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位於開原市慶雲堡鎮興隆臺村的開原大錫工藝品有限公司,幾乎堆滿廠區的木材一下子映入眼帘,與印象中的工藝品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這些木材在我們這兒可都是寶兒,我們這兒沒有扔頭兒。就連大傢伙兒認為應該燒火的稻草、樹枝,都能變成精美的藝術品。你看著那邊貨架上的『綠草』沒,那就是上完色的稻草。」好像是看出了記者的心思,隨行的公司總經理張瑞麗笑呵呵地說道。
張瑞麗介紹,自2016年成立以來,公司深入挖掘錫伯族柳編文化,開始加工杞柳編織工藝品和木質工藝品,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婦女學習柳條編織、種植和木質工藝品加工。並與山東柳源公司籤訂出口合同、建立合作關係,把產品銷往歐洲、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示範基地+貧困婦女」 託起脫貧致富夢
拿起身邊的小包裝柳條,整齊地碼放在紙箱內,裝滿後交給旁邊的人封箱,6月29日上午,在二樓的生產車間,62歲的楊秀芝正在和工友們為一批即將出口荷蘭、德國的產品忙碌著。
楊秀芝的老伴兒患有腦出血,失去了勞動能力,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家裡也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她在婦聯和公司的幫助下,接受了技能培訓,學到了一門手藝,隨後留在公司務工,年底就脫貧了。「一天能掙六七十塊錢,趕上公司出產品的時候還有加班費,一個月能拿回家兩三千塊錢。守家待地的,農活兒也不耽誤,工資還把握。」楊秀芝一邊幹活兒一邊說。
張瑞麗告訴記者,公司在不斷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不遺餘力地助力脫貧攻堅,配合開原市婦聯,積極探索「示範基地+貧困婦女」的扶貧模式。2017年開始,婦聯在大錫工藝品有限公司建立巾幗示範培訓基地——開原市慶雲堡鎮興隆臺村杞柳種植編織基地,帶動周邊婦女從事工藝品加工。2019年,基地被評為遼寧省巾幗科技培訓示範基地,還聘請杞柳種植專家、柳編藝人現場授課, 300餘名婦女接受了柳條種植和柳編生產新技術培訓,學員邊培訓邊在基地實習,提高了整體素質和致富本領。婦聯幫助公司組建貧困婦女互助組,讓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最多時有350餘名婦女在基地務工。
發掘民族工藝 適應國際市場
張瑞麗表示,她的愛人是錫伯族,對柳編這門傳統民族工藝有著深厚的感情,公司成立後,曾專程到山東學習柳編技藝。慶雲堡鎮有著濃鬱的民族文化,老虎頭村還是錫伯族民族村。
「小到袋裝的柳條,大到藤椅,我們都能做。你坐的這把就是我們公司的產品。」張瑞麗介紹,在探索柳編生產新技術的同時,基地大力推廣柳條種植,面積已超1000 畝。為適應市場需要,公司還大膽嘗試,擴大原材料範圍,利用白樺、稻草等製作工藝品,並積極對員工進行培訓。
「這些木片都是機器篩選過的,我們人工再進行一次復檢,不好的及時挑出來,保證出口產品質量,一個裡頭是半斤裝。再看這個竹臺,底座需要帶膠粘一下,這樣和木頭的接觸更牢固,有自然生長的木節兒沒關係,我們要保留原生態的特點,然後別忘了在背面都給貼上商標。」吃過午飯,張瑞麗坐在培訓基地教室內,對務工婦女進行手把手技術指導。
隨後,張瑞麗帶領記者來到公司產品展室。「你看,這種用樹皮和樹幹做的聖誕樹,曾經在去年的廣交會上受到熱捧,我們一下子就接到不少訂單。」張瑞麗表示,雖然公司已將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但是仍將利用各種平臺和展會展示推介產品,獲取市場信息,這樣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
鐵嶺日報記者 吳可
編輯: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