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起冬不拉 唱響致富歌——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聚居村發展紀實

2020-12-26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馬海村的歷史很悠久,馬海烽燧遺址和馬海元代武將乾屍的發現證明,至少在元代以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馬海村又很年輕,這裡是我省唯一的哈薩克族群眾聚居村,居住在這裡的五百多名哈薩克族村民定居此地尚不足20年。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一路西行,道路兩旁山石嶙峋,戈壁漫漫,一個多小時後,一片綠洲躍然眼前——馬海村到了。

秋日的馬海村靜謐而祥和,一排排整齊的莊廓院落在晨光中排列著,村道邊的楊柳在秋風中努力舒展著枝葉。馬海村的廣場很寬闊,兩邊的宣傳欄上貼著黨的富民政策。

因為正值秋季轉場,村裡的男女老少大多去了牧場,所以村裡很安靜。聽聞有記者前來採訪,沒過一會兒,在一陣呼嘯聲中,馬海村的村委會副主任努爾哈扎爾騎著摩託車來到了村委會門口。他熱情地帶著我們去了他的家。

重回故鄉

馬海村村民家的院子很整齊、也很寬敞,每個院子中間都有一個互通的小圓門,從來不上鎖。穿行其間,家家戶戶都有一排面北的磚瓦房。努爾哈扎爾說:「房子都是政府出資統一給大家蓋的。」

努爾哈扎爾家的院子很大,院裡停放著好幾輛車,有大貨車、皮卡車、小汽車、電動三輪車、摩託車,還有自行車。「大貨車用來拉牛羊或草料,皮卡車的動力足,一般去草場時開,小汽車都是家人出門時開。」努爾哈扎爾一一介紹。

房子裡面非常乾淨、整潔,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快。在臥室的牆上掛著一件紅色的哈薩克族民族服飾,旁邊是一把冬不拉。透過這把冬不拉,我們仿佛能看到馬海村民們曾經走過的遷徙之路。

努爾哈扎爾說,離開青海後他們曾經遊牧各地,甚至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勒泰地區。可是,不管到哪裡遊牧,內心始終惦念著故鄉。直到2002年,他們又回到了曾經的家鄉,政府幫助他們在馬海村安了家。起初,在馬海村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也很彷徨、很無助。可是當一座座院落拔地而起,一片片草場分配到他們手中,一片片紅彤彤的枸杞掛果……他們心安了。

「從最初的人均年收入400元到現在的14000元,是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和馬海村村民堅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創造了這個數字。」努爾哈扎爾難掩激動的心情。

從0到18

努爾哈扎爾是從地裡趕過來的,他們家種了兩公頃多苜蓿,此時正是苜蓿收割的時節。苜蓿是優良的牧草,收割的苜蓿是他家三十多頭肉牛冬天的飼料。努爾哈扎爾家是馬海村的肉牛養殖戶。

「苜蓿收成好的話,一部分我們用來餵牛,還有一部分會出售。家裡的三十頭肉牛會生牛犢,每年賣牛犢和肉牛我們可以掙十幾萬元錢。」努爾哈扎爾說。

努爾哈扎爾唯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文化。「很多年前,我們居無定所,所以村裡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文盲。直到我們定居在了馬海村,孩子才有了學上。」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努爾哈扎爾發誓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受教育。如今,他的兩個孩子,大的在西安讀職業學校,小的在村裡的學校讀六年級。在大柴旦,所有孩子都可以免費讀到高三。

十八年歲月匆匆,如今的馬海村先後培養出了十八名大學生,其中三人畢業後又回到了故鄉。沙力合是馬海村的第一名大學生,如今在德令哈市工作。還有色爾克古麗,她成了馬海小學的老師。

不僅是教育,馬海村的醫療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村裡人看病都要去一百多公裡的柴旦鎮,現在村衛生所的醫療設備都更新換代好幾茬了,很多病都可以就近治療。」柴旦鎮黨委副書記希海君介紹。

發展才是硬道理

正值秋日,馬海村附近的田地裡,紅彤彤的枸杞惹人喜愛。很多摘枸杞的村民戴著頭巾和手套忙碌著。曬場上,紅豔豔鋪成了一片。

剛摘下來的枸杞圓潤、飽滿,讓人垂涎。希海君介紹,因為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馬海地區種出的枸杞品質特別好,收穫季節時很多企業都上門收購,有的還遠銷國外。「摘枸杞的工資都是日結,每天能掙一二百元錢。」村民胡安尼西說。

胡安尼西家的牆上、沙發上、床上,都掛著或鋪著他媳婦繡的一塊塊色彩絢麗、工藝精美的哈薩克布繡,這些布繡也展現在哈薩克民族服飾上。這些布繡一針一線都浸透著馬海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阿依努爾是馬海村一名普通的哈薩克族婦女,她敏銳地看到了哈薩克布繡的市場,不僅組織婦女加工布繡,還藉助發達的網絡將布繡推進了市場,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阿依努爾出門在外,我們沒有見到這位能幹的哈薩克族婦女。胡安尼西說:「阿依努爾有時會接到一些做哈薩克手工毯的活兒,忙碌時,我的媳婦也會去幫忙。」

近些年,交通越來越方便,馬海村的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到外面去打工,他們有的去了德令哈、格爾木,也有人去了西寧。

馬海村的村民世代都有著放牧的傳統,可是零星式的養殖,所能帶來的經濟收入並不高。如何利用牧業村的優勢把畜牧業做大成了政府和村民思考的問題。很快,在政府和紹興援青工作組的策劃和幫助下,馬海村摸索出快速發展的新路子,那就是舍開「靠山吃山」的傳統畜牧業模式,隨著產業發展引來「活水」,實現「轉身」,為群眾叩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

馬海村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場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一把金鑰匙。為了發展肉牛養殖,政府還從河北省聘請了技術員高林傑,他也是肉牛養殖場的股東。

馬海村的肉牛養殖場佔地面積很大,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場上,黃白或黑白色的肉牛悠閒地覓食,旁邊許多可愛的小牛犢跑來跑去。

據了解,馬海村肉牛養殖場總投資160萬元,2019年1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現有可利用土地700畝,其中高效牧草100畝。

高林傑說:「通過傳統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相結合的方式科學餵養,肉牛長得特別快,而且肉質非常好。架子牛隻要經過五六個月育肥就能銷售,小牛犢只要養殖14個月左右就能出欄,而普通村民家裡一般需要養殖兩年以上。」肉牛養殖項目的落地生根,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持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將輸血扶貧變為造血扶貧,不僅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問題,也激勵著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實現全面小康。

十八年,從遊牧到定居,馬海村的村民就像根植於馬海村周邊戈壁上的紅柳,紮根、發展、壯大。

相關焦點

  • 彈起冬不拉 唱響新生活 阿勒泰市特色宣講在行動
    彈起冬不拉 唱響新生活 阿勒泰市特色宣講在行動 2020-11-10 18:2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冬不拉
    樂器簡介-阿肯冬布拉,是 哈薩克族彈撥弦鳴樂器。 冬布拉又寫作冬不拉或冬不拉。哈薩克語「東」是樂器彈奏之聲,「布拉」為定弦之意,即指彈弦樂器。也有人解釋為:「東」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張弦之意,就是在一個挖空的木頭上張弦的樂器。哈薩克語「阿肯」是「民間歌手」之意。阿肯東布拉則是民間歌手邊彈邊唱時常用的冬布拉。
  • 哈薩克族:聽不完的冬不拉,數不完的民族傳奇...
    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哈薩克族冬不拉藝術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據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介紹到,哈薩克人把冬不拉樂曲稱之為「冬不拉奎依」,根據音樂節奏和演奏技法不同,分為彈擊樂曲和撥奏樂曲兩大類。
  • 阿勒泰地區稅務局:彈起「冬不拉」 奏響「山坡」上的好生活
    「黨的政策好,黨的幹部好,修起柏油路,開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一起彈起心愛的冬不拉喲歌唱好生活……」盛夏時節,走進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鎮拜格託別村,雲山霧繞,清澈的河水映襯著藍天白雲,成群的牛羊、駱駝「悠閒」地吃著草,古樸的木屋中遊客歡笑聲陣陣,哈薩克族老人努爾蘭·巴孜開正彈奏著旋律優美的傳統樂器「冬不拉」,老人的即興彈唱在山間悠揚迴響。
  • 冬不拉金曲 —— Сезім(真情)
    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
  • 《冬不拉,我的夥伴》
    冬不拉,是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 關於阿肯彈唱會的來歷,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關於阿肯彈唱會的來歷,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從前在美麗富饒的阿勒泰草原上,有一個哈薩克姑娘,長得比花兒還美,她的歌喉比草原上的百靈鳥還要婉轉悅耳,她彈起冬不拉來就像天山腳下終日流淌的清泉,叮叮咚咚沁人心脾。每天,當太陽剛剛從山裡爬上來,姑娘就趕著羊群在小河邊放牧。
  • 阿卡曼·熱斯夥加:鍾情冬不拉製作的手藝人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聲樂優美,深受牧民們的喜愛。在哈薩克民族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冬不拉文化」銘刻著這個能歌善舞民族的輝煌歷史,更凝聚著這個勤勞善良民族的信心,對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年已經35歲的阿卡曼·熱斯夥加是特克斯縣特克斯鎮阿克塔斯村的一名普通牧民。
  • 阿卡曼·熱斯夥加——鍾情冬不拉製作的手藝人
    >對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冬不拉手工製造傳承人阿卡曼·熱斯夥加說,我從小喜歡彈冬不拉,冬不拉是我們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我要把傳統繼續傳承下去。冬不拉是哈薩克族古老的樂器之一,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細長。冬不拉樂器製作工藝繁瑣,從冬不拉的選材、烘烤、粘合、打磨、雕刻、上色、晾乾等每一道工序,阿卡曼一絲不苟。
  • 冬不拉的琴聲傳遍整個牧業村
    霍爾果斯市莫乎爾牧場莫乎爾牧業村委會內的農家書屋裡傳出了歡快的冬不拉琴聲,原來是牧業村「冬不拉培訓班」正在進行文藝匯演,56名培訓班的哈薩克族孩子們身穿節日盛裝
  • 探訪甘肅哈薩克族「阿肯彈唱」 感受草原風情(圖)
    ,右手熟練彈撥著民族樂器冬不拉,甘肅哈薩克族婦女庫來木和搭檔沃斯爾漢17日即興為觀眾表演了一段「阿肯彈唱」。崔琳 攝    甘肅哈薩克族婦女庫來木和搭檔沃斯爾漢為大家表演「阿肯彈唱」。 崔琳 攝   中新網阿克塞7月19日電 (記者 丁思 崔琳)裹著紅色頭巾,穿著花布連衣裙,右手熟練彈撥著民族樂器冬不拉,甘肅哈薩克族婦女庫來木和搭檔沃斯爾漢即興為觀眾表演了一段「阿肯彈唱」,惹得觀眾掌聲不斷,附和著跟隨他們哼唱。
  • 大理州三舉措促進少數民族聚居村與周邊村共同發展
    大理州通過促進少數民族聚居村帶動周邊村共同發展,形成了「示範帶動、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遍地開花」的成效。一是通過弘揚民族文化,發揮傳統技藝,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以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發展傳統技藝帶動周邊村寨發展致富。
  • 哈薩克族音樂有多美,米蘭別克用十年心血告訴你
    哈薩克族與蒙古族都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例如中亞和新疆、俄羅斯、烏克蘭、塔塔爾等,形成哈薩克族獨特的文化。他們有豐富的民間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等等超過兩百多部長詩。音樂在哈薩克族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生活離不開馬,也離不開音樂。
  • 傳承哈薩克族傳統工藝 編織芨芨草毯子增收致富
    傳統手工藝承載著人民的智慧,應得到保護、發展和弘揚。在現代工業的衝擊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之下,民間傳統手工藝受到較大衝擊,新源縣不斷加大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幫扶,強化民間手工藝創業隊伍建設、組織優秀傳統手工藝人進行系統培訓、引導他們依託當地傳統手工藝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
  • 新疆哈薩克族舞蹈風格特點探究
    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伊犁地區,那裡有著美麗的那拉提大草原,其豐富多彩的舞蹈特點也來源於長期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及勞作,哈薩克族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對大自然十分崇拜,受地域文化之影響,加之多元文化的滲透,在漫長的舞蹈文化發展進程中,哈薩克族有著自身獨特的舞蹈風格,同時反映著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思想感情。
  • 哈薩克族溫情的乾糧——包爾薩克
    同樣的,對哈薩克族來說,馬兒就是翅膀,草場能讓他們盡情翱翔,冬季的冰雪會被熱呼呼的馬奶酒點燃,再堅硬的胸膛也能被溫柔的包爾薩克融化。  1包爾薩克喚醒味蕾  早晨叫醒你的,除了公雞的打鳴還有「包爾薩克」的香味。「包爾薩克」在哈薩克語的意思是「油炸的點心」,哈薩克族媽媽每天清晨在廚房忙碌,必做的一道早餐就是包爾薩克。
  • 哈薩克族溫情的點心——包爾薩克
    在新疆,有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哈薩克族。對於哈薩克族來說,馬兒就是翅膀,草場能讓他們盡情翱翔。智慧的先民們幾千年前就能夠用小麥通過高溫的加工完成不同的舌尖盛宴。然而對於哈薩克族人來說,偏愛麵食的他們製作出了富有草原味道的包爾薩克。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傳統美食,常常配著奶茶一起享用,就像豆漿和油條一樣。
  •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03沙孜村 發展特色產業 為民致富增收針對熱郎宮村基礎設施滯後、產業發展不足的實際,熱郎宮村根據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等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熱郎宮村村的優勢、特色亮點、發展出路,先後實施熱郎宮村村藏香豬養殖產業,累計銷售藏香豬41頭;實施熱郎宮村村元根種植產業,累計銷售元根38070斤;實施高山牲畜養殖產業,養殖犛牛163頭,通過因地制宜實施以上產業,僅2018年熱郎宮村35戶戶均增收4000餘元,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 今晚八點檔,CCTV-1《經典詠流傳》再度溫暖啟幕 武漢一線醫生唱響...
    今晚八點檔CCTV-1《經典詠流傳》第三季再度溫暖啟幕讓我們一起和詩以歌,讓經典永流傳>今晚八點檔武漢協和醫院唱響經典「戰歌」向抗疫戰友表示感謝《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開播以來湧現出一批有溫度、有力量的詩詞歌曲在全民防疫抗疫的關鍵時刻與大眾溫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