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有這麼一段話:高必墜,何必離,聚必散,生必死。因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這是宇宙人生亙古不變的必然規律。所以佛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希望我們能對這個變化,短暫不實的世間,生起真正的出離心。雖然如是,我們人類還是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用盡各種方法,追求壽命永享、天長地久。可是無論在新的科學,在新的技術,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規律,近年連年不斷的天災人禍,一次再地提醒著我們,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是永恆的,不變的。即然意外或災害都是無可避免的,那麼,如何才能在減低人為錯誤因素的同時,儘量保障寶貴生命財產安全?這些天災人禍的頻頻發生,是否能讓我們對人生的「無常」獲得更深刻的啟發呢?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在我們人生中的「無常」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唐朝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儘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無常始終有一天會到來的,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之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那麼,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意義何在?
「無常」,在佛教中作為三法印之一,指一切為法,及種種因緣所生的萬物,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變化不可長住的,從時間的角度我們也可分為「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相續無常,指有違法在一期相續過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與其生前與滅後比來看,似乎具有某種穩定性,這有以人的生死最明顯,這是人們普遍能體驗到的一種無常。而剎那無常,是指在剎那之間也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從理論上說,這是對時間無限分割的必然結論。
從現實中來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但是仔細檢查,也不難發現。如觀察我們自己的念頭時,會發現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飛逝,沒有片刻的停留。當今科學對「微觀粒子」運動速度的觀測結果,也可以從某個角度證明物質世界的剎那生滅。由此可見,正因為無常的客觀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處於一種逼迫和束縛之中。
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色、受、想、行、識所組成,而且五蘊的本質也是無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說:色即無常,此即是苦。有關佛陀對「無常」的開示,在《阿含經》中也都有記載,如《雜阿含經》第474經中,佛陀告訴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佛陀之所以如此教釋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發他們的出離心。從而,為獲得真正的解脫做準備。從歷史上看,的確不乏因無常而發出離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子,因見人生、老、病、死而發心舍俗求道,安世高為安息國太子,幼以孝行見稱,因其父王而「深厭名器」,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等等。所以,因體悟無常而出離,並最終解脫的一個關鍵,就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不再貪愛與追逐,一個周旋於最初的出離心,可能只是對未來道路的一個初步選擇,獲得解脫的路途仍然遙遠。
若要從根本上破除對世界,及自我已習慣了的愛執。就必須確切認識到,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有的只是萬緣的生滅,而言緣亦待緣,是故畢竟皆空。因此,從無常、苦、空,而得出了「無我
」,實證「無我」就是解脫的關鍵所在。因為無常並不直接帶來痛苦。必須還要以萬法為實有的觀念相結合,或與「我」相連繫 才會產生這種效果。
所謂因我而有愛,因愛而有取,因取而有執,因取而有執。因執而有種種的苦惱。而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轉的循環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蘊生。因此,如果我們要超越愛執,及其必然帶來的憂悲苦惱,那麼就要如實地認識世界,認識萬物的本質,這個過程也就是修行解脫的道路。所以佛陀不僅處處說無常,而平時時教人如實觀。
無常而在佛教的觀法之中,「四念處」的「觀心無常」可作為無常觀或其延展,「觀心無常」簡單的說就是「內觀心識念念起滅,剎那不住,無一常住不變之念。以對治誤認受,想、行、識及世俗心理活動為時常不變的執著「。以觀心無常的慧力,可對治」緣心無常「的顛倒妄見。
另外,如《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明白指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我們這個心無始以來,執著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解脫,這個執著就是障礙,障蔽我們的真性。什麼是真性?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因為我們執著色、受、想、行、識為實有,所以我們無法出離。因此現在就要起關照,關照五蘊無我,從諸法無常的苦,空中體證無我,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也就達到了涅盤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與無常的不生不滅的超凡入聖的境地。
在明白了無常的真相後,我們知道了在宇宙規律的自然法則下,人間的災難竟然是無法逃避的,那麼當天災人禍來臨。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呢?首先我們要學會忍耐與同感他人。比如在看到媒體公布的死亡人數逐漸增加,或看到電視畫面裡的現場,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震動,我們可以感受到無數哀傷的人群,也在電視機前暗暗的哀傷。我們正默默地從這些災難中學習忍耐哀傷。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天災人禍,從災難中讓我們發揮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愛心與同情。讓彼此間更加珍惜和友愛,在我們遠遠的付出哀傷,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賑濟的時候, 也分擔了受害人面臨的苦難,並且在安生中學習安慰和期盼,豁達與智能。
接著,我們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目睹受害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我們感到一家人能活著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災難,給我們一個理清」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機會。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早就忘記了珍惜,忘卻了每天一個擁抱,一句關懷的問候。可是災難一旦來臨讓,我們頓時清醒起來了,提示我們生命是如此的寶貴,我們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珍惜身邊人的生命。每當災難降臨會發現很多家庭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很多朋友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因為逝去的人,而令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邊的人。
這也許就是禍兮福所依的道理,就像一句諺語所說:上天拿給我們看為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另外賜給我們更寶貴的。再接著,我們要捨棄渺小的煩惱與困惑,在災難帶來的生死震撼前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困擾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變得不值一提了呢!我們還好好的活著,這就是莫大的幸福。因為那些失去至親與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試焦慮,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感到孤獨的小傷感小情緒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很多時候可以升華我們的承受能力,教我們學會真正的堅強。所以,我們不妨試著用同感災難的心情,轉移自己情緒的重心,跳出自己長久以來被困的小小心事。看看他們有多麼渺小。所以災難教會我們鄙視自己的脆弱,向災難中的人們學習更多的堅強,最後我們還要學著從心靈出發有效的援助。任何災難發生之後每個人所能貢獻的,雖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對於災難來說都是一種彌補與援助。由於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受過專業救護訓練的人員,畢竟無法衝到前線去救人,只能從遙遠的地方用真誠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幫助。但事實上對於災民來說,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還要大。所以我們的貢獻要從心靈出發,只要對於這場災難的重建是良性的,都無防去做。例如金錢、物資等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幫助。而從心靈出發的這種行為,無論幫助的大小都是一樣有效的支持。災難有時不僅教會我們團結,還能教會我們將身比己,將心比心,有效的去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
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講到這裡了,佛法修行的目的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在擺脫無常的世界, 遠離貪愛、執著與不正見,轉五濁惡世為和樂清淨的國土。如此的話,就能在無常中見真誠,與苦難中見實相。煩惱中現清涼。
希望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