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是從小喝到大的一種飲料,它就如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愫,陪伴著我們渡過苦澀的童年。
「食擂茶咯,來食擂茶」,這是我們幼時聽得最常見的話,每家每戶家裡有客人來了,就一定會用大鐳缽做滿滿的一缽擂茶,然後招呼隔壁鄰居一起來家裡喝擂茶。每到這個時候,小孩子就特別高興,也紛紛湊上去喝擂茶,小孩子貪心愛吃,加了炒芝麻還要加黃元米果酥,還用炒紅薯片當勺子舀擂茶喝,舀著舀著,炒紅薯片也吃掉了。大人加擂茶時,小孩子也鬧著要加,喝的只到喝不下去了才罷休。大人把小孩抱下凳子,一個個小孩肚子都圓圓的,活像一個個小氣球。
等讀初中後,因為住在學校,所以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回家的間隔也越來越長,吃擂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只有家裡有各種大事,例如喬遷、婚宴、敬祖的時間才能吃到正宗的客家擂茶。每當要做喜事大事時,家裡都要請幾個嬸嬸負責擂茶泥,擂好茶泥備用。擂茶泥雖看起來簡單,但耗費時間長,很需要耐心並且很需要臂力。擂茶泥工序如下:首先要將茶葉挑選,把粗梗、發黴的茶葉去掉,然後用篩子多篩幾次,去除茶葉裡面的灰塵和石子再用水洗一次。然後分次將茶葉倒入擂缽內,先用擂棍敲、壓,讓茶葉先初步粉碎,擂到半爛的時候可以放入一些鹽,繼續擂;第三將擂的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食用油,一般用花生油或者木子油,再繼續擂。在擂爛的過程中有的會放入花生之類的。最後擂的很爛的時候把茶泥用勺子刮起來,存放到一個大瓷碗內,方便保存以後備用。保存方法最簡單的是用另一個瓷碗倒扣在裝有茶泥的瓷碗上,有的人會買專用的陶罐存放茶泥,因為茶泥加了很多鹽,所以這樣擂好的茶泥可以保存一段時間。保存好的茶泥只要用煮沸的水一衝泡,攪拌均勻後加入炒芝麻等佐料就可以很快用來招待客人,很是方便。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去隔壁村同學家玩,同學母親就做了幾大缽擂茶招待我們同學一行。很久沒有嘗過正宗的客家擂茶味道了,我們邊聊天邊喝擂茶,邊吃零食,不多久我們一個個都吃撐了,連連喊不要加了不要加了。但客家擂茶有消食、驅寒的功效,即使吃撐了也很快消掉了,不會對身體有負擔反而喝了擂茶全身舒暢。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傳承千百年的習俗,是團結客家人、溝通親戚之間的紐帶,也是客家人熱情好客的外在表現。客家擂茶取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幫助了客家人渡過了各種艱難困苦的歲月,也是客家人養生保健的一種飲食習慣。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客家擂茶更像是一種連接我和家鄉的紐帶,在每個明月皎潔的夜晚,我們都在心底懷念曾經的擂茶,懷念一張張熟悉的面孔。
喝客家擂茶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