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村長做竹子碗筷的手藝讓人驚嘆,其實傣族竹編藝術遠不止這

2021-01-13 醉美雨林

看了《野生廚房》雨林大餐的朋友一定被「森林之王」巖香用刀闢出竹碗竹杯竹筷的手藝震撼到,這刀工、這手法,簡直絕了!

其實,類似的絕活很多傣族人都具備,傣族對竹子藝術品的製作博大精深。

勐遠仙境雨林大餐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裡面的竹樓,竹桌、竹凳、竹籠、達寮都是傣族竹編藝術的代表。

此外,織布用的竹紡車、竹織具,捕魚用的竹漁具等,也都是竹子做的。

竹製品種類太多了,竹碗竹杯竹筷這些都是基礎的竹子藝術,竹桌達寮等竹編製品技術含量會更高。

竹資源優勢

竹製品種類繁多以及能夠獲得我們傣家人喜愛和頻繁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擁有得天獨厚的竹資源優勢。

傣族人大多聚居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

西雙版納地處北緯21°,擁有我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熱帶雨林,繁茂密集的熱帶雨林裡植物繁多,竹類資源更是全世界種類最為豐富的,再加上西雙版納的氣候「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竹類生長快,產量高,是十分豐富和有特色的資源。

勐遠仙境城子村

而長期以來,傣族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都和竹有著密切的關係,傣族人十分了解竹子的特性,更善於利用竹子。

勐遠仙境

竹編織品製作用的工具比較簡單,一般只需要用到刀、鉗子、撬片、竹片、錘子等普通的工具,其餘的都要靠工匠的靈巧的雙手和精心的構思。

竹編織品種類

傣族的竹編織品涉及到生活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生活類器具大多是完全的竹子結構,部分是竹子和藤木組合,常見的有筷子、飯盒、杯子、竹筒、煮飯的鍋蓋,碗籮、提籃、穀倉、針線籮、桌椅板凳、衣櫃、箱子、床,出門時戴的帽子,下雨天撐的雨傘,嬰兒睡的搖籃……

還有樂器類的笛子、巴烏、葫蘆絲和裝飾類的達寮等。

生產類器具包括竹扒、簸箕、篩子、魚籮、竹筏、扁擔、織布機、水車、打杆、竹梯子等。

寺廟用器具包括佛像、齋砵、佛龕、誦經桌、滴水砵、扇子、小旗幡、竹幡杆、蠟條盒等。

建築類的竹製品多為竹木混合結構,有竹樓、竹橋、竹籬笆、涼臺、水臺等。

特殊的習俗

傣族的竹編製品除了涉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竹製品還有獨特的習俗和寓意。

在傣族人家中眾多的竹編製品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藤椅。

傣家姑娘在傣歷新年這天會帶著專屬於自己的藤凳去集市賣燒雞,傣族小夥則會去像心儀的姑娘買燒雞,若要是姑娘也喜歡這個小夥子,便會將藤凳遞給小夥子,讓他坐在身邊。

藤凳是傣族姑娘向男子表達愛慕的一種器具。

結婚的時候,傣族姑娘還必須從娘家帶上兩隻新編的藤凳,這兩隻藤凳將在她今後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她生完小孩子坐月子期間,她只能坐她帶過來的藤凳,其他人也不能坐她的凳子。

等到了她年事已高,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歸土時,她也只會坐她自己的凳子,在她過世後,也將把這個凳子帶走。

結語

月光下的鳳尾竹,竹林深處的傣家竹樓,優雅靈動的孔雀舞,是多少人印象中的西雙版納。

房前屋後鬱鬱蔥蔥的竹林,住著竹樓,用著竹製品,吃著竹筍,傣家人的生活圍繞著竹,更少不了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傣家人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焦點

  • 無竹不成寨:西雙版納傣家人的竹編工藝真是絕了
    竹林環繞的傣寨,一座座竹樓建築,用竹籬笆圍起來的院子,門口放著竹編的魚簍、竹子做的掃把,家中陳設也幾乎都是竹製品,竹桌、竹凳、竹杯、竹碗……傣家人擅長用竹子編織各式各樣的竹器,從竹樓到飯盒、魚簍,都是傣族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
  • 【民間】南安竹編:薄薄篾片編就「古早味」
    眼看著這門手藝或將成為歷史,謝成業急在心頭。「小時候,村裡每家每戶都是從事手工竹編的。」謝成業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還是一個憑手藝吃飯的年代。輝煌的時候,每天都有運送竹籃的車子在村道上穿梭。如今,村交口有1000多人,從事竹編的僅剩50多人了。談到這,謝成業頗感無奈,而這些「僅存」的竹編師傅也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了。在謝成業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謝貫徹家。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雅趣 |竹編:在手指上跳舞的篾片
    清代的鄭板橋寫過很多竹子的詩,以《竹石》最為人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挺拔蒼翠的竹子,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在新石器時代,以竹編籃筐為模型,又誕生了陶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編織也日見精細,更追求工藝性。
  • 竹編的藝術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比較有名的竹編細絲工藝品如瓷胎竹編,其使用的竹材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出精細的竹絲。
  • 竹編雖發源自中國,卻精緻於日本
    竹,君子之所偏愛也 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懼逆境、不畏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君子的象徵。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竹編作為一項非常悠久的民間手藝,曾經和很多人密不可分。到現在,雖然漸漸地沒落了,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喜歡,只是越來越缺少專業的教程和講解。一件竹編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十幾至三十幾道工序。今天小愛同學就和大家講解這些工序。做一件竹編通常要經過:破篾、染色、編織、裝提手等工序。
  • 了不起的匠人,三湖這種傳統手藝你見過嗎?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傳統竹編工藝。竹編是指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一般稱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竹編是藝術中的藝術。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是匠人的一門獨門手藝,用簡單的竹絲就可以編織出各種形態來。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我常常會拿起這些新鮮的竹子去聞上面的味道,覺得特別清雅自然。」楊隆梅喜歡竹子,她總覺得竹子的清香之氣會讓人沉澱心性。然而,即便是喜愛竹子、出身竹編世家的楊隆梅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傳承這份手藝的。作為一位90後,楊隆梅也像同齡人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憧憬,希望能走出家鄉,闖蕩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 〔讀城〕成都地標產品之九:道明竹編,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自古以來,竹子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玉竹臨風,載文傳世,亦是風雅的象徵。在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竹子的影子無處不在。從農耕時代的生產工具,到如今的各色手工藝品,竹子始終沒有離開過巴蜀人民的生活。
  • 大茂竹編:從歷史走來 該歸向何處?
    作坊內靠牆放著的是一個個編織好的搖籃成品,黃堂波蹲在門前用刀具將一根根手腕粗的竹子打磨光滑,旁邊忙碌的是他的父母,小作坊編織搖籃的工人僅此三人。「製作搖籃的手藝是祖傳的,我跟父母學,父母跟著再上一輩的人學,其實也沒有特意學,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會了,當時村裡幾乎人人都會。」在黃堂波看來簡單易學的搖籃,其製作工藝遠沒有這麼簡單。
  • 厲害的手藝竹編大師具備哪些特徵?通過5年的接觸,得出這6點結論
    成為厲害的大師,這也許是所有竹編編織者一直想幹的事,但是太多的藝人卻也只是停留在藝人的檔次上,終其一生,也未能如願。竹編大師是一個竹器種類或者編織方向最優的存在,細膩的最優,設計最優、堅持最優等等,但他們不會是數量最多的存在,手工竹編從來都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優質竹器藝術從來都是熬出來的,慢不一定優,但不慢,絕對達不到優的等級。
  • 緬甸女婿傳承傣族果雕藝術
    果雕,是瑞麗市傣族村寨婦女必備的一項手藝,在每年傣族潑水節等傳統節日盛會上,精美的果雕都會成為吸睛的一道風景。日前,記者走進畹町鎮索陽村採訪,發現該村一位緬籍女婿將學到的果雕藝術傳承發揚並獲得緬甸傣族群眾的認可,在他的帶動下,果雕這項傣族民間藝術走出了國門,譜寫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篇章。
  • 竹編大師盧光華 半生痴絕《蘭亭序》
    當日,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舉行,所有參賽作品都匯聚於此接受眾人檢閱。嚴濟慈邊走邊看,走到一幅《蘭亭序》壁掛前,仔細地看了又看,「原來這是竹編的啊!編得像寫的一樣好!」     這件別開生面的作品,獲得了東陽首屆工藝美術節特等獎。作者盧光華在東陽竹編領域磨鍊了整整20年後,終於在此時迎來人生中的首個高光時刻。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古蠶村竹資源豐富雅瑤鎮古蠶村是一個以胡姓為主的村落,也是鶴山市境內最古老的村莊之一,這裡物產豐富,村民在山前屋後田野間,都種有大量的竹子。從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做竹編,編織的竹製品,主要作為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但到如今已寥寥無幾,並且做竹編的都是些60歲以上的老人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蠶村,找尋和感受匠人在竹編路上的那份情懷與堅守故事。
  • 邱志傑:竹編師傅去哪兒了?都修摩託車去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在此之際,讓我們與邱志傑一起走近中國民間竹編藝術,並對其背後更為宏大深遠的藝術與人的話題展開思考。請各種人躺在上面,等到半小時後,人的皮膚被壓印上文字之後拍攝。「這件作品一個方面是對於『碑刻』的反動。碑刻文字總是追求『金石不朽』的剛硬和永恆,現在被溫軟的、轉瞬即逝的肉體所取代。另一方面,這是對『符』這個漢字的說文解字。『符』是刻在竹子上的文字和圖形,用來對人的肉體施加影響。」十年後的2009年,邱志傑在尤倫斯藝術中心的「破冰」展覽中展出了《我曾經七十二變》裝置。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導語: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竹編藝術吧~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在早期,人們會用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來存放物品。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80歲老人誓守傣族絕活一輩子,千年技藝後繼無人,去年遺憾離世
    那位手握文化的老人紀錄片《尋找手藝》曾記錄這樣一段場景:傣族一位杖朝之年的老人靠牆坐著,只盯著眼前的活兒,手裡不停地忙動——他在繃傘骨。但已到耄耋之年的坎溫老人已不年少了,即使他瘦削的身板看起來依舊精壯,但做這件事對他而言已不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