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明清時代已有流傳至今
鬱南草蓆——橫經席,很久以來便是較為有名的傳統產品,尤以連灘、河口、大灣等鎮生產的居多。據1995年版《鬱南縣誌》記載:河口……四民之業,士農相埒、間有經商者,貧者織席為業。」「連灘鎮歷史上自南北朝以至隋末(420-618年)曾為安遂縣治。明、清時代,屬西寧縣(今鬱南縣)建康都蕩村堡。清朝中期,該縣連灘草蓆已小有名氣。轉入民國,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所產連灘草蓆馳名遐邇。」由此可見,鬱南草蓆製作技藝早從明、清時代已有流傳至今。
清朝中期,該縣草蓆已有名氣。產品以席草為緯,麻繩為經,用木機編織為床蓆,俗稱橫經席,其質地遠勝沿海地區所產。其中尤以龍鬚草織成的為上品。當時產品售於外地獲利甚豐,因此外地產品多有冒名該縣草蓆。很多人為購買到正宗的鬱南草蓆,都親臨該縣連灘等產地。至清末民初,東莞商人藉助鬱南草蓆名氣,相繼在該縣連灘設莊生產,產品除床蓆外,還有掛席、地席,綴以山水、鳥獸、花草、圖案,用於鋪床、墊地和掛壁,長丈餘、十數丈不等,出口外洋,號稱洋席。年出口值銀數萬元,時為該縣最大宗出口產品。
另據鬱南縣政協文史資料《南江風物錄》記載,其時連灘草蓆盛行的品種有地面用的地席和床上用席(俗稱橫經席)。地席是出口商品,行銷於東南亞各國,尤以西歐的荷蘭銷量為多,其次是鄰近的泰國,還遠銷至美國的舊金山(舊金山)及澳洲等地,海外僑胞多喜歡採用連灘的產品。連灘床蓆的生產歷史較地席為早,多數生產於東、西壩及宋桂、河口、望天等地。由於本地席草是在淡水田種植,無鹹味,因而這種草蓆具有雨天不發潮和耐用的特點,優於東莞等地的草蓆,且厚軟適度,質地平滑幼細結實,為消費者喜歡採用。草蓆由農戶用木機織成,品種有花席和白席,織出的成品交由席店收購後行銷各地。其時連灘草蓆全年產量約三四十萬張,產值三四十萬元。當時連灘最大的席草曬場地有十多畝,草蓆生產廠房面積達幾千平方米,僱用工人(包括臨時工)二三百人,從事把草蓆整齊、揀草、染草、拍席等工序。20世紀20年代後期成立了「洋席業同業工會」,也稱「東席行業同業公會」,會址設在連灘四甲。公會聘請有權勢的人任師爺,傅翥天在該會擔任師爺長達20多年。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前,連灘經營草蓆生意的就有瑞昌、曾桂記、張恆記、張興記、陳信記等洋莊。
1931年前後,連灘草蓆產量超過30萬張,產值二三百萬元。其時洋席莊公會還開辦全棧草蓆訓練班培訓工人,改良技術。1930年以前是洋莊興盛的年代。以後市場便日漸減縮,乃至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到1938年廣州淪陷,對外海運中斷,洋莊便完全停頓下來,無業可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地席、掛席出口中斷,停止生產,此後再無恢復,床蓆年產亦降至五六萬張。到1948年前後,連灘只剩下大昌、信興兩家洋莊,草蓆產量不及戰前的1%。1965年縣政府動員發展農村副業,全縣有16個公社種植席草,次年總面積3264畝,是年全縣草蓆產量47萬張,延續至70年代,農業生產強調以糧為綱,席草種植減縮,床蓆生產一落千丈。至1988年,全縣席草種植面積減至643畝,床蓆產量只有2000多張。
■製作流程
需兩人配合有十幾道工序
鬱南草蓆產品種類有地席、掛席、床蓆。其中尤以橫經席(床蓆)為傳統手工席的典型代表。該縣所產之草蓆以在水田種植的「三角草」(方草)和旱地種植的「石草」(圓草)為原料。席草種植一年兩造,每年農曆「立春」時節種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後各收割一次。編織橫經席的另一原料黃麻,在連灘、河口、大灣等鎮都有種植。草蓆生產有席草(當地俗稱「水草」或「鹹水草」)收集、曬乾、分類、染色、織造等多個工序。選料以水草心細而勻為優,細勻水草織出來的席緊密、結實、勻美;染色水草可織出多種格子和圖案的草蓆。編織橫經席所需的另一原料黃麻,種植戶收割後將其撕成線條狀,經曬乾,再用紡線機紡成細勻麻繩,就可以用作橫經席編織的「經線」了。橫經席生產基本流程是:種草——收割——破草——曬乾——分揀——割麻——撕條——曬乾——紡線——穿栲——布綱——送草——打栲——成型——修邊——結線——整理——曬乾——產品。
編織橫經席的設備為木製機械,俗稱木機,也叫「席床」,由席訂和席栲兩部分構成,均選用堅硬重實的木料製造。席訂部分由固定的兩條大木柱,柱的上下各置一大圓木組成,其中上木可拆出,下木可上下移動,用以定位各種橫經席尺寸規格。席栲是用堅硬木料做成的方木條,有兩個把手,在這條方木栲中間位置均有按一定密度鑿出的一個個正反方向相反的三角形孔,用來在織造時改變開口而形成交織(俗稱打栲)。另一輔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長度比草蓆的寬度稍長,約四尺五寸,頭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線開口的中間穿過編織,此工序俗稱送草。還有一種材料是用黃麻紡成的長線(當地叫綱),把麻線穿過席栲的孔,穿過席床的上下圓木,再緊密地一根根結好,此工序俗稱布綱,用以打栲時把席草扭住。
編織橫經席操作流程具體如下:一是先將木織機固定在屋內寬闊且容易操作的地方,並將席訂的下木移動至需要織席尺寸的位置再用工具固定。二是布綱,就是將一根根麻線穿過席栲的孔(可按產品尺寸需要穿多少孔而改變席的寬度),穿過席床的上下圓木,再緊密地一根根結好。三是編織,需兩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木機前面中間位置負責扛栲(又叫打栲),即兩手抓住席栲兩個把手將席栲提升往下壓席草,另一人坐在木機側邊,負責用草叉將席草穿過麻線開口中間送至席床另一端,再抽回草叉將席草留在席栲中間,此時扛栲的人提升席栲往下用力把席草壓緊,然後把席栲升回原位時拉扭另一方向,以便形成另一新的開口,麻線就會將席草扭住,扛栲的人再用手將突出席邊部分的多餘草尾折回席床,以防鬆脫。四是修邊結線,就是織好夠規格的草蓆後,織席人再用手把席草拍緊密,然後用刀將多餘的草頭、草尾割掉,修好邊後再割斷麻線,取出席栲,將草蓆從席床取下,再把割開的麻線頭編結好,防止脫開,然後拿到屋外曬乾並修理草毛,再經過整理就成為一張平滑幼細、厚軟適度、堅實耐用的橫經席了。
在編織橫經席過程中,其操作要領是兩人配合默契,熟練的工人一天可編織橫經席2-3張。普通的橫經席每張用料約需細草2000多條、粗草1000多條。若編織有圖案花色的草蓆,就要將席草曬乾後分別粗細,加染所要顏色,由師傅設計圖案,再交給工人依樣織成草蓆。
■頻臨失傳
建議進行傳承和保護
鬱南橫經席生產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延續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長期以來,這種借鑑織布原理創新發展起來的草蓆編織技藝生產的產品行銷國內外,對豐富該縣傳統手工技藝的延續性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創新該縣草蓆編織史提供了研究價值。此外,這種機編而非手編且兩人配合而非一人操作的工藝獨特性,是鬱南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草蓆編織技藝的一種創新,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在實用價值方面,用木織機編織的橫經席,質地平滑幼細,厚軟適度,結實耐用,且不發潮易保存。相對於用人工編織的扁草蓆來說,橫經席對人體夏涼冬溫的效果明顯優於單薄的扁草蓆,所以更具實用價值。在保健價值方面,橫經席一直以來都是採用原草原色編織,產品不添加任何染料著色,比起染色水草編織的扁花席來說,更具保健價值。
目前,由於現代床上用品如床墊、竹蓆等,對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草蓆市場產生了嚴重衝擊,加上席草種植的減少,手工技藝後繼乏人,鬱南橫經席製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措施,對橫經席製作技藝進行實質性的保護,如確立橫經席生產性示範基地,派出技術人員對席草的種植、增產作出相應指導,對現有織席農戶種植席草的水田、耕地面積予以核實確定,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以穩定種植面積,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對有代表性的織席傳統手工技藝老藝人建立登記檔案,完善傳承譜系的延續性,鼓勵傳承人多傳藝授徒,對年輕的勤學者予以表彰獎勵等。(鬱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