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帝時,劉寵因精通經學被舉為孝廉,出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縣令,由於他仁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劉寵是個孝子,一次,母親病重,他辭官回家侍奉,老百姓聽聞,非常不舍,紛紛前來送行,導致道路上擠滿了人,連車都不能通行。劉寵得知後,不願驚動百姓,穿上便服悄悄離開了。
後來,朝廷召回他任豫章太守,不久三次升遷任會稽太守。在劉寵主政之前,會稽郡的官員們橫徵暴斂,胡作非為,百姓不堪其擾。劉寵上任後,「簡除煩苛,禁察非法」,寬政愛民,體恤民瘼,興修水利,發展農桑,他為官清廉,政績斐然,郡中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歷史記載當時的會稽郡有「狗不夜吠,民不見吏」之譽。
因政績卓著,朝廷徵召他回京任職。離別會稽時,除隨身攜帶的衣服、被褥、書籍外,別無它物。臨行時,山陰縣有五六位白髮皓首的老翁,從若邪山谷中翻山越嶺趕來送行,他們每人奉上百枚銅錢要送給劉寵做路費,說:「我們都是山裡人,從未見過郡守,以前的太守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雞犬不寧,民不得安。您任太守後,狗不夜吠,吏不擾民,物阜民安,我們年老難得逢此太平盛世,聽說您要離任了,感念您的恩德,特來送別。這是我們一點心意,請太守一定收下!」劉寵十分感動地說:「我做得還很不夠,實在慚愧,大家的心意我領了,這錢萬萬不能收,還請大家帶回吧。」劉寵堅決不受,可是,幾個老翁執意相送,久久不肯離去,劉寵只好從中選了一枚大錢,象徵性地收下了。
當劉寵走到會稽郡的邊界西小江畔時,他把這枚銅錢投入了江中,還給了會稽百姓。遠遠尾隨的百姓見之無不動情,會稽百姓感念劉寵的清廉,於是將西小江改為錢清江,臨江築起「清水亭」,亭旁建起「一錢太守廟」。從此,「一錢太守」的美名傳遍天下。
劉寵後升任司空,接著又任司徒、太尉。雖官至「三公」之位,他始終保持清廉節儉的本色,不置田產,家無餘財。有一個故事:一次,劉寵出京視察,途中想在一個亭中休息一下,由於他輕車簡從,管理亭的官吏並沒認出他來,立即制止說:「我們整理屋舍、打掃乾淨,是為了準備迎接劉公的到來,你不能在此停留。」劉寵聽後,毫無責怪之意,沒說什麼就離開了。
《後漢書》把劉寵的事跡記入了《循吏傳》,歷史上稱為「二十四廉」之一。「一錢」重千鈞,太守劉寵收一錢而不負百姓父老的深情,投一錢於江中更顯他「不貪一錢」的品格。「一錢」見清濁,對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來說,要深知: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珍惜名節,崇尚操守,才能保持本色、守住初心。「小節」不守,「大劫」難逃;小貪不自遏,終會鑄大錯。「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心中有戒,才能行之有界,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面對形形色色的「圍獵」與誘惑,要始終保持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才能在糖衣炮彈前「金身不壞」,利益誘惑前「不被吞噬」。(蔣偉)
【來源:三湘風紀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