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編者按】
中國女足,鏗鏘玫瑰,曾是中國體育驕傲的代名詞。
但是「玫瑰」的土壤,卻一度受限甚至貧瘠。為了女足的未來,為了更多女孩子接觸和愛上足球運動,無數基層體育工作者在行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支付寶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等機構發起「追風計劃」應運而生——幫助全國各貧困地區的鄉村校園發展足球,建立女足球隊,支持更多鄉村女孩通過足球,走出大山,獲得更多教育和發展機會。
為此,澎湃新聞深入一線,實地採訪和接觸了這些基層女足教練、體育老師的生活,他們是真正的女足「播種者」。
董軍。
54歲的董軍身上有不少「頭銜」——他是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城小學的副校長,主管體育德育,同時他還是語文和數學科目的老師。
但有一個「頭銜」,在他心裡有特別的分量,那就是校園足球教練。從2003年到現在,他的校園足球教練生涯已經有17年,無論男足女足,都是董軍辛苦一手組建。
之所以走上這條路,緣於少年時的一個種子——來到甘肅支援建設的城市青年,把足球帶到了這片原本沒有太多氛圍的土地,他也由此成為了當地的第一批足球愛好者。
如今走上帶領孩子們踢球的崗位,似乎是一種特別的機緣,「還有五年多退休,這五年我還想要幹出點成績來。」但他心裡依然有著擔憂——缺少青年體育教師,自己也還沒有找到退休後的接班人。
女足隊伍在訓練中。
半個世紀前播下的種子
董軍還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自己還是個小孩時,他發現那些來到甘肅的城市青年們有一個「奇怪」的愛好。
「閒暇時間那些青年就把籃球用腳來踢,我們還心想怎麼這些人這麼討厭,用腳去踢籃球,後來他們教給我這叫足球,於是就這樣慢慢對足球感興趣了。」
這些場景,就這樣在董軍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後來,足球的賽事轉播逐漸隨著電視機的普及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董軍也在這個過程中對足球越來越喜歡。
出於興趣,他在師範學校讀大學時候也選擇了學習體育專業,走上社會之後,由於實際環境的需要,他既當過體育課老師又教過多年的語文數學,而真正走上校園足球的崗位,還是在2003年。
當時為了參加縣裡的校園足球賽,他被指派成了組織和執教中學球隊的老師。如今17年過去了,如今當地縣裡三十歲上下的男女足球愛好者,其中就有很大部分當初都是他的「弟子」。
而現在,他仍然在為校園足球耕耘,目前他在所工作的學校就帶著一支四十多人的校園足球隊,再加上足球社團的學生的話則有多達百來人。
平時,他所帶領的校園足球隊訓練時間不少: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八點二十,下午四點到五點半,周末則是每天兩個小時。
再加上行政工作以及上課工作,他基本是全年無休,「從來沒有寒暑假,只有春節時候休息一下。」
參與足球活動人數多的時候,他一次最多就要帶百十個孩子,有男有女,「一個人帶不過來的,就讓高年級的老隊員每個人帶一個小組,技術訓練完了打比賽場地不夠用,就把塑膠跑道劃分區域,用來練習打小比賽。」
而遇上假期,留校的學生少的時候,他也一樣堅持帶隊,「遇上寒暑假很多孩子回鄉下家裡了,兩三個學生我也一樣帶。」
在董軍目前工作的學校,沒有專門的體育老師,基本都是由其它科目老師「兼任」,校園足球工作也幾乎就成了董軍「一肩挑」的任務。今年學校裡的足球班級聯賽,一共75場比賽,全部是他一個人執裁吹下來的。
「上午8點半到11點20,下午2點20到5點,一天八場比賽,從頭到尾我一個人堅持。沒有專門的體育老師,我就事前給所有班主任做培訓,教他們怎麼訓練比賽,整個比賽下來沒有一個孩子受傷。」
說到這裡,董軍的臉上滿是自豪。
董軍推動了當地女足的建設。
孩子有個體育特長,很重要
1996年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董軍進入了一所鄉村小學任教,上的是語文和數學課,但有一件跟「體育」有些許關係的事情,卻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學畢業語文有一個統考,語文有一道閱讀填空題目,卷子上畫了跳高的跨越式、俯臥式和背越式三種姿勢,讓你填這是什麼體育項目。回來以後,老師說知道那是跳高,但是三種姿勢叫什麼說不上,而孩子們很多填的都是『跳繩』。」
「很多學生12年下來,上了體育課,但是一個項目也沒學會,一個體育特長都沒有。」
「而人家大城市的孩子不是會這個就是會那個,比如城裡小孩練擊劍,而鄉下孩子基本就見都沒見過。」
在董軍看來,讓孩子們認真學習和參與一項體育運動,不光是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更是對孩子本身的磨練,「想通過這些傳遞給他們正能量,不光是文化課,更重要是養成教育,需要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鍛鍊的好習慣,要體驗成功也要學習失敗,否則稍有挫折就會出現問題。」
而在帶領孩子們踢球的過程中,他也一向是把品格教育放在首位。
至今他還記得自己帶過的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在訓練課上,那個孩子臨時請假要去和朋友聚會,「我知道他喜歡足球,但第一反應是不能慣著,就說你可以走,但是這個隊就不用來了,他背上書包沒說什麼就走了。」
後來孩子自己想回來踢球,甚至他父親都委託朋友前來求情,董軍都沒有同意,直到最後孩子親自過來道歉,他才讓這個孩子回隊,「從那以後那孩子沒遲到過一次。」
「對於文化課出問題的孩子,我都會讓他們文化課提升了再回來,不然先讓他們回去,所以孩子們都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學習不好的話,班主任不放,家長不支持,你踢不了足球。」
三年前,董軍從踢球的孩子裡面推薦了三人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入讀中學,今年畢業時,三人就在體育特長生考試中拿到了前三名。
而除了養成學習習慣之外,足球給孩子們帶去的還有意志力的培養,「比如下雨的時候我說,誰怕淋雨的不怪你,可以休息,結果沒有一個人退縮的。其他老師看到都感嘆,孩子訓練了不長時間就有這麼好的習慣,不容易。」
「這五年我還想要幹出點成績來」
在當地,董軍不僅是最早的一批球迷,也能算是最鐵桿的一批球迷。除了喜歡足球,他還願意親自出力組織比賽。
從2005年開始,他曾經和朋友一起籌措資金,舉辦面向社會的比賽,「一次比賽的經費有2000元,為了省經費,我們自己的裁判服都是自己掏錢買,吃飯也自己掏錢。」可惜這項比賽在舉辦了5屆之後,由於場地的變動停辦了。
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董軍就把對於足球的熱愛都放在了孩子們身上——每天帶著孩子踢球,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就是他最大的欣慰,「把我的力量給孩子們,足夠了,很滿足。」
但在看著孩子們快樂的臉龐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擔憂。
首先就是師資方面,在欠發達地區,很多學校都缺乏專職的體育老師,願意和有能力專門帶孩子踢球的老師就更少,「還有五年多退休了,但是沒接班人。」
與此同時,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也需要更多的比賽平臺,畢竟比賽才是激發孩子們動力的最好手段,「小學生的話,三四年有一次大比賽算好的了,學校之間的聯賽幾乎沒有,但是現在各方面也都在努力。」
今年,董軍所在的學校參與了旨在推動鄉村校園女足發展的「追風計劃」,未來在比賽數量上有望得到增加,董軍對於自己的校園足球生涯也還有更多的展望,「這五年我還想要幹出點成績來。」
「畢竟這就是幾十年來一直想做的事情,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比如我的大學同班同學有41個,如今不少做了幹部,現在在體育一線的三四個人,但是像我這樣幹的只有我一個了。」
除了繼續帶孩子們踢球之外,董軍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願,「我一直有一個目標,想把咱們縣的足球俱樂部成立起來,醞釀了五六年了,但是沒有企業贊助,只能說是心有餘力不足,看機會吧。」
但無論足球俱樂部能不能成立,至少他在過去十幾年裡所做的努力,已經讓足球的種子在這片土壤播撒得更廣,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未來收穫的希望。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