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諾斯底主義?他們為何誓死堅持二元論?想知道答案的話,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進入今天的話題——堅持光明與黑暗永恆鬥爭理念的諾斯底主義。
1,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派是指西元2—3世紀盛行於古羅馬的宗教與哲學運動。諾斯底派一詞的希臘文含義為「知識」,當時此派別被列為古代基督教的異端派別,特別是被正統教徒描述為激進二元論和拒絕世界的派別,他們從神秘啟示和神秘靈性中尋求救贖。堅持這個流派觀點的被稱為諾斯底主義,他們把個人經歷所獲得的知識或意識稱為「靈知」或「真知」。諾思底主義者相信「靈知」可使他們脫離無知及現世,是一種企圖中和物質和精神的二元論的世界觀。
2,諾斯底主義的歷史淵源
在歷史中,不同的諾斯底主義教派,尤其基督教諾斯底教派,都是被持有對抗信念的教派所逼害。雖然很多諾斯底主義者都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甚至自稱為基督徒,但當中亦有很多不同宗教定位的諾思底主義者,尤其是時代久遠的波斯先知摩尼的跟隨者(摩尼教)及在伊拉克及伊朗早於基督教的曼底安主義。
在二十世紀發現的死海古卷可找到諾斯底派痕跡,但在十九世紀前知識完全來自愛任紐、希波律陀、俄利根、特土良、伊皮法紐等基督徒著作。
歐洲諾斯底主義嚴重地受到在光與暗的鬥爭中掙扎的神話觀念所影響。這影響導致強烈的二元論發展:在天國的國土與物質的世界有著明顯的分隔,這個物質世界是由創造它的無知的神德謬哥所支配。受到基督教廣泛的傳播所影響,德謬哥與魔鬼撒旦十分相似。其中一個二元論的來源可能是直接由其他近東諾斯底主義引入,如鮑格米勒教派。
3,諾斯底主義的信仰準則
諾斯底主義認為每一個星球都有一個屬靈的統制者,在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影響力,並將和地球會分開,諾斯底對人們實際的生活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身體是超道德的,所以放縱情慾是沒有關係的。第二物質的身體是沒有真實價值的,所以人可以自己盡情的克制也可以放縱,而諾斯底他們都比較於偏向於克制己身。
了解諾斯底主義核心信念的鑰匙就是要透過擁有「靈知」或「真知」(個人經驗所獲得的一種知識或意識),透過這種超凡的經驗,使得我們人類個體脫離無知及現世,進而到達另外一個專屬靈性的世界。
4,諾斯底主義的二元世界觀
諾斯底主義普遍地堅持二元論,他們的二元世界觀可以由徹底的二元論(即摩尼教)到傳統較輕的緩和二元論。主張有一位至高純靈超越的上帝和一位並不認識這最高上帝但創造了物質世界的神,二者共通組建了這個世界。而摩尼教的二元論非常徹底,他們認為世界由兩位神祇組成,分別是光明神與黑暗神,因黑暗神混亂的行為而使得世界捲入紛爭之中,及後,部分光明的元素被囚在黑暗之中。創造物質的目的就是要設定緩慢的步驟,去將這些光明的元素從黑暗中抽出,使得光明的國度在最後能壓過黑暗。摩尼教的二元神話是從瑣羅亞斯德教繼承得來,認為永恆的神阿胡拉·瑪茲達受到他的對頭安格拉·曼紐的對抗。兩者牽涉在大鬥爭之中,而最終阿胡拉·瑪茲達會得到勝利。摩尼教創造的神話見證了光明逐漸的流出,每一次流出都逐漸地墮落而使得卜塔出現。黑暗的神創造及統治物質世界。一般諾斯底主義相信物質世界與黑暗所帶來對惡意的沉醉是要將光明的元素囚禁在物質世界中,或囚禁在黑暗中或因醉酒分心而變得無知。
諾斯底主義的具體信條如下:
(1)屬靈的世界是神所在之地,是聖潔和純淨的;
(2)另一個就是物質的世界,是人的居所,是邪惡和敗壞的;
(3)假如神是聖潔和純淨的,就不能跟我們這個邪惡和敗壞的屬物世界扯上任何關係;
(4)對於肉體或物質與大地的信念乃是:這個世界經由錯誤而出現,因為創造者本來要這個世界不滅不朽,但他又無能為力,無法達成自己願望。
(5)耶穌不是真神,也不是救世主,他是一個「啟示者」,是啟示神奧秘的人。
(6)救恩對此世的生活沒有關係,人唯一真正的希望,乃是要透過隱藏於本性裡的「神聖火花」,來找出他的終極逃脫之路,進到屬靈的世界。但之前人必須得到一種「天啟的知識」,這知識不是一般理性的知識,而是屬於一種神秘的頓悟。
諾斯底主義的道德品行一般都是禁欲主義的,尤以性及飲食方面最為要緊。在其他地方上,諾斯底主義者則會採取較溫和的禁慾,以改正其行為。天文學家託勒密的《從精神到禁慾》一書認為禁欲主義是個人的道德取向,其目的是為了讓靈魂能從邏格斯中獲得好處。但也有一些諾斯底主義認為應該實行放蕩主義,即把人放到一個超道德的位置,無論其禁慾還是放蕩都不會影響他的靈性。
5,諾斯底主義的十大特徵
(1)極端的二元主義,對宇宙和人都作嚴格的兩極化二分:靈與肉、善與惡、精神與物質。
(2)有強烈的反宇宙反現世性質,完全否定可見世界的任何價值,物質性的東西就是惡的,物質與惡乃同義詞。與上帝(至善)相對立的不是罪惡或撒旦,而是世界及物質。強調人的靈性。
(3)世界與上帝無關,而是由邪惡勢力所主宰。
(4)諾斯底主義的三元論:靈、魂、體三分。認為只有靈才是真正的人,且是萬物之源;魂充滿激情與欲望,是邪靈活動的基地所在,邪靈通過人的肉體展現罪惡。
(5)人是二元的混合物,其中包括與物質世界相同的部分,即魂與體,它們是完全沒有屬靈價值的;但人亦有神聖的構成物——就是靈;它一直在沉睡或受壓制的狀態,人必須使之重活,然後憑藉它返回美好至善的天國。
(6)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道德上的犯罪,而在於知識上的無知與自作主張、自以為是,人類忘卻了自己的終極家鄉——天國,帶著罪惡之身,陷溺於可見的物質世界裡。
(7)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就如人與世界的關係,後者是前者的囚牢,為前者行動的限制,故兩者是互相對立的。精神是光明的,而物質是黑暗的,二者將永恆鬥爭下去。
(8)救贖來自天上。由於人的問題主要出於無知,故太一或上帝對人最大的作為是光照,讓靈魂重新獲得因閉障而失去的知識。光照雖不全等於救贖,亦是救贖的主要部分,具有救贖功能。
(9)拯救與光照既然密切相連,上帝乃特別光照某些拯救者或實行天啟,讓他們獲得特別啟示和知識,然後差派他們到世上,渡化其他人,以知識解救無知。上帝的差派者就是所謂「諾斯底人」、「蒙光照的人」,或稱「屬靈人」。
(10)由於強調靈魂得擺脫肉體與世界而回歸天國,諾斯底主義者建造了層級的世界觀和屬靈觀,從精神世界到物質世界是一個下墜,而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則是一個攀升;中間可以分為不同的層級,諸如屬靈、屬魂與屬體等,而分處不同階層的人亦各自屬於不同的層級地位。通過精神層次,劃分各自的層級地位。
6,諾斯底主義的歷史演變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諾斯底主義自耶穌基督復活升天后,二千年來均以不同的面貌出現,罩上五花八門的面紗:由主後世紀初期出現的「幻影派」(主張耶穌不是真人)與「華倫泰黨派」,到中世紀的「法國潔淨派」,到19世紀美國的約瑟·史密夫,20世紀的新紀元運動和「天堂之門」運動,等等。
1982年麥可·本傑特與理察·列溫聯合出版了基督臆測小說《聖杯與聖血》,當年銷量不俗。 到了2001年,丹·布朗開始撰寫《達文西密碼》的故事大綱,書中的所謂「史實資料」大部分抄襲《聖杯與聖血》,丹·布朗再抽取《諾斯底福音書》與《聖殿騎士啟示錄》中的部分資料,湊合成書。《達文西密碼》小說於2003年3月在美國出版,出版後首周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2004年初已經有40多種不同語言的版本在全球熱賣,至2006年初銷量已超過四千萬本。法國導演更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並被甄選為2006年5月法國康城電影節的開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