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們在漫長的生活中辛勤勞動,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作了各種手工藝。發展進程中,有些已經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有些卻日漸沒落,面臨著逐漸凋零的憂傷。
古蠶村竹資源豐富
雅瑤鎮古蠶村是一個以胡姓為主的村落,也是鶴山市境內最古老的村莊之一,這裡物產豐富,村民在山前屋後田野間,都種有大量的竹子。從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做竹編,編織的竹製品,主要作為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但到如今已寥寥無幾,並且做竹編的都是些60歲以上的老人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蠶村,找尋和感受匠人在竹編路上的那份情懷與堅守故事。
胡其昌在編織葫蘆
來到古蠶村,作坊內有位老人家正坐在小凳上,用長了厚厚老繭的雙手在葫蘆上穿過來、引過去,一根根細長的竹篾,自如地在老人家的指間翻飛。
屋裡牆角堆放著扁細的竹篾條;門外幾個葫蘆掛在竹竿上風乾,地上堆放著幾個青嫩的葫蘆;門外的田地上,用竹搭建的瓜棚還掛滿了葫蘆。
胡其昌開篾中
老人家名叫胡其昌,今年70多歲,村裡人人稱呼他「包公」。包公表示,祖輩代代都會竹編,自己不到20歲就開始學竹編,已編了50多年,會編制如盛谷的竹籮、晾曬農作物的簸箕、盛水果蔬菜的竹籃,還有豬籠、筲箕、魚簍等等,只要有圖樣,都可以按照圖樣編制。但最熟練、編得最好的就要數葫蘆了,竹編葫蘆編織精細,樣式美觀。
竹編葫蘆成品
葫蘆編製成一件成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藝繁瑣耗時長。從葫蘆的種植到收穫、晾乾,挑選竹齡在兩到三年的成竹開料,削成長度、厚度一樣的竹篾條、打底架,再到手工編織,然後給葫蘆和竹篾上漆上色,晾乾,最後綁上平安結。很多工序都有講究、有技巧,一天工作下來也會相當累。古蠶村裡,大部分村民已放棄了這一門傳統手工藝。
竹編長葫蘆和魚簍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竹編受到了塑料、金屬等製品的衝擊,竹編製品的生活品和勞動工具實用功能甚少被使用,慢慢退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不得不向工藝品方向靠近和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它很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回憶。
村裡有兩個小夥,在沙坪城區工作。他倆跟包公學竹編,後來因為編了以後手疼難忍、加上收入沒保障、或沒有耐心等種種原因放棄了。包公表示,「我也很樂意教他們,其中有一個小夥還帶來了一臺滿以為很先進的開篾機,結果機器開出來的篾厚薄不一,浪費材料,效果不理想,沒法取代人工,無法使用,機器還扔在我這裡。他們再也不願意學這個了,認為辛苦又賺不到錢,到城裡打工去了。」
右邊的葫蘆有40年歷史
「竹編一直是我的業餘愛好,我過去當木工、建築工、到田裡種地,都會帶上用葫蘆盛滿茶水,夠喝一天了,就算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暴曬,水溫一點不會受影響,口感還特別好,實在有點神奇。」包公說道。「那時我二十幾歲,我老太婆看我編織葫蘆比別人的好看,才看上我的。」旁邊的胡老太靦腆的笑了出來。這裡擺放著一個有一定年份的葫蘆,是包公六十年代剛開始學編制的作品,是兩老40多年的愛情見證物。
大小葫蘆
5年前,包公女兒在網上銷售竹編製品,幫爸爸的竹編製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最小的竹編葫蘆最受歡迎,也賣的不錯,網上賣140元左右一個。包公表示,做竹編已成習慣,每一片竹片、每一條竹篾,都是竹編路上走過來的生活情。能編就一直編,雖賺不到大錢,能幫家庭減輕一點負擔。問到包公還要編到多少歲時,包公這樣說道:「對竹編有興趣的人已越來越少,自己能折騰一年算一年吧,沒辦法,就是喜歡。」
竹編在活動中倍受歡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鶴山市除了雅瑤鎮,還有宅梧、共和等鎮,幾乎每個鎮都有做竹編的民間藝人,能否整合、依託鎮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竹編手工藝,為村民搭建平臺找出路,助農創收?
傳統技藝想要傳承發展,不能單單靠產品,要挖掘產品背後的傳統文化,就如竹編葫蘆,葫蘆自古以來就是「福祿吉祥」「健康長壽」的象徵,認為它可以祈求幸福,就是人們喜歡收藏竹編葫蘆或用作家庭擺件的原因;傳統技藝更要創新和發揚,是否可以從豐富產品類別著手,如各大電商平臺用到的水果籃、食品包裝籃;通過學校帶動一些學生,在學校上一些竹編的教學的課程,讓學生來實踐;能否建一個包含有竹編文化的民間工藝博覽館,讓大家了解我們這個傳統工藝是怎樣製作的,如何完成的;作為一個傳承非遺文化的一個地方,通過這個民間工藝博覽館,讓更多的人來參觀、學習等等。還有很多的思路可以探索,有很多切入點可以發掘,讓竹編技藝適應市場而重生,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去。固步自封的話,可能等來的是這門傳統手藝靜靜地消失。
資源整合
才能為竹編技藝
留住根、留住鄉愁
來源:鶴山文聯(文稿:何志強 攝影:宋美琴、源景林)
原標題:《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