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2017年1月14日,來自伽師縣、吐魯番市高昌區、伊犁地區及兵團團場的30位手工藝人,在石河子大學參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普及培訓項目」。他們用桑樹枝、紅柳枝、胡楊柳、榆樹枝和印尼藤編織各種生活器具。
各種枝條在他們手上變得既堅韌,又柔軟,一條一條,編織出各種器型,就好比他們用自己堅韌的性格和內心的柔情,日復一日,編織出有型的生活。
讓我們來聽聽這些維吾爾族枝條編織(俗稱柳編)技藝傳承人怎麼說。
8歲時,一位柳編藝人來我家,他編完筐子後被我不小心弄壞了。母親批評我為什麼要弄壞,我一氣之下想自己也去編出一個筐子來。這樣我就喜歡上了柳編。
柳編在我們家族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我的父親是第三代柳編藝人,我是第四代。在農閒時候,我們都會編框,周圍鄰居用的框都是我們家編的。
我以前只會編框,這次我學會了編很多新的東西,見啥編啥。我喜歡恐龍,問老師能不能編,老師說可以,我就編出來了。
爸爸是個編織藝人,我和弟弟從小就會編,我們以前用來裝葡萄、饢、餵羊的筐子都是自己編的。後來我外出上學的那段時間,塑料筐子流行起來了,大家都不用編的器具了,爸爸也不編了。爸爸去世後,我又想起了爸爸傳承的這個行業,開始重新搞起了枝條編織。
這次來學習,我又當學員,又當師傅,學會很多新東西,也教會了別人。
以前我用的材料都是桑樹枝,這次用了紅柳、胡楊柳,一開始很不習慣,現在我已經它們全部徵服了,回去後我會編更多精緻的作品。
我是一名維吾爾族舞蹈非遺傳承人。我非常喜歡各種藝術,枝條編織和舞蹈一樣,都是維吾爾族的傳統藝術,我們要保存好,傳承下去。
我這次帶了兒子家人和親戚一起來參加培訓,我要讓孩子們跟隨我的步伐,讓我們民族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
經過27天的研修研習培訓,這30位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技藝傳承人結業了。
莊重而溫馨的結業典禮上,傳承人們培訓時的照片被放大貼在牆上,關於他們的視頻被反覆播放,他們的作品被精心展示、供人欣賞。
對從未參加過此類活動的民間藝人來說,這樣的典禮顯得格外隆重。
為了讓這些民間手工藝品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也為了讓這些傳承人們看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未來和希望,主辦方在結業典禮期間舉辦了「學員自帶、自編作品義賣活動」。
參與義賣的作品共175件,部分來自傳承人自帶的在家編織的作品,部分來自近一個月培訓中他們利用休息時間編織的作品。這些作品受到了參觀者的爭相選購。
願更多充滿原生態氣息的維吾爾族枝條編織用品,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更多相關作品參見 >>
讓傳承千年的枝條編織技藝,走進你的生活!
監製:鄭 亮
製片:吳新鋒 李欽曾
統籌:武 燕 朱佔忠
導演:王懷春
攝製:袁亞婷 馬安靜 賽爾江
翻譯:賽爾江 賽提爾古麗
圖文:王懷春
編輯:柯 楠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學藝術學院,微石大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