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走進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經濟開發區的黃山徽匠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時,「震撼」是參觀者們不由自主發出的讚嘆。

圖為11月9日,安徽黃山,潘和平團隊的木作工人在房梁上進行頂層榫卯安裝。 中新社發 晏紫 攝

步入該公司車間,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製建築體,是該公司創始人、徽州木作建築工程師潘和平與其團隊耗時數年創作建成,目前已被認購。

徽派建築以興起於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等)而得名,多為明清時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

潘和平少時開始學習徽派建築木工工藝,30多年來,練就了設計、繪圖和打制木家具、建設木結構房屋的本領。

走進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築裡,門樓出挑,飛簷翹角,門樓上方的九隻鳳凰展翅欲飛。兩個碩大的冬瓜梁上,雕刻著拜壽、迎親大型主題圖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該建築體由百餘位工匠耗時一年建成,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構件。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體,從一名木作師到如今中國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說:「我摸爬滾打了30年。」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他們憑藉智慧和經驗積累,建造出很多技藝精湛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逐漸坍塌破損。如今,部分徽派建築只能在旅遊景區、傳統古村落中,才能掠見其一撇精美。

「徽派古建築以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精湛的建築工藝,集古雅、簡潔於一體,成為建築學的藝術瑰寶,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潘和平介紹,近年來,其公司先後承接了湖南鳳凰古城、江西上饒、福建泉州等地數十個徽派建築工程。

圖為11月9日,安徽黃山,由潘和平團隊創作組裝的徽派建築木製結構框架被調運至房屋上。 中新社發 晏紫 攝

潘和平的公司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繪圖、劃線、斧鑿等工序有條不紊,木工、石工、雕工等各顯其能。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18歲。他們以師帶徒、口傳手授,讓徽派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76歲的項來富自16歲就跟師傅學做木匠,如今每天還忙碌於現場,揮斧刨料、鋸榫鑿眼等,他神情專注,手法嫻熟,絲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生於1997年的胡明明從事木雕學習已一年,在師傅指導下,他可以雕刻出一些精美構件。他看著手中的刻刀得意地說:「這塊木雕完成後,將鑲嵌在一棟建築的廳堂上。」

潘和平說:「自己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利用現代科技,將傳統徽派建築技藝進一步精細化,電腦畫圖、計算機測算、機器打胚都是他高效運轉的秘密武器。」在未來,他還打算把建造徽派民居的技藝傳播至海外,讓更多華僑華人感受中國傳統民居的魅力。

據悉,黃山市近十年陸續投入逾95億元人民幣,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據統計,該市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中國傳統村落」92個、「安徽省傳統村落」168個,全市現有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完)

相關焦點

  • 安徽多措並舉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中新社合肥12月2日電 (記者 張強)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周明潔2日說,「十三五」以來,安徽多措並舉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該保護區已成為安徽文化、旅遊、生態優質資源的聚集區。在安徽省政府新聞辦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周明潔介紹說,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是經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中國第一個跨省區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截至目前,保護區內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4項,省級項目10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5人,省級傳承人213人;省級以上非遺傳習基地(所)44個。
  • 聾啞木雕師傅在無聲的世界裡傳承徽州文化
    聾啞木雕師傅在無聲的世界裡傳承徽州文化
  • 婺源新天地,再現「徽州前世」,被譽為「天子寶地」!
    婺源,古徽州六縣之一,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底蘊,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因萬畝油菜花海的遼闊和古徽州的文化底蘊,成為婺源旅遊的名片。婺源有很多明清古村落,但今天要推薦一個婺源新天地——水墨上河。
  • 「徽州百工」競技重拾非遺傳承信心
    本報訊 (記者陳華)安徽黃山市「徽州百工」徽墨製作技藝新秀大賽日前在歙縣老胡開文墨廠舉行,儘管不少參賽選手表現相當「青澀」,但在主辦方看來,選手們在比賽中找到的職業自信遠比成績更重要。
  • 【城視品鑑】「徽」不掉的記憶探尋徽州古建築藝術之徽州四雕 極品收藏!
    徽州磚雕是古代徽州漢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重要部分,至今還保存在明、清時的古建築祠堂、大廳、寺廟、書院和民居中。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再根據部位輪廓進行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 山河錦繡——四大古城之徽州古城
    「徽州三絕」 「徽州三絕」:那造型別致的徽派古民居、鱗次櫛比的古牌坊群和莊重威嚴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老徽州文化輝煌的昨天。徽派建築是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是構成徽州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國內外建築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諧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徽州文化之精華,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 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
    最近,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作為金華市唯一一個文化傳承保護區入選。東陽素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世界木雕之都。
  • 匠作傳承:窯洞營造模型微景再現
    畢業於河北柴師,從小熱愛細木製作技藝,現任張家口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張庫大道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張家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於2020年被評為張家口市工藝美術大師。懷安縣細木製作技藝在上百年的時間裡歷經四代人的傳承發展,馬利的父輩前三代從小學習木工技術,一代一代傳承。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國家級: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蔡氏古民居營造技藝)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不僅規模宏大為閩南罕見,單體設計和施工亦為閩南上乘。閩南「皇宮起」大厝是我國古民居建築的奇葩。歷經幾百年發展臻於成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皇宮起」大厝有一整套營造法則和建築技藝,數百年來由各類工匠口傳身授,代代傳承,工藝十分成熟。
  • 三代人的徽州情懷唱響墨硯輝煌
    2004年9月,歙縣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聯合授予「中國徽墨之都」 「中國歙硯之鄉」;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 「歙硯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說得最多的是文化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要沉下心去帶領更多的人來傳承老手藝。」 周美洪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製作技藝項目代表傳承人,曾兼任兩屆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現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聘為高級顧問。周美洪反覆強調,徽墨和歙硯的製作技藝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失傳將很難恢復,一定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傳承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
  • 徽州潛口:從千年古鎮到現代養生之都
    潛口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以及皖南國際旅遊示範區的核心區。 近年來,潛口鎮秉承「生態、形態、業態、文態」四態融合的理念,以潛口老街、潛口民宅、紫霞徽菜美食街為基礎構建特色小鎮核心區,旨在通過健康養生產業集聚,打造成為華東醫養名鎮。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4)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11月22日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11月21日,廣州市番禺區盧氏本能詠春拳訓練基地的學員在練習「鐵腿斷木方」技法。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詠春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的國家級武術六段詠春拳教練盧彥敏,自幼師承詠春拳名家盧繼甜,並取多家之長融於詠春拳傳統技法之中,使傳統詠春拳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盧彥敏從事詠春拳傳承40年來,到過13個國家進行國際武術文化交流與推廣,為詠春拳培養出了300多名弟子。
  • 安徽績溪最美8處古村落,在徽州的源頭尋找古風靜謐
    據《魚川耿氏宗譜》載,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的仁裡村是南朝梁大同年間、工部尚書耿源進攜弟耿汝進遊歷徽州山水,他倆睹景怡然,流連忘返,認準此是「仁者之居」。仁裡村依山傍水,文化積澱深厚,建村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全村人大多姓程,為理學大師程頤、程灝後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實的「程朱闕裡」。
  • 紀錄片《天下徽商》將登央視,為你破解一個商幫崛起的傳奇密碼
    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天下徽商》,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出版集團、安徽廣電傳媒集團、徽商銀行聯合出品,將於2019年5月6日-5月10日起每天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5月17日起每周五21:20在安徽衛視播出;央視、安徽衛視播出時,騰訊視頻將同步推出,為你破解一個商幫崛起的傳奇密碼。
  • 穀雨限定,尋味徽州,於山水雅會中茶禪共修
    白日夢丨禪茶大會×茶山行走丨徽州丨穀雨茶聖陸羽在《茶經》開篇中所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不論是尋常百姓還是文人墨客,茶自古以來便在中國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茶者,生長於土木,沉寂於金火,復活於水中;禪者,隱居黃山,每日習茶,傳承古法,吃茶訪水。禪茶相遇,自是一味。穀雨之時,六合煉養院和白日夢旅行聯合打造首屆世界禪茶雅會*茶修之旅,走進夢幻黃山,品味山水大美,於禪茶之間,了解文人雅集,一場研修,多樣收穫並行。
  • 中式營造 | 古建築抬梁式構架,宋清兩代有何不同?
    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大木結構營造技藝丨攢尖建築的主要特徵及形式營造技藝 | 《營造法式》隱藏千年的美學密碼營造技藝|古建築的模數與權衡制度營造技藝|中國古建築的形制營造技藝|古建築中門窗牆面構件詳解營造技藝|古建築中的角梁構造解析營造技藝 | 鬥栱在南方叫做牌科?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我驚嘆於他們能把這些傳統的東西傳承得那麼好。傳統技藝裡是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惠萍感慨了許久。付諸實踐開設手工博物館  「想在自己還有好奇心,還有勇氣時,盡力去做去實現!」憑著這股勁,李惠萍回國後就與朋友一起籌備開店事宜。
  • 孤獨的徽州.
    沉澱了徽州的儒雅千古徽商,歷經繁華跌宕卻敵不過漫漫歲月走向衰落與沉寂如今古徽州已散落在兩省三地她仍於山水之間展現一如往昔的溫婉姿態亦隱於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之中孤獨前行高低錯落的馬頭牆也以其抑揚頓挫的起伏變化,體現了徽州古建築的獨特韻律。牆頭上的馬頭造型與宏村建築群連在了一起,仿佛真有千百匹駿馬帶領著牆壁向前奔騰,躍向廣闊的天空。一瞬間,眾馬揚蹄,氣勢恢宏。
  • 他的墨裡,藏了一座徽州古城
    徽墨丨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國傳統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時間當不遲於唐,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歙硯研徽墨潑,徽州向來以厚重的文化底蘊而廣為人知,剛踏入歙縣我們便已感受到了其獨特的人文氣息。沿街的徽派古民居中,售賣徽墨、歙硯的門店屢見不鮮,攝像老師甚至開玩笑道,這裡除了飯店怕是只剩下了墨和硯吧。
  • 中梁遠見徽州新時代|以江灣為序,與城市共鳴
    千億中梁心懷美好理想,首次際遇徽州,註定會為這座千年古城留下非凡而又偉大的烙印。邂逅歷史,遠見徽州新時代如果城市是一本書,文化便是書裡的序章。在東方這條江流中,徽文化從來都是重要組成之一,而極具特色的徽派古建築、徽墨、老街等特色文化,更見證並封存著徽州人對美好生活的記憶。時代的印記和歷史重疊,於燈火闌珊中,回首望去古徽州,一眼似是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