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資訊時代:關於漢字設計的探討

2021-01-07 藝術與設計雜誌

12月28日召開的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是2019年最後一個重要的大型平面設計活動。作為壓軸活動,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特別設置了重要單元,分別是「『後信息』漢字設計探索展」和「『梅』漢字主題設計邀請展」,這兩個重要展覽也是本屆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最值得關注和期待的內容。

後資訊時代的漢字設計

《後資訊時代》,1983asia

作為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的重要單元,「『後信息』漢字設計探索展」邀請了30餘位先鋒設計師,聚焦於漢字的信息載體特徵,開展全新的視覺設計創作,展示設計者們在後資訊時代語境中關於漢字設計及場景應用的探索,這一探索也是設計師和體驗者之間不斷的追求。參展設計師們雖然都是站在一個相同的立場進行設計,但是看到展示的作品,又會發現每個設計師都有其獨立的設計語言,這也是後資訊時代最顯著的時代特色,在嘈雜的資訊時代,每一個個體都有發言權,自我意識越來越得到尊重和強調。

《Back》,歐俊軒

在這一單元的展覽前言中,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概括了平面設計在當下環境的存在方式:設計作為一種語言,其形式就是信息的承載方式。這一點也是永遠都不會變的,漢字是中國信息傳播的傳統載體,設計的出現不僅創新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讓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有效。通過設計,還形成了越來越多的語言系統,讓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設計不會忘記傳統,更應該著眼未來,以「後」為著眼點的當代性設計是促發這個世界快速迭代的重要能量。

1983ASIA帶來了一個十分「具體」的作品,在最基礎和最原始的狀態下,還原漢字一筆一划的力量之美,楊松耀(馬來西亞)與蘇素(中國)創辦的1983ASIA,一直致力於尋找和探索亞洲文化與藝術,獨樹亞洲混搭美學概念。

《息》,柏志威

柏志威的《息》基於漢字「息」進行解構性設計,不止是在一筆一划上做文章,這裡的每一筆都被拆解成幾部分,添加了對稱性的圖形和符號,讓這一個「息」字的信息量倍增。

《堆個字》,Nod Young

Nod Young的《堆個字》用5塊大小不一的石頭拼出了一個字,看上去是個「言」字,但因其用石頭代替漢字筆畫的模糊性設計,讓人無法確定答案的同時,彰顯出漢字的博大精深。

《後信息》,蔡劍虹

蔡劍虹的《後信息》用一種模糊的設計卻點明了資訊時代的主要矛盾:每天如被烏雲般籠罩的網際網路用戶想要發聲卻又苦於發聲,往往只能被淹沒在一片烏雲之中。

鄧遠健把「百度一下」的頁面「搬」了過來,關於「後信息」的一系列檢索似乎在預告這是一種可怕的後果,資訊時代的醒目紅色字體正是內心恐懼的象徵。

《明唔明》,胡廣俊

廣煜設計的《噗》讓很多網際網路用戶產生共鳴。「噗」這個字原本並不常用,隨著emoji文化的普及,「噗嗤一笑」的表情包深得廣大網友的喜愛,這也是當今最流行最普及也最中興的emoji表情。胡廣俊的《明唔明》十分具有數位化和信息化特色;黃揚的《Post Poster》則是後資訊時代的海報寫照,不完全的表達也正是當下網絡語言的特色之一;黃立光帶來的像迷宮一樣的設計,暗喻了網絡環境如汪洋大海般讓人迷惘和不解。

還有很多設計師的設計與藝術融合,比如劉治治的《後某某》借鑑小漢斯·荷爾拜的油畫,進行了後現代化的闡述;盧珊的《Lushaninthesky》其實就是一幅描繪天空的後資訊時代油畫。

隨著應用場景維度的擴展,以象形為源本的漢字設計研發與使用,在藝術與科學相融相生的浪潮中,發生了全新的形態演化。設計師們以「後信息」為特徵的預言為設計提供了諸多新的視角,令我們得以穿越介質,舉目未來。

以「梅」為主題的漢字設計

在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舉辦期間,恰逢「廣州香雪文化旅遊節」開幕。在以「梅」字為主題的設計展單元,邀請了20餘位知名設計師,進行字體設計創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為立體展品,陳列於廣州市黃埔區香雪公園,與梅花盛景相映成趣,將自然景觀與文化創意作品融為全新體驗,使漢字學術研究與創意設計融入大眾生活,在熱鬧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在祥和中體會設計的動力。

《梅香》,張昊

梅,亦為媒,是獨具品格的生命體,也是自然、文化與時間的介質。恰如「香雪」一詞的美妙形容,不僅於色形香層面的品賞,以梅為主題的藝術表達由來已久。大部分設計師從「梅」字本身展開,突出近十萬個漢字中「梅」作為漢字其中一個代表的特性。畢學鋒的設計以黑、白、灰色調展開,靈動的線條和自然的色塊,是舒暢的展開和無限的延伸,這也正是漢字的特徵。曹雪的「梅」字既保留了梅的字體特徵,又將其擬人化,賦予漢字靈動性。陳燾則是在黑白字形鋪滿的狀態中突出一個「梅」字,這是漢字以形表意特徵的體現。仇寅的「梅」字更符合3D列印效果的要求,立體且豐滿。

《梅》,靳埭強

還有很多設計師將「梅」字放置於一定的情境中,展現「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品格。靳埭強的《梅》仿若一幅「梅」畫,即使脫離了樹木,一枝枝的梅纏繞在「梅」字間,讓人感受到梅的生命力量。杜峰松的《梅雨》是節氣的表達,給人「冥冥細雨來」的視覺體驗。顧正友的《梅》分成兩個部分,一塊是梅花瓣拼成的「梅」字,一塊是花瓶,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簡單明了,卻不失韻味。郭東的《梅骨》好像是剛拍出來的人體某條脊椎骨的X光線,每一節骨頭都是一個「梅」字,黑暗中只見「梅」的傲然獨立。張達利的《梅》更加現代化,它是現代演繹情境下,略帶未來感的「梅」的綻放。

《梅雨》,杜峰松

世間萬物的伸展時間也是個體與世界相融的重要時刻,梅的綻放時刻,就是人類意識與之交融的關鍵時刻。如海德格爾所言「此在本身就是時間」,這一伸展的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也正在以開放互生的姿態提示著當下,孕育著將來。

設計的當代性與構想性特質同為時間意義的直接體現——基於時態特徵,通過藝術化造物行為,構建體驗,傳遞信息,刷新感知。以漢字為元素的設計,則是在設計本能的基礎上選擇一種理性而精準的方式,追求發揮漢字本身的形意特徵與人文精神,使設計的內核思想、觀念得以直觀的伸展、綻放。

《plum》,李少波

相關焦點

  • 現代字體設計——探尋漢字的設計美
    前言 字體設計作為平面設計中信息傳達的構成元素之一,在平面設計的視覺傳達中佔有主導地位。 而中國的設計師在平面設計中對漢字運用的歷史由來已久,把漢字的形、音、義,結合幾千年來漢字書法的演變,用平面設計的形式美學加以提煉,設計出的作品既符合現代造型特徵,又融入了圖形創意的元素,是民族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有效融合。
  • 餘世存:漢字的時代演變與生機
    今天的讀者讀這部《字課圖說》,印象深刻的是,前人對漢字的認知跟古人和當代人對漢字的認知都不大一樣。漢字的意義並非經久不變,而有著時代的變遷。《字課圖說》編著者們認為所選的三千多字,「皆世俗所通行,及書牘所習見者。」但我們今人讀來,會發現一百年前的通行漢字有不少已經生僻化、邊緣化了。
  • 字體設計書單推薦
    藝術字體設計或者logo設計或者字庫設計統稱為字體設計。字體設計因商業、行會等客戶的要求設計,它要肩負傳遞商業信息,讓閱讀者能接受理解信息的功能,藝術美也是它功能的一部分,而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將文字的意義和視覺性結合起來傳達信息。
  • 漢字形態的設計與運用!千形萬態
    文/李燕 漢字是傳遞信息的視覺符號,也是設計中的重要元素,有時候為了追求漢字的藝術表現和主題效果,需要我們為漢字量身定製形態,打造獨具韻味的視覺形象。
  • 品牌設計公司分享漢字logo設計小方法
    品牌設計公司分享,漢字logo設計方法一、漢字的字形:從漢字的字形入手進行logo設計,是漢字logo設計中較常採用的手法。它在設計處理時,以文字為主體,比較強調字體的獨立性,保留漢字的基本結構、筆畫形態,在充分理解設計主題要求的基礎上,借鑑漢字的結構、筆畫、布白、虛實、承轉的規律,運用對稱、均衡、對比、韻律等審美原理,以概括簡練的手法,對漢字的字形加以巧妙地變化處理,形成了漢字新的視覺圖形,從而設計出獨特的漢字logo。
  • 漢字圖形化設計手法!化形融意!
    文/王哲媛 漢字圖形化的設計表現手法主要是通過將抽象或具象的獨立圖形、符號等元素,附加到獨立或成段落的文字上,或是用漢字作為輔助依託於某一圖形、漢字編排進某一圖形之中,漢字與圖形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設計作品。作為信息傳達的最有效的載體 -- 文字,是設計中帶有直觀說明性的視覺要素之一。
  • 知名設計師專家探討工業設計賦能智能製造: 未來是一個「設計+」時代
    11日下午,以「工業設計新理念、新模式賦能智能製造」為主題的高峰論壇上,國內外工業設計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參會發言,大家探討並解讀工業設計新內涵,助力中國智能製造產業不斷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設計是對未來的再思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蔣紅斌說:「應從事物的變遷來看事物的變化趨勢,工業設計推動產業變革。
  • 漢字文化:理想形碼輸入法,漢字亮了
    曾經的中華文化,憑藉著「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原創發明,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漢字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然而,自1866年打字機被商業化應用後,在100多年的時間裡,漢字在信息處理上竟然落後了,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漢字需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嗎?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
  • 漢字創意設計技巧
    文/李鴻明 由於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是經過簡化、合成、假借、附聲的發展後形成的圖形,是抽象的,依照一定的構成法則組成富有審美與感染力的文字形象。在進行漢字創意設計時,可以運用如下技巧去增強漢字的感染力。
  • 漢字設計創意思路!打造個性字體風格
    文/劉宣琳 藉助漢字的形和體以及設計元素點、線、面、體,在字體形態上演化出圖形創意空間,通過漢字部分形態或整體轉換形象,給漢字注入圖形化因素。漢字字體的設計是漢字創造過程的一部分,用符號形式表現思維中已經形成的文字方案。
  • 同心有「心」、煮下有「火」 漢字創意設計成為流行
    漢字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臧克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只有真正進入漢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它的構造意圖,要設計好,必然要了解漢字背後的歷史。」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陳金明表示:「要深入解讀漢字背後的歷史文化和漢字所存在的時代的背景與科技,思考漢字信息和每個關聯者之間的關係。」
  • 乾貨回顧丨字體業者線上齊聚,共話文字設計新發展
    這些改刻和再設計貫穿了鉛字時代、照排時代和數字時代。並流傳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東南亞地區。 本次演講對漢文正楷的歷史進行了研究、展示,通過收集、整理跨越了90年的資料和文獻,為漢文正楷的數位化再設計提供了詳實的參考和依據。
  • 煮下有「火」 蟹上有「鉗」 漢字創意設計成為流行
    事實上,我國的漢字設計早已融入生活之中,比如北京奧運會的「京」字,上海世博會的「世」字,這樣的美術造型漢字不僅能快速吸引觀眾的視線,而且具有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趣味,可謂雅俗共賞。而隨著漢字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漢字設計也開始了跨文化的傳播。那麼,漢字的構造到底有什麼有趣的方面?如何更好地運用到設計和生活之中?
  • 漢字設計不美觀?說明漢字架構不合理
    因在進行字體字形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靈活應用不同的筆畫處理與設計方式。 在漢字的字體設計中講求主粗副細的設計規律,其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筆畫稱為主筆,其餘筆畫稱為副筆。在一個漢字中,主筆在整個字形中起支撐的作用;在一組字中,主筆變化一般較少,副筆則可以靈活多變。
  • 留學生眼中的漢字長啥樣?長安大學首屆國際學生漢字創意設計大賽落幕
    12月8日,長安大學第一屆國際學生漢字創意設計大賽落下帷幕。比賽歷時一個月,共收到40餘份漢字設計作品。經過評委老師的精心選評,最終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8名以及鼓勵獎10名。據長安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有關人員介紹,漢字創意設計大賽秉持授人以漁及教學相長的目的,積極挖掘留學生在漢字學習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他們原以為無意義的漢字符號變成有意義的整體系統,利於提升留學生漢字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本次漢字創意設計大賽,選手們採用了繪畫、文字解釋等多種手法,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自己對漢字的特色認知。
  • 漢字出國後的故事
    不妨拿書中介紹的江戶時代做個例子。江戶時代260多年太平歲月,給了日本人足夠的時間琢磨漢字。所以江戶時代日本人醉心於玩漢字遊戲,在漢字世界下透了水磨功夫。  字形上,江戶的日本人將自己的喜好用到漢字上,創造出自己的漢字書寫方法。
  • 探討「新設計趨勢」丨AEG&網易聚焦設計無界
    隨著信息傳遞頻次迭代增加,設計的思維邊界逐漸被城市設計者們打破,東方設計與西方美學,傳統人文與現代主義,甚至於建築空間與室內裝飾都在不斷碰撞中走向融合。 在邊界消融的新生態下,何為「新設計趨勢」? 這場深度討論生活哲學與設計美學的沙龍,將為你解答。
  • 資訊時代,拼音文字將取代漢字,這是謠言還是趨勢?別傻了
    漢字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書寫生活記錄歷史的重要法寶。在英語、法語等這些語言中,漢字是唯一一個使用時間最長且自古以來就被認可的文字,漢字的出現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我們身為中國人自豪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拋棄漢字使用拼音文字呢?
  • "漢字慧"開創漢字書寫國際化時代
    中國經濟網6月29日訊 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正式發布「漢字慧」形體結構字母化教學體系與高氏漢字字母化系統。這一教育科技創新項目的運用,將顛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傳統方法,開創漢字書寫的國際化、彩色化時代,讓外國人用母語方式輕鬆學習中文,是跨越漢字難學的最後一道難關。
  • 2020廣州設計周|西舞定製:關於設計與生活的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西舞與知名設計機構和山集聯合舉辦的「設計的場感」主題論壇,帶來了一場關於設計的思想饕餮盛宴,吸引了眾多設計師、行業人士的關注與熱議。如此盛況,也吸引了眾多權威電視臺和媒體對此進行了深度報導,包括: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衛視、南方網、新浪網、網易家居、金羊網、大洋網、中國家具網、美國室內設計網、騰訊大粵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