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溪古村
地址: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
推薦指數: ☆☆☆☆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1天
門票價格:60元/成人
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3米(含)以下且未滿14周歲,免費;身高1.3米(含)以上且未滿14周歲的兒童,半價
未成年人:14周歲(含)至18周歲(不含)的未成年人,半價
遊玩提示:景區內仍保留了大量的原住民,遊玩用餐時需注意入鄉隨俗,拍照遊玩不要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為了保護圍屋,目前土圍和石圍都不允許遊客登樓遊覽。
我想古村最初的得名和村前的這條小溪必然是離不開干係,只是有了溪水的掩映多了幾分世外桃源的韻味。
這裡遠山近水,古樸建築,青磚黛瓦,小橋流水,呈現在眼前的儼然是一幅「深山有人家」的絕美田園詩畫。如果說你也厭倦了都市之間的繁忙與喧鬧,到這裡可以讓人歸於平淡。
雅溪古村的圍屋一直都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雅溪村的先祖陳氏興建圍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全南偏僻荒涼,盜賊流寇經常出沒騷擾百姓,客家人身無躲避之處。陳氏家族為了自保,邀族人合議一起建造一座土圍,以防盜防寇,確保家族人身財物安全。歷盡艱辛終於把土圍建成,名為福星樓。
眼前的圍屋高三層雖然造型簡約,卻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每層設有固定客房之外,四角各有一個炮樓,二層以上均設有內環廊,足以體現出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出於對於文物的保護,目前的圍屋並沒有開放任何商業經營項目,而是在保留原址的基礎上把每一個房間都用來展現圍屋的歷史和客家人日常婚宴嫁娶的生活習俗,有時間仔細的走上一圈也能對「客家人」和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個更立體的認識。
這裡也集中展示了客家獨有的省級非遺文化「全南藍巾帕」的製作工藝,藍巾帕主要分布在贛南地區的全南、龍南、定南(贛州人稱它們為「三南」),其中,以全南縣的藍巾帕式樣最為美觀,花紋最為精緻。全南藍巾帕的製作工藝可謂是極其繁複,不僅需要有相當的女紅基礎,更加需要製作者三分的聰慧與七分的耐心。從棉花製成藍巾帕製作共有十二個步驟,不得不讚嘆客家婦女們的勤勞聰慧。
隨著雅溪陳姓人口繁衍,原本的土圍不夠家族居住,陳受穎的兒子陳先學於光緒乙酉年冬在土圍不遠處另建一座石圍雅鳳圍。兩座圍屋之間連接著一座陳氏宗祠,形成了集家、堡、祠、門坪多種功能齊全化一的城堡群,這也是雅溪古村之所以在眾多古村中出類拔萃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圍屋石門之上的「鳥革翬飛」四字對於任何初防雅溪的遊客來說都堪比天書一樣難以認出,足以看出客家人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工作人員介紹說能夠認出這四個字的人本身就很少,如果還能悟出其中道義的那就更是罕見,如果你也想要探訪它的秘密,歡迎有時間到雅溪古村的石圍看看,聽聽當地人講一講過去的故事。
同樣這裡的房間也主要用來展示近代客家人的日上生活習俗,感覺上也更為接近漢人的日常風俗,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人也逐漸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雖然眼前的石圍距離土圍並不算遠,但是因為其修建年代更為接近現代,所以建築本身也更具防禦性,而以石頭為牆基本身也讓它變得更加堅固,只是因為建築工藝的不同,雅鳳圍的規模和房間數量相較於原來的土圍縮減了不少,可能也有不能越祖的關係,好在也正因如此,讓雅鳳圍在眾多客家圍樓中顯得特別精緻秀雅,初見既會有種小家碧玉的感覺。
古村的後方設立了一個農耕展廳,裡面擺放著眾多似曾相識的農耕用品,相信在這裡展示的不少物品,都會勾起很多人對於青蔥歲月的回憶吧。
當然這裡雖名為古村,實際現在也居住了不少當地的居民,一方面是為了保持村落原有的傳統,二來讓遊客到訪能夠看到更多的煙火氣。因地制宜修建的一些西式咖啡店、書吧也算是把中西文化完美的融合了一下。
在這裡沒有一般景區的商業氣息,不經意的拐角處就會邂逅一家小酒館、咖啡店。在這裡點上一杯咖啡,看看書,聽聽音樂,感覺似乎時間在那一刻都靜止了,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安詳,優雅中又充滿了生活氣息。
每逢周末在古村的廣場上還會定時上演《雅溪唐鑑》的故事,這個實景演出,以沉浸式的觀演方式帶動遊客進入唐代的雅溪古村,如同穿越時空一般。
表演時間:周六上午10:30/下午3:30 周日下午3:30 ,不要搞錯。
在客家的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不僅是甘南客家人日常生活必備,也是用來招待親朋好友必飲的茶品,而這其中又以全南的擂茶最具代表性,它目前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衝服的「藥飲」,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南遷之後的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遷入荒無人煙、自然條件差的山區。由於茶是「萬物之藥」,能夠增強對疾病的抗性,贛南客家人便在擂茶中加入生薑、糯米、陳皮等佐料,以抵抗悶溼氣候所帶來的疾病,「解諸藥毒蟲蛇及諸蠱毒,右以大粉草寸,以芝油,透愈久為妙。」正是因為有這些解毒、解暑等作用,所以人們保留並發展了藥食同源的「擂茶」。
其基本原料以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為主。傳統的擂茶製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缽、擂棍、撈子。這三樣也被稱為「擂茶三寶」。製作時,先將所配置好的食材,按比例放置擂缽內,用擂杵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頻頻舂搗、旋轉磨成茶泥。擂好的茶泥放在擂缽裡或大盆裡,用滾燙的開水衝泡,再倒入少許高山茶油攪拌稍許,甘潤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擂茶裡既有茶葉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薑的辣味。一碗擂茶下肚,滿口生津,疲勞頓消。
搭配周邊的特色全南小吃磨齋、餈粑、豆腐花、客家釀酒等更是錦上添花,來到雅溪古村遊客不僅僅可以看到沿襲了千年的文化生活,而且還能親自現場體驗這種傳承千年的古法工藝,實在是難能可貴,製作擂茶的阿姨還曾接受過央視記者的採訪,可見擂茶在客家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