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媽-妚-儂-要-睡-篛,
要-睡-篛、要-睡-篛,
要-睡-篛-睡-篛-要-睡-篛……」
樹影斑駁的午後,起起落落的搖扇,一位母親哼唱著鄉音濃鬱的搖籃曲,安撫著搖籃中逐漸睡去的嬰兒……天馬行空,恣意馳騁,靜謐的笑容裡這小小的孩子會做一個怎樣的夢?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海南省萬寧市大茂鎮聯光地區依然保留著讓孩子睡在竹製搖籃裡的古老傳統。
搖籃裡的夢
萬寧被稱為海南四大古州之一,古萬安州的遺址正位於今天的大茂鎮舊州村一帶。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萬安州盛產竹子,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農耕時代,大茂竹編的工藝因源源不斷的竹子應運而生,現在村民們還在使用的搖籃就是大茂竹編的代表之一。
隔三差五,在大茂鎮聯光地區都可以看到收購搖籃商販,他們開著農用三輪車將滿車搖籃搖搖晃晃地運出村外。
記者繞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土路,在竹影掩映中找到了黃堂波製作搖籃的小作坊。黃堂波三十出頭,是村裡會製作搖籃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之一。作坊內靠牆放著的是一個個編織好的搖籃成品,黃堂波蹲在門前用刀具將一根根手腕粗的竹子打磨光滑,旁邊忙碌的是他的父母,小作坊編織搖籃的工人僅此三人。
「製作搖籃的手藝是祖傳的,我跟父母學,父母跟著再上一輩的人學,其實也沒有特意學,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會了,當時村裡幾乎人人都會。」在黃堂波看來簡單易學的搖籃,其製作工藝遠沒有這麼簡單。
「前期的準備材料階段,比如,剖絲 、切絲 、刮削 、磨光都要用到刀。」黃堂波手中的刀尤為鋒利,這把其貌不揚,三十釐米見長、十幾釐米見寬的刀,實則是萬寧後安地區的老鐵匠純手工打造,特點就是鋒利無比、經久耐用。
打磨光滑後,黃堂波開始從竹子的一段進行剖絲,他專注而又果決地用刀從竹子一頭剖開一條縫隙,順著縫隙一路向下直至將一棵竹子一分為二。按照此方法繼續將刨開的竹子對半刨開,刨成一條條寬約一釐米的竹條。
竹條帶有厚厚的竹肉,韌性不夠,還不能直接用來進行編織,黃堂波小心翼翼地用刀將竹片與竹肉再次進行分離,只留下編織搖籃所用的竹片。遇到個別竹片不平滑或邊緣過於粗糙的,黃堂波再次用刀將其仔細打磨光滑。
「這樣的竹片水分還太多,不曬直接用韌性不夠,編織過程中竹片可能會折斷。」經過半天到一天的暴曬,黃堂波將有些泛黃的竹片收集起來,開始了編織搖籃的第一步。
黃堂波取來三條曬過的竹條,條條交叉互相壓住匯於一點,再以三條竹條織成六角孔,然後再依次以六條逐漸增加進行編織。「大茂的搖籃編織工藝非常簡單,全程基本只有一種六角孔編法,也是海南天氣太熱,更為密實的編法不如這樣透氣、實用。」黃堂波解釋。
待編織到大概一米見長、半米見寬後,黃堂波開始用腳做輔助,將已完成編織的部分做為基底,向上收攏一根根竹片時,又將其交錯相壓,依然採用六角孔編法進行編織。編織的高度差不多有三四十釐米的時候,黃堂波將剩餘長度的竹片依次折斷,此時搖籃的雛形已經呈現出來了。
黃堂波找來兩根未削去竹肉的寬竹條,手腳並用慢慢嘗試著將其壓出一個弧度,然後比劃著放在搖籃的收口處。一手固定後,一手用紅色繩子將其與搖籃收口處纏繞固定在一起。一個底部渾圓,勻稱美觀的搖籃便誕生了。
「大茂的搖籃結實耐用,保養好的話家中上下幾代人使用都沒問題。我們那一輩用過的搖籃,現在家裡的兩個孩子又先後用過了還好得很。」搖籃通氣又耐用,村裡人有用它的習慣不是沒有道理的。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相比在工廠生產的搖籃,竹編搖籃製作過程慢,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學習竹編手藝,村裡會編織搖籃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一隻搖籃可賣60至80元,每天最快也只能做2隻,製作搖籃需要耐心,年輕人是坐不住的。」黃堂波的父親這樣感嘆。
大茂竹編的輝煌歷史
一張舊木桌、一把竹算盤、一座古老的掛鍾、一隻慵懶的老貓,舊州村101號的時光仿佛走的輕巧且緩慢,離開黃堂波所在的村莊,越過一條馬路記者來到一家不大的雜貨鋪。
故事的主角是林明標,與年輕的黃堂波一樣,今年91歲高齡的林明標同樣是大茂竹編的繼承者更是大茂竹編歷史的見證者。林明標擅長編織的是竹簍。
童年時期的林明標因日本人入侵,父母、兄弟相繼離世。家破人亡、無以為生的他於是和竹編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維持生計,林明標遍訪名師努力學習竹編,使得竹編手藝遠近聞名,後靠編織竹編結婚生子,並養活一家老小8口。
解放後,林明標當上了聯光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發展竹編編織業,使得群眾得以渡過荒年。1972年,他被調任大茂公社竹器廠廠長,組織職工學習編織技術,生產的竹編製品聞名島內外。也是在他的帶領下,80年代,大茂的竹編進入全盛時期。
「當時聯光村委會村裡的人幾乎都會做,以前基本都是做這個為生,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在做。」林明標這樣說,當時萬寧全縣年產竹編400多萬副,而聯光地區能佔一半以上。當時在大茂開設有竹器廠,聯光地區的幾個村都有村民在裡邊打工,人數最多的時候,廠裡有將近500人參與竹編織作,一年能掙60多萬元,
1981年他們編織的竹編產品被海南外貿公司定為出口商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不僅僅經濟效益和生活所需,大茂竹編的傳承中更是記載著一段革命鬥爭歷史。」根據村民指引,記者在離大茂鎮不遠的革命烈士官天民故居中,找到了一件件抗戰時期的老物件。角落裡的竹編製品之於官天民、之於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甚至之於整個瓊崖革命的勝利都可謂是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當時六連嶺革命鬥爭中,離不開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在國民黨圍捕的時候,村民們用竹籃、籮筐作掩護,將糧食、衣物等送到山上的指定地點。」萬寧市黨史辦主任陳星界這樣向我們講述。
鬥轉星移,幾十年過去了,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早已成為歷史,大茂竹編曾經的輝煌也早已不再。因為年齡增長、體力不支等因素,林明標逐漸放棄了製作竹編,也極少有人再去感懷,大茂竹編光輝不在。
大茂竹編未來之路
林興龍,82歲,大茂鎮聯光村委會舊州村人,目前村裡只有兩人堅持編織竹籃,他是其一,且手藝精湛、經驗豐富。
前些年林興龍曾隨兒女生活,離開大茂20餘載,2014年他心中念念不忘竹編和村裡的生活,又從外地返回重拾竹編行業,目前每天竹不離手,樂此不疲。
林興龍手中的竹籃,體高35釐米,寬32釐米,造型美觀,整體圓潤,光滑不刺手,竹籃身部使用的竹條粗細一致顏色深淺錯落有致,細心的林興龍還會根據實用、美觀等原理在竹籃身部適時增加一些花紋,正因此,他手中做的竹籃常被奉為精品。
不同於搖籃,竹籃目前的使用率極大地減少了,聯光地區大多數人家中也早已不見了竹籃的蹤影。「一對竹籃價格在40至60元不等,我一天大概可以做兩三隻,賺不了大錢,但是養活自己絕對沒有問題。」林興龍所言不假,他的這份執著有人買單。據悉,目前大茂竹編在陵水、三亞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備受推崇,苗族女孩子出嫁時嫁妝裡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對竹編笸籮。
2017年海南省歡樂節萬寧分會場的參展證在萬寧東山嶺舉行,林興龍取出一張當時的參展證,告訴記者,歡樂節時林興龍和他的竹編被請去參展,因其竹編織作精美、獨具特色,四天時間內他賣出去350多隻竹編製品。
「儘量地把它傳承保護下來,讓它傳承下來。現在我們提倡各地一些小的旅遊點引進一些小型的樣品,製作的竹編跟旅遊、生活用品掛鈎,大茂竹編才能走得更遠。」萬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德波表示,早在2008年他們就意識到大茂竹編的價值和現狀,並採取措施對大茂竹編進行扶持和保護,並在當年將大茂竹編與後安刀、軍坡節、西門舞龍等一起列入萬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行保護。
「大茂竹編的種類有很多種,各式各樣的,竹籃、簸箕、米篩、搖籃……我們正打算申請省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這種方式讓大茂竹編更好地傳承下去。」劉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