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客家四州,包括廣東梅州、廣東惠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清末學者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豐湖雜記》裡已經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
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 被成稱為「客家祖地」;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梅州被稱為「世界客都」;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係,被稱為「客家搖籃」。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被尊稱為「世界客都」,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
梅州,古代屬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屬潮陽郡。明洪武二年,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後改嘉應,義安,1988年再次更改為梅州市。
1994年,梅州市曾經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是中國大陸首次舉行世界客屬懇親大會。2009年,成功承辦了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此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
廣東惠州:「客家僑都」
惠州,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有「客家僑都」之稱。「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中知名度猶勝於梅州。惠州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舊時的惠州管轄歸善(今惠州)、博羅、長寧(今新豐)、永安(今紫金)、河源、連平、龍川、海豐、陸豐、和平縣。
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孕育了葉挺、廖仲愷、鄧演達、葉亞來等傑出人士。
江西贛州:「客家搖籃」
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故都、客家搖籃、陽明聖地……這就是江西贛州,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公元前214年始就有縣郡建置。唐時,贛南成為「五嶺之要衝」、「粵閩之咽喉」;到宋,贛州成為當時全國36大城市之一。
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分布在龍南、安遠、信豐等縣的圍屋千餘座,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特,類型之廣乃是罕見的;有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百餘種民間藝術;贛南客家採茶戲備受海內外客家人喜愛;還有獨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同時,贛州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自唐代至清末,贛南中進士和狀元550名,贛南歷史上出過5位文科狀元和2位探花。1955—1965年授銜的人民解放軍將軍,贛南籍的132名。目前贛州的海外僑胞及港、澳、臺胞有近十萬人,其中,在政治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力、學術上有造詣的知名人士有九百餘人。
福建汀州:「客家祖地」
汀州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可惜「汀州」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巖市代管。
據相關研究,汀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大本營,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這裡每年秋天都要舉行世界客家公祭母親河大典,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因此,汀州被海內外客家人譽為「客家首府」,汀江被稱為「客家母親河」。
客家四州為
廣東梅州、廣東惠州
江西贛州、福建汀州
我在大贛州,你在哪個州?
【來源:客家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