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須謹慎

2020-12-26 雲奕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批人口從農業生產中閒置下來,稱為工業或服務業從業者。這個過程,在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由於農村土地兼併,城市獲得廉價勞動力,城市房租上漲,農村與城市財富集中,大批農村和城市貧民經濟無法自足,必然加大對農村地主、城市資本家和社區有活力的「公益人士」的依附,往往存在巨大的經濟利潤、政治利益,與之相伴的是大部分農村人口放棄農業,進入城市,陷入貧困。

城市化過程在社會主義國家一樣也存在。

不論什麼社會制度,只要生產力發展了,單位勞動力可以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增加了,農業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了,自然有大批勞動力閒置出來。

從1970年代尼克森訪華,引進大化肥項目,1970年代末大化肥項目紛紛達產,農業剩餘產品不斷增加,工業化進程加快,1980年代農業機械不斷廉價以來,中國的農業勞動力被大量的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糧食不斷豐收,需要的勞動力不斷下降。

大量農民脫離土地,進城務工,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拉動力。

就我所知,沿海發動機省份,在工廠裡日夜工作的,基本都是外省人。本省人的主要工作一是開公司組織生產,二是出租廠房收地租,三是從事各種相對高端的服務業,四是各種金融活動。

一方面由於農業迅速發展,畝產不斷提升;一方面由於工業發展,工資收入上升;一方面由於國家坐莊糧食市場,高拋低收;一方面由於美國大肆補貼農業,國際糧價低迷。

一家10-20畝土地收穫的糧食利潤,遠遠比不了打工的收入。

免除農業稅以後,農民再也沒有強制性種糧的必要。

於是雖然有耕地上限,但是土地撂荒、轉租、種樹、種植經濟作物越來越普遍。個別散戶種一些糧食,也是自己吃的口糧。

有些地區,因為糧價低,種糧成本高,連口糧都不種。沿海地區想方設法變農業用地為建設用地,蓋別墅、蓋商城、蓋廠房。內陸地區則乾脆撂荒。

糧食生產的隱患越來越大,糧食安全日益成為問題。

為此,國家出臺了糧食補貼,以玉米為例,每公頃土地,只要種玉米就補貼3000-4000元。

中國有18億畝耕地,1公頃合15畝,一共1.2億公頃。以每公頃補貼3000-4000元計算,每年的補貼大約4000-5000億。現實之中,未必達到這個數量,畢竟不是所有農民都種玉米,也不是所有耕地都種玉米,其他糧食作物的補貼未必和玉米相同。

但是,毫無疑問,這是一筆巨大的財政開支。

由於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收入太低,一家一戶10-20畝地,不值得購買農業專門機械,就出現了購買專業化農業機械的農業工作者,比如稻客和麥客。

當年勞動力密集時代,中國也有稻客和麥客,農忙時節,帶著鐮刀和農具,幫人收割糧食,收取一定佣金或糧食。這些人之中,沒有土地的,屬於僱農。

現在,稻客和麥客都購置了專門的設備,由南到北,談好價錢,翻地播種。播種差不多了,再開回來,這次是用聯合收割機,由南到北,一路收割。散戶農民出地,出錢,稻客、麥客出力,出設備,農民獲得糧食,稻客、麥客獲得現金。

由於大量的土地被撂荒,有些地區出現了專門的種糧大戶。這些人或者從農民手中長期轉包土地,或者從國有農村承包土地,少者100畝,多者上1000畝,一般擁有自己的農業機械,大規模單一種植某一種作物。

由於規模化經營,種糧大戶的利潤較高。但是,投入也大。農業機械基本沒有租賃和二手市場,貸款購買,用廢為止。

種糧大戶,屬於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毛收入雖然高,但是處於高風險運營。

目前,我國的糧食主要來自三類生產:丘陵、山區,一家一戶,人力、畜力原始耕作;平原地區農業散戶和稻客、麥客合作生產;平原地區、土地長期租賃地區的種糧大戶。

三種模式,其實都是微利經營,靠國家巨額財政補貼維持。

我們現在既需要增加糧食供給,保證糧食安全,又不能提高糧價。

考慮到目前有大批耕地,處於撂荒、半撂荒狀態,有大批耕地用於種植經濟作物,還有大批土地可能轉為生產糧食的耕地。至少目前,糧食成長的瓶頸,並不受制於土地。

不難理解,提高糧價,自然可以增加糧食供應。

但是,提高糧價,必然推高通貨膨脹。糧食和能源一樣,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必需品。相比能源,糧食更重要,直接影響勞動力的生活成本。糧食價格上漲,必然推動所有商品價格上漲。考慮到目前的貨幣總量和去年以來豬肉的表現,就會知道這並不是杞人憂天。

在勞動力大部分收入用於支付城市地租(房價、房租)、教育和醫療費用後,勞動力很難承擔更高的生活成本。

反過來考慮, 如果要提高糧價,就必須壓低(房價、房租)、教育和醫療費用。

何況,在市場經濟中,僅僅提高糧價,大部分利潤也是被上遊企業(能源、化肥、種子、農藥)吞掉。

美國農民的產量,遠遠高於中國農民,即使國內的種糧大戶擁有的土地面積,和美國農民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儘管如此,美國農民大多處於破產的邊緣。一方面是農機價格、種子、農業、化肥價格不斷上漲,一方面是銀行利息步步緊逼。

相比大公司和銀行,美國農民依然是沒有議價權的散戶。每次大危機,美國農民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糧價下跌,貸款利率上漲,大批農民破產——這些農民擁有的土地數,往往遠遠超過我國的種糧大戶,但是在市場經濟中,他們仍然難逃一劫。

這些農民被迫主動放棄家園,背井離鄉,舉家遷徙,四處逃難,尋找餬口的機會。

從1930年代就屢次證明,不改變資本主義的分配模式,僅僅增加農民擁有的土地數量,那麼在經濟危機時期,農民還是會損失慘重。

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業生產者的生產規模太小,同行太多,博弈能力太弱,他們沒有能力與控制土地、金融、教育、醫療、農業科技等要素的資本議價。在市場經濟中,他們天然處於不利的地位。他們生產出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資,但是他們在社會總產品的大餅中,很難獲得較大的份額。

直到出現大地主之前,農產品價格低迷的趨勢難以改變。

在私有者條件下,要徹底改編農業從業者分配份額少的不利的處境,除非農業生產和土地、金融、能源、工業生產一樣高度壟斷。

但是,如果全國的糧食由幾十個、百十個,至多不超過一千個地主控制,那就是另一回事。不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那絕對是災難。

市場經濟,不論擁有哪一類資源的人有較強的博弈能力,對他人來說,都不是好事。但是,資本的本性就是趨於集中和壟斷,自我強化博弈能力。

這是私有制的死結。

由於農業天然不利因素,隨著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民必然或主動或被動離開土地,他們進入城市,尋找工作和存身之處,這就是城市化進程。

社會主義國家由國家統籌,將農業人口有序轉化為工業人口,並不是難事。國家收回農民的耕地和住宅,耕地交給國有農場或者集體農莊種植,住宅復墾。同時,由國家在城市給農民安排住宅和工作。那樣一來,農村不會出現大地主,城市房東沒有發大財,城市工業資本家也沒有廉價勞動力。除了大地主、房東、資本家以及他們背後的銀行家,皆大歡喜。

實際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過程不是由資本利潤決定的,可以就近解決城市化。合作社進化為集體農場,富裕人口進入縣城,國家在縣城設立工廠,為中心大城市工廠提供原料和零件。這種工廠成為縣城的經濟支柱,不必集中設立在沿海地區。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聚集才有信息優勢,才能找到上遊原料、接到下遊訂單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的信息優勢,統籌全國生產,把生產環境相對分散在全國各地。

在資本主義國家,那就是另一回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一項政策不能滿足控制經濟基礎的大地主、房東、資本家和銀行家的利潤,那麼這項政策是很難推動的。如果損害他們的利潤,這項政策必然成為一紙空文。反過來,如果這些政策,對這些人有利的話,那麼就必然會被全力推進。至於底層的血淚並不重要——他們是沒有社會權力的,甚至是沒有發言權的。

私有制條件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變動,必然推動生產生活資料集中,導致嚴重的貧富差距。

當年的圈地運動,就是這樣。

圈地運動至少實現了五個目的:

1、農村耕地大規模的兼併,鄉村大地主把耕地變成牧場;

2、農民在農村的住宅用地,成為鄉村大地主的財產,農村大地主把這些民宅推倒一部分,剩下比較好的改建成別墅出售或出租;

3、農民進城,或買或租,接盤城市房產,城市房價(房租)推到極限,城市地主獲得巨大利潤;

4、農民進城,失去退路,失去討價還價的能力,勞動力價格被壓到最低,產業資本家獲得廉價勞動力;

5、由於大規模人口流失,管理機構撤併,大批小官吏被裁撤,節約大批財政經費。

需要注意的是,英國貴族並沒有直接侵佔農民耕地或住宅,而是圈佔了公地。農民無法從公地獲得柴火、草料、野兔等燃料、飼料和食物。無法繼續維持生活,不得不放棄住宅和耕地,進城謀生。英國貴族把這些住宅和耕地半買半搶,劃為己有。

耕地和住宅,只要強行佔有一樣,農民就無法繼續在當地謀生,只能交出另一樣。失去耕地自然要離開,失去住宅也是一樣——離開村莊,農民住進鎮上或縣城,顯然無法回去耕種自己的農田。

整個過程,從14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業結束,持續了4、500年,通過這個過程,財富迅速聚集,農村大地主、城市地主、資本家和金融家完成了資本積累。反過來,失地農民從此跌入社會最底層,成為廉價勞動力,在貧民窟和工廠中被榨乾,從此難以翻身。

人口淨流出的,不止是農村,還包括各種為農村服務的小鎮,甚至為小鎮服務的三四線城市。於是,人口單向流動,城市兩極分化。小城鎮不斷退化,大城市不斷膨脹。

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時代,是圈地運動的尾聲,無產者和有產者尖銳對立,社會矛盾不斷醞釀,階級鬥爭日趨激烈,無產階級革命一觸即發。他們被勞動者的悲慘命運所打動。

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變動,很容易導致糧食產量劇烈波動,必須有大量的糧食儲備以防萬一。

圈地運動把大批生產糧食的土地改為牧場,卻並未造成嚴重的饑荒,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世界強國,可以以高價從全球購買(掠奪)糧食;一方面是英國人口總量並不大,可以依靠全球其他地區生產的糧食養活;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可以向全球輸出饑民,讓國內生活不下去的人,去美國、澳洲、加拿大、南非、印度殖民,去海外找吃的,去海外消滅當地人,重新成為小農。

英國把災難轉嫁給其他國家的土著居民了。

蘇聯就沒這麼幸運了。

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勞作艱苦。如果農民預期到秋天的收穫與自己無關的話,自然不願意再去土裡刨食。或者,即使農民播種了糧食,在秋天收穫前,土地所有權發生了變化,地裡的莊稼缺少人照顧的話,也很容易減產甚至絕收。

蘇聯就吃了這方面的虧。

史達林時代,各國磨刀霍霍,蘇聯強敵圍繞,東有日本,西有德國,英國是武裝幹涉蘇聯的帶頭人。為了生存,蘇聯必須加速推動工業化,只有這樣蘇聯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倖存。

為了加速推動工業化,養活迅速增加的工人,出口糧食換取外匯購買機器設備,史達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一面推動集體農莊建設,一面使用武力大規模搜集糧食。

大批農民,尤其是富農,一是減少糧食生產,二是大吃大喝,三是藏匿糧食。

結果一面是工業化飛速發展,一面是農村出現了嚴重的饑荒。蘇聯雖然完成了工業化,戰勝了德國法西斯,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據說,邱吉爾曾經問過史達林,最危險的時候是德寇兵臨莫斯科城下嗎?史達林回答,不是,是我們推行集體農莊,徵集糧食,加速工業化的時候。因為,紅軍指戰員的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可以說,蘇聯的肅反運動也與蘇聯的工業化進程和農業、糧食政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有關係。

1950年代末,我國在這方面,也吃過虧。不展開講。

所以,調整農村土地政策,必須在有豐富糧食儲備的前提下。最好在糧食收穫以後展開,春耕開始以前結束,以免影響糧食生產。

當年的分產到戶,能平穩運行,與1970年代積累了大量儲備糧密切相關。有大量的儲備糧,即使改革失敗,導致農產品產量劇烈波動甚至下降,也不會發生饑荒,吃大虧。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批人口脫離農業和農村是大勢所趨,這個過程,需要國家統籌,不然必然在中長期導致嚴重的貧富差距,甚至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糧食生產劇烈波動。

如果不能像英國那樣處於全球金字塔頂尖,可以嚮往輸出人口,輸入糧食,那麼所有的矛盾都需要自己內部消化。稍有不慎,很容易導致嚴重後果。

這方面,教訓深刻,不能不謹慎。

相關焦點

  • 大雲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推動美麗城鎮建設
    浙江在線12月11日訊(通訊員 俞倩 陳瀋陽)大雲鎮曹家村一處空地上,挖掘機正在平整土地。據悉,該處空地原本是農房,隨著農房集聚、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房屋拆除後該地塊將進行土地復墾,下一步規劃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
  • 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 土地流轉需要遵循的條件 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因
    現在在一些農村經常面臨的就是土地流轉的問題,那麼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呢?一、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1、土地流轉就是指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管理單位規定的方式保留了承包權,並且將經營的權利轉讓給了其他的農戶,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經濟組織。
  • 農村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土地流轉對農民有啥利弊,一文告訴你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農村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土地流轉對農民有啥利弊,一文告訴你。農村的土地流轉,也就是農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人經營,自己不在經營的情況下,每年還能夠收到相應的租賃費或分紅,土地流轉,也就類似於日常農民所說的,把土地「承包」給別人,或者是承包給某些企業去種,也可以是自己轉包別人的地去種,這就是農村土地意義上的流轉。
  • 南陽探索農村土地流轉「三權分置」新模式:盤活農村土地,喚醒...
    土地是農民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我市堅持以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規範引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流轉新機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租賃、轉讓、入股等形式,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堅持用市場機制調節和引導土地資源整合與流轉,著力為農村土地規範有序流轉做好扶持和服務工作。
  • 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取得新突破五原縣頒發3本農村...
    試點工作成效明顯目前,五原縣已發放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書3本,向農業銀行申請合作社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1筆110萬元。今年10月份,合作社領到由五原縣農業經營管理局頒發的《五原縣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書》後,用證書作抵押向當地農業銀行申請了低息貸款。「有了這個證書,銀行才給合作社發放低利或者無息貸款,支持咱們發展壯大。」12月15日,億豐設施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貴鎖對記者說。
  • 農村實行土地流轉後,遇到徵地補償歸誰?
    土地流轉主要指的是土地的使用權流轉,也就是說將A農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者組織,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的一種形式。目前的徵地拆遷已經遍布城市和農村,土地資源的緊缺讓一些徵收項目不得不徵收流轉的土地,很多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使用權的農民朋友對此非常擔憂,這種情況下徵地補償應該給誰?
  • 鍾落潭鎮300多畝農村土地流轉,未來將建蔬菜種子研發基地
    大洋網訊 11月6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廣州市白雲區獲悉,鍾落潭鎮竹三村規模化流轉300多畝農村土地,未來將規劃建設蔬菜種子研發基地。白雲區供銷聯社下屬廣州市雲供農業科技公司,與廣良種業科技研發(廣州)有限公司、鍾落潭鎮竹三村經濟聯合社順利籤訂《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
  • 土地「活」起來 農民「富」起來——儋州加快土地流轉助力鄉村振興
    成立公司推動土地流轉鄉村最大的資源、最根本的資產是土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創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整合,解決農村土地瓶頸問題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盤活撂荒土地,結合實際,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大力發展和壯大高效農業產業,形成規模化和品牌化,推動我市現代農業更好地發展,助力自貿港和西部中心城市建設。」
  •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什麼?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土地集約化,成方連片的土地種植更能發揮大型農機的潛能,現在土地分產到戶,地塊大小不一,過於碎片化,種植的農作物花樣繁多,收穫和種植都不能使用大型農機,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親戚朋友流轉的多,專業大戶流轉的少;轉包、出租或代耕的多
  • 土地流轉又一重磅政策發布,海南發文力挺集體土地入市
    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十八條措施》。措施提出,放寬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的限制,制定社會資本下鄉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外領域全面取消許可和審批,實行「承諾即入制」。
  • 是土地流轉還是土地徵收?
    律師說法國家徵收土地,是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通過土地徵收程序轉化為國有土地,是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易主。蔬菜生產基地佔地,並不改變土地農民集體所有的性質,承包土地的農戶對土地仍有承包權,只是將土地的經營權流轉給單位或個人進行經營,因此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不屬於土地徵收,而屬於農業結構調整用地,屬於土地流轉。
  • 土地有了「身份證」 我區流轉駛入「快車道」~
    提高站位 狠抓「六個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工作繁雜。區確權辦快速制定印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案》《綦江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外業測繪工作考核辦法》《綦江區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關於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安全生產責任的通知
  • 土地流轉後,土地被徵收的補償款應該屬於誰?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那麼,土地流轉後,土地被徵收的補償款應該屬於誰?網友諮詢:自家土地被流轉了,土地徵收的賠償款歸誰呢?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王奇兵律師解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轉讓後,原承包人即退出承包關係,受讓方與發包方形成新的承包關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主體發生變更,受讓方成為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
  • 我市首次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證
    12月16日,竹山縣農村土地經營權證頒證儀式在竹山國際大酒店舉行,竹山縣委副書記馬蘭起同志致辭,市經管局局長羅會權同志出席會議並講話。近年來,我市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落實了集體所有權,穩定了農戶承包權,為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創造了條件。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79.8萬畝,按全市流轉費畝平500元/年計算,每年增加收入39900萬元,僅此一項,全市承包農戶戶平增收743元。
  • 土地流轉後,土地被徵收時應如何分配徵地補償款?
    徵地補償是指依法徵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或者棚戶區,按照原土地用途給予補償。那麼,土地流轉後,土地被徵收時如何分配補償金呢?農村土地流轉後的徵地補償如何分配?地上苗木及附著物拆遷補償土地轉包、出租後,土地實際使用人不再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而是土地承包人、承租人。一般來說,地上苗木及其附著物的賠償,屬於實際出資人或者附著物所有人。《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具體的法律依據。但是,分包合同與租賃合同對青苗補償權屬有明確約定的,從其約定。
  • 神木:土地流轉 「轉」出農業發展新活力
    面對大量農村耕地撂荒和耕地分散的現狀,神木市推動閒置土地向種植大戶、民營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為了響應「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企業按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生態農業示範、休閒觀光、產業帶動的「四大功能」定位,開發了一些列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近百名村民創業就業,讓鄉親們嘗到了土地流轉的甜頭。
  • 農村集體流轉合同可以籤多少年
    土地流轉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式,在進行土地流轉的時候,當事人雙方是會籤訂書面協議,作為法律依據和權利保障,避免後續出現麻煩糾紛。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農村集體流轉合同可以籤多少年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 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這兩種方式,為何很多人選擇後者?
    在農村很多閒置的土地,大家選擇處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選擇了土地流轉,有的則選了土地託管,就小編了解到的很多農民還是比較傾向於選擇土地託管的,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下: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這兩種方式,為何很多人選擇後者?
  • 土地流轉再迎催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存量建設用地或被全面盤活
    意見中提出: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稅費制度。以多種方式推進國有企業存量用地盤活利用。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整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 廣西統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
    本報南寧訊 (記者/蘇超光 通訊員/楊洋)12月16日,自治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聯網方案》,要求年底完成自治區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升級改造,運行全區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