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竹縣二郎竹蓆編織技藝
李錫全
大竹縣二郎鄉生產竹蓆有數百年歷史。《大竹縣誌》載:「早在清嘉慶年間二郎成立『蓆子行』,通用竹疏而涼,每年發出千捆,行銷川省內外」。民國時期,二郎鄉編織竹蓆人數逐漸增多,以宋老大、宋老二、孟丙富、張顯廷等為代表200餘人,年產竹蓆上萬床。
1949年10月後,竹蓆生產迅速發展,政府發動群眾戶戶栽黃竹、慈竹,人人打蓆子。當時,《中國建設》雜誌英文版載:「二郎竹蓆傳播海外,竹蓆遠銷日本、韓國、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1979年,二郎竹編藝人張宗存編織1床「南京長江大橋」圖案工藝竹蓆,在全國社隊企業展銷會獲獎,後在廣交會上展銷受到外商好評。至1984年,全鄉有6千多人從事竹蓆編織加工,佔全鄉總人口45%,年產量達20萬餘床,創產值100餘萬元,全鄉人平增收70多元。到1986年,全鄉新發展竹山10處,大小竹園500多個,零星竹籠3萬多處,面積達3千餘畝,全鄉竹編加工戶有2600多戶,佔總戶數80%,男女老少從事竹編人數佔總人口75%。當時流傳竹編歌「農忙種田,農閒竹編;白天下田,晚上加班;家家不閒,人人能幹」。是年,產竹蓆25萬餘床,創產值180萬餘元,上交稅收6萬餘元。
二郎鄉竹蓆加工工匠花名冊統計表
姓 名
性別
年齡
家庭住址
張宗存
男
78
二郎鄉街道
李言合
男
92
二郎村2組
劉必元
男
95
二郎村11組
馮齊華
男
88
二郎村1組
孟丙才
男
97
白羊村4組
馮裕明
男
85
新安村7組
趙紹富
男
64
青峰村2組
潘雲華
男
68
青峰村2組
趙紹懷
男
68
二郎村1組
王守孝
男
81
二郎村1組
王國安
男
88
二郎村1組
周德丙
男
78
羅家村9組
李盛碧
女
62
二郎村2組
趙克孝
男
72
二郎村8組
沈孟翠
女
65
二郎村11組
趙紹清
男
66
二郎村2組
蔣名全
男
67
二郎村1組
張德清
男
57
二郎村11組
1991年1月20日,大竹縣二郎股份合作竹蓆協會成立,二郎竹蓆品質大幅提升,其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花紋多樣、平整光潔、質地精細、經久耐用,夏溫而不燥,冬寒而不涼,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96年6月9日,原二郎鄉羅家村彭友今(第六屆全國政協秘書長)回到家鄉,看見家鄉竹蓆產業蓬勃發展,渾然提筆「二郎竹蓆 譽滿神州」。
1996年6月9日,第六屆全國政協秘書長彭友今(大竹縣二郎鄉羅家村人)提筆「二郎竹蓆 譽滿神州」
2000年後,由於市場發生變化,蘆葦席、麻將蓆等出現,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調、電風扇大量使用,對二郎竹蓆產生巨大衝擊,市場需求一落千丈。特別是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編織竹蓆人員更少,再上勞動力成本提高,織席算不過帳,致使二郎竹蓆產量下滑。但好蓆子價格又高,一床全青篾2米長、1.8米寬,每寸11-12匹篾條,價格均在600元以上。
2008年7月,為保護竹蓆編織技藝,達州市人民政府特將二郎竹蓆編織技藝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12月,二郎鄉竹蓆編織人張宗存被達州市文化和廣播影視局命名為達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郎竹蓆編織技藝》代表傳承人。
2012年,《二郎竹蓆製作技藝》電視片腳本被拍成電視片播出。
一 氣候環境
大竹縣以「竹多竹大」得名,系川東著名竹鄉。其所轄二郎鄉境內尤以慈竹(又名黃竹)為盛,地理位置偏僻閉塞,無廠礦,少汙染。其柳成河橫貫境內,滋潤二郎鄉肥沃黃沙泥土壤,其兩岸及各戶房前屋後,到處都種植慈竹林。加之天氣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日照適度的亞熱帶溼潤氣候,特別適應慈竹生長。其所生慈竹與其它地方相比,竹身大而結稀,結與結之間多逾二尺,最長者至公尺外,且竹質韌性強,特適於各類竹器編織加工。
二 竹蓆加工工序
竹子砍回家後,將竹子截去蔸蔸殘餘部分,把竹子鋸成所需長短一致的筒筒。
1
選 竹
一般要選竹齡剛滿一年的慈竹,要求竹直、節長、節巴小、色綠,這種竹柔性好,且不易生蟲。
2
車節巴
將竹筒節巴,車光、車平,講究一定手式,這是蓆子質量好壞關鍵的第一步。
3
劃批子
車完節巴之後,將竹子劃成寬窄一致的批子。
4
起篾條
批子劃好後,就開始起篾條,將批子最底下一層即始篾起掉(始篾一般做柴燒,也可以打芭則,或可以用於造紙等)。起完始篾之後,就開始起三黃篾(稱之為起「二刀」),一般用厚篾刀起,劃篾刀也可以起,起掉三黃篾可以織鬥笠。
5
過勻刀
起掉三黃篾之後,就開始過勻刀,將篾條過成寬窄均勻一致的標準篾條。
6
扯篾條
過勻刀之後,就開始扯篾條,將扯篾皮(一般是皮革、塑料皮、溥膠皮均可)夾在左手食指上和大拇指上,用嘴含住篾條頭端,配合一致,用力輕輕拉扯篾條,這樣篾條就變成青、黃兩種篾條,將扯出的篾條二黃、刮光、刮平、刮溥、刮勻。
7
染 色
用染料將過勻刀後的竹篾染成不同色彩,以便編織各種花紋和圖案。
8
煮 篾
將染過顏料的竹篾放在鍋裡加水煮上10至20分鐘,如此染料才不致脫落。
9
晾 篾
將煮過竹篾晾乾。
10
編 織
常編織的傳統圖案有滾龍抱柱、二龍搶寶、草內藏蛇、喜鵲鬧枝,還有各種各樣古鑼錢等樣式。
三
特色工藝
打蓆子分為排帶、打包袱、尖篾、打彩子、打角、剪邊、插邊、包角等工序。
排帶子
將劃好青、黃二篾排成各種花樣的帶子,形如皮帶,所以稱之為排帶子。
打包袱
將排好帶用塊塊踩好,就開始打包袱,一般是檢青篾,打二黃長篾,打完長篾就上包袱,上包袱馬上就要出河。即是確定席寬、窄關鍵。
打尖篾
蓆子上包袱後,就打尖篾(尖篾是決定席長短),尖篾是決定蓆子大小規格。
打彩子
打彩子也稱為打面子角,彩子角。角大,打起來比較難,且講究質量,打上彩子,蓆子就變成四個角。
打 角
蓆子四角,分彩子角(面子角)、尾子角,青、黃篾各兩個。打角越打越小,最後到八皮角收尾,蓆子就變成長方形。
插 邊
將初步成功的篾蓆子,用剪刀剪出上、下邊篾,下邊剪篾時,一般留一至二匹篾條寬那麼長,上邊剪篾時一般所留出的河寬那麼長,然後鎖邊,將上邊的篾條一匹一匹的插入河內,包角、趕邊,精美蓆子加工完成。
四
產品種類
二郎竹蓆按其工藝價值分,可分為兩種:工藝席和大市席;按其篾條色彩種類分,可分為四種:夾二黃篾席、全青篾席、全黃篾席、染色席。
1
工藝席
工藝席是出於少數技術精湛者編織的上等蓆子,具有使用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這種蓆子篾條粗細、厚薄、寬窄均勻一致,蓆子細滑平整、美觀大方。工藝席花樣分為景段(如滾龍抱柱、二龍搶寶、草內藏蛇、松鶴遐嶺、梅鹿御花等傳統古色古香圖案)、邊花(如十字萬、萬不斷、大捲草、小捲草、城牆垛子、鬥套、鎖子套、狗牙齒、夾梅花、八字聯等數十種,常採用散點並列、或分組聚散平列法,內容豐富,和諧悅目,藝術效果極佳)、花卉、蟲鳥、景物等圖案。
2
大市席
大市席是二郎鄉人民生產的主要品種。大市席篾條較粗、稍厚,一般7-8匹一寸,通稱15-25個花,二郎絕大部分人都是打大市席。這種篾席工序簡單、價格便宜、銷路廣闊,打席戶不愁賣。80年代7-8元一床、90年代20-30元一床、2000年40-50元一床。大市席篾條較粗、稍厚,經過勻刀、刮刀等工序,蓆子板面平整、四角方正、無毛刺。盛夏時節,睡臥席上,使人感到涼爽舒適,且經久耐用,一床蓆子可用十多年不爛,深受用戶喜愛。
3
夾二黃篾席
夾二黃席(即稱:一青一黃),整個席面由青篾和二黃篾組合而成。席面光滑平整,經久耐用。二郎90%竹蓆都是夾二黃產品,每年可生產幾十萬床銷往省內外,銷路好,深受用戶歡迎。
4
全青篾席
全青篾席(即整個席面全部由青篾編織而成)。全青篾蓆子優點是使用時間較長,涼爽、軟綿、舒適,但是不足之處是不吸汗,篾條光滑,不好打,費時費工,顏色一塊板,並且價格比夾二黃席高2-3倍。購買用戶少,生產加工也少,一般都需用戶訂做。
5
二黃蓆子
二黃篾席(即整個席面由二黃篾條編織而成)。板面黃色一片,使用期較短,需者少,一般都是打全青篾蓆子剝下的二黃篾,打少部分低價銷售或自用。
6
染篾席
染篾席是把二黃篾和青篾用顏料(分紅、綠、黑、蘭等染料),將篾條染成五顏六色,打出各種不同樣蓆子,稱之為染篾席,又稱「花蓆子」。其價格昂貴,需者甚少,生產加工也少。
五 收 購
二郎鄉竹蓆產品較多,數量大、質量好、銷路廣。
二郎竹蓆收購量佔大竹縣總收購量80℅,是大竹縣生產竹蓆主要產地。早在清嘉慶時,二郎鄉就成立二郎「蓆子行」,設立於二郎橋新街上。「蓆子行」是專門收購竹蓆,供外省客商調拔。
1950年後,二郎鄉所生產竹蓆除農民自產自銷外,供銷社還專門設立竹蓆收購門市鋪。
1955年,二郎供銷社收購竹蓆1萬餘床。
農村合作化後,供銷社為扶持竹蓆生產,採取訂單加工收購竹蓆辦法,推動竹蓆生產,1956年比1955年數量增加一倍多。
1984年,二郎鄉收購竹蓆個體農戶有18戶,共有46人。每逢趕場天(3、6、9),二郎橋豬市壩,從早上8點鐘到中午12點鐘,人來人往,擁擠不通,全是執捲尺、肩扛竹蓆售賣農民,聚集在一起收購、出售。當時每個逢場日可收購竹蓆2000多床,約價1.4萬多元,全年可收竹蓆20多萬床,約價140多萬元。
六 銷 售
《大竹縣誌》載:「二郎竹蓆,早在明、清年間,發出千捆,行銷川省內外」。那時,二郎竹蓆主要行銷陝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等省市。特別是陝西省,最喜歡調運二郎橋竹蓆。為訂購到二郎橋竹蓆,每年年冬前,就要預付銀兩訂購。
1950年後,政府指定由供銷社收購竹蓆,再調往大竹縣日雜公司、達縣日雜公司。1950年銷售1萬餘床,1956年銷售5萬餘床,1983年銷售8萬餘床,1984年銷售10萬餘床,1988年銷售25萬床,1990年銷售35萬床。
1991年1月20日,成立大竹縣二郎股份合作竹蓆協會後,最高年份收購竹蓆達45萬床,主要銷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湖南、湖北、陝西、浙江等省市。
2000年後,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再加上市面麻將蓆、蘆葦席等各種蓆子衝擊,二郎竹蓆銷售量逐漸下降。到2012年,只剩江水村的馮兵、朱全、馮宗武、馮裕其幾人收購竹蓆,年收購量僅萬餘床。
七 瀕危與保護
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市場上麻將蓆、蘆葦席搶佔市場,以及空調、電風扇普及衝擊,加上特殊工藝的精品席成本價位高,一些老藝人身體年邁眼手不快不再編織,年青人外出務工,幾乎沒人繼承這門技藝,織席面臨瀕危邊緣。為保護這門技藝的繼承和發展,大竹縣人民政府積極採取以下幾項保護措施:
一是建立管理機制,形成縣、鄉(鎮)、村、社非物質文化工程保護網絡。
二是建立投入機制,將二郎竹蓆編織技藝保護工程配套資金納入縣財政預算,建立保護二郎竹蓆編織技藝的長效機制,設立獎勵基金。
三是將二郎竹蓆編織技藝與大竹旅遊文化有機結合,進行開發和利用。
四是認定和命名若干二郎竹蓆編織技藝傳承人,現已認定代表性傳承人有:張宗存(男,1942年生,家住二郎鄉街道)、蔣明權(男,1950年生,家住二郎鄉街道)、趙朝山(男,1973年生,家住二郎鄉街道)、張耀(男,1992年生,家住二郎鄉江水村)、馮玲(女,1994年生,家住二郎鄉二郎)。
達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郎竹蓆編織技藝》傳承人張宗存
傳承人簡介
張宗存
號張麻子,二郎街道人。12歲拜陳朝良為師學打蓆子,學一年後,自己就能劃篾條打蓆子,於是便回家。由於本人生得心靈手巧,聰資穎慧,接受能力強,加之刻苦好學,打蓆子技術迅速提高。為自己在打蓆子行業中有所成就,張宗存先後拜師訪友,精淘各種編打技術,特別是向鄰居打蓆子老藝人張顯廷拜師求藝,學打各種花蓆子。由於張宗存基本功紮實,又有打花蓆子的一些基本技能,跟張顯廷學習提高很快,時間不長就具備打滾龍抱柱、草內藏蛇、二龍搶寶等各種花色品種蓆子手藝。同時,不斷總結前人經驗,反覆琢磨推敲,無論打景段、邊花都能得心應手,並創造性地打出山水畫、景物圖案和編打各種字樣等圖案。1979年,他把二郎鄉學校劉龍浩老師創作設計的一幅類似長江大橋圖案逼真地展現在席面上,曾送往全國社隊企業展銷會上展銷,受到廣大參觀者和外商好評。1982年,張宗存先後為湖北來二郎鄉訂購翻板椅子墊席設計蝴蝶雙飛、八角鑲梅花等圖案。他在二郎竹蓆編織界技藝超群,名聲顯赫。
張顯廷
號張保東,曾叫張篾匠,二郎街道人,一生專門從事打蓆子,在二郎享盛名。他從小開始學打蓆子,他所打的主要是傳統老花樣蓆子—景段。尤其是滾龍抱柱、二龍搶寶、草內藏蛇、梅鹿御花等古色古香花蓆子。建國前,他專為富貴人家打花蓆子。晚年,70多歲還能打蓆子,由於門牙掉落,不能使用嘴扯篾條,他就用腳拇指夾著扯,其技能高超,讓人驚嘆。
馮達興
二郎鄉二郎村人,他以打花蓆子品種多、劃篾條速度快,在二郎享有盛名。二郎村1組馮達興的侄兒馮齊華說:叔叔馮達興劃篾條速度之快十分驚人,他每天從破竹劃篾到扯篾條成功,可劃100斤黃竹,即四床(4×6)蓆子篾條。其速度是較快劃篾條2倍,普通劃篾條4倍。織蓆子工藝也十分超群,會打各種景段、邊花共幾十種花蓆子。建國前,他與侄兒馮齊雲到成都給富貴人家織花蓆子,編織30多床不同花樣。篾條細小到捲曲,織席時只能將每匹篾條頭穿上銅錢拉直,鋪在桌上精心編織,完工後席可摺疊,篾條都不會折斷,軟如布匹。他還為富貴人家編織了一床麻將墊蓆子,其圖案精緻、美觀、柔軟、舒適,眾人見之,無不讚嘆。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李錫全(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
供稿: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非遺】李錫全 ‖ 大竹縣二郎竹蓆編織技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