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還記得兒時常見的
竹編簸箕、提籃嗎?
在三灶,
這可不是普通的編織,
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
——
三灶竹草編織技藝。
2015年,
它正式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它得以保留下來,
入選省級非遺項目並讓後人所知曉,
離不開非遺傳承人的悉心呵護。
非遺匠人4月29日,在三灶鎮海澄村,73歲的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傳承人湯何佳,整理著已經編織好的工藝品。
這批工藝品,將會在珠海市博物館展出。
省級傳承人湯何佳,11歲學習竹編織,曾在村裡編織隊工作,編織隊解散後,湯何佳依舊堅持傳承發展這門手藝至今。
2019年底,湯何佳受邀為珠海市博物館製作三灶竹草編織手工藝品,他便開始著手忙活起來。
為把好第一道原材料關,所使用的每一根竹子,都是湯何佳親自上山砍的。
他說,編織的工藝品,每個部位與竹節的長短有關,或長或短,都有不同的用處和用法,因此要平衡選擇。
厚實的竹片,在他手中經過削薄、打磨,變成粗細、軟硬不同的各式竹篾,最細的竹篾不到2毫米。
湯何佳說,一件成品工期需要將近15天時間,光削竹篾就耗費不少功夫。
編織技藝不求快,但求精,哪怕一天工作都是削竹篾,也要把竹篾削好,有好材料才能編織出好工藝品。
7件黃線骨頭蓬、5件圓蓋雙層提籃,秉承匠人精神,湯何佳最終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做工精美,編織紋路清晰、別具風格,蘊含著獨特的地域氣息。
傳承堪憂湯何佳精通各式各樣竹編織,提籃、魚簍、魚、船、簸箕等日常用品都不在話下。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往日,傳統手工製品,逐漸被其他製品取代,三灶竹草編織技藝的傳承發展,也面臨瀕危困境。
因為編織技藝難學,編織過程辛苦,加上市場效益不理想,沒有年輕人願意跟湯何佳學這門技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編織技藝,湯何佳多次參加省、市、區舉辦的各類展示展演和宣傳推廣活動,還經常到周邊的學校,給學生們講解和傳授編織的技藝。
現在,湯何佳在努力嘗試向市場發展,根據客人的需求,編織出不同種類的手工藝品。
科普站三灶竹草編織技藝,是珠海市三灶鎮民間以竹、草等為原材料的傳統手工編織技藝的統稱。
所熟悉的例如:
蟹脊黃線骨頭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禮擔籮等。
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反映出三灶及周邊海島的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發展循環經濟、旅遊經濟提供借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