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分裂為四大汗國,其中之一便是察合臺汗國(1222——1683),察合臺汗國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所創,鼎盛時期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臺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察合臺汗國後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這個帖木兒就是出生在西察合臺汗國。
帖木兒(Temur,1336-1405)屬於比較有實力的貴族後代,一開始扶植西察合臺汗國王族忽辛,這有點像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帖木兒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努力,包括自己的一條腿,最終成為了瘸子,運氣不錯,終於把忽辛扶上了可汗寶座。沒過多久,帖木兒又學起來趙匡胤,黃袍加身,殺死了西察哈臺汗忽辛,自己開始獨領大權,在接下來的幾次戰爭中不斷壯大聲勢,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隨後逐步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信奉伊斯蘭教的帖木兒開始東徵西討,前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徵服戰爭,開拓了中亞一帶古絲綢之路最大的疆域,囊括中亞、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一小部分,領土包括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周圍從今喬治亞一直延伸到印度,建立起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橫貫歐亞的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
帖木兒在位時期,恰逢其時,統一了中亞,屬於個人鋒芒正盛的時代,那是見誰滅誰,周圍接壤的鄰國基本上都被拉攏打擊了一遍,首先攻佔了身邊的波斯和阿富汗,進而又攻取了現在的伊拉克,隨後徹底徵服了殘存的花剌子模勢力。帖木兒一心想成為下一個成吉思汗,連自己人也不放過,多次帶兵徵討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把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收入囊中。南下進攻印度,殺俘毀城,佔領印度北部地區。
曾經打敗蒙古西侵大軍的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1400年帖木兒率兵進攻敘利亞,國王法萊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佔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所以,基本上蒙古騎兵所到之處都是屠殺俘虜和平民,燒毀城市,無惡不作。1402年帖木兒帝國在安卡拉戰役大敗當時如日中天、不斷擴張中的奧斯曼帝國,俘其國王即巴耶塞特一世,重創了奧斯曼帝國,間接地緩解了伊斯蘭文化對基督宗教文化與整個歐洲的滲透。
為了恢復心中的天可汗榮光,高舉反明復元的大旗,實際為了爭取蒙古大汗的位置,帖木兒率領幾十萬大軍開始浩浩蕩蕩東進,準備進攻大明永樂皇帝,可惜年老體衰,在半道上就病死了,這位成吉思汗後最牛的一位追隨者,一代梟雄走完了其殺戮的一生。
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奪取帖木兒的王位,除西波斯以外,領土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沙哈魯享國較久,當時也較為統一,並且對大明王朝開始稱臣納貢,但是沙哈魯死後,帖木兒帝國又旋即陷入大亂,走向分裂內鬥,最後被率烏茲別克人南下的昔班尼汗奪取政權,建立了烏茲別克汗國,帖木兒帝國走向滅亡。由於昔班尼汗屬於朮赤(成吉思汗的長子)的後裔,這樣中亞又算重回了成吉思汗家族。
中亞屬於四戰之地,各民族交融,商隊貿易往來頻繁,文化宗教勢力相互滲透,如果善於抓住機會,會很快成為一方霸主,但是一旦強人隕落,統治的難度也會成倍放大,歐亞之間基本上最終沒有形成統一的長期國家,都會逐步走向分裂,各自為戰,相互徵伐。但是就在這個短暫的時期,帖木兒抓住了機會,乘勢而為,通過政治手腕拉攏一批,宗教傳播影響一批,兵力徵服打擊一批,很快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屬於自己的大型帝國。
雖然帖木兒帝國難逃滅亡,但是帖木兒的後世子孫卻逃至印度開創了莫臥兒王朝,可以說沒有莫臥兒王朝,就沒有現在的印度。延續了帖木兒帝國的莫臥爾王朝造就了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使得印度次大陸走向了統一,提升了當地統治階級的治理水平,化解了各種宗教之間的矛盾,使得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繁榮,開創了古老印度一個新的時代,也算是帖木兒家族功德圓滿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