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2020-12-22 澎湃新聞

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2020-04-21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們在漫長的生活中辛勤勞動,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作了各種手工藝。發展進程中,有些已經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有些卻日漸沒落,面臨著逐漸凋零的憂傷。

古蠶村竹資源豐富

雅瑤鎮古蠶村是一個以胡姓為主的村落,也是鶴山市境內最古老的村莊之一,這裡物產豐富,村民在山前屋後田野間,都種有大量的竹子。從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做竹編,編織的竹製品,主要作為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但到如今已寥寥無幾,並且做竹編的都是些60歲以上的老人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蠶村,找尋和感受匠人在竹編路上的那份情懷與堅守故事。

胡其昌在編織葫蘆

來到古蠶村,作坊內有位老人家正坐在小凳上,用長了厚厚老繭的雙手在葫蘆上穿過來、引過去,一根根細長的竹篾,自如地在老人家的指間翻飛。

屋裡牆角堆放著扁細的竹篾條;門外幾個葫蘆掛在竹竿上風乾,地上堆放著幾個青嫩的葫蘆;門外的田地上,用竹搭建的瓜棚還掛滿了葫蘆。

胡其昌開篾中

老人家名叫胡其昌,今年70多歲,村裡人人稱呼他「包公」。包公表示,祖輩代代都會竹編,自己不到20歲就開始學竹編,已編了50多年,會編制如盛谷的竹籮、晾曬農作物的簸箕、盛水果蔬菜的竹籃,還有豬籠、筲箕、魚簍等等,只要有圖樣,都可以按照圖樣編制。但最熟練、編得最好的就要數葫蘆了,竹編葫蘆編織精細,樣式美觀。

竹編葫蘆成品

葫蘆編製成一件成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藝繁瑣耗時長。從葫蘆的種植到收穫、晾乾,挑選竹齡在兩到三年的成竹開料,削成長度、厚度一樣的竹篾條、打底架,再到手工編織,然後給葫蘆和竹篾上漆上色,晾乾,最後綁上平安結。很多工序都有講究、有技巧,一天工作下來也會相當累。古蠶村裡,大部分村民已放棄了這一門傳統手工藝。

竹編長葫蘆和魚簍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竹編受到了塑料、金屬等製品的衝擊,竹編製品的生活品和勞動工具實用功能甚少被使用,慢慢退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不得不向工藝品方向靠近和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它很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回憶。

村裡有兩個小夥,在沙坪城區工作。他倆跟包公學竹編,後來因為編了以後手疼難忍、加上收入沒保障、或沒有耐心等種種原因放棄了。包公表示,「我也很樂意教他們,其中有一個小夥還帶來了一臺滿以為很先進的開篾機,結果機器開出來的篾厚薄不一,浪費材料,效果不理想,沒法取代人工,無法使用,機器還扔在我這裡。他們再也不願意學這個了,認為辛苦又賺不到錢,到城裡打工去了。」

右邊的葫蘆有40年歷史

「竹編一直是我的業餘愛好,我過去當木工、建築工、到田裡種地,都會帶上用葫蘆盛滿茶水,夠喝一天了,就算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暴曬,水溫一點不會受影響,口感還特別好,實在有點神奇。」包公說道。「那時我二十幾歲,我老太婆看我編織葫蘆比別人的好看,才看上我的。」旁邊的胡老太靦腆的笑了出來。這裡擺放著一個有一定年份的葫蘆,是包公六十年代剛開始學編制的作品,是兩老40多年的愛情見證物。

大小葫蘆

5年前,包公女兒在網上銷售竹編製品,幫爸爸的竹編製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最小的竹編葫蘆最受歡迎,也賣的不錯,網上賣140元左右一個。包公表示,做竹編已成習慣,每一片竹片、每一條竹篾,都是竹編路上走過來的生活情。能編就一直編,雖賺不到大錢,能幫家庭減輕一點負擔。問到包公還要編到多少歲時,包公這樣說道:「對竹編有興趣的人已越來越少,自己能折騰一年算一年吧,沒辦法,就是喜歡。」

竹編在活動中倍受歡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鶴山市除了雅瑤鎮,還有宅梧、共和等鎮,幾乎每個鎮都有做竹編的民間藝人,能否整合、依託鎮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竹編手工藝,為村民搭建平臺找出路,助農創收?

傳統技藝想要傳承發展,不能單單靠產品,要挖掘產品背後的傳統文化,就如竹編葫蘆,葫蘆自古以來就是「福祿吉祥」「健康長壽」的象徵,認為它可以祈求幸福,就是人們喜歡收藏竹編葫蘆或用作家庭擺件的原因;傳統技藝更要創新和發揚,是否可以從豐富產品類別著手,如各大電商平臺用到的水果籃、食品包裝籃;通過學校帶動一些學生,在學校上一些竹編的教學的課程,讓學生來實踐;能否建一個包含有竹編文化的民間工藝博覽館,讓大家了解我們這個傳統工藝是怎樣製作的,如何完成的;作為一個傳承非遺文化的一個地方,通過這個民間工藝博覽館,讓更多的人來參觀、學習等等。還有很多的思路可以探索,有很多切入點可以發掘,讓竹編技藝適應市場而重生,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去。固步自封的話,可能等來的是這門傳統手藝靜靜地消失。

資源整合

才能為竹編技藝

留住根、留住鄉愁

來源:鶴山文聯(文稿:何志強 攝影:宋美琴、源景林)

原標題:《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竹編的藝術
    編織工藝由來已久,據考古表明,自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以來,便已經有意識的用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又慢慢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
  • 雅趣 |竹編:在手指上跳舞的篾片
    中國的竹編工藝還傳到了日本,其竹編工藝出現於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間),為日本的傳統工藝品之一,「用手達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在小小的竹編裡淋漓盡致的得以體現。但與日本一比,中國在竹編的精緻上,尤其是藝術性上,尚有不少的差距。如今會編織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在邊僻的臨滄,這裡還存在竹編的蹤跡。太平街,是臨翔區的一條老街,兩邊的鋪子,有幾家在賣竹編,花樣繁多,顧客雲集。這些竹編,大多來自南睞村。這是一個傣族與漢族雜居的山村,離臨滄城7公裡。村子周圍,到處生長著野生的竹林,主要有實心竹、刺竹、苦竹等。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導語: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竹編藝術吧~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在早期,人們會用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來存放物品。
  • 六旬老人重拾技藝 閩侯傳統竹編後天絕活再現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石美祥/攝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最近這幾天,家住閩侯鴻尾鄉橋頭村的65歲老人謝瑞國特別忙碌,他正努力重拾已荒廢30多年的傳統竹編手工藝。12日,「了不起的匠人 2020首屆閩侯技藝傳承大賽」將舉行決賽。
  • 竹編工藝 實用器物之美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
  • 肇慶市廣寧縣長壽老人多,75歲還去砍竹子賺錢稱不麻煩子女
    城裡的老人一般到了60歲就退休了,外出旅遊跳廣場舞享受生活。農村的老人70多歲還出去做農活,一輩子閒不住,換來身體好精神爽。在中國著名的竹鄉肇慶市廣寧縣,土生土長著眾多長壽老人,他們七八十歲還出去做農活,一方面可以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不用子女養。
  • 手工竹編入門:10種編織方法教程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如今還可以看到各種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對於竹編工藝有些人就不太清楚了。
  • 成都有個「竹」一旦!
    製成的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細之又細,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的要求。成都瓷胎竹編除需要竹絲外,還需要稱作「經」的竹蔑。「經」是細長薄片條,做內部骨架。「絲」繞「經」織,經緯交錯。
  • 大茂竹編:從歷史走來 該歸向何處?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萬安州盛產竹子,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農耕時代,大茂竹編的工藝因源源不斷的竹子應運而生,現在村民們還在使用的搖籃就是大茂竹編的代表之一。隔三差五,在大茂鎮聯光地區都可以看到收購搖籃商販,他們開著農用三輪車將滿車搖籃搖搖晃晃地運出村外。記者繞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土路,在竹影掩映中找到了黃堂波製作搖籃的小作坊。
  • 竹編工藝 | 中國兩湖地區竹編工藝特性分析
    背簍在湘西地區使用最為廣泛,根據場合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出多種用途的背簍,如生產勞作用的柴背簍、高背簍、粗背簍,這些背簍常用在粗重的農活或搬運沉重的貨物,體型大而堅固;生活中所用的有洗衣背簍、盛米背簍、盛鹽背簍、放娃背簍等,洗衣背簍一般都小巧玲瓏、精緻可愛,在女子出嫁時還會將洗衣背簍作為陪嫁的嫁妝;如今也開發出工藝背簍,其圖案別致可愛,可擺放在家中作為工藝品欣賞。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民間】南安竹編:薄薄篾片編就「古早味」
    也正是那時,竹編一直是個吃香的活兒,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便是一捆捆的竹子,一摞摞的竹編製品。可是為什麼一夜之間,這些竹編製品卻淡出了我們的視線?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用具不斷更迭,會做竹編的篾匠已經屈指可數了。近日,記者來到省新鎮省身村,這裡仍有這麼一群篾匠,守著小村莊,繼續著他們未編織完的人生。
  • 〔讀城〕成都地標產品之九:道明竹編,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通心接下來是晾曬、打磨、造型……在工藝人嫻熟的手藝下,一根根竹幻化成不同竹編工藝品。竹編工藝品製作成型後,還要用藥水一一浸泡過,預防害蟲的侵蝕,最後才上市銷售。竹筐、竹椅、竹簍、竹籃、簸箕……一件件小小的竹編陪伴著世代道明人去品嘗各自生活柴米油鹽的生活滋味。
  • 【竹報平安】竹子的種類
    新生幼竹當年不髮根,第二年形成根系,以後逐漸減弱,6、7年生老竹活根很少;失去地上部分的莖,可在地下保持十多年才爛,如不及時處理,則層層盤結合,影響竹筍的形成和竹林生長,應割斷竹株與老篼的聯繫,這叫「打篼」。 慈竹稈纖維韌性強,節稀筒長,是竹編工藝品的上乘材料。慈竹是青神最主要的竹種,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栽有它。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納卡村長做竹子碗筷的手藝讓人驚嘆,其實傣族竹編藝術遠不止這
    看了《野生廚房》雨林大餐的朋友一定被「森林之王」巖香用刀闢出竹碗竹杯竹筷的手藝震撼到,這刀工、這手法,簡直絕了!其實,類似的絕活很多傣族人都具備,傣族對竹子藝術品的製作博大精深。勐遠仙境雨林大餐《嚮往的生活》第四季裡面的竹樓,竹桌、竹凳、竹籠、達寮都是傣族竹編藝術的代表。
  •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請竹編傳承人為群眾傳授技藝,讓群眾能夠參與到蓬勃發展的竹產業中來。」一方面是走出小村走向國際化,因豐富的文化創意而實現產業增值的竹編工藝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耳濡目染的竹編文化薰陶下具有一定規模的潛在就業群體,道明鎮把懂得技巧的老一輩傳承人和會經營、善創作的新一輩傳承人都請到了教學課堂,從最開始的竹編技藝教起,讓群眾學習技法並參與到批量製作工藝品生產環節中。
  • 四川成都:7旬老人餵狗被咬身亡 村民:老人生前與狗相處融洽
    四川都江堰市天馬鎮實新村近日發生可悲一幕,一位7旬老人餵狗時,被自家的狗咬傷,經醫院搶救無效後死亡。四川7旬老人餵狗被咬身亡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天馬鎮實新村,人來人往,交通便利,村民們為了陪伴和防盜,都在院子裡養了狗。
  • 手工大神:他用竹子創造了一個昆蟲世界!
    利用竹子製作精細的工藝品, 在日本稱為「竹細工」。 利用竹子製作出 與真實大小一般比例的昆蟲雕塑, 細節絲毫畢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