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竹編:從歷史走來 該歸向何處?

2021-02-17 萬寧發布廳

 「阿-媽-妚-儂-要-睡-篛,

要-睡-篛、要-睡-篛,

要-睡-篛-睡-篛-要-睡-篛……」

樹影斑駁的午後,起起落落的搖扇,一位母親哼唱著鄉音濃鬱的搖籃曲,安撫著搖籃中逐漸睡去的嬰兒……天馬行空,恣意馳騁,靜謐的笑容裡這小小的孩子會做一個怎樣的夢?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海南省萬寧市大茂鎮聯光地區依然保留著讓孩子睡在竹製搖籃裡的古老傳統。

搖籃裡的夢

萬寧被稱為海南四大古州之一,古萬安州的遺址正位於今天的大茂鎮舊州村一帶。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萬安州盛產竹子,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農耕時代,大茂竹編的工藝因源源不斷的竹子應運而生,現在村民們還在使用的搖籃就是大茂竹編的代表之一。

隔三差五,在大茂鎮聯光地區都可以看到收購搖籃商販,他們開著農用三輪車將滿車搖籃搖搖晃晃地運出村外。

記者繞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土路,在竹影掩映中找到了黃堂波製作搖籃的小作坊。黃堂波三十出頭,是村裡會製作搖籃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之一。作坊內靠牆放著的是一個個編織好的搖籃成品,黃堂波蹲在門前用刀具將一根根手腕粗的竹子打磨光滑,旁邊忙碌的是他的父母,小作坊編織搖籃的工人僅此三人。

「製作搖籃的手藝是祖傳的,我跟父母學,父母跟著再上一輩的人學,其實也沒有特意學,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會了,當時村裡幾乎人人都會。」在黃堂波看來簡單易學的搖籃,其製作工藝遠沒有這麼簡單。

「前期的準備材料階段,比如,剖絲 、切絲 、刮削 、磨光都要用到刀。」黃堂波手中的刀尤為鋒利,這把其貌不揚,三十釐米見長、十幾釐米見寬的刀,實則是萬寧後安地區的老鐵匠純手工打造,特點就是鋒利無比、經久耐用。

打磨光滑後,黃堂波開始從竹子的一段進行剖絲,他專注而又果決地用刀從竹子一頭剖開一條縫隙,順著縫隙一路向下直至將一棵竹子一分為二。按照此方法繼續將刨開的竹子對半刨開,刨成一條條寬約一釐米的竹條。

竹條帶有厚厚的竹肉,韌性不夠,還不能直接用來進行編織,黃堂波小心翼翼地用刀將竹片與竹肉再次進行分離,只留下編織搖籃所用的竹片。遇到個別竹片不平滑或邊緣過於粗糙的,黃堂波再次用刀將其仔細打磨光滑。

「這樣的竹片水分還太多,不曬直接用韌性不夠,編織過程中竹片可能會折斷。」經過半天到一天的暴曬,黃堂波將有些泛黃的竹片收集起來,開始了編織搖籃的第一步。

        

黃堂波取來三條曬過的竹條,條條交叉互相壓住匯於一點,再以三條竹條織成六角孔,然後再依次以六條逐漸增加進行編織。「大茂的搖籃編織工藝非常簡單,全程基本只有一種六角孔編法,也是海南天氣太熱,更為密實的編法不如這樣透氣、實用。」黃堂波解釋。

        

待編織到大概一米見長、半米見寬後,黃堂波開始用腳做輔助,將已完成編織的部分做為基底,向上收攏一根根竹片時,又將其交錯相壓,依然採用六角孔編法進行編織。編織的高度差不多有三四十釐米的時候,黃堂波將剩餘長度的竹片依次折斷,此時搖籃的雛形已經呈現出來了。

        

黃堂波找來兩根未削去竹肉的寬竹條,手腳並用慢慢嘗試著將其壓出一個弧度,然後比劃著放在搖籃的收口處。一手固定後,一手用紅色繩子將其與搖籃收口處纏繞固定在一起。一個底部渾圓,勻稱美觀的搖籃便誕生了。

        

「大茂的搖籃結實耐用,保養好的話家中上下幾代人使用都沒問題。我們那一輩用過的搖籃,現在家裡的兩個孩子又先後用過了還好得很。」搖籃通氣又耐用,村裡人有用它的習慣不是沒有道理的。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相比在工廠生產的搖籃,竹編搖籃製作過程慢,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學習竹編手藝,村裡會編織搖籃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一隻搖籃可賣60至80元,每天最快也只能做2隻,製作搖籃需要耐心,年輕人是坐不住的。」黃堂波的父親這樣感嘆。

大茂竹編的輝煌歷史

一張舊木桌、一把竹算盤、一座古老的掛鍾、一隻慵懶的老貓,舊州村101號的時光仿佛走的輕巧且緩慢,離開黃堂波所在的村莊,越過一條馬路記者來到一家不大的雜貨鋪。

        

故事的主角是林明標,與年輕的黃堂波一樣,今年91歲高齡的林明標同樣是大茂竹編的繼承者更是大茂竹編歷史的見證者。林明標擅長編織的是竹簍。

        

童年時期的林明標因日本人入侵,父母、兄弟相繼離世。家破人亡、無以為生的他於是和竹編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維持生計,林明標遍訪名師努力學習竹編,使得竹編手藝遠近聞名,後靠編織竹編結婚生子,並養活一家老小8口。

        

解放後,林明標當上了聯光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發展竹編編織業,使得群眾得以渡過荒年。1972年,他被調任大茂公社竹器廠廠長,組織職工學習編織技術,生產的竹編製品聞名島內外。也是在他的帶領下,80年代,大茂的竹編進入全盛時期。

        

「當時聯光村委會村裡的人幾乎都會做,以前基本都是做這個為生,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在做。」林明標這樣說,當時萬寧全縣年產竹編400多萬副,而聯光地區能佔一半以上。當時在大茂開設有竹器廠,聯光地區的幾個村都有村民在裡邊打工,人數最多的時候,廠裡有將近500人參與竹編織作,一年能掙60多萬元,

        

1981年他們編織的竹編產品被海南外貿公司定為出口商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不僅僅經濟效益和生活所需,大茂竹編的傳承中更是記載著一段革命鬥爭歷史。」根據村民指引,記者在離大茂鎮不遠的革命烈士官天民故居中,找到了一件件抗戰時期的老物件。角落裡的竹編製品之於官天民、之於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甚至之於整個瓊崖革命的勝利都可謂是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當時六連嶺革命鬥爭中,離不開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在國民黨圍捕的時候,村民們用竹籃、籮筐作掩護,將糧食、衣物等送到山上的指定地點。」萬寧市黨史辦主任陳星界這樣向我們講述。

        

鬥轉星移,幾十年過去了,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早已成為歷史,大茂竹編曾經的輝煌也早已不再。因為年齡增長、體力不支等因素,林明標逐漸放棄了製作竹編,也極少有人再去感懷,大茂竹編光輝不在。

大茂竹編未來之路

林興龍,82歲,大茂鎮聯光村委會舊州村人,目前村裡只有兩人堅持編織竹籃,他是其一,且手藝精湛、經驗豐富。

        

前些年林興龍曾隨兒女生活,離開大茂20餘載,2014年他心中念念不忘竹編和村裡的生活,又從外地返回重拾竹編行業,目前每天竹不離手,樂此不疲。

        

林興龍手中的竹籃,體高35釐米,寬32釐米,造型美觀,整體圓潤,光滑不刺手,竹籃身部使用的竹條粗細一致顏色深淺錯落有致,細心的林興龍還會根據實用、美觀等原理在竹籃身部適時增加一些花紋,正因此,他手中做的竹籃常被奉為精品。

        

不同於搖籃,竹籃目前的使用率極大地減少了,聯光地區大多數人家中也早已不見了竹籃的蹤影。「一對竹籃價格在40至60元不等,我一天大概可以做兩三隻,賺不了大錢,但是養活自己絕對沒有問題。」林興龍所言不假,他的這份執著有人買單。據悉,目前大茂竹編在陵水、三亞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備受推崇,苗族女孩子出嫁時嫁妝裡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對竹編笸籮。

        

2017年海南省歡樂節萬寧分會場的參展證在萬寧東山嶺舉行,林興龍取出一張當時的參展證,告訴記者,歡樂節時林興龍和他的竹編被請去參展,因其竹編織作精美、獨具特色,四天時間內他賣出去350多隻竹編製品。

        

「儘量地把它傳承保護下來,讓它傳承下來。現在我們提倡各地一些小的旅遊點引進一些小型的樣品,製作的竹編跟旅遊、生活用品掛鈎,大茂竹編才能走得更遠。」萬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德波表示,早在2008年他們就意識到大茂竹編的價值和現狀,並採取措施對大茂竹編進行扶持和保護,並在當年將大茂竹編與後安刀、軍坡節、西門舞龍等一起列入萬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行保護。

「大茂竹編的種類有很多種,各式各樣的,竹籃、簸箕、米篩、搖籃……我們正打算申請省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這種方式讓大茂竹編更好地傳承下去。」劉德波說。

相關焦點

  • 九江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榜上有名
    昨日,經過梳理記者得知,江西省玉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南昌宣紙刺繡項目、瑞昌市南義竹編工藝廠的竹編項目,我省兩個涉及非遺項目成功入選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地區及項目名單。同時,瑞昌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先敏入圍全國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全國僅28人入圍。
  • 中國符號|竹編工藝
    導語: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竹編藝術吧~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在早期,人們會用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來存放物品。
  •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2020-04-27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烈千秋,魂歸何處
  • 春歸何處,讀白居易的詩,山寺桃花始盛開
    春天在風雪中蹣跚走來,又從風雨中急切歸去。人們盼春迎春賞春,還沒有把鶯歌燕舞聽足,還沒有把奼紫嫣紅看夠,幾場春雨,花瓣就落了一地。李清照是個女詞人,她是最捨不得春天的,一個要寫詞歌頌它,挽留它。同時她知道這也是在珍惜留戀自己的青春年華。她聽到春雨淅淅瀝瀝,就試問捲簾人,可時光已是綠肥紅瘦。
  • 竹編工藝 | 中國兩湖地區竹編工藝特性分析
    湖南、湖北兩省以洞庭湖為分界,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相似,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土壤條件優質,竹資源種類豐富,常用於製作竹製工藝類的竹種有毛竹、水竹、斑竹、慈竹、剛竹、麻竹、淡竹等。雖然竹材的種類相似,但以此為基礎,製作出來的工藝品卻各有特色,如湖南益陽的水竹蓆、小鬱竹器,湘西特色竹背簍、竹鬥笠,梅山創新「竹篾體」,湖北陽新農具、監利竹漁具等,兩湖地區的竹編文化可謂是臥虎藏龍。
  • 【民間】南安竹編:薄薄篾片編就「古早味」
    謝氏竹籃可以「盛水」南安的竹編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省身村正是曾經遠近聞名的竹編村之一。據《南安縣誌》記載,1949年以前,省身村等地方就已有了竹編專業戶,生產傳統的竹編製品,如谷籃、菜籃、鬥籠、畚箕、吊籃等。村裡交口的謝成業也是一名竹編師傅,從小在竹編村長大的他,對竹編有著別樣的情愫。
  •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非遺品牌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竹編漆藝研修班...
    2019年7月,湘潭大學藝術學院第一期「竹編漆藝研修班」開課。該研修班為藝術學院申請獲批的教育廳《非遺品牌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2018)培訓內容,基地由藝術學院與保靖縣本順竹藝合作社共建。雙方通過開設竹編編織技藝、品牌營銷推廣設計、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影像等教學實踐內容,活態傳承湘西竹編文化,培養學生非遺品牌化實踐創新能力。2017年,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與保靖縣比耳鎮開展對點幫扶,從此開始為當地竹編和農產品臍橙兩大產業開展品牌化創新推廣工作。目前,合作社在幫扶下,實現營收增長120%。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雨中轉運,病人生的尊嚴該向何處尋?
    可風大雨大,塑料膜依舊擋不住風雨。又是七點到八點的這個醫院上班高峰,路上都是一樣想趕快逃離風雨洗禮、衝進住院部大樓的醫生、護士、病人、家屬、師傅……疲憊的、焦慮的、不確定的、迷惘的靈魂。那一刻,我心裡想,或許這一幕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了,——一天早上,大雨,我推著懷疑腦卒中的病人的床,穿過人流,從一幢樓衝向另一幢樓,病人、家屬與我在雨裡都已經溼透。
  • 王陽明魂歸何處,開門即是閉門人
    題/王陽明魂歸何處,開門即是閉門人文/毛承之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問題是,是不是時候,該不該命絕;是不是自然死亡,還是以他人之力而殺生的?從這些方面來說,生死之間很短暫,但生死之理也是昭然若揭。這個不用什麼心學的,應該自然感覺得到,因為生死貫穿整個宇宙。所以,本身韜光養晦,退化與自然統一,乃是一種天然的養生之道。「志、思、神、德」為養生之道,需要一種中和狀態。四者不和,則病矣。
  • 竹編花箶: 傳承兩百年「堪稱一絕」,如今瀕危……
    閣一村花箶竹編技藝,堪稱一絕,傳承兩百年。鄭明發乾這一行,已近一個甲子。鄭明發老人一邊製作,一邊向記者介紹。竹編花箶,工序複雜繁瑣:選竹、破竹篾、剖絲、切絲、剖削、磨光、編織箶底、箶腳、綁藤,還要刷上明光油,讓箶更加光亮、耐用。婚嫁的花箶,要寫上「囍」字,畫上玫瑰花,象徵著愛情美滿。
  • 竹編工藝 實用器物之美
    竹編工藝欣賞
  • TCL科技收購茂佳國際探秘
    該標的資產是2018年TCL科技重組剝離的資產包構成之一,也是年中TCL電子剝離出來的資產,從重組剝離到再次注入,其背後財務和產業邏輯是什麼?業績持續向好 提高財務安全邊際公告數據顯示,茂佳國際2019年實現營收105億元,淨利潤3.21億元;2020年1-10月,茂佳國際實現營收100億元、淨利潤2.36億元。
  • 雅趣 |竹編:在手指上跳舞的篾片
    在新石器時代,以竹編籃筐為模型,又誕生了陶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編織也日見精細,更追求工藝性。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泰山。中國的竹編技藝歷經千年,代代延續。日本職人(工藝人)為實現竹子的超凡性能,不厭其小、不厭其煩、不厭其精、不辭勞苦,以超強的設計靈感,打造出令人驚絕卻又實用的竹編藝術,竹編已成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特稿:從歷史深處走來 向美好未來延伸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特稿:從歷史深處走來 向美好未來延伸——記進入務實合作新階段的「一帶一路」  新華社記者 劉穎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千百年來,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
  • 崇州:道明竹編搭上短視頻「新列車」
    怎樣讓精美的道明竹編通過抖音從鄉村走向全國,讓「村民帶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農民增收拓展渠道? 「當鄉村振興搭上短視頻這班『新列車』後,鄉村的美好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讓更多人能夠知曉和體驗。」
  • 年公益傳授竹編技藝近萬人次 她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
    「如果說前些年我和師父一起進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倦勤齋,成功讓東陽竹編出圈;那麼這幾年,我就是努力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讓他們用自己的指尖感受這項非遺。」從2016年以來,蔡紅光每年傳授竹編技藝數千人次,今年已達上萬人次。從展示到授藝1972年出生於虎鹿鎮白溪村的蔡紅光初中畢業就開始學習竹編技藝。
  • 竹編的藝術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比較有名的竹編細絲工藝品如瓷胎竹編,其使用的竹材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出精細的竹絲。
  • 「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2017系列活動頭炮打響:竹編、粵劇進校園!
    「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2017佛山秋色賽會之「非遺工藝進校園」本周迎來首次課程啦!3月15日、16日,我們的非遺課程導師們分別走進南海區的丹灶羅行小學和西樵鎮第一小學,分別開展了南海竹編、粵劇課程,大家快跟著佛博君這組高清美圖去回顧課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