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必離,生必死!佛教的「無常觀」

2020-12-22 瑞豐生活資訊

佛經中有這麼一段話:高必墜,何必離,聚必散,生必死。因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這是宇宙人生亙古不變的必然規律。所以佛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希望我們能對這個變化,短暫不實的世間,生起真正的出離心。雖然如是,我們人類還是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用盡各種方法,追求壽命永享、天長地久。可是無論在新的科學,在新的技術,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規律,近年連年不斷的天災人禍,一次再地提醒著我們,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是永恆的,不變的。即然意外或災害都是無可避免的,那麼,如何才能在減低人為錯誤因素的同時,儘量保障寶貴生命財產安全?這些天災人禍的頻頻發生,是否能讓我們對人生的「無常」獲得更深刻的啟發呢?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在我們人生中的「無常」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唐朝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儘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無常始終有一天會到來的,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之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那麼,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意義何在?

「無常」,在佛教中作為三法印之一,指一切為法,及種種因緣所生的萬物,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變化不可長住的,從時間的角度我們也可分為「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相續無常,指有違法在一期相續過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與其生前與滅後比來看,似乎具有某種穩定性,這有以人的生死最明顯,這是人們普遍能體驗到的一種無常。而剎那無常,是指在剎那之間也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從理論上說,這是對時間無限分割的必然結論。

從現實中來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但是仔細檢查,也不難發現。如觀察我們自己的念頭時,會發現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飛逝,沒有片刻的停留。當今科學對「微觀粒子」運動速度的觀測結果,也可以從某個角度證明物質世界的剎那生滅。由此可見,正因為無常的客觀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處於一種逼迫和束縛之中。

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色、受、想、行、識所組成,而且五蘊的本質也是無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說:色即無常,此即是苦。有關佛陀對「無常」的開示,在《阿含經》中也都有記載,如《雜阿含經》第474經中,佛陀告訴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佛陀之所以如此教釋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發他們的出離心。從而,為獲得真正的解脫做準備。從歷史上看,的確不乏因無常而發出離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子,因見人生、老、病、死而發心舍俗求道,安世高為安息國太子,幼以孝行見稱,因其父王而「深厭名器」,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等等。所以,因體悟無常而出離,並最終解脫的一個關鍵,就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不再貪愛與追逐,一個周旋於最初的出離心,可能只是對未來道路的一個初步選擇,獲得解脫的路途仍然遙遠。

若要從根本上破除對世界,及自我已習慣了的愛執。就必須確切認識到,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有的只是萬緣的生滅,而言緣亦待緣,是故畢竟皆空。因此,從無常、苦、空,而得出了「無我

」,實證「無我」就是解脫的關鍵所在。因為無常並不直接帶來痛苦。必須還要以萬法為實有的觀念相結合,或與「我」相連繫 才會產生這種效果。

所謂因我而有愛,因愛而有取,因取而有執,因取而有執。因執而有種種的苦惱。而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轉的循環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蘊生。因此,如果我們要超越愛執,及其必然帶來的憂悲苦惱,那麼就要如實地認識世界,認識萬物的本質,這個過程也就是修行解脫的道路。所以佛陀不僅處處說無常,而平時時教人如實觀。

無常而在佛教的觀法之中,「四念處」的「觀心無常」可作為無常觀或其延展,「觀心無常」簡單的說就是「內觀心識念念起滅,剎那不住,無一常住不變之念。以對治誤認受,想、行、識及世俗心理活動為時常不變的執著「。以觀心無常的慧力,可對治」緣心無常「的顛倒妄見。

另外,如《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明白指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我們這個心無始以來,執著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解脫,這個執著就是障礙,障蔽我們的真性。什麼是真性?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因為我們執著色、受、想、行、識為實有,所以我們無法出離。因此現在就要起關照,關照五蘊無我,從諸法無常的苦,空中體證無我,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也就達到了涅盤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與無常的不生不滅的超凡入聖的境地。

在明白了無常的真相後,我們知道了在宇宙規律的自然法則下,人間的災難竟然是無法逃避的,那麼當天災人禍來臨。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呢?首先我們要學會忍耐與同感他人。比如在看到媒體公布的死亡人數逐漸增加,或看到電視畫面裡的現場,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震動,我們可以感受到無數哀傷的人群,也在電視機前暗暗的哀傷。我們正默默地從這些災難中學習忍耐哀傷。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天災人禍,從災難中讓我們發揮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愛心與同情。讓彼此間更加珍惜和友愛,在我們遠遠的付出哀傷,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賑濟的時候, 也分擔了受害人面臨的苦難,並且在安生中學習安慰和期盼,豁達與智能。

接著,我們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目睹受害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我們感到一家人能活著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災難,給我們一個理清」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機會。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早就忘記了珍惜,忘卻了每天一個擁抱,一句關懷的問候。可是災難一旦來臨讓,我們頓時清醒起來了,提示我們生命是如此的寶貴,我們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珍惜身邊人的生命。每當災難降臨會發現很多家庭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很多朋友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因為逝去的人,而令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邊的人。

這也許就是禍兮福所依的道理,就像一句諺語所說:上天拿給我們看為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另外賜給我們更寶貴的。再接著,我們要捨棄渺小的煩惱與困惑,在災難帶來的生死震撼前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困擾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變得不值一提了呢!我們還好好的活著,這就是莫大的幸福。因為那些失去至親與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試焦慮,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感到孤獨的小傷感小情緒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很多時候可以升華我們的承受能力,教我們學會真正的堅強。所以,我們不妨試著用同感災難的心情,轉移自己情緒的重心,跳出自己長久以來被困的小小心事。看看他們有多麼渺小。所以災難教會我們鄙視自己的脆弱,向災難中的人們學習更多的堅強,最後我們還要學著從心靈出發有效的援助。任何災難發生之後每個人所能貢獻的,雖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對於災難來說都是一種彌補與援助。由於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受過專業救護訓練的人員,畢竟無法衝到前線去救人,只能從遙遠的地方用真誠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幫助。但事實上對於災民來說,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還要大。所以我們的貢獻要從心靈出發,只要對於這場災難的重建是良性的,都無防去做。例如金錢、物資等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幫助。而從心靈出發的這種行為,無論幫助的大小都是一樣有效的支持。災難有時不僅教會我們團結,還能教會我們將身比己,將心比心,有效的去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

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講到這裡了,佛法修行的目的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在擺脫無常的世界, 遠離貪愛、執著與不正見,轉五濁惡世為和樂清淨的國土。如此的話,就能在無常中見真誠,與苦難中見實相。煩惱中現清涼。

希望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感悟。

相關焦點

  • 修無常觀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開示:大眾應當修習無常觀,應當廣為流布無常觀
  • 隆蓮法師:佛教道德觀
    佛教所學謂三無漏學,即戒、定、慧。但常稱戒德,罕聞於定慧稱德,是佛教於道德,一般亦從行為的價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觀,最具體的是戒學。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觀,必須了解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觀點,這是大部分不信佛教的人難於接受的,只是作為宗教信仰內容的一部份而保留下來。
  • 最上等的修法是~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六道輪迴圖觀修死亡。時時刻刻唯一觀修死亡,不要認為每個人的壽命都很長,我當初天真認為我父親身體素質很好,能活很長時間,2017年夏季,我父親還是很健康的一個人,我那時(2017年農曆六月)在家裡與父母相處一個月,2017年秋季(農曆七月)去江蘇蘇州,崑山與浙江寧波旅遊一個月,農曆八月回泉州上班,農曆十月接到我父親病危的通知,我即刻趕回福鼎市醫院,當天下午,在危重病房見到父親,當時,醫生護士說,我父親在睡覺
  • 無常:佛教與科學,殊途同歸
    這種觀點來自佛教。 對佛教徒來說,正如詩人葉芝所指出的那樣,「中心難再維繫」(譯者註:引自短詩《第二次降臨》),因為它(時間)並非是與其他一切嚴格分離的東西。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包括我們自己。
  • 漲知識:佛教若干詞彙常識(菩提心、無常、八苦、十善……)
    根據佛教的理論,我們的婆娑世界本來就是苦的。要想脫離這苦海,得到安樂,首先得要破執,而破執就要明白什麼是「無常」,什麼是「無我」。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般常見的佛教詞彙的常識吧。無常與無我世界萬事萬物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不具備固有性、恆常性。無我指事物不具有絕對的自性,但並不是虛無主義。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印祖:佛教最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印光大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學好佛法關鍵在於學會止觀,止住妄念觀察真如。我們雖然都有一顆真如之心,但是被愚痴無明障住無法顯現。如印光大師所說:「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屬幻妄,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則真如妙性,自可顯現矣。」(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我是2008年開始學習佛法的,佛教的四念處觀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每天的打坐時間,靜靜的修四念處觀。
  • 《雜阿含經第一卷:無常經》
    色是無常……乃至……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一三]第二 苦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
  • 前行實修第十六修法——觀有為法自性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 佛教能夠深入中國的原因何在?「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的精髓
    南北朝佛教興盛有內外兩個原因,外因與歷史大環境下的時代背景不可分割,內因則是佛教自身的魅力。 佛教能夠深入中國大地,說到底,是因為它以一系列特殊的魅力彌補了原有中國文化的不足。 佛教的特殊魅力:第一,在於對世間人生的集中關注、深入剖析;第二,在於立論的痛快和透徹;第三,在於切實的參與規則;第四,在於強大的弘法團隊。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漢地的講論者因為並不熟知印度的外道思想,當然也無法了解這些印度傳統主流思想給予佛教的刺激以及佛教的回應。這種外道與佛教思想之間的互動發展,乃至相激相蕩的史實,是往昔漢地的講論者最為欠缺的知識環節。漢地的中觀講論者往往無法如其印度同儕一般,鮮活地掌握其論敵的思想,因為那些活生生的印度心智來到中國之後已然如同木乃伊一樣地任人擺布,而再無還手的餘地了,這一點從中國對非佛教典籍的翻譯是如此貧乏,多少可以看得出來。龍樹和提婆是否忠實地呈顯出外道思想的原貌?他們的批評是否恰當?對中國佛教學者而言都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我們對整個中觀思想醞釀的舞臺並無全盤的掌握。
  • 佛教:人生無常,當你了解了這8種真相,就能從此解脫
    人生無常,很多事我們無法左右,只能被動接受,被動選擇,這就是人生。佛教講人生有8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釋迦摩尼佛在須達多臨終前曾有過這樣的開示:我微笑,因我從未生,亦永無死。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亦不能使我不存在。我的存在不依賴生死,故永不受其牽絆。面對人生八苦,科學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痛苦的,佛法才行。
  • 佛教:觀世音菩薩與「大悲咒」的淵源,你知道嗎?
    佛教裡有百十個咒語,有長有短。咒語也稱「陀羅尼」(梵文音譯),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持各種善法、遮除各種惡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著名的「大悲咒」及其與觀世音菩薩的淵源。「大悲咒」是學佛人必誦常念的經典,是漢傳佛教叢林僧眾每日上早晚功課必定要持誦。「大悲咒」通篇有84句,比較容易背誦。它全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出自伽梵達摩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心陀羅尼經》。
  • 佛教常識:「剎那」到底有多長?
    編者按: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既深刻又久遠,而且涉及文化生活中的各大領域,包括大家日常使用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等。這些詞語雖然使用廣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們其實來自於佛教?古人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這個道理。
  • 是一個佛教法門嗎?
    「勝妙獨處」如何觀?上師答:這個問題是一個無常偈,就是佛說的無常偈,因為我們凡夫對世間的五欲看不破,對人生宇宙的真相認不清,總認為是「常」的、「一」的、「自在」的、「有我」的,所以佛就給我們說「無常偈」,讓我們了知無常,這個宇宙萬物的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都在生、住、異、滅當中變化,剎那都在生住異滅當中變化,沒有真實的快樂和真實的自性。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為何叫「觀世音」?在世間觀眾生的聲音,尋聲救苦,故名「觀世音」,在民間普遍被尊稱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全稱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大慈」意思為能給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意為能拔出一切眾生苦。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在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中,開篇就說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大般涅槃經》中的生死學 :一個佛教文化哲學觀點的解讀
    由於緣起法的見解斷定一切存在之諸法皆是無常變遷的存有,因此佛教一種可能的發展便是舍離此無常之執著,以求涅槃息滅煩惱;但是單只舍離是不能有足夠的合理性,因為這會造成佛教稱之為「斷滅」的虛無主義的危險;又如若肯定佛陀是慈悲渡眾的,則回溯其發心之理由,是則佛教不可能以舍離自身為絕對之依據,是故無常之諸法,便非只是其舍離的理由,也必須成為其慈悲的理由,因為眾生居然無明地妄執於此無常遷流之諸法。
  • 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
    佛教文化的緣起觀,正如佛經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採用的獨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觀。
  • 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然後降伏自我.
    涅磐就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涅」就是不生;「磐」就是不滅,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就是整個佛教的核心;離開了涅磐的思想,就會變成生滅的因果相。那麼,《阿含經》講的涅磐,唯一的名詞就是涅磐;大乘的名詞可就多了:如來藏性、一真法界、一實相印、究竟空、如如等等,大圓鏡智,這個是如來藏性、藏心、即心即佛,這個是大乘的講法;《阿含經》就是一個名詞,叫做涅磐,涅磐。那麼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呢?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所以,除了說「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十二門論》觀因緣門)外,同時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中論》觀四諦品)。這一空義是最易引起誤解的,不獨世間人誤解,即佛教中部份學者,亦往往未能徹底了解。「空」的世間通義為「無所有」,具斷滅、虛無、消極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