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竹子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玉竹臨風,載文傳世,亦是風雅的象徵。
在雨水充沛的成都平原,竹子更是從未離開過巴蜀人的日常生活。成都平原竹資源豐富,它既是院落內觀賞價值極高的植物,在農耕時代更是實用性極強的生活用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竹編藝人為竹子賦予了更高的藝術價值,不僅實用更追求一定的觀賞性。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
實用性和美學兼具的竹編
竹編工藝品分為
細絲工藝品和
粗絲竹編工藝品
其中瓷胎竹編
是成都傳統手工藝四大名旦之一
瓷器是中國十大國粹之一,竹編則被譽為「指尖上的國粹」,兩者完美融合的產物稱為「瓷胎竹編」。瓷胎竹編,又稱「竹絲瓷胎」「竹絲扣瓷」,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名錄。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以瓷器器皿為胎,以纖細如髮的竹絲和柔軟如綢的竹蔑為材料,從制絲到編織全部是手工操作,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
晚清道光年間,成都的一位民間手藝人張國正想要製作更精緻的竹編器具,他將竹篾、竹絲劈得越來越細,以至於沒有了骨力難以成型,於是乾脆用瓷器、漆器作為底胎,將竹編依附在底胎上。他的創新讓竹編技藝從無胎成型進入有胎依附的新階段,讓原本實用為先的竹器開始追求美觀和觀賞性,「竹編」也從一門民間手藝,步入了工藝美術的行列。張國正的作品很快得到各界重視,不僅被作為貢品送入宮中,還在1916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了銀獎。光緒年間,成都勸業局設立細蔑科,聘請張國正傳授有胎竹編技藝,這就是瓷胎竹編的雛形。
瓷胎竹編,是竹編手工的藝術升華與傳承,以其精美絕倫的編制工藝,與銀、漆、繡一起,作為成都傳統手工藝四大名旦,成為成都乃至中國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
瓷胎竹編製作工藝非常嚴苛。
選材上嚴格選擇三年無斑的慈竹,這種竹子柔軟纖細、質地緊湊、長寬比較大、含水率高,是非常適合劈蔑 、最適合編織的竹種。
經過繁瑣的竹條剝皮和抽絲等環節,嚴選出上等竹絲,素有「百斤竹子,抽絲八兩」之說,可見選材嚴苛的程度。經過刮青絲、通心、破篾、蒸煮、炭烤、染色等工序使竹編原材成型。
加工製成的竹絲,也稱「緯絲」。製成的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細之又細,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的要求。
成都瓷胎竹編除需要竹絲外,還需要稱作「經」的竹蔑。「經」是細長薄片條,做內部骨架。「絲」繞「經」織,經緯交錯。
瓷胎竹編工藝品的編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在製作過程中匠人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鑷子)進行手工編織。
在編織過程中,從起底、翻底、翻頂、鎖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現竹絲接頭,不出現絞絲、疊絲等技術差錯,始終保持經蔑緯絲比例勻稱,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 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不藉助膠水或別的工具,讓竹編緊貼瓷胎,細密緊實、渾然天成的編織方法名為傳統的「細密編」。
成都瓷胎竹編的竹編工藝也在不斷改進。在編織技藝上,除了保持傳統的細密編之外 ,竹編藝人又創造了特細編、疏編、疏密結合編、元心起花、弧形鎖花,以及條花、格花、鏈花、浪 花、別花、穿花、貼花、漏花等10多種新工藝。
按工藝不同瓷胎竹編產品分為普通編織和特殊編織。
普通編織以古銅色的烤絲為主,配以簡單的幾何圖案。特殊編織則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技藝,使用各種不同的色彩製作出千變萬化的圖案效果,主要有疏編、疏密結合編、破經編、換經編、浸色編、浮雕編、立體編等2 0多種。
採用特殊編織方法可製作出山水花鳥、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等惟妙惟肖的圖案等成千上萬的精編圖案。竹編藝人的編織絕技與智慧在此一覽無遺。比如,竹編畫!
竹編畫優選竹節長度為 60 ~ 80 cm、竹絲柔軟的優質竹材( 多為慈竹) 為原料,經過: 選竹→砍竹→ 剔竹→鋸竹→刮青→齊口→開塊→分篾→刮篾→蒸 煮→染色→分絲等工序,製成寬度為 0.2~2mm 的竹絲,再將竹絲經緯按圖稿進行交織,形成特定組織規律構成的圖案,是富有四川特色的傳統手工藝 品。由於竹絲的長度有限,大幅作品通常採用經緯均傾斜 45°角斜向編織。
為了增強藝術效果,瓷胎竹編使用一些特殊的著色工藝,把竹絲製成橙、 黑 、紅、綠和青藍或紫色,採用這幾種顏色以及竹本色絲來編織圖案。其中最具特色的著色工藝有烤色技藝、五彩繽紛的染色工藝,這些都是成都瓷胎竹編所獨有的。成都瓷胎竹編使用五彩絲編織出了眾多圖案,簡單的有俗稱「城牆垛垛」 的簡單花邊,複雜的有多變的幾何圖案、提花圖案、隱花圖案和山水花鳥等自然圖案。
由於歷史悠久,獨有的著色工藝和編織技藝多樣化,使成都瓷胎竹編的品種眾多,並隨著時代變遷不斷進行調整。從清代編織漆器飯盒、水煙壺等貢品,到當今注重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瓶、壇、罐、具等,兼具遠觀大方與近賞雅致風格,既可作生活用品,又可作為欣賞用的工藝品,常成為出口工藝品、展品禮品、旅遊紀念品。
現如今,成都的寬窄巷子等文化地標也有瓷胎竹編的藝術品展覽、售賣。
無瓷胎竹編從字面不難理解,即脫離瓷體獨立編成。
它是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的竹編工藝,這也是我國較早的竹編工藝。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竹類用品。常見的粗絲竹編工藝品比較多的分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中以竹籃、竹簍、竹筐比較普遍。
生活類的竹編雖然以服務日常生活為主,但是選材、編織要求也非常嚴苛。
成都竹編在前期的選材和後期的編制過程中都必須精益求精。選材上,精心選擇生長三年左右的慈竹,採用中間一段顏色一致,節長質細的部分。
精選的竹杆要先經過第一道刮青工序,竹表面的青絲被刮去,露出的部分易造型、上色;
刮青以後,就要經過第二道通心工序,用長長的鋼筋戳入竹筒內部,來來回回將竹杆內部掏空。接下來是晾曬、打磨、造型……。竹編工藝品製作成型後,還要用藥水一一浸泡過,預防害蟲的侵蝕,最後才上市銷售。
成都茶館常見的竹桌、竹椅,還有現如今日常生活中的簸箕、菜籃等都是粗絲竹編,竹椅的整體架構都是整竹做成,用竹做成的生活用具,讓生活與自然更近了一步。
除了生活用具,藝術家總會在自然的東西中找到美的歸處。
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從而製作出新穎精緻的各類燈具、茶具、花器、杯盤盞碗等美麗實用的家居用品裝點家室,讓竹子的美在生活的點滴中延續。
道明竹編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據《華陽國志》介紹,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道明人就已經開始種竹和使用竹了。穿越2000年時光,歲月更替,光陰流轉,道明人在自己的天地裡始終如一靠著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傳承,讓竹編成為川西乃至成都平原不可取代的獨特文化藝術符號。
道明鎮的竹編技藝以經緯紡織法為主,再貫以穿、 插、鎖、纏、套等多種技巧,能生產出多種多樣的生活用品。除了竹編生活用品,道明竹編還涉及到瓷胎竹編、產品包裝、竹編工藝品,還有一系列的平面竹編。
傳統工藝要想走得更長遠,應該和當下的流行文化結合,而道明竹藝村便是典型的例子。
道明竹藝村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後,基於鄉村發展模式推動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化轉型,村內的自然生態、產業業態、文化形態三態互生的理念在此「呼之欲出」。
先後打造出竹編手工藝品展覽館、竹編手工體驗館、竹編個人工作室、竹裡民宿、見外美術館、來去酒館等,進一步將竹藝村打造成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並存的產業地。
如今的道明竹藝村已是成都的網紅地,不僅是市民周末出遊的熱選之地,也是研學教育的場所。在這裡,暫別城市喧囂,漫步田園,遊走在一座座風格各異的林盤院落之間,是難得的享受。
▲《蜀·竹—道明竹編》
小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兩個竹編容器,裡面裝滿了果子、豆子、糕餅小零嘴兒,這樣一個小小的容器,承載了歲月的美好和溫暖。
如今,竹編品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的享受和樂趣。
編輯:母曉嵐
資料參考: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崇慶縣委員會編.崇慶文史資料選輯第 5輯[M],1987.
[2]席晴琴,李永春.崇州市道明竹編現狀及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