機前面中間位置負責扛栲(又叫打栲),即兩手抓住席栲兩個把手將席栲提升往下壓席草,另一人坐在木機側邊,負責用草叉將席草穿過麻線開口中間送至席床另一端,再抽回草叉將席草留在席栲中間,此時扛栲的人提升席栲往下用力把席草壓緊,然後把席栲升回原位時拉扭另一方向,以便形成另一新的開口,麻線就會將席草扭住,扛栲的人再用手將突出席邊部分的多餘草尾折回席床,以防鬆脫。四是修邊結線,就是織好夠規格的草蓆後,織席人再用手把席草拍緊密,然後用刀將多餘的草頭、草尾割掉,修好邊後再割斷麻線,取出席栲,將草蓆從席床取下,再把割開的麻線頭編結好,防止脫開,然後拿到屋外曬乾並修理草毛,再經過整理就成為一張平滑幼細、厚軟適度、堅實耐用的橫經席了。

 

在編織橫經席過程中,其操作要領是兩人配合默契,熟練的工人一天可編織橫經席2-3張。普通的橫經席每張用料約需細草2000多條、粗草1000多條。若編織有圖案花色的草蓆,就要將席草曬乾後分別粗細,加染所要顏色,由師傅設計圖案,再交給工人依樣織成草蓆。


■頻臨失傳

建議進行傳承和保護

鬱南橫經席生產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延續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長期以來,這種借鑑織布原理創新發展起來的草蓆編織技藝生產的產品行銷國內外,對豐富該縣傳統手工技藝的延續性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創新該縣草蓆編織史提供了研究價值。此外,這種機編而非手編且兩人配合而非一人操作的工藝獨特性,是鬱南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草蓆編織技藝的一種創新,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在實用價值方面,用木織機編織的橫經席,質地平滑幼細,厚軟適度,結實耐用,且不發潮易保存。相對於用人工編織的扁草蓆來說,橫經席對人體夏涼冬溫的效果明顯優於單薄的扁草蓆,所以更具實用價值。在保健價值方面,橫經席一直以來都是採用原草原色編織,產品不添加任何染料著色,比起染色水草編織的扁花席來說,更具保健價值。

 

目前,由於現代床上用品如床墊、竹蓆等,對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草蓆市場產生了嚴重衝擊,加上席草種植的減少,手工技藝後繼乏人,鬱南橫經席製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措施,對橫經席製作技藝進行實質性的保護,如確立橫經席生產性示範基地,派出技術人員對席草的種植、增產作出相應指導,對現有織席農戶種植席草的水田、耕地面積予以核實確定,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以穩定種植面積,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對有代表性的織席傳統手工技藝老藝人建立登記檔案,完善傳承譜系的延續性,鼓勵傳承人多傳藝授徒,對年輕的勤學者予以表彰獎勵等。(鬱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潘媚)

相關焦點

  • 典藏於鬱南民間的傳世手藝:鬱南橫經席!
    橫經席在眾多出口的草編工藝中,有一種草蓆風靡海內外,不僅行銷東南亞各國,甚至遠銷到歐洲的荷蘭,和美國的舊金山(舊金山)及澳洲等地,特別是眾多海外僑胞,多喜歡採用這種草蓆,這就是廣東鬱南的橫經席 片花:風靡海內外的橫經席究竟是如何製作的呢?它現狀如何呢,能否延續這種輝煌嗎?探尋傳承將繼續為你講述。 這天一大早,一位樸實的老人正騎著車子往村後趕去,他就是橫經席的傳承人朱國新,前幾天有個老客戶下了單,向他購買一張橫經席,由於朱國新家裡正在蓋房子,騰不出地方生產,於是他來到了親戚老黃家裡,準備一起編織一張橫經席。
  • 【震撼】 鬱南「橫經席」曾出口外國 點解老外都稀罕?
    小編要說的這張蓆子閨名是——「橫經席」,曾蜚聲海外,西歐國家稱之為「洋席」。這張席究竟有乜咁「巴閉」,連老外都愛上這張「中國製造」?       橫經席作為我縣傳統手工席的典型代表,大灣鎮五星細沙村人朱國新家四代以手工編織橫經席為業,憑著這一獨特的祖傳手藝朱國新成為當地有名的織席世家。如今,橫經席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到匈奴、鮮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廣泛使用角弓,角弓製作技藝也在11世紀蒙古族手中發展到頂峰。1225年,成吉思汗為了慶賀統領中亞眾國,在布哈素赤海舉辦了全蒙古盛大的那達慕,神箭手哈薩爾之子也松格將軍遠射335弓(相當於525米),為了紀念這項射箭紀錄,成吉思汗命令立石碑,史稱成吉思汗碑文。由此可見當時蒙古族角弓製作技藝的高超。
  • 顆顆酸甜,傳承青島糖球製作技藝——高士湘
    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不僅是一項項技藝與文化,更是國家內在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就是對於我們自身文化的尊重與自信  作為青島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三十一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既掌握著各領域豐富的知識,又身負精湛技藝。為鼓勵並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傳承傳播活動,推動其成果轉化及創新性發展,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大眾網·海報新聞大型網絡公益傳播平臺——「海報志願雲平臺」推出非遺文化傳承人系列報導。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2017年7月27日,在上海馬勒別墅·愛丁堡貴賓室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海派旗袍文化名人」 、「上海時尚設計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金泰鈞先生,將代表技藝傳承的金剪刀鄭重遞交到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手上,
  • "中式帆船模型製作技藝綜合保護、研究與傳承公益計劃"正式啟動!
    出席發布會的領導與嘉賓2018年11月9日上午,在本次特展現場舉行了「中式帆船模型製作技藝綜合保護、研究與傳承公益計劃」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中國杯帆船賽組委會秘書處主任熊芳至女士主持。本次中國杯帆船賽組委會以特展為契機,正式加入到中式帆船模型製作技藝綜合保護、研究與傳承公益計劃,未來將把推動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為己任,致力於讓大眾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更多國內外參賽選手和市民關注和了解中國燦爛的航海文化、航海文明,傳承、傳播失落已久的中華航海精神。」
  • 河南各界大咖暢談中原烹飪技藝傳承保護與宣傳!
    6月11日下午,在非遺日即將到來之際,「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烹飪技藝傳承保護宣傳工作座談會」在阿莊地道豫菜經開中心廣場總店召開。向主流媒體宣傳推介中原烹飪技藝、中原烹飪文明是本次會議的主題。十餘家主流媒體、中原烹飪技術界代表、河南省非遺中心、河南省商務廳、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等各方齊聚一堂,現場既有烹飪理論宣講,也有媒體和烹飪的交流碰撞。
  • 遺世承美|傳承中國傳統的金銀精工製作技藝精華——營口老世興金銀...
    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地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 史上最捨得酒廠,傳承千年的釀酒技藝徵服全球,網友:太豪橫了!
    最近,小編發現了一家堪稱史上最豪橫的酒廠,不管是面積、生態、釀酒技藝還是釀酒匠人,都稱得上豪橫。估計有些小夥伴已經猜到了,小編說的這家史上最豪橫的酒廠,就是沱牌捨得文化旅遊區。在這裡到處都充滿著豪橫的氣息——由「中國當代建築之父」張永打造的捨得藝術中心;18口至今仍在使用的明清老窖池;傳承400多年的《太禾曲經》工藝;平均工齡25年以上的老匠人;在紫砂陶壇內貯存著的12萬噸基酒……無論是哪一個,但凡拿出來都能讓人忍不住誇讚:太豪橫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捨得酒便開創了「生態釀酒」的先河,並著力打造全國首座生態釀酒工業園。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課程剪影:2020年廣西民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群培訓班
    9月10日上午,廖明君老師為學員們上非遺相關知識的理論課。廖明君老師講到「非遺」與「生產性保護」,解釋了兩者的關係,以及給學員們介紹了生產性保護的概念;生產性保護的概況;生產性保護的主要對象。重點強調了「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底線是:堅守手工製作。最後為學員們普及了廣西少數民族的知識,介紹了廣西的十二個世居民族。
  • 《鹹陽琥珀糖製作技藝簡介》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為了普及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揚秦都區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從5月20日起至6月15日,我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及我區的非遺保護成果,敬請關注。今天推送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鹹陽琥珀糖製作技藝》。
  • 閩侯傳統技藝傳承大賽報名指南來了!
    >築建技藝 | 其他閩侯傳統技藝項目八閩首邑&傳統技藝首個向市民免費開放的綜合性現場技藝賽事  近年來,福州市閩侯縣委縣政府、中共閩侯縣委宣傳部和社會各界對於非遺的傳承和保護越發重視  為喚醒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進一步激發傳統技藝創新活力和從業者的自尊自信,提高傳承人技藝水平,本次首屆閩侯縣技藝傳承大賽將邀請全國手工藝專家及愛好者、從業者、傳承人共同攜手參與到保護閩侯縣傳統技藝傳承的比賽中來。
  • 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祥雲汪情)
    汪情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祥雲縣雲南驛鎮汪情村。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保護 創新中...
    此時,雖然具有紮實刺繡基礎,但張麗瓊還是覺得對於刺繡技藝的傳承需要更加精湛的技術支撐。於是,從刺繡的技藝技法到服飾的裁剪、製作加工,她花大量時間把這項技藝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學習。
  • 非遺: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專為清朝皇家製作弓箭的「兵工廠」
    專為皇家製作弓箭的「兵工廠」,以出色的製作技藝入選非遺。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正式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不過聚元號雖然是老字號,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還是比較嚴格的,中國也並不是沒有其他的弓箭製作手藝。
  • NB轟紅|餘姚土布:如梭歲月,技藝傳承歷久彌新
    #NB轟紅#短視頻大賽9月亞軍作品,由金沙沙選送的《餘姚土布製作技藝美輪美奐的攝影風格、古色古香的光影布置,短片呈現了餘姚土布製作的全流程,展現了餘姚土布在當下的傳承與發展。作為一種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紡織技藝,代代相傳的餘姚土布製作技藝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紡織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王子強、李萍 (陶瓷技藝)
    王子強、李萍,雲南省青年陶藝家,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雲溪陶品牌創始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雲南民族原創陶瓷雕塑創作,主要創作方向以非遺瓦貓傳承與創新以及陶瓷繪畫為主。其中部分作品聯合雲南省博物館開發製作。在雲南獲得諸多獎項,也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 黑龍江首個高校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黑龍江大學的冰燈冰雕製作技藝
    自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2020年,公布第三批26個文化傳承基地名單,三年來教育部共公布三批名單,共計106個文化傳承基地而黑龍江只有1個文化傳承基地——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的冰燈冰雕談起黑龍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冰天雪地,接著就是黑龍江的冰燈冰雕。
  • 製作技藝可追溯至1600年前!
    抗戰時期,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陳玉泉為保護百草油處方和煉製方法,慘遭日本鬼子殺害。這一代代傳承人的故事,讓他銘記在心。高中畢業後,他選擇醫藥事業,考入梅縣衛生學校藥劑專業,畢業後考入中國藥科大學藥學系,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中醫藥傳統文化和理論知識。1983年,他進入羅浮山製藥廠,先後在技術員、質檢員等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