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5年,崛起於西亞(今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和崛起於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帖木兒帝國,同時向歐洲發起進攻。
如上圖所示,在巴爾幹地區,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親自統帥20萬大軍北上,越過多瑙河,矛頭直指匈牙利,並用他所推薦的人取代了匈牙利的藩臣附庸,將其推上華拉幾亞公國的王位。
此次出徵令整個歐洲感受到威脅,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羅馬教皇和勃第大公等人領導軍隊組織對抗。
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以抵抗異教徒侵略的名義,向歐洲的基督教諸國呼籲求援,在羅馬教皇的大力支持下,很快便組織起來了一支抗擊奧斯曼人侵徵的基督教十字軍。在很短時間內,法蘭西、德意志、波蘭、捷克、威尼斯等國20餘萬基督教十字軍騎士,一齊集中於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的旗幟下。
在今伊朗北部,介於黑海、裏海之間的狹長通道上,帖木兒大軍越過打耳班隘口,抵達脫脫迷失盟友海塔人的地盤。
4月15日,帖木兒帝國大軍和欽察汗國大軍開戰。欽察汗國可汗脫脫迷失兵團節節潰敗,帖木兒率軍追擊,越過伏爾加河。脫脫迷失向北逃到不裡阿耳人中。帖木兒扶持魯思汗之子海裡察黑·斡黑蘭登上了欽察汗寶座。
公元1395年末到1396年冬天,帖木兒率軍來到伏爾加河河口,企圖毀掉欽察汗國最富有的兩個城市一哈只·塔兒寒(即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首府阿斯特拉罕城)和和別兒哥薩萊城。帖木兒軍進城以後,掠奪全城居民,並向城民索取貢稅。撤退之前,帖木兒下令遷走全城居民,將城市燒毀。接著,帖木兒向別兒哥薩萊城進發,別兒哥薩萊城民也沒有進行抵抗,但帖木兒軍用大火燒掉了這座城市。
公元1396年春,帖木兒經打耳班之路返回波斯。帖木兒走後,脫脫迷失開始與兀魯思之孫帖木兒·忽特魯格爭奪察汗位。
史學家認為,帖木兒的北伐戰爭對東歐和西伯利亞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北伐之後,欽察汗國開始瓦解。從1420年代起,一個個地區從欽察汗國分裂出去形成了獨立的汗國,其中,東部有西伯利亞汗國、烏茲別克汗國、諾蓋汗國,中部有喀山汗國,南部有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克裡米亞汗國,而欽察汗國只剩下薩萊都城及其附近的有限疆土,被稱為大帳汗國。
同年9月25日,歐洲基督教十字軍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與奧斯曼人軍隊相遇。結果歐洲多國聯軍一敗塗地。奧斯曼人僅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就一舉圍殲了歐洲基督教十字軍中最兇猛彪悍的騎兵,一萬多名基督教十字軍騎士被生擒,餘皆潰逃。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本人幸虧及時逃上威尼斯軍艦,才得以倖免。歐洲各國除了以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大約3萬名戰俘幾乎全部被奧斯曼人處死。
此戰被稱為尼科堡之戰,在實質上結束了歐洲歷史上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基督教十字軍東徵。此後,士氣大振、所向披摩的奧斯曼大軍,在巴耶塞特一世的率領下,乘勝侵入匈牙利。
隨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先後攻佔帖撒利、伊庇魯斯等歐洲名城。到14世紀末,除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部分地區外,奧斯曼人實際上已經完全佔領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間的廣大地區,幾乎控制了整個巴爾幹地區。
1399年,立陶宛大公維託夫特與脫脫迷失聯合出兵攻帖木兒·忽特魯格,雙方在沃爾斯克拉河谷展開激戰,最終帖木兒·忽特魯格獲勝。沃爾斯克拉河谷之戰使脫脫迷失實力徹底喪失,無力再爭奪察汗國的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