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打得奧斯曼土耳其分崩離析,崛起推遲了一百年

2021-02-08 網易新聞

擊敗埃及之後,帖木兒終於要與最強大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對決。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橫掃巴爾幹,號稱「閃電」,與帖木兒棋逢對手,堪稱並世雙雄。雙方在土耳其境內的安卡拉決戰,最終奧斯曼土耳其慘敗,一時陷入分崩離析,東羅馬帝國因此續命半個多世紀。

威震歐亞的奧斯曼土耳其

除了年輕時的一些坎坷,帖木兒的稱霸之路算得上順風順水,雖然有馬木留克王朝這樣的老牌強國,但在和他交手時也是外厲內荏,算不上強敵了。

而帖木兒在擊敗馬木留克王朝洗劫敘利亞之後,他人生中最大的敵手才出現——和他一樣正在疾風暴雨擴張勢力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當中亞崛起一個個強國之時,他們都是其附庸。

13世紀時,蒙古帝國向西擴張,奧斯曼人被迫遷移到小亞細亞,依附於那裡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佔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

1300年,羅姆蘇丹國滅亡,其統治的小亞細亞分裂成多個小國,奧斯曼人的首領奧斯曼也趁勢獨立,建立了國家。

奧斯曼是奧斯曼帝國的的開國雄主,他在位期間不斷擴張,先是吞併了一些從羅姆蘇丹國分裂出來的小國,之後便向拜佔庭帝國挑戰。

1301年,奧斯曼在巴法翁戰役中擊敗了拜佔庭軍隊,侵佔了小亞細亞最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1326年攻陷拜佔庭帝國在小亞西亞的首府布魯沙城,並定都於此。布魯沙的淪陷,標誌著拜佔庭帝國徹底喪失了在小亞細亞的統治,也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在攻陷布魯沙的同年去世。他的兒子奧爾汗接過父親的大旗繼續努力,先是佔領拜佔庭帝國的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之後渡海佔領了加裡波利半島。

奧爾汗死後,其子穆拉德一世進一步徵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圖

與帖木兒交戰時大致對應黃色部分

穆拉德一世的兒子巴耶塞特一世更是強爺勝祖。這位蘇丹智勇雙全,是個天才的軍事家,作戰風格急速而狠辣,被譽為「閃電」和「雷神之錘」。

橫掃巴爾幹的巴耶塞特一世

1389年,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聯合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波蘭組成三萬聯軍,在科索沃平原與奧斯曼軍展開決戰。

開戰前,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遇刺身亡,軍心大亂。而王子巴耶塞特一世陣中即位,振奮軍心,向敵軍發起反攻,一舉全殲聯軍。經此一役,塞爾維亞公國滅亡,塞爾維亞當時的精英人物幾乎全部戰死沙場。

1395年,巴耶塞特一世又率軍入侵匈牙利,與匈牙利國王西吉斯孟統帥的匈牙利、波蘭軍隊以及英、法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共十萬人會戰於尼科堡,大獲全勝,俘虜了一萬多騎士。自此,歐洲人聽說「閃電」的大名,都會不寒而慄。

奧斯曼帝國崛起與帖木兒帝國崛起幾乎是同時,初期他們一個在中亞一個在小亞細亞,井水不犯河水,但隨著帖木兒的逐漸西進,兩大帝國終於有了交集。

上文提到帖木兒在與馬木留克王朝正式交手之前,便和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交過手,不但佔據了奧斯曼東部重鎮錫瓦斯,還擊斃了巴耶塞特一世的長子。

奧斯曼帝國的不斷西侵,讓歐洲各國憂心忡忡,尤其是首當其衝的拜佔庭帝國,幾十年來被奧斯曼攻城略地,已經氣息奄奄,向歐洲的基督教國家求援,可歐洲各國對尼科堡的慘敗心有餘悸,再沒有人敢來幫忙。

巴耶塞特一世

像閃電般橫掃巴爾幹

無奈之下,拜佔庭帝國的攝政王約翰,通過多米尼克教派的僧侶、法蘭西斯科和亞歷山大兩地的大主教,向帖木兒乞援。

拜佔庭帝國的死活帖木兒並不放在心上,但他卻不能不與奧斯曼帝國為敵,且不說兩家已經結過仇怨,就算是為了穩定在伊朗的統治,他也必須像對付其他敵人一樣把奧斯曼帝國打垮。

而作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巴耶塞特一世,不但要報殺子之仇,而且也必須把帖木兒打垮,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去徵服歐洲。

於是,巴耶塞特一世與帖木兒,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必須動用自己全部的實力和才智做一番殊死較量。

帖木兒廟算稍勝一籌

1402年初,帖木兒親自統帥大軍進犯小亞細亞,這次出徵,他幾乎調動了自己所能調動的所有兵力,對外號稱有八十萬之眾。

當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數字,按照後世史家的考證,帖木兒的大軍當有二十五至三十萬。而正在圍攻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巴耶塞特一世聞訊,也立即召集大軍二十五萬,前來迎戰。

兩軍還未接觸,雙方統帥的風格便彰顯無遺。帖木兒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青年時代有過坎坷,因此用兵以謹慎為先。他聽聞奧斯曼軍前來,沒有直接前往交戰,而是立即拔營,避其鋒銳,移師到南部的叢山之中,以觀察敵軍尋找破綻。

而巴耶塞特一世一向以作戰凌厲為風格,加之自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從來沒有遭受過失敗,因此便有些急躁。

他拒絕了部下在水源充足的安卡拉(今土耳其的首都)附近紮營,以逸待勞迎戰帖木兒的建議,只留少量部隊駐守安卡拉,自己率主力長驅東進,去尋找帖木兒決戰。

這麼一來,帖木兒便找到了奧斯曼軍的破綻,他見巴耶塞特一世急於決戰,便又全軍向安卡拉方向移動,準備避實擊虛,一舉拿下安卡拉。

安卡拉的戰略位置

安卡拉是奧斯曼軍事重鎮,儲存著大量軍械物資,巴耶塞特一世得報,連忙尾追而來。但帖木兒軍多是騎兵,機動靈活,飄忽不定,迅速的甩開了奧斯曼軍的追擊,兵臨安卡拉城下。帖木兒將安卡拉包圍,讓部隊充分休息,好整以暇的等待著奧斯曼軍。

奧斯曼軍的騎兵數量不如帖木兒軍,因此行動遲緩,為了追擊只能日夜不停地趕路。此時正值七月盛夏,白天烈日炎炎,晚上蚊蟲滿天,奧斯曼軍饑渴難當,極度勞累,生生被拖成了疲憊之師。

而巴耶塞特一世此時並不體恤士卒,反而犯起少爺脾氣,以鼓舞士氣之名在到達安卡拉之前還舉行了一次長達三天的狩獵。這使得軍隊得不到休整,更為疲勞。

並世雙雄的安卡拉決戰

1402年7月28日,奧斯曼帝國與帖木兒帝國的大軍在安卡拉城郊的齊布卡巴德平原上展開了陣勢。

而在開戰前帖木兒和巴耶塞特一世還鬥開了嘴皮子,帖木兒給對手寫信,指出:「如今你面臨滅頂之災,最好避開我的霹靂一樣的打擊,不然的話,再被激怒的大象面前,你不過是一隻撲火的飛蛾!」而巴耶塞特一世也不示弱,回信反擊道:「你的軍團確實龐大,但是,要像對付我那英勇無敵的加尼沙裡軍團(近衛軍團)的月牙刀和戰斧,你們韃靼人不過像個草棍兒,不堪一擊」。

雙方的數十萬大軍在早晨六點鐘左右開始交戰。

巴耶塞特一世將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路,自己率領引以為傲的加尼沙裡軍團為中軍,從歐洲徵集來的基督教僱傭軍為左翼,新近歸附的小亞細亞東部突厥諸公國的聯軍為右翼,向帖木兒發動全面進攻。而帖木兒也將部隊分為三路,自己率領嫡系中亞騎兵為中軍,兩翼則是小亞細亞和伊朗的僕從軍。

雙方混戰到上午10點左右,未分勝負。正在膠著之時,奧斯曼軍的右翼卻發生騷亂。

原來,這一路是小亞細亞東部的突厥諸公國聯軍,他們被奧斯曼帝國徵服沒多久,本就心有不服,加之連日行軍早已滿腹不滿,哪裡還會拼死作戰,於是竟然全體倒戈,與帖木兒軍一起圍攻奧斯曼軍的中軍。

這一變故對奧斯曼軍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右翼喪失,中軍遭到圍攻,如果是其他軍隊恐怕會就此崩潰。而巴耶賽特一世不愧為當世名將,他迅速調動中軍與左翼,調整陣型硬是頂住了帖木兒軍的進攻。

然而,帖木兒還藏有一件秘密武器,這次出徵,他專門從印度徵集了三十二頭戰象。雖然他曾擊敗過戰象,但對於奧斯曼軍來說,戰象可是可怕的武器。見到奧斯曼軍拼死抵抗,帖木兒把戰象撒了出去,這些巨獸橫衝直撞,頓時把奧斯曼軍的陣列撕開了一個個缺口。

眼看己方陣勢就要崩潰,巴耶塞特一世親自上陣,跨馬揚刀發起突擊,希望以此振奮士氣。但大勢已去,主帥的捨生忘死又如何能挽回呢?

待到夕陽西下之時,奧斯曼軍徹底失敗,這支讓歐洲騎士聞風喪膽的鐵軍成為了鋪滿荒原的一具具屍體。巴耶塞特一世本人也在撤退過程中因為戰馬失蹄被擒,成為了帖木兒的俘虜。

安卡拉戰役的勝利,使帖木兒的軍事生涯達到了頂峰,他不僅殲滅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軍團,還趁勢佔領了安卡拉以及奧斯曼的故都布魯沙,將奧斯曼帝國徹底踩在了腳下。到了此時,在中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他可以毫不驕傲地說,自己天下無敵了。

而「閃電」巴耶塞特一世則非常悲慘,他的帝國大業被帖木兒生生打斷,自己還做了階下囚。雖然帖木兒因為共同的信仰對他十分尊重,承諾他只要稱臣納貢便可給他自由,但生性桀驁的他始終不肯低頭,甚至還企圖殺死守衛越獄。帖木兒不得不將他嚴格看管,每日手銬腳鐐不離身,連行軍的時候都要關在大車上的籠子裡。

巴耶塞特被關在籠子裡鬱悶而死

這樣的羞辱讓巴耶賽特一世如何能夠忍受,被俘八個月後,他撒手人寰。有記載是因為鬱悶病死,也有記載是自殺身亡。帖木兒對這位真正的對手的死很是悲痛,將他的遺體送到歷代奧斯曼君王的墓地所在地布魯沙,以帝王之禮下葬。

奧斯曼帝國被打垮了,要想重新振興,要等到數十年之後了。而歐洲諸國尤其是拜佔庭帝國則獲得了重生的機會。不過,他們也在擔心,帖木兒這個煞星會不會繼續西進殺進歐洲來?要知道,歐洲諸國連奧斯曼軍都打不過,若帖木兒前來,豈不成了俎上魚肉?

可是,他們很快便放心了,帖木兒很快便率軍東返,回到了他的首都撒馬爾罕。

並不是帖木兒厭倦了徵服的生涯,而是他認為歐洲那些小國根本不配自己去親徵,他有更大的目標。

那是遙遠東方的另一個超級大國,明朝中國。


本文來源:文史宴 作者:班布爾汗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論國民士氣十章九節:奧斯曼再戰歐洲聯軍,帖木兒進軍東歐平原
    公元1395年,崛起於西亞(今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和崛起於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帖木兒帝國,同時向歐洲發起進攻。 在今伊朗北部,介於黑海、裏海之間的狹長通道上,帖木兒大軍越過打耳班隘口,抵達脫脫迷失盟友海塔人的地盤。 4月15日,帖木兒帝國大軍和欽察汗國大軍開戰。欽察汗國可汗脫脫迷失兵團節節潰敗,帖木兒率軍追擊,越過伏爾加河。脫脫迷失向北逃到不裡阿耳人中。帖木兒扶持魯思汗之子海裡察黑·斡黑蘭登上了欽察汗寶座。
  • 中亞霸主兩大帝國霸主之爭,帖木兒和奧斯曼的決戰,安卡拉戰役
    和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在此時的中東,能夠和帖木兒分庭抗禮的只有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源於中亞的遊牧民族,在蒙古帝國西進過程中遷移至安納託利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接替了塞爾柱帝國,並蠶食了拜佔庭帝國的絕大多數土地,奪取了巴爾幹的多數土地,地緣上包圍了君士坦丁堡,北接多瑙河,囊括了整個安納託利亞。
  • 畢生試圖重建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最強大的統治者,帖木兒可汗
    於是雙方在康杜爾察河進行了決戰,結果是大帳汗國的軍隊被擊敗,帖木兒還順道手一直打到了梁贊並向莫斯科進軍,嚇得一群東斯拉夫人紛紛跑去找聖母像祈禱。當帖木兒逼近莫斯科時,託赫塔米什汗率領軍隊捲土重來,帖木兒被迫返回和他再次決戰,不明真相的東斯拉夫人紛紛讚美聖母顯靈。
  • 瘸子帖木兒給奧斯曼蘇丹的信:你不過是一隻螞蟻,何必惹怒大象?
    懷著亡國之恨的小公國貴族們四處流亡,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從奧斯曼人的手中奪回屬於自己的土地,再次統治那些依然忠於自己的臣民。其中的一些人就在帖木兒的朝堂之上。帖木兒對他們的苦難和巴耶濟德的一系列行為並不以為意——直到奧斯曼人佔領了錫瓦斯。如果巴耶濟德能夠謹慎小心一些的話,他會把這座防禦森嚴的城市當作一處防禦據點。
  • 帖木兒同成吉思汗的關係介紹
    另一種是帖木兒是突厥人,跟成吉思汗沒有任何關係,帖木兒不過是借著成吉思汗的名聲。帖木兒之後就把他的國家也徵服了。再然後帖木兒的目標就轉向了當時的強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成功攻下之後,帖木兒打算遠徵中國,但是七十多歲的高齡,加上飲酒過度,帖木兒在途中去世。帖木兒成吉思汗還有一層關係,帖木兒一直想要追隨甚至是超越成吉思汗。但是後人認為帖木兒只學了成吉思汗的表面,並沒有學到他的大智慧。
  • 西亞帖木兒跟大明朱棣誰更強?朱老四:早年他的戰場天賦差遠了
    編者按:帖木兒東徵大明,是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冷兵器研究所曾經推出《帖木兒如果真的東徵大明,朱棣能打贏嗎?看地圖研究後勤就懂了》一文,從後勤角度來分析。但還有個問題大家也很感興趣,帖木兒和朱棣都是當世雄主,誰的軍事能力更強呢?
  • 曾讓文明世界感到恐怖的阿提拉、帖木兒、鐵木真,功績誰最大
    成吉思汗所處的時代是蒙古新崛起的時期,那時候蒙古人剛剛完成整合,面對強大的金國,成吉思汗依靠非凡的膽識謀略,取得了對金國的一系列勝利,他又遠徵西方花剌子模,滅掉西夏,為蒙古帝國的最終建立奠定了基礎。帖木兒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所處的時代是蒙古帝國分崩離析的時代,他率領他的軍隊橫掃了中東和南亞一部,先後擊敗東察合臺汗國、馬穆魯克王朝、金帳汗國、奧斯曼帝國等,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大約460萬平方公裡。
  • 都是當代雄主,西亞帖木兒跟大明朱棣誰更強?朱老四:早年他的戰場天賦差遠了
    ▲信長之野望中的少年德川家康帖木兒白手起家,締造了煊赫一時的西亞帖木兒大帝國,其生擒奧斯曼雄主巴耶塞特一世的安卡拉之戰更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也裡牙思火者少年善戰,頗有黃金家族早期群雄之風,但不長命帖木兒獲勝沒多久,就和老戰友忽辛反目成仇,結果第一次交戰竟然被忽辛打得大敗,後來通過籠絡人心才反敗為勝,把忽辛圍困,用舊情將其騙出城許諾優待,隨即把忽辛殺掉了
  • 帖木兒不能忍受有人同他平起平坐,蘇丹從不知道有什麼人比他更強
    帖木兒出生在一個很小的韃靼人部落,年紀輕輕就做了部落酋長,統治撒馬爾罕與印度斯坦[1]山地邊境之間的一片地區。他生來具有過人的勇氣、旺盛的精力、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出眾的軍事天賦。他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自己永遠衝鋒在前;他完成了一系列偉大的徵服,成為統治波斯、韃靼(包括土耳其斯坦)和印度三個帝國的君主。以伊斯蘭的名義,帖木兒滅亡了九個王朝。
  • 帖木兒帝國沒那麼強,大明無需擔心帖木兒的二十萬東徵大軍
    因為帖木兒橫掃小亞細亞、屠戮半個亞洲,所以就認為他能橫掃中國。但是,那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面對南宋這個殘廢朝廷,卻死纏爛打了半個世紀。這該怎麼解釋?因為朱棣殺侄自立,所以得位不正,於是帖木兒要藉口有藉口、要時機有時機,必能一戰滅大明。但是,帖木兒呢?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帖木兒對上朱棣,孰勝孰敗一目了然,永樂大帝永垂不朽
    他一生所成就的功業實在太偉大,殊不知在西方也有一個名聲僅次於朱棣的偉大統治者,此人便是帖木兒。在最後一次出徵明朝的時候,突然病逝。我們很期待東西方統治者雙雄對決的場面,很多人認為帖木兒一定會勝利。我恰恰則認為不然,要知道朱棣也是傑出偉大的軍事家。反過來看帖木兒遠道而來,明朝守株待兔。
  • 土耳其人為何有大國心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確給了他們輝煌過去
    其實這還要從土耳其的歷史說起,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非常強大。那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因此,土耳其人有一種大國心理和驕傲,也就並不為奇了。 然後又在物質上滿足武士階層的需求,奧斯曼按照軍功的大小,將侵略戰爭掠奪來的物資進行分配。最後又在領地不斷擴大之後,開始了一系列經濟文化制度建設。他廣泛招攬伊斯蘭教的各類學者,這其中有商人、神學家、法學家、財政學家等,奧斯曼利用這些人將帝國內的秩序打理得井井有條。 1300年,已經擁有廣袤版圖的奧斯曼自立為蘇丹,建立奧斯曼突厥公國,並且脫離了塞爾柱帝國的統治。
  • 帖木兒帝國往事
    這個帖建國,他迎娶西察合臺汗國王室黑的兒火者的女兒為妃,而黑的兒火者在當地人眼中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於是,帖木兒宣稱自己是蒙古帝國黃金家族後裔,由此獲得了政權的合法性。其實,他只是黃金家族後裔的女婿,這女婿竟然攀龍附鳳、比比劃劃後被包裝成了成吉思汗的後裔,而黃金家族的榮光一直燭照著帖木兒以及後人,憑著這個強大「信念」,打遍中亞西亞南亞無敵手,也算是奇聞一件。
  • 帖木兒vs朱棣,並世雙雄的對決本應鹿死誰手
    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帖木兒野心膨脹,調集傾國之兵數十萬遠徵明朝。此時謀朝篡位不久的朱棣,根基並不穩固,他是否能抵禦帖木兒的鐵蹄?兩大頂尖名帥的對決,為何沒能實現?帖木兒究竟應該如何評價?請看本文分解。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核心區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因此「向心力」也比較弱,因此,最終以「解體」告終也算是「意料之中」。而在我們看來落後腐朽「一直挨揍」的晚清,其中央集權化要比奧斯曼土耳其強得多。即便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也一直維繫著主要的土地基本盤。儘管清末失去的領土也不小,尤其是東北和蒙古失去的面積也不算小,但跟奧斯曼土耳其的解體完全是兩個概念。
  • 打了200年最後都亡了國: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什麼仇什麼怨?
    說到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真是一對冤家,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兩百年間,兩國之間爆發了10次戰爭,平均20年就打一次。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要死磕到底呢?誰又最終勝出呢?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搏
    1915年初,歐洲大地正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隆隆戰火包圍,以英國、法國及俄羅斯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及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早已在馬恩河戰役等重點會戰中打得不可開交,而歐洲主要戰場也在雙方巨大的人力和火力的堆砌中向塹壕戰的膠著局勢發展。
  • 帖木兒帝國的波斯人為何非常懼怕蒙古人?學者感慨道:都怪帖木兒
    帖木兒 由於帖木兒是一位突厥化蒙古人,因此在其帝國境內,突厥人和蒙古人享有諸多特權,尤其是帖木兒出身的巴魯剌思家族,在帝國猶如皇親國戚般的存在。根據史書的記載,以巴魯剌思家族為代表的蒙古和突厥部落,擁有不用納稅並且可以隨意圈地和遷徙的權力,人們稱呼這些人為「帖木兒的兄弟」,他們不用從事定居民從事的工作,但是每當帖木兒發動戰爭時,他們必須要加入帝國的軍隊,跟隨帖木兒四處出徵。 而帝國境內人口眾多的塔吉克人和波斯人,並不像「帖木兒的兄弟」一樣擁有諸多特權,他們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有文化者可以擔任帝國的大臣。
  • 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人和帖木兒領導的突厥人,誰厲害?
    突厥人自認打不過唐朝,於是把目標轉移向了南面的印度,在塞爾柱人徵服拜佔庭帝國,佔領小亞細亞期間,其他突厥人開始向南進攻印度。一個叫馬哈茂德(997——1030年)的突厥人,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為基地,每年都到印度去「打獵」,最終佔領了旁遮普,至此,旁遮普徹底變為穆斯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