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無所依》是普利茲小說獎得主科馬克·麥卡錫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1980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格蘭德河鎮。一窮二白的前越戰老兵莫斯在打獵時偶然發現一處黑幫分子火併後同歸於盡的場面。現場除了多具屍體外,還有皮卡車上的海洛因、一皮箱現金和一個想要喝水的瀕臨死亡的黑幫分子。
莫斯當即決定把現場留下的毒品交易巨款據為己有。夜裡,良心未泯的莫斯帶上一桶水忐忑不安地回到交易地點。不料想,這一舉動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至此,殺手奇格、老兵莫斯和警長貝爾,展開了一場獵殺和追捕的血色之旅。貝爾在調查毒品犯罪時,雖想盡辦法企圖用保護莫斯和他年輕的妻子,卻無濟於事,莫斯夫婦仍雙雙斃命。殺手則在遭遇突如其來的車禍後幸運生還,最後狼狽地逃離現場,緩緩消失在道路的盡頭。
科恩兄弟在2007年將之拍成電影,並獲得第80屆奧斯卡獎的四項重量級大獎,即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影片中雖有眾多角色出現,但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應該是哈維爾·巴登扮演的那個叫作奇格的殺手。哈維爾演繹的殺手奇格,留著怪異的蘑菇頭髮型,有著一副慘白的面孔,偶爾會露出瘮人的微笑,貌似有邏輯實則思維混亂的語言,渾身上下由裡至外散發著死亡的氣味。看過電影,我們大概會覺得哈維爾扮演的奇格,是最有殺手感的殺手,太難以讓人忘卻了。
然而,影片並非講述一個殺手的傳奇,而是闡述一個「老無所依」的人生哲學。影片的男主也並非是奇格,而是湯姆李瓊斯扮演的老警長貝爾,電影中先後多次出現以貝爾為第一人稱的獨白。其實扮演獵人莫斯(或者本片被獵殺者)的喬治布洛林也是演技非凡,但是他扮演的莫斯,和哈維爾扮演的奇格相比,角色設計上卻有所遜色,或者說哈維爾演繹的奇格的形象過於豐滿逼真。哈維爾因此在2008年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電影甫一開篇,在警局,奇格就利用戴在自己手腕上的手銬勒死了剛給上司匯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警察。駕駛警車逃跑的路上,用系簧槍打死了開車的路人並搶了他的車輛。據我初步清點,整部電影中,奇格大概殺死了14個人。
奇格視人命如草芥。殺死抓捕他的警察,是為了逃脫;殺死駕車的路人,是為了搶車;殺死和他一起去勘察毒品交易現場的同行,卻是因為他們對他說了髒話。有人說是為了不讓別人看到他的真容,或者見財起意,我認為那是小瞧了奇格的「殺品」,不符合角色的心理設計。殺死僱主以及僱主派來的另外一個殺手,是因為他認為僱主既然僱了他,就不該再僱別人。殺死汽車旅館的三個墨西哥人,是誤殺。殺莫斯的妻子簡,是因為莫斯和簡都沒有答應他提出的條件,莫斯不願主動投降,即,交錢和納命,簡不願意通過選擇錢幣正反面來賭自己的命,所以即使莫斯死了,他仍然要去殺掉簡,因為他「答應了莫斯」。
奇格也放過了兩個他本打算殺掉的人。一個是加油站的老男店主,一個是旅店的女服務員。老男店主是禍從口出,沒想到自己隨口好奇地問奇格從哪裡來,就惹得奇格動了殺念。在可殺可不殺之間,奇格拿出一枚硬幣讓老店主賭一下正反面,老店主猜對了,於是奇格放了他一條生路。女服務員拒絕透露客戶信息給奇格,有人分析奇格認同她講原則,所以放她一馬,我倒更願意認為是奇格發現有人過來,為自己安全計,不宜惹事的緣故。因為莫斯的不屈和簡的抗爭,都是堅持原則的典範,但奇格絲毫就沒有想到要原諒他們。
從殺人動機來看,奇格的殺人貌似有原則,其實是無原則的。所謂的原則,無非是當時心中的閃念,也就是非常隨機的。若果暫時不殺人,不過是他保證自己安全的需要,無幹任何的法理和道德。奇格的原則展現的是完全的獸行,就如老虎獅子有時並不撲殺小動物,不是因為它們起了善念,只是碰巧當時不飢餓,或者,碰巧心情不太差而已。
莫斯是越戰退伍老兵,軍人素養很高,也就是生存能力極強。導演也不時用一些細節來努力闡釋這一點。比如,在伏擊獵物時的鎮靜,在撿拾彈殼時的嚴謹,在擊殺獵狗時的從容,在亡命天涯時的縝密,在面臨威脅時的反擊等,都彰顯了軍人和牛仔的血性和勇武。
整部戲中,只有莫斯才是奇格的真正對手,可以和奇格纏鬥多個回合。在一次正面交鋒時,奇格在給莫斯造成腹部重傷的時候,莫斯也曾重傷過奇格的左腿。所以從戰鬥力來說,兩人是不相上下的!其他人,無論是警察,還是黑幫分子,在奇格面前,都是不堪一擊。莫斯死亡的源頭來自於貪婪,拿了不該拿的錢財,並且還有明知危險仍然再去現場的衝動。莫斯並非死於奇格之手,他準備把錢物交給老婆,把她安頓好後,與奇格決一死戰的。如果一切順利,鹿死誰手是不一定的。但是,莫斯人性的弱點卻在此時充分暴露:和一個女人的搭訕,讓他喪失本應有的警覺,在墨西哥黑幫的襲擊中,血灑旅店,命喪當場。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莫斯雖然不是秀才,但莫斯好歹還算是過日子的人,他會講一些人情道德,比如對好日子的期待,比如愛他的老婆,比如給奄奄一息的毒販送水等。但對生活在叢林中的動物來說,弱肉強食是基本的叢林法則,人性和獸性比較,無異於與虎謀皮。最後的善良卻成為莫斯的死穴,這無異於是對美國社會秩序淪喪的最大嘲諷!可以說,莫斯之死,源於人性未泯;奇格之存,在於人性皆失。所以我們有句老話說得好,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獵槍。對待獸性,必須是獵槍,而不能跟它講人性。
有罪犯就會有警察。本是主角的貝爾警長,在整部電影中,存在感很弱。不僅是因為年齡大了,更因為新社會環境下,犯罪分子動機和行為的不可琢磨。奇格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職業殺手,全部影片中,他好像沒有任何破綻,不貪圖享受,不為人情所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任何已存的犯罪動機他都沒有,完全是隨機的,這使得貝爾完全無法預知他下一步的行動,也因此總是晚一步到達奇格的犯罪現場。
影片描繪的各種角色貌似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綜合起來看,卻代表著整個社會道德的淪陷,是罪惡之土生長出來的一枝枝罪惡之花。當莫斯一身是血,求救於三位路人,用500塊錢換一件夾克,臨了要一杯啤酒,路人還問他給多少錢,沒有任何憐憫之心。當奇格遭遇車禍,左臂骨折,向少年求救,給了100塊錢補償少年的襯衫,另一個少年居然要見面分一半。在金錢已經如此扭曲了人性的時代,焉知這三個路人和兩個少年不會成為下一個殘酷的奇格,或者貪婪的莫斯?!
貝爾曾經自信滿滿,答應保護簡的丈夫莫斯的生命,結果只看到莫斯死於非命後的屍身。面對隨後趕到的簡,貝爾除了無可奈何,只有束手無策。電影的結尾,貝爾向他的前輩——爺爺的助手——一位看起來窮困潦倒的退休老警察,抱怨人心不古,世事無常,和無力回天。同他的妻子談到關於父親的兩個夢,更是說明面對世事變化,自己的有心無力。
有人說,《老無所依》中三個重要角色,分別為警察貝爾、殺手奇格和獵人(也是片中被獵殺者)莫斯,可以看做一個人的三個方面,即,追求完美的超我、邪惡等身的本我和現實平凡的自我,很有道理。面對強大的邪惡,美好毫無還手之力,邪惡戰勝了美好,超我(貝爾)眼睜睜看著本我(奇格)對自我(莫斯)殺戮後的揚長而去。
《老無所依》的英文名字叫「No country for old man」,翻譯成漢語的「老無所依」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當我把這句話的英文連同中文譯語,和一位長期在海外生活且英語水平很高的朋友時,這位朋友雖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甚至都沒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仍然完全贊同這種譯法。可見,如果我圍繞「老無所依」這個詞語去解讀這部電影時,大致不會偏離主題吧。
Country 在這兒應該跟Space、Room等味道差不多,就是「地兒」的意思,「no country」就是「沒地兒」。而「for old man」很好理解,就是「給老年人」。直譯後合起來看,就是「沒地兒給老年人」,而「老無所依」顯然是意譯,更有些文藝味。在這兒囉嗦這麼多,需要申明的是,不是為了顯擺英語水平,只是想通過細節發現一些解題密鑰。我們注意到,「old man」和「for」之間是沒有加「the」的,在英語中,如果加「the」一般特指某人,如果不加的話,就是泛指,顯然這裡的「no room」就是「for」所有的「old man」了。
標題就是文眼。不了解這個標題,我們只能滿足於打打殺殺的精彩場面;而理解了這個標題,才可能更好地更深入地去欣賞這部優秀的電影優秀之處。正如最近上演的電影《信條》,和同為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比起來,如果觀者稍作探析即可知道,《信條》場面雖然不弱《盜夢》,但內涵卻淺薄了太多,淺薄到你都不敢相信這是出自同一個導演之手。這裡只是順便吐槽一下對《信條》的不滿意而已。無它。
一個人奮鬥一生,到頭來卻「老無所依」,原因或者多樣,但從其本質上說,應該不外乎內、外兩因。以影片中三個主要人物為例。莫斯因為一念之差,雖然費盡心機千裡逃亡,終於難免一死;奇格貌似強悍,以殺人為樂事,雖在本片中逃脫法網,但「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貝爾空負理想和才能,居然對殺手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他殺人,看著他離去。還有那些不知名的人物,哪個得以善終?身處可悲時代的可悲之處,就在於你無論如何努力,都最終無能為力而歸於幻滅,這或許才是「老無所依」的真正含義。
導演把「老無所依」的具體所指,通過貝爾的獨白和他與妻子、助手和叔叔的對話做了「欲說還休」的解讀。那個曾經令人驕傲的國度,國民精神在墮落,社會秩序在瓦解,人們看不到希望,無窮的努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居然如此地不堪一擊。怎麼辦?不知道!貝爾之類只好「躲進小樓成一統」罷。
《老無所依》敘述的上世紀80年代發生在美國德州的故事,折射的是那個時代的美國面臨的深刻的社會問題。經濟上的周期性繁榮解決不了精神上的長期性迷茫。這對於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實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就像一個人不能自己提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拎起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