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客家非遺文化「擂茶」的秘密

2020-12-16 上海冷空氣

雅溪古村

地址: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

推薦指數: ☆☆☆☆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1天

門票價格:60元/成人

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3米(含)以下且未滿14周歲,免費;身高1.3米(含)以上且未滿14周歲的兒童,半價

未成年人:14周歲(含)至18周歲(不含)的未成年人,半價

遊玩提示:景區內仍保留了大量的原住民,遊玩用餐時需注意入鄉隨俗,拍照遊玩不要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為了保護圍屋,目前土圍和石圍都不允許遊客登樓遊覽。

我想古村最初的得名和村前的這條小溪必然是離不開干係,只是有了溪水的掩映多了幾分世外桃源的韻味。

這裡遠山近水,古樸建築,青磚黛瓦,小橋流水,呈現在眼前的儼然是一幅「深山有人家」的絕美田園詩畫。如果說你也厭倦了都市之間的繁忙與喧鬧,到這裡可以讓人歸於平淡。

雅溪古村的圍屋一直都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雅溪村的先祖陳氏興建圍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全南偏僻荒涼,盜賊流寇經常出沒騷擾百姓,客家人身無躲避之處。陳氏家族為了自保,邀族人合議一起建造一座土圍,以防盜防寇,確保家族人身財物安全。歷盡艱辛終於把土圍建成,名為福星樓。

眼前的圍屋高三層雖然造型簡約,卻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每層設有固定客房之外,四角各有一個炮樓,二層以上均設有內環廊,足以體現出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出於對於文物的保護,目前的圍屋並沒有開放任何商業經營項目,而是在保留原址的基礎上把每一個房間都用來展現圍屋的歷史和客家人日常婚宴嫁娶的生活習俗,有時間仔細的走上一圈也能對「客家人」和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個更立體的認識。

這裡也集中展示了客家獨有的省級非遺文化「全南藍巾帕」的製作工藝,藍巾帕主要分布在贛南地區的全南、龍南、定南(贛州人稱它們為「三南」),其中,以全南縣的藍巾帕式樣最為美觀,花紋最為精緻。全南藍巾帕的製作工藝可謂是極其繁複,不僅需要有相當的女紅基礎,更加需要製作者三分的聰慧與七分的耐心。從棉花製成藍巾帕製作共有十二個步驟,不得不讚嘆客家婦女們的勤勞聰慧。

隨著雅溪陳姓人口繁衍,原本的土圍不夠家族居住,陳受穎的兒子陳先學於光緒乙酉年冬在土圍不遠處另建一座石圍雅鳳圍。兩座圍屋之間連接著一座陳氏宗祠,形成了集家、堡、祠、門坪多種功能齊全化一的城堡群,這也是雅溪古村之所以在眾多古村中出類拔萃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圍屋石門之上的「鳥革翬飛」四字對於任何初防雅溪的遊客來說都堪比天書一樣難以認出,足以看出客家人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工作人員介紹說能夠認出這四個字的人本身就很少,如果還能悟出其中道義的那就更是罕見,如果你也想要探訪它的秘密,歡迎有時間到雅溪古村的石圍看看,聽聽當地人講一講過去的故事。

同樣這裡的房間也主要用來展示近代客家人的日上生活習俗,感覺上也更為接近漢人的日常風俗,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人也逐漸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雖然眼前的石圍距離土圍並不算遠,但是因為其修建年代更為接近現代,所以建築本身也更具防禦性,而以石頭為牆基本身也讓它變得更加堅固,只是因為建築工藝的不同,雅鳳圍的規模和房間數量相較於原來的土圍縮減了不少,可能也有不能越祖的關係,好在也正因如此,讓雅鳳圍在眾多客家圍樓中顯得特別精緻秀雅,初見既會有種小家碧玉的感覺。

古村的後方設立了一個農耕展廳,裡面擺放著眾多似曾相識的農耕用品,相信在這裡展示的不少物品,都會勾起很多人對於青蔥歲月的回憶吧。

當然這裡雖名為古村,實際現在也居住了不少當地的居民,一方面是為了保持村落原有的傳統,二來讓遊客到訪能夠看到更多的煙火氣。因地制宜修建的一些西式咖啡店、書吧也算是把中西文化完美的融合了一下。

在這裡沒有一般景區的商業氣息,不經意的拐角處就會邂逅一家小酒館、咖啡店。在這裡點上一杯咖啡,看看書,聽聽音樂,感覺似乎時間在那一刻都靜止了,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安詳,優雅中又充滿了生活氣息。

每逢周末在古村的廣場上還會定時上演《雅溪唐鑑》的故事,這個實景演出,以沉浸式的觀演方式帶動遊客進入唐代的雅溪古村,如同穿越時空一般。

表演時間:周六上午10:30/下午3:30 周日下午3:30 ,不要搞錯。

在客家的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不僅是甘南客家人日常生活必備,也是用來招待親朋好友必飲的茶品,而這其中又以全南的擂茶最具代表性,它目前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衝服的「藥飲」,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南遷之後的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遷入荒無人煙、自然條件差的山區。由於茶是「萬物之藥」,能夠增強對疾病的抗性,贛南客家人便在擂茶中加入生薑、糯米、陳皮等佐料,以抵抗悶溼氣候所帶來的疾病,「解諸藥毒蟲蛇及諸蠱毒,右以大粉草寸,以芝油,透愈久為妙。」正是因為有這些解毒、解暑等作用,所以人們保留並發展了藥食同源的「擂茶」。

其基本原料以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為主。傳統的擂茶製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缽、擂棍、撈子。這三樣也被稱為「擂茶三寶」。製作時,先將所配置好的食材,按比例放置擂缽內,用擂杵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頻頻舂搗、旋轉磨成茶泥。擂好的茶泥放在擂缽裡或大盆裡,用滾燙的開水衝泡,再倒入少許高山茶油攪拌稍許,甘潤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擂茶裡既有茶葉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薑的辣味。一碗擂茶下肚,滿口生津,疲勞頓消。

搭配周邊的特色全南小吃磨齋、餈粑、豆腐花、客家釀酒等更是錦上添花,來到雅溪古村遊客不僅僅可以看到沿襲了千年的文化生活,而且還能親自現場體驗這種傳承千年的古法工藝,實在是難能可貴,製作擂茶的阿姨還曾接受過央視記者的採訪,可見擂茶在客家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焦點

  • 走進客家,品味【客家擂茶】
    有關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 陸河擂茶、陸豐皮影戲……這場直播介紹了多少汕尾非遺文化?
    直播間裡,省級非遺捷勝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周仲富哼著這首民間童謠,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網友介紹捷勝泥塑,「它既是形態可愛的擺件,又可以是口哨。」主播介紹產品。7月19日,「靚麗明珠非遺美 健康出行汕尾遊」汕尾市「非遺+旅遊」線上展示、推廣及直播活動吸引了超過2萬人在線觀看,網友們反應熱烈,在互動區紛紛留言,直播間氛圍輕鬆活躍,千份秒殺產品瞬間售罄。「土嘰咕線上秒殺,真沒想到是真的秒殺!這對我們新一代傳承人有著巨大鼓勵!」省級非遺捷勝泥塑傳承人周貴彤激動地說道,「發現大家還是挺關注我們非遺文化的!
  • 客家擂茶記憶-吃撐的那些歲月
    客家擂茶是從小喝到大的一種飲料,它就如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愫,陪伴著我們渡過苦澀的童年。「食擂茶咯,來食擂茶」,這是我們幼時聽得最常見的話,每家每戶家裡有客人來了,就一定會用大鐳缽做滿滿的一缽擂茶,然後招呼隔壁鄰居一起來家裡喝擂茶。
  • 客家擂茶是古代喝茶遺風嗎?
    而客家擂茶,便是從古時遺留下來的「粥茶」。所以,說客家擂茶,是古時喝茶遺風,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客家擂茶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說法相對比較認可:一種認為是廣東揭陽市南官城一位姓何的老婆婆所售賣的小吃,因為這種小吃味道又好,又能夠很好地消解旅人的疲勞,加上此地往來的又都是四面八方的商人,因此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來,繼而效仿者眾。
  • 客家擂茶,你喜歡麼
    他們熱情好客,每每有親朋好友串門,就會準備好一缽擂茶招待。一缽擂茶,擂的不止是一碗茶,更是聯繫著客家人的心。擂茶,顧名思義,用擂茶棍在擂茶缽中攪動。客家擂茶中老一輩最喜歡用的工具就是擂茶缽跟擂茶棍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著這樣的工具。
  • 鄉土丨紫金擂茶製作技藝或申報市非遺項目
    這 廂熱熱鬧鬧,那廂也是熱火朝天,幾名手持擂 棍的客家婦女正忙著製作擂茶,只見擂棍在 擂缽內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時而像高山流水, 時而似鸞鳳和鳴,構成一幅立體的擂茶民俗 風情圖。昨日,紫金縣文化館館長黃海棠告訴記 者,紫金擂茶作為流行於南嶺鎮一種民間制 作技藝,紫金擂茶製作技藝已由紫金縣非遺 中心向市裡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 目,正等待市裡審批。
  • 捆粄、醃面、鹽焗雞、擂茶……客家美食被低估太久了!
    吃慣了粵菜和潮汕菜,最近偶然嘗試到的客家美食,忽地讓我上了頭。  都知道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飲食文化上有自己的特色,口感相對偏重肥、鹹和熟,和我們日常清淡偏鹹甜的粵菜不一樣。
  • 【三明表情】客家擂茶怎麼製作?小編現場學了一番……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是客家擂茶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數百年來,定南客家人在歷史的人文進程中創造了眾多有鮮明客家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定南縣有省級非遺項目8個,市級非遺項目11個,縣級非遺項目17個。其中,定南瑞獅、定南客家酸酒鴨製作技藝、定南客家灰水粄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婚嫁哭嫁習俗等8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音樂定南民歌小調《十二月跌苦歌》、定南客家燙皮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圍屋風水文化習俗等11個項目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九曲天成橋造橋技藝、傳統醫藥——大活公雞醫治麻疹、定南客家歇後語等17個項目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廣東電視臺市場總監鄧彥軍參觀惠州淡水莊媽擂茶府擂茶府
    8月20日,中央電視臺資深編導蔡鴻全和廣東廣播電視臺市場總監鄧彥軍參觀惠州淡水莊媽擂茶府。
  • 彭湧波陸河擂茶
    、「你喝過我們陸河的擂茶嗎?」。每每聽到這樣的問話,喝過陸河擂茶的外地人一般都會咽咽口水,然後直說「陸河的擂茶真好喝,陸河確實個好地方!」雖然吃過很多擂茶,筆者覺得有必要根據擂茶的材料和吃法進行總結一下,儘管不是很全面,至少可以表示一下自己對陸河擂茶的喜愛。陸河擂茶根據材料分,可以分為油茶和擂茶。
  • 中華一絕——中國擂茶之鄉將樂
    是誰創造了擂茶,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薪火相傳著我們中華擂茶文化……貫通歷史鏈條飲擂茶與食擂茶粥是中國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飲食習俗,據有關資料記載,秦漢以前就有食擂茶粥的習俗。隨著歲月的變遷,擂茶習俗在中原地區漸漸消失,只有客家人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一直保留這種飲食習俗,現今流傳於福建、廣東、湖南、廣西、江西、臺灣、香港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客家人中。位於福建西北部的將樂縣是福建最早設立的九個古縣之一,迄今1700多年的歷史,素有文化之邑和理學名邦的美稱。將樂還是客家孕育期搖籃地之一。東晉以來,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將樂定居。
  • 你吃過擂茶湯餃嗎?
    雖然餃子漸漸變成一種快餐式的食物,但市面上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比較講究的手法來製作更加特別的餃子,就像我們今天要探訪的這家店,他們就打出了「私房餃子」的字號。客家擂茶,又名三生湯,據說它是客家先祖在南遷過程中發明的一種養生茶飲,既能充飢又可以解渴,後來,它逐漸變成客家的特色食品,也是客家人待客的佳餚之一。
  • 臺灣客家桐趣遊 桐花漫舞 體驗客家風情
    「客家人強於農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過他們也重視讀書,因此有了『晴耕雨讀』的客家祖訓,要求客家人要成為文武雙全的人…………」小範認真介紹臺灣客家人的由來,我聽得入迷,巴士在不知不覺間駛入了臺北市,正往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前進,那是我們抵達臺灣後首個到訪的臺灣客家文化景點。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有些人或許會以批判「創發」的商業目的淹沒文化的本質,然而,傳統的創發能成功也不可能是單純地「無中生有」,須奠基於族群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文化,而新創的各類活動季(festival)或文化祭(まつり,matsuri),也通常要透過創意和社區營造過程,使其創發性在建構的同時,對客家文化也使出反身性建構,增加客家文化本身的動能,進而鼓勵更多願意投身客家文化細緻傳承與多元創新的能動者(agent)——例如工藝師
  • 常德擂茶:一席壓桌醉倒中國桃花源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擂茶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其中,湖南常德擂茶具有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擂茶」一詞中的「擂」,是「研磨」的意思。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裡研磨後,衝著開水喝的一種養生茶飲。
  • 翼天文旅集團客家老街:全國最大規模的客家非遺展示基地
    客都人家效果圖客家剪紙、隆文土紙、客家紙花、木偶戲、漢劇……這裡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客家非遺展示基地光聽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古樸、純正的客家韻味一邊遊玩,一邊體驗客家的非遺文化感受客家歷史的厚重與傳承細品老客家人生活中的精緻
  • 上猶客家門匾,穿越千年的客家文化
    ,具有十分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客家門匾習俗最先起源於客家先民南遷後方便「同宗認祖「。客家門匾、青灰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並傳承和發展成上猶獨特的民間文化習俗,因此上猶又被稱為「客家門匾第一村 」。
  • 賞非遺|苗族擂茶製作技藝
    中國是茶的故鄉,而將食物混在食物中,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飲用方式,人們將這種茶稱之為「擂茶」。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鬱、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2018年2月被列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擂茶出在仁懷喜頭巖後的一個小村莊,相傳在很久很久的年代,那村莊裡有一對夫婦,丈夫勤勞樸實,妻子善良賢惠。
  • 傳承擂茶文化 舞動陽光步伐,將樂城小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
    傳承擂茶文化 舞動陽光步伐——將樂縣城關中心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