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2020-12-23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

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

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加深居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讓傳統文化在社區落地開花。

社區居民們都表示這次活動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更了解和熱愛了,還可以用巧手和智慧來裝點美好生活,並對主辦方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表示感謝,希望以後多多舉辦類似活動。

審讀:譚錄崗 蔣祝璇

相關焦點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4)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11月22日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11月21日,廣州市番禺區盧氏本能詠春拳訓練基地的學員在練習「鐵腿斷木方」技法。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詠春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的國家級武術六段詠春拳教練盧彥敏,自幼師承詠春拳名家盧繼甜,並取多家之長融於詠春拳傳統技法之中,使傳統詠春拳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盧彥敏從事詠春拳傳承40年來,到過13個國家進行國際武術文化交流與推廣,為詠春拳培養出了300多名弟子。
  • 閩侯傳統技藝傳承大賽報名指南來了!
    為喚醒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進一步激發傳統技藝創新活力和從業者的自尊自信,提高傳承人技藝水平,本次首屆閩侯縣技藝傳承大賽將邀請全國手工藝專家及愛好者、從業者、傳承人共同攜手參與到保護閩侯縣傳統技藝傳承的比賽中來。
  • 黑龍江首個高校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黑龍江大學的冰燈冰雕製作技藝
    自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2020年,公布第三批26個文化傳承基地名單,三年來教育部共公布三批名單,共計106個文化傳承基地而黑龍江只有1個文化傳承基地——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的冰燈冰雕談起黑龍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冰天雪地,接著就是黑龍江的冰燈冰雕。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從2017年開始,她就給社區居民上課,介紹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  「能在此傳授傳統文化,也許是命中注定吧!」曾經的白領李惠萍怎麼也沒想不到,如今這些傳統技藝,能在她的手中「復活」,並成為成都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一個優秀範例。偶然相遇痴戀於傳統技藝  2016年前,李惠萍一直在成都從事著營銷工作。
  • 吉首大學召開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紅網時刻湘西11月27日訊 11月25日上午,吉首大學「守藝·聯動·再設計」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吉首召開。六位傳承人分別介紹了苗畫、土家織錦、土家族刺繡、鳳凰紙紮、湘西竹編、苗族挑花的傳承發展情況,並現場展示作品,展示了民族優秀文化的美,民間匠人的堅守和擔當。
  • 走進卓葉樹葉吹奏,傳承非遺文化
    2020年5月21日,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由深圳電視臺《深圳非遺》系列節目組特邀訪談卓忠明樹葉吹奏,並走進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現場拍攝,集中宣傳和展示樹葉吹奏非遺文化,展示深圳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意識
  • 手把手面對面 非遺傳承人走進南山桂灣社區傳授捏麵人技藝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曾智輝為讓轄區孩子們了解認識傳統非遺文化,增強他們對傳統非遺文化的愛好,讓這些古老的傳統技藝能代代相傳下去,10月7日上午,南山區南山街道桂灣社區舉行「博物館進社區非遺手工坊」傳統文化傳承與技藝習作學堂活動
  •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過年貼窗花 新婚貼喜字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民俗文化 已有千百年歷史
  •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記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
    □本報通訊員  文明  她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院式」學習,僅僅是憑著自己對仫佬族傳統文化的痴迷和熱愛,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中來;她創作的藝術作品反映著仫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在全國和全區各項賽事中,屢次斬獲大獎;她的作品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事跡先後被權威主流媒體刊發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1月5日,新年伊始,記者走近蔡甸區文化館看到,非遺展廳內南湖高龍、賤三爺的故事、索河善書、大集豆盤包子製作技藝、袁氏箍桶技藝等各級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知音展廳裡知音遺存、知音人物、知音典籍等內容圖文薈萃、意蘊深厚。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
  • 單霽翔×梁建國 | 跨界解讀傳統美學 漫談東方文化傳承
    危崖深澗,霞光掩映,響在耳畔的是茶馬古道的陣陣駝鈴;黃瓦朱牆,畫棟雕梁,緩緩展開的是東方殿堂的千古華章。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燦爛悠久,應該如何以普羅現代的手法去再現、傳播乃至傳承呢?5月19日,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聯袂著名設計師梁建國,做客高定直播欄目《視角》第三期,帶來獨家精彩分享,與上百萬在線觀眾共赴一場酣暢鮮活的文化之旅。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大連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馨怡坊 領略旗袍技藝之美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群眾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聚焦非遺引領健康生活,助推城市經濟復甦。市領導為馨怡坊旗袍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金州皮藝、等3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發證書。據了解,馨怡坊旗袍手工技藝2019年從眾多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大連市級第八批非遺項目之一。於江紅老師也成為大連市非遺旗袍手工技藝傳承第一人。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應該將粵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如果以後有機會,我還想試試表演粵劇裡面的旦角。」新民小學學生張雨彤則表示:「粵劇大師的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作為學校粵曲社的一員,我以後要更加認真學好粵劇表演。」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作者 晏紫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走進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築裡,門樓出挑,飛簷翹角,門樓上方的九隻鳳凰展翅欲飛。兩個碩大的冬瓜梁上,雕刻著拜壽、迎親大型主題圖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該建築體由百餘位工匠耗時一年建成,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構件。
  • 平頂山衛東:非遺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人,做好非遺的傳承是我應該做,手藝人不僅是做手工,還要做好人,做好事,好的品德才能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平頂山市級非遺項目「郭巧連刺繡」傳承人郭巧連感慨地說。
  • 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角弓的製作技藝一直是蒙古族男子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傳承延續。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主要由選材、取料、加工、組合成弓等四大步驟組成。角弓的選材取料是製作良弓的前提與基礎,原料包括成品60公分以上長度的水牛角、牛蹄筋或牛背筋,還要用彈性很好的竹、樺木、荊木等材料。經過藝人的加工製作,形成角弓的各重要部分,再用動物膠粘合包裝而成。製作角弓技術難度高,製作周期長。
  • 非遺傳承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傳統文化煥發全新活力
    近日,在任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非遺展示廳裡,四位非遺文化傳承人製作的精美文化藝術品,引來了參觀市民們的讚譽。據介紹,任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堅持實用管用相結合,將非遺傳承保護融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圍繞傳承經典文化、繼承非遺匠心,組織優秀非遺傳承人(剪紙、版畫、團扇等)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技藝展示、互動教學等形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長效常態開展。
  • 風從東方來,力高集團總裁談東方建築傳承及發展
    東方生活美學的根本立意近年來,隨著大國崛起之勢愈上,公眾關於中國理想人居解決方案的討論方向都漸歸傳統與經典。國人開始重新審視並取用傳統文化,東方建築在歐美建築熱潮褪去後重新搶奪話語權,新東方建築風格逐漸流行起來。荏苒五千年,沉澱出中國建築厚重的底蘊和獨特的韻味。東方之美,歷久彌新。
  • 《了不起的匠人》從師徒傳承看文化內核
    上周,由知了青年出品的、承載與傳達了東方傳統文化內涵的《了不起的匠人3》以其優質的內容和精良的製作從聯合展臺的近萬集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推介會「黃金半小時」的15部作品之一。 「中國影視節目推介會」是坎城電視節期間中國政府重點打造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