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標誌著阿巴斯哈裡發帝國的終結,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突厥和蒙古部落湧入伊朗和阿富汗。蒙古人的侵略通常被認定為破壞巨大的行為,但它們也帶來了伊斯蘭藝術上最重要的一些變革。
海達爾·烏利耶圖 壁龕,1310年,雕花灰泥,高約6m
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分裂成多個不同的汗國。伊兒汗或說「從屬的汗」定居在波斯(今伊朗)。他們在統治期間(1260-1353年)建造了美輪美免的有灰泥雕花和精緻的瓷磚貼面的建築。伊兒汗國以繪畫和書法著稱。兩位主要贊助人,即伊兒汗國蘇丹不賽因和猶太商宰相拉施德丁命人製作的手抄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引入了中國繪畫的新技法。事實上,除了採用一種新的君權定義之外,蒙古時代對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早已存在的絲綢之路有了新的認識。
阿赫麥德·伊本·蘇拉瓦底·巴克裡 末頁題記,1307-1308年,墨汁、顏料、金粉、紙,51.3×36.8cm
蒙古統治的崩潰在中亞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填補這個真空的人常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的中亞統治者:帖木兒( Timur或西方人所知的 Tamerlane,1370-1405年在位)。為了表示對在位大汗的順服,帖木兒自稱埃米爾。他的都城撒馬爾罕(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是絲綢之路上的個索格代亞納古都,城中到處都是華美的建築和宗教藝術品,包括歷史上最大的《古蘭經》和古蘭經架之一。
奧馬爾·阿克他 《古蘭經》殘頁,約1400年,墨汁、紙,44×97.2cm
第二代帖木兒人無法維持帖木兒帝國的政治統一,只得分散在不同的城市裡進行統治,但他們通過支持繁榮的圖書文化保持了其社會的文化統一性。雖然據說在伊兒汗國的支持下,「波斯繪畫扯掉了神秘的面紗」,但波斯繪畫卻是在帖木兒時期達到巔峰的。帖木兒晚期,在赫拉特、設拉子和大不裡士的宮廷藏書樓 kitabkhana,即藝術工坊)裡工作的藝術家們創造了一種融合了蒙古和波斯繪畫的綜合畫風。
(傳為)希亞·加萊姆 兩頭野豬,1450-1500年,墨汁、顏料、紙,8.1×6.6cm
伊斯蘭繪畫中許多對帖木兒晚期作品影響巨大的進展被認為是白羊王朝的士庫曼人的成就。在其君主雅庫卜·貝 ,(1478—1490年在位)統治時期,大量單頁畫和法書被創作出來併集成冊。其中一批被認為出自一位名叫穆罕默德希亞加萊姆 ,即「黑筆」)的藝術家之手的作品是伊斯蘭藝術中最有爭議、最引人入勝的圖像之一,它們畫的全是神話中的妖魔鬼怪和刻畫逼真的動物。這些生動而活潑的畫像並非文本的配圖,所以大都不畫背景。它們的年代和歸屬備受爭議,但即便已殘損,它們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僅是畫家,連王公貴族都以它們為研習對象。
「每天學點藝術史」
博覽中西方藝術三萬年
每周一至五上午更新
給大家帶來精彩的藝術故事和經典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