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哈薩克族傳統工藝 編織芨芨草毯子增收致富

2020-12-23 新華網新疆頻道

  傳統手工藝承載著人民的智慧,應得到保護、發展和弘揚。在現代工業的衝擊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之下,民間傳統手工藝受到較大衝擊,新源縣不斷加大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幫扶,強化民間手工藝創業隊伍建設、組織優秀傳統手工藝人進行系統培訓、引導他們依託當地傳統手工藝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

  芨芨草編織技藝是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編織芨芨草毯子時,人們會將各色毛線根據圖案紋飾纏繞在芨芨草上,織品圖案豐富多彩、美觀大方,反映出哈薩克族人民生活態度和審美觀念。

  在新源縣吐爾根鄉阿克克爾喀村有這麼一家人,他們傳承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編織芨芨草毯子,帶動村裡的婦女一起致富。

  居瑪古麗·吐熱別克是新源縣吐爾根鄉阿克克爾喀村村民,他們一家人在村裡編織芨芨草毯子是出了名的。她介紹,編織芨芨草毯子技術不難,只要按照圖案來編織就行了。在她的引導下,村裡不少村民加入了編織芨芨草毯子的行列。

  在新源縣吐爾根鄉阿克克爾喀村扶貧基地,員工們正忙著編織芨芨草毯子。居瑪古麗說:「我在從事這份工作已經3年了,在這裡不僅可以學到芨芨草毯子的編織技術,還可以掙錢,每個月可以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

  這裡的員工不僅在基地裡編織芨芨草毯子,有的還在家裡編織毯子,這樣家裡的活兒也不耽誤。

  據了解,編織好一個4到5米長的芨芨草毯子可以賣到1000元以上,學好手工編織方法不僅可以繼續把哈薩克族傳統的手工編織技術傳承下去,同時也可以為村民帶來一些收入。

  村民吾爾肯·阿合買提哈孜介紹說:「我們這裡有15個工人,都是村裡的婦女,如果技術好、手速,收入就會好,我們還會招更多的婦女來這裡工作,讓她們在家門口就業,一起致富奔小康。」

相關焦點

  • 【非遺尋蹤】哈薩克族:芨芨草編織的歷史
    哈薩克族婦女心靈手巧,善於手工製作。哈薩克族芨芨草製作技藝、哈薩克族花氈等,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非遺尋蹤的新疆之行,我們來到塔城地區託里縣,尋訪這裡的哈薩克族手工藝人。託里縣是個哈薩克族聚居的小縣城,在這裡我們採訪了3位哈薩克族婦女,她們掌握著哈薩克民族傳統的芨芨草編織、花氈製作、刺繡等技藝。在她們的故事裡,有著哈薩克族過往的生活和對未來的探索。
  • 「讓氈房會講故事」,哈薩克族「繡娘」的詩意傳承
    ▲小圖:金艾斯古麗在展示她收集的傳統紋樣。  哈薩克族刺繡廣泛見於民族服飾、氈房等裝飾和生活用品,是長期適應草原遊牧生活的文化產物。伊犁河谷是我國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金艾斯古麗從小生活在這裡,祖輩有刺繡傳統,跟著母親學了一些刺繡功夫。上大學期間,她喜歡搜集各種哈薩克族服飾圖案等文化符號,日積月累的素材成了她日後創業的財富。1998年,金艾斯古麗創辦民族服裝加工廠,產品因圖案花紋豐富而暢銷海內外。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戈壁灘上的芨芨草,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工藝品
    原創:馬貓嘉峪關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今天,小編帶大家去認識一種曾經非常實用的手工藝——芨芨草編扎。走在嘉峪關的農村,不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石縫中、河灘上、鹽鹼地,都會發現生長茂盛的芨芨草。
  • 白色的宮殿——新疆哈薩克族的氈房文化
    從古至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 彈起冬不拉 唱響致富歌——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聚居村發展紀實
    馬海村又很年輕,這裡是我省唯一的哈薩克族群眾聚居村,居住在這裡的五百多名哈薩克族村民定居此地尚不足20年。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一路西行,道路兩旁山石嶙峋,戈壁漫漫,一個多小時後,一片綠洲躍然眼前——馬海村到了。
  • 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草原上的阿肯彈唱。今年,阿克塞縣5月至10月的常態化賽馬會上舉辦賽馬、姑娘追、叼羊等傳統馬上運動,深受外地遊客的喜愛,有力助推了自治縣民族旅遊業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簡稱阿克塞縣)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 新疆和田:絢麗艾德萊斯託起村民增收致富夢
    和田市吉亞鄉阿孜乃巴扎村通過 「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艾德萊斯從單一手工生產、銷售向產品展示、技術培訓、文化旅遊、休閒觀光的升級轉變,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走出一條增收致富路。
  • 大理雲龍:諾鄧火腿香飄萬裡 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諾鄧火腿不僅是讓味蕾沉醉的美食,還是讓雲龍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產業。  諾鄧古村是一個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白族村寨。這個隱藏在山林中的古老山村,傳承著用鹽泥敷醃火腿的千年工藝。近年來,諾鄧百姓依靠火腿製作傳統工藝,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 非遺傳承:哈薩克馬鞭技藝傳承者——買麗扎提汗加爾汗
    導讀哈薩克族馬鞭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其製作技藝歷史悠久。隨著哈薩克人生活環境的變化,古老而製作精良的哈薩克馬鞭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了哈薩克民族歷史的記憶與傳承。哈薩克族老人買麗扎提汗加爾汗幾十年堅持手工製作,傳承著哈薩克傳統技藝。
  • 走進非遺,了解哈薩克族(二)
    項目級別:省級項目類型:傳統美術項目簡介:刺繡是哈薩克族民間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哈薩克族婦女喜愛的藝術,哈薩克族的許多生活用品,如掛毯、箱套、衣領、袖口、前襟和下擺、手巾、遮蓋衣服的布幔、掛簾、幃帳、窗簾、門帘、被褥的罩單、枕套、帽子、套鞋等等,都是她們大顯刺繡技藝的地方,通常用各色絲線刺繡,還將瑪瑙、珠子之類東西串在一起,作為裝飾物反映在許多日常生活用品上
  • 江西湖口:傳統工藝熬紅糖 甜蜜生活傳承長
    傳統工藝熬紅糖(央廣網發 通訊員鄭飛華 攝)全村以徐氏紅糖最為出名。徐氏家族製糖史可追溯到1883年,至新中國成立後從未間斷過。該村村民徐會清就是徐氏紅糖的後人,自小看著父母辛勤製糖的身影,吃著父母親手熬製的紅糖長大,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習得了父母的製糖手藝,成為遠近聞名的製糖能手。
  • ——阿壩州婦聯開展婦女手工編織產業學習交流活動圓滿...
    、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及創業創新巾幗行動,不斷提升就業技能,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增收致富,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青海、甘肅省各級婦聯、手工編織協會等組織的大力支持下,9月23至29日,阿壩州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向秋傑,黨組成員、副主席王孝莉帶領13縣(市)婦聯主席或副主席、婦女手工編織產業帶頭人(從業者)、巾幗宣講志願者以及牧區貧困母親代表50人前往甘肅省甘南州、青海省西寧市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婦女手工編織產業學習交流活動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艾依提依明與其他幾位「非遺」傳承人是技藝傳播者,也是致富帶頭人。
  • 哈薩克族溫情的點心——包爾薩克
    在新疆,有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哈薩克族。對於哈薩克族來說,馬兒就是翅膀,草場能讓他們盡情翱翔。智慧的先民們幾千年前就能夠用小麥通過高溫的加工完成不同的舌尖盛宴。然而對於哈薩克族人來說,偏愛麵食的他們製作出了富有草原味道的包爾薩克。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傳統美食,常常配著奶茶一起享用,就像豆漿和油條一樣。
  • 臺灣大甲藺舉辦工藝展 再現藺編百年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華夏經緯網10月27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大甲藺編、媽祖及酥餅並列為「大甲三寶」,為傳承發揚在地百年工藝文化,大甲區公所在西岐裡活動中心推出藺類歧遇工藝展,將展至11月8日。臺中文化局表示,大甲藺編手工細膩編織技法繁複,希望再現藺編嶄新風貌,帶來全新藝術視野。
  • 傳統手工藝織出洛浦群眾致富新希望
    4月15日在洛浦縣布亞鄉阿亞格夏合裡克村「圖爾蓀手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阿克裡巴絲」艾德萊斯衛星工廠員工編織炫麗的和田艾德拉絲綢。(買買提艾力·艾尼瓦爾 攝)新疆洛浦縣布亞鄉阿亞格夏合裡克村村民圖爾蓀託合提·伊敏託合提一家從事艾德萊斯綢的染織和銷售,已經有兩代人的歷史了。從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現在的規模化公司,艾德萊斯綢染織這一手工藝給這家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
  • 沙漠君子:芨芨草
    喜生於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鹽鹼灘沙質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幹河床、湖邊,河岸等地,常形成開闊的芨芨草鹽化草甸。芨芨草在4月小下旬萌發,並不依賴大氣降水而開始長,5月上旬即長出葉子,6—7月間開花,種子於8月末到9月成熟,子粒細小,但產量較高。芨芨草為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後,生長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別是根部可殘留一年甚至幾年,可使芨芨草草場一年四季牧用。
  • 弘揚民族工藝 編織幸福夢想
    張瑞麗介紹,自2016年成立以來,公司深入挖掘錫伯族柳編文化,開始加工杞柳編織工藝品和木質工藝品,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婦女學習柳條編織、種植和木質工藝品加工。並與山東柳源公司籤訂出口合同、建立合作關係,把產品銷往歐洲、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 楚雄州永仁縣彝繡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
    為全面傳承保護,築牢彝繡根基,永仁縣通過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彝繡傳習所、彝繡協會、彝繡專業合作社,建立彝繡保護基金,挖掘申報彝繡傳承人爭取省、州認定、命名,向國家商標管理部門申請「直苴彝族女式服裝」專利等彝繡商標,組織專家、學者對失傳已久和將要失傳的刺繡工藝進行研究、搶救和保護等措施,使彝繡的平繡、十字繡、扣花繡、多色插花繡、鏤空繡、畫圖插花扣邊繡六種彝繡工藝得以全面系統地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