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根竹篾,一把草,編織出了非遺夢

2020-12-22 澎湃新聞

他,用一根竹篾,一把草,編織出了非遺夢

2020-05-06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還記得兒時常見的   

竹編簸箕、提籃嗎?

在三灶,

這可不是普通的編織,

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

——

三灶竹草編織技藝

2015年,

它正式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它得以保留下來,

入選省級非遺項目並讓後人所知曉,

離不開非遺傳承人的悉心呵護。

非遺匠人

4月29日,在三灶鎮海澄村,73歲的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傳承人湯何佳,整理著已經編織好的工藝品。

這批工藝品,將會在珠海市博物館展出。

省級傳承人湯何佳,11歲學習竹編織,曾在村裡編織隊工作,編織隊解散後,湯何佳依舊堅持傳承發展這門手藝至今。

2019年底,湯何佳受邀為珠海市博物館製作三灶竹草編織手工藝品,他便開始著手忙活起來。

為把好第一道原材料關,所使用的每一根竹子,都是湯何佳親自上山砍的。

他說,編織的工藝品,每個部位與竹節的長短有關,或長或短,都有不同的用處和用法,因此要平衡選擇。

厚實的竹片,在他手中經過削薄、打磨,變成粗細、軟硬不同的各式竹篾,最細的竹篾不到2毫米。

湯何佳說,一件成品工期需要將近15天時間,光削竹篾就耗費不少功夫。

編織技藝不求快,但求精,哪怕一天工作都是削竹篾,也要把竹篾削好,有好材料才能編織出好工藝品。

7件黃線骨頭蓬、5件圓蓋雙層提籃,秉承匠人精神,湯何佳最終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做工精美,編織紋路清晰、別具風格,蘊含著獨特的地域氣息。

傳承堪憂

湯何佳精通各式各樣竹編織,提籃、魚簍、魚、船、簸箕等日常用品都不在話下。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往日,傳統手工製品,逐漸被其他製品取代,三灶竹草編織技藝的傳承發展,也面臨瀕危困境。

因為編織技藝難學,編織過程辛苦,加上市場效益不理想,沒有年輕人願意跟湯何佳學這門技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編織技藝,湯何佳多次參加省、市、區舉辦的各類展示展演和宣傳推廣活動,還經常到周邊的學校,給學生們講解和傳授編織的技藝。

現在,湯何佳在努力嘗試向市場發展,根據客人的需求,編織出不同種類的手工藝品。

  科普站  

三灶竹草編織技藝,是珠海市三灶鎮民間以竹、草等為原材料的傳統手工編織技藝的統稱。

所熟悉的例如:

蟹脊黃線骨頭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禮擔籮等

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反映出三灶及周邊海島的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發展循環經濟、旅遊經濟提供借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李年根:一根竹篾「編」一生
    在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南村村委山背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竹篾編織師傅名叫李年根,61歲的他和竹篾編織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粗糙又靈巧的雙手,編織出生活的美好和藝術的傳承。上拉、下壓、穿插回折……在竹篾間遊走穿行的這雙靈巧雙手來自竹篾編織師傅李年根。
  • 遂昌首屆竹篾編織技能大賽手藝人齊聚縣府廣場大PK!
    年遂昌縣首屆「天工巧匠」竹篾編織技能大賽在平昌廣場舉行。本次大賽集聚了我縣23位民間竹篾編織師傅,現場展現了嫻熟的竹編技藝,精美的編織成品吸引了廣大市民參觀,進一步推動了我縣竹篾編織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第二塊內容是現場劈篾編織環節,這個環節讓我們見識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簍、筐、籃、篩、箕畚等生活日用品是如何在巧匠們的手中熟練地編織而出。
  • 老行當丨做 竹篾
    老梅城中做竹篾的行業歷史悠久,明、清年間,就有編織草蓆、竹籃、竹籠、竹籮、簸箕、笠帽的習慣。做竹篾也曾是老梅城中非常興旺的一個行業,是很多客家人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聰明勤勞的客家人利用山中多竹優勢,用兩年生綠竹加工編織做竹篾,數百年來客家人很多重要生產工具和生活必需品都是靠這個行業做出來的。生產用的籮、蔞、箕、籃自不必說,生活中嬰兒用的搖籃、取暖用具一一竹篾火籠、撈飯的撈子、篩米的篩子、飯篦(託)、擋雨的篷蓋等都是竹篾師傅做出來的。以前人們做竹篾除了滿足自己日常生產、生活需求,還會拿到集市上出售以補貼生計。
  • 手工竹編入門:10種編織方法教程
    先以四條竹蔑為一單位,依序如圖重迭散開,再增加四條,並注意其如何交織,理出道理後,逐漸增加。此乃難度較高的編法。六角孔編法此法系以三條竹篾起頭,再以三條竹篾織成六角孔,以後分別以六條逐漸增加。雙重三角形編法
  • 扁擔草、水號子、燈籠泡和牛尾巴草
    扁擔草,是水草的一種。蓬蓬的,彎彎的,長在水裡,確實像一根壓彎了的竹扁擔。當然,它也像寬葉子韭菜,水靈靈的可人。它挑水,水質好的地方,扁擔草才長得好。那時候,沒有水井,更沒有自來水,平原上的人家,挑水回家做飯飲用時,往扁擔草多的池塘去。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是水質檢測儀。扁擔草,和我一般怕水。
  • 薌城冠城國際店門口人行道 窨井蓋竟用竹篾當鋼筋
    人行道上 驚現「竹篾窨井蓋」  「人行道上的窨井蓋竟是竹篾做的,這不是在等著『吃』哪個行人嗎?」昨日下午,微信朋友圈一網友「喬菲媽」如此報料,地點就位於漳州市薌城區冠城國際小區靠近新華北路店面前的人行道上。
  • 【方志四川•非遺】李錫全 ‖ 大竹縣二郎竹蓆編織技藝
    ,將扯出的篾條二黃、刮光、刮平、刮溥、刮勻。7染 色 用染料將過勻刀後的竹篾染成不同色彩,以便編織各種花紋和圖案。9晾 篾 將煮過竹篾晾乾。10編 織 常編織的傳統圖案有滾龍抱柱、二龍搶寶、草內藏蛇、喜鵲鬧枝,還有各種各樣古鑼錢等樣式。
  • 【旅遊資訊】遂川婦女重新拾掇起編織草鞋傳統手藝
    12月8日,遂川縣泉江鎮盤珠村婦女重新拾掇起編織草鞋傳統手藝在縣城紅色街區展示給人們看。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草鞋基本上看不見了,編織草鞋這門傳統手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遂川縣一些農婦拾掇起這門老手藝,把這手藝給大家展示出來,用一把稻草編織起了草鞋,編織草鞋有選草、搓條、捻平、挽圈、編織、丈量等10餘道工序,缺一不可。編織草鞋是個辛苦活,編織草鞋的工具在草鞋架上做,草鞋架結構簡單,但需要木質堅硬的木頭製作。草鞋架由座子、勾弓、鬆緊軸和耙齒及草鞋絆組成。
  • 童年的記憶—織 草 包
    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地理位置,每年長江提上防汛用的一種工具:「草包」,政府急購大量的草包用來裝土築堤。因此寅生出一種產業各家各戶開始織草包,賣給國家賺取差價補貼家用;那個年代家家都姊妹們多,家裡又真的很窮,一般的家庭都是5-6姊妹,7姊妹、8姊妹也比比皆是,9姊妹10姊妹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 一款經典的馬尾草圖案針織,立體帥氣,適合編織男士毛衣
    一款經典的馬尾草圖案針織,立體帥氣,適合編織男士毛衣 2020-11-03 00:
  • ...手藝人:在竹子前坐了37年,他成了芙蓉鎮竹簍編織店老闆的「師傅」
    他對每一根竹子都極為敏感,什麼樣的竹子適合用來做什麼樣的竹簍,他憑藉觸摸感知就能明了。追逐的興趣和他當下的工作環環相扣,他在竹子前坐了 37 年。他說 " 我很熱愛,一直做是為了在這行做精,未來會做出更多很牛的作品。"從做小裝飾到接大工程,關於竹子的製作工藝越來越精密,樣式更為花哨,結構也越發複雜。
  • 可以佩戴的小松果,教你用竹篾編一枚...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用細如髮絲的「千斤扣絲」,盤絲而成,內置小銅鈴,帶於腕間或置於包上,自然清新,隱約鈴聲,如泉水叮咚。如果你是這樣的:想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零基礎或想提升自己你對編織感興趣,想體驗竹編的不同特性想送親人朋友獨特有內涵的禮物想嘗試中式美願意靜下心來,享受與自己在一起的自然編織和造物時光課程內容:認識竹編技藝
  • 藤條編織花球全部步驟,簡單好學
    大家好,我是毛豆兜,藤條編織花球主要包括一下步驟:第一步:先拿出來兩根藤條,交叉在桌子上擺好。第二步:再拿出第三根藤條,用第三根先壓住第二根藤條,也就是最上邊的那根藤條。第三步:再用第四根藤條,在另一邊也壓一根藤條,挑一根藤條,同第三根做法一樣。第四步:用第五根藤條,挑第二根壓第四根,挑第三根壓第一根,形成一個五邊形的孔。
  • 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胡其昌在編織葫蘆來到古蠶村,作坊內有位老人家正坐在小凳上,用長了厚厚老繭的雙手在葫蘆上穿過來、引過去,一根根細長的竹篾,自如地在老人家的指間翻飛。屋裡牆角堆放著扁細的竹篾條;門外幾個葫蘆掛在竹竿上風乾,地上堆放著幾個青嫩的葫蘆;門外的田地上,用竹搭建的瓜棚還掛滿了葫蘆。
  • 儀徵:稻草編織物 用智慧打理有滋有味的生活
    草垛草繞子,是稻草最簡樸的變形。兩股有勁的草絞在一起,變成一根糙糙的「麻花」。這樣的「麻花」,短短的,半人高,捆綁荒草、樹枝、秸稈剛剛好。打草繞子,力道要恰到好處。勁小了,松垮垮的,一扯就斷;勁大了,草繞僵硬,不易分開。用力適度,草繞子才整齊、結實。
  • 「金絲飛舞」「草帽編織」大賽場面真壯觀!
    一根根鹹草在選手們的指尖上飛舞,很快一頂頂帽筒成型了。
  • 慈谿:長河「金絲飛舞」草帽編織大賽場面真壯觀,還有男選手上陣!
    慈視關注:一根根鹹草在選手們的指尖上飛舞,很快一頂頂帽筒成型了。1月19日,長河鎮第十二屆「金絲飛舞」草帽編織大賽上,記者在現場目睹了一雙雙巧手編織出的漂亮草帽,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藝令圍觀群眾紛紛點讚。近年來,長河鎮一直致力於把草編文化打造成長河文化的品牌,草帽編織比賽更是成為其中一項傳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