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關於切實加強全民健康教育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在教育體系中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兒童青少年健康意識,提升健康素養,養成健康行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部對此高度重視,著力從政策要求、課程落實、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推進學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機制
一是印發文件,明確要求。2008年我部印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規定中小學不同教育階段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實施途徑及保障機制。其中,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五個領域,分別是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明確了實施途徑為學科教學和與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牆報、板報等相結合的方式。規定學科教學每學期安排6—7課時。
二是以體育與健康為載體,落實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發展不同階段和生活經驗,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將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內容循序漸進的安排到五級水平中,五個不同水平互相銜接,完成中小學校健康教育的學習要求。例如,小學階段注意引導學生懂得營養、行為習慣和疾病預防對身體發育和健康的影響。初中階段要求學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自覺抵制各種危害健康的不良行為,初步掌握科學鍛鍊的方法,提高體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階段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運動,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和鍛鍊,增強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體育實踐能力,樹立健康觀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體育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望造良好的體育品格,發揚體育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規則意識,為新時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準備。
三是融合相關學科開展健康教育。將健康教育內容有機融入道德與法治、科學、生物等相關課程。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養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初中道德與法治強調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基本常識,要求學生了解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初中生物課程專門設置健康地生活主題,強調健康包括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安排了傳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預防、吸菸酗酒和吸毒的危害、醫藥常識、食品安全內容。初中化學課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黃麴黴素等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危害等。2017年修訂印發的普通高中化學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化學科學在人體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據物質性質分析健康問題的意識等。
四是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我部研製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職業體驗等活動形式,推薦了如「零食(或飲料)與健康」「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身邊環境汙染問題研究」主題活動,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資料收集、交流討論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養。地方和學校根據當地的特點和需要,積極開發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課程,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安排相關健康教育內容,增強教育效果。
二、加大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力度
一是在全國校園和廣大師生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8年起每年開展「師生健康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活動,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融入教育教學,拓展教育陣地,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學校健康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健康素養。
二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學校健康教育。組織開展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視力保護、預防愛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識網上有獎問答、繪畫徵集、知識競賽等活動,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鼓勵學校設立相關的學生社團,支持學生開展健康宣教和對衛生健康知識的主動學習。
三是組織專家深入調研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編制學校健康教育大綱和系列學校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如委託北京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對兒童青少年視力影響、體質健康等專題調研工作;組織專家研製大中小幼一體化健康教育教學大綱和核心知識點,拓展「網際網路+健康教育」內容供給;鼓勵專家研製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用書、掛圖、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為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提供資源保障。
四是利用「中國學生營養日」「全國愛牙日」「全國愛眼日」「世界無菸日」「世界愛滋病日」等衛生主題宣傳日,在學校普及宣傳健康科普知識。
三、鼓勵支持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
一是鼓勵高校設置健康教育專業。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設置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布最新的本科專業目錄,並將本科專業設置權更多地下放到高校,同時要求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學科發展等方面的需要調整和設置專業。根據《規定》,高校設置健康教育相關新專業,可經高校申報、高校主管部門召開專業設置評議專家組織會議審議、教育部學科發展和專業設置專家委員會評審通過,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置。教育部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社會實際需求,按照《規定》的程序申請設置健康教育相關專業,也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置健康相關課程,培養合格優秀的學校衛生和健康教育人才。
二是制定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標準。2018年1月,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包括醫學門類在內的92個專業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作出具體要求,進一步規範醫學類專業辦學,提高醫學培養質量。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類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掌握診斷、治療常見病特別是傳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三是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引導和支持高校新增36個康復治療學、26個健康服務與管理、27個兒科學、15個精神醫學、2個中醫康復學、1個中醫兒科學本科專業布點,加大緊缺人才培養力度。
四、定期開展學校衛生人員培訓
近年來,教育部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努力提升現有專兼職校醫、保健教師業務水平。如組織專家送培送教到地方、依託高等醫學院校或專業機構舉辦專題培訓等,對學校衛生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學校衛生隊伍建設,如遼寧、廣西、重慶、雲南等地將校醫培訓工作統籌納入本地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計劃,每年開展校醫培訓工作。
五、組織修訂《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1990年發布以來,對學校衛生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各級教育、衛生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學校衛生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規範化管理的軌道。各地按照《條例》的規定和要求,認真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常見病和傳染病防控、營養與食品衛生安全等促進學生健康的工作,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學校教育、生活環境(特別是衛生設施)明顯改善。
《條例》發布距今已30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學校衛生工作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學生健康問題和健康需求也發生明顯變化,現有《條例》確實存在一些規定已不適應當前形勢,需要予以修訂。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等文件,針對新形勢下的學校衛生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還制定了一系列學校衛生工作規範性文件,如《國家學校體育衛生基本條件試行標準》《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衛生設施建設與管理規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等,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制定幾十項學校衛生相關標準。這一系列文件為《條例》的修訂奠定良好基礎。
教育部已著手《條例》修訂的準備工作。多次開展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調研,力求摸清問題,總結提煉地方好的做法和經驗,探討加強學校衛生工作的措施和意見。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多次就《條例》修訂工作進行溝通,對照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學校衛生工作的新要求,結合實踐問題,對《條例》中需要修訂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初步形成了修訂方案。
2018年,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修訂工作。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各高校對照《條例》,結合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律、發展趨勢以及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針對具體條款,研提修訂意見。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管理幹部和專家,我部將遴選部分專家成立《條例》修訂工作組,承擔修訂工作和其他相關政策研製任務。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科學構建學生健康素養監測系統和指標體系,做好指導和應用,探索其作為地方政府和學校績效考核評價指標。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