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召開的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是2019年最後一個重要的大型平面設計活動。作為壓軸活動,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特別設置了重要單元,分別是「『後信息』漢字設計探索展」和「『梅』漢字主題設計邀請展」,這兩個重要展覽也是本屆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最值得關注和期待的內容。
後資訊時代的漢字設計
《後資訊時代》,1983asia
作為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的重要單元,「『後信息』漢字設計探索展」邀請了30餘位先鋒設計師,聚焦於漢字的信息載體特徵,開展全新的視覺設計創作,展示設計者們在後資訊時代語境中關於漢字設計及場景應用的探索,這一探索也是設計師和體驗者之間不斷的追求。參展設計師們雖然都是站在一個相同的立場進行設計,但是看到展示的作品,又會發現每個設計師都有其獨立的設計語言,這也是後資訊時代最顯著的時代特色,在嘈雜的資訊時代,每一個個體都有發言權,自我意識越來越得到尊重和強調。
《Back》,歐俊軒
在這一單元的展覽前言中,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概括了平面設計在當下環境的存在方式:設計作為一種語言,其形式就是信息的承載方式。這一點也是永遠都不會變的,漢字是中國信息傳播的傳統載體,設計的出現不僅創新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讓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有效。通過設計,還形成了越來越多的語言系統,讓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設計不會忘記傳統,更應該著眼未來,以「後」為著眼點的當代性設計是促發這個世界快速迭代的重要能量。
1983ASIA帶來了一個十分「具體」的作品,在最基礎和最原始的狀態下,還原漢字一筆一划的力量之美,楊松耀(馬來西亞)與蘇素(中國)創辦的1983ASIA,一直致力於尋找和探索亞洲文化與藝術,獨樹亞洲混搭美學概念。
《息》,柏志威
柏志威的《息》基於漢字「息」進行解構性設計,不止是在一筆一划上做文章,這裡的每一筆都被拆解成幾部分,添加了對稱性的圖形和符號,讓這一個「息」字的信息量倍增。
《堆個字》,Nod Young
Nod Young的《堆個字》用5塊大小不一的石頭拼出了一個字,看上去是個「言」字,但因其用石頭代替漢字筆畫的模糊性設計,讓人無法確定答案的同時,彰顯出漢字的博大精深。
《後信息》,蔡劍虹
蔡劍虹的《後信息》用一種模糊的設計卻點明了資訊時代的主要矛盾:每天如被烏雲般籠罩的網際網路用戶想要發聲卻又苦於發聲,往往只能被淹沒在一片烏雲之中。
鄧遠健把「百度一下」的頁面「搬」了過來,關於「後信息」的一系列檢索似乎在預告這是一種可怕的後果,資訊時代的醒目紅色字體正是內心恐懼的象徵。
《明唔明》,胡廣俊
廣煜設計的《噗》讓很多網際網路用戶產生共鳴。「噗」這個字原本並不常用,隨著emoji文化的普及,「噗嗤一笑」的表情包深得廣大網友的喜愛,這也是當今最流行最普及也最中興的emoji表情。胡廣俊的《明唔明》十分具有數位化和信息化特色;黃揚的《Post Poster》則是後資訊時代的海報寫照,不完全的表達也正是當下網絡語言的特色之一;黃立光帶來的像迷宮一樣的設計,暗喻了網絡環境如汪洋大海般讓人迷惘和不解。
還有很多設計師的設計與藝術融合,比如劉治治的《後某某》借鑑小漢斯·荷爾拜的油畫,進行了後現代化的闡述;盧珊的《Lushaninthesky》其實就是一幅描繪天空的後資訊時代油畫。
隨著應用場景維度的擴展,以象形為源本的漢字設計研發與使用,在藝術與科學相融相生的浪潮中,發生了全新的形態演化。設計師們以「後信息」為特徵的預言為設計提供了諸多新的視角,令我們得以穿越介質,舉目未來。
以「梅」為主題的漢字設計
在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舉辦期間,恰逢「廣州香雪文化旅遊節」開幕。在以「梅」字為主題的設計展單元,邀請了20餘位知名設計師,進行字體設計創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為立體展品,陳列於廣州市黃埔區香雪公園,與梅花盛景相映成趣,將自然景觀與文化創意作品融為全新體驗,使漢字學術研究與創意設計融入大眾生活,在熱鬧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在祥和中體會設計的動力。
《梅香》,張昊
梅,亦為媒,是獨具品格的生命體,也是自然、文化與時間的介質。恰如「香雪」一詞的美妙形容,不僅於色形香層面的品賞,以梅為主題的藝術表達由來已久。大部分設計師從「梅」字本身展開,突出近十萬個漢字中「梅」作為漢字其中一個代表的特性。畢學鋒的設計以黑、白、灰色調展開,靈動的線條和自然的色塊,是舒暢的展開和無限的延伸,這也正是漢字的特徵。曹雪的「梅」字既保留了梅的字體特徵,又將其擬人化,賦予漢字靈動性。陳燾則是在黑白字形鋪滿的狀態中突出一個「梅」字,這是漢字以形表意特徵的體現。仇寅的「梅」字更符合3D列印效果的要求,立體且豐滿。
《梅》,靳埭強
還有很多設計師將「梅」字放置於一定的情境中,展現「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品格。靳埭強的《梅》仿若一幅「梅」畫,即使脫離了樹木,一枝枝的梅纏繞在「梅」字間,讓人感受到梅的生命力量。杜峰松的《梅雨》是節氣的表達,給人「冥冥細雨來」的視覺體驗。顧正友的《梅》分成兩個部分,一塊是梅花瓣拼成的「梅」字,一塊是花瓶,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簡單明了,卻不失韻味。郭東的《梅骨》好像是剛拍出來的人體某條脊椎骨的X光線,每一節骨頭都是一個「梅」字,黑暗中只見「梅」的傲然獨立。張達利的《梅》更加現代化,它是現代演繹情境下,略帶未來感的「梅」的綻放。
《梅雨》,杜峰松
世間萬物的伸展時間也是個體與世界相融的重要時刻,梅的綻放時刻,就是人類意識與之交融的關鍵時刻。如海德格爾所言「此在本身就是時間」,這一伸展的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也正在以開放互生的姿態提示著當下,孕育著將來。
設計的當代性與構想性特質同為時間意義的直接體現——基於時態特徵,通過藝術化造物行為,構建體驗,傳遞信息,刷新感知。以漢字為元素的設計,則是在設計本能的基礎上選擇一種理性而精準的方式,追求發揮漢字本身的形意特徵與人文精神,使設計的內核思想、觀念得以直觀的伸展、綻放。
《plum》,李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