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請點上面「曉看」
分享,請點右上「┆」
阿里最應該被人記住的,不是作為拳擊運動員,而是社會運動的推動者。
作為拳擊運動員的阿里,原名卡修斯·克雷,生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他從12歲開始練習拳擊,1960年拿下奧運會金牌隨後轉為職業拳擊手,是歷史上首位3次奪得重量級拳王稱號的拳擊運動員,整個職業生涯中取得了56勝5負,37次擊倒對手的戰績。
相比之下,邁克·泰森的戰績為50勝6負,44次擊倒對手。他的老對手倫諾克斯·劉易斯的戰績是41勝2負1平,32次擊倒對手。裡迪克·鮑的戰績是42勝1負,33次擊倒對手。單純從數據來講的話,阿里的成就固然非凡,但和後面這幾位也差得不是太遠。而在後期的商業化氣味愈加濃厚的職業拳擊比賽中,想要複製阿里的戰績,也並非毫無可能,一切都憑賠率決定。
阿里真正的偉大,是在賽場之外。他以自己的努力,參與到了美國民權運動之中,並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推動了美國民權運動的進程。他的親身經歷說明,權利不是等來的,而是爭取來的。
阿里所處的年代,正是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60年代,也是美國深陷越戰的60年代。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理了一系列案件,確認和保護了美國黑人起碼的公民憲法權利。
但是在美國南方各州,依然維持著根深蒂固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不能與白人的小孩一起上學,黑人不能與白人一起坐公交車,黑人甚至不能與白人一起處於同個屋簷下,白人開設的咖啡館、飯店、酒吧一律不對黑人服務,僅有5%的黑人有選舉權。整個種族,連基本的公民權利都沒有。有的州,甚至出動國民警衛隊,驅趕進入學校的黑人孩子。
美國社會因為膚色被撕裂,追求平等、自由、和平,成為時代的強音,尤其是黑人,要求實現與白人在公民權利上的平等,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說,給60年代鋪上了底色,匯成蔚為壯觀的民權運動。阿里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三件事情,足以說明阿里在賽場之外的偉大。
第一件事事關平等。18歲的阿里,獲得1960年羅馬奧運會冠軍之後,志得意滿地回到路易斯維爾,請了幾個小哥們上飯店吃飯。白人老闆果斷的拒絕了他,幼稚的阿里掏出奧運會金牌給老闆看,瞧瞧,奧運會冠軍吶!老闆嗤之以鼻,我們只接待白人,黑人滾出去:「我不管你是什麼!我已經告訴你了,現在,我就再告訴你一遍:你記住,我們不招待黑鬼!」大受刺激的阿里衝出飯店,把金牌直接扔進了河裡。金牌並沒有改變他的膚色,同樣也沒有改變他的地位。他感受到了一個人的成功,並不能改變一個群體的命運。從此走上了追求民權的道路。
後來,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因在拳擊生涯中導致大腦受過2.9萬次重擊,而身患帕金森症候群的阿里,顫顫巍巍地點燃了奧運會火炬。在這次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向阿里頒發了一枚紀念金牌。36年後,奧運金牌終於再次回到阿里胸前。
第二件事事關和平。60年代,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兵力吃緊,需要補充兵員。1967年,政府頒布徵兵令,阿里應徵入伍。阿里果斷拒絕,並在報紙上發表聲明。在我看來,這一段聲明和馬丁·路德·金的演說一樣偉大:
為什麼他們要我穿上軍裝,跑到離家1萬英裡的地方朝越南那些褐色皮膚的人們扔下炸彈和子彈,同時所謂的黑人在路易斯維爾被像狗一樣對待著?我想要自由,你們不給;我想要公正,你們不給;我想要平等,你們也不給。你們卻讓我去別處替你們作戰!在美國,你們都沒有站出來保護我的權益和信仰,你們在自己的國家都做不到這些!
他兩次拒絕了徵兵令,這導致他違反了徵兵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美國政府以拒服兵役的罪名,逮捕了他。休斯頓聯邦法庭判處他五年徒刑,罰金1萬美元。後來,他雖然走出了監獄,卻被吊銷拳擊執照,受到禁賽處罰,同時被剝奪了WBA重量級拳王的稱號,一切回到起點。
然而他並不氣餒,依然在各個場合發表意見,抨擊政府,表達對於民權運動的支持。1970年,隨著國內的反戰呼聲越來越高,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恢復阿里的拳手資格,這位經過兩年多修整的前拳王,終於重出江湖。
第三件事事關自由。1964年2月25日,當時還叫卡修斯·克雷的阿里擊敗了利斯頓,成為新的世界重量級拳王。利斯頓絕非浪得虛名,從街頭鬥毆成長起來的他拳風兇悍,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取得了50勝4負,39場擊倒對手的佳績。其中兩次把前任拳王帕特森打得昏迷不醒,時間竟然分別只用了126秒和130秒。
1(964年2月25日,阿里與利斯頓在邁阿密海灘會議大廳比賽)
阿里獲得挑戰資格的時候,利斯頓已經成功衛冕9年,被稱為「魔王」。在比賽中,阿里攻勢凌厲,讓利斯頓難以招架。觀眾們在臺下瘋狂地喊著:「魔王,幹掉那個黑鬼!」這反而激勵了阿里,在第七回合,利斯頓承認失敗,阿里成為新的世界重量級拳王,而且是最年輕的挑戰者。這一紀錄直到22年後的1986年,才被泰森打破。
(披頭四樂隊也觀看了這場比賽,賽後他們和阿里合影,從左到又依次是保羅·麥卡特尼,約翰·列儂,林哥·史達和喬治·哈裡森)
沒想到,比賽獲勝的第二天,卡修斯·克雷宣布自己改信伊斯蘭教,並改名為穆罕默德·阿里,美國主流社會為之譁然。嚴格來講,當時的美國是一個宗教氛圍相當濃烈的社會。一個出生南方天主教浸會教家庭的黑人,通過努力被美國上層社會接納,卻突然放棄自己原有的家庭信仰,改信了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的宗教。阿里的行為,就像對著主流社會打臉一樣,令他們難堪不已,立刻被視為叛徒。
3個月後,當他再次迎接前重量級拳王帕特森的時候,此時的默罕默德·阿里一出場,便收到了全場的噓聲。絕大多數人在為帕特森加油。打到第12回合的時候,阿里取勝,全場觀眾無聲退場表示對阿里的不滿。1965年6月,世界拳擊協會弔銷了阿里的拳手執照,所有有關的比賽都被取消。
(1974年,阿里與福爾曼比賽現場,第七輪,阿里右拳重擊福爾曼頭部)
阿里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追求信仰自由的決心,也是對美國主流社會的最大嘲諷,並戳穿了他們的虛偽。
這只是阿里在人生道路上最為生動地三件事。日常生活中的阿里,更是處處體現了追求平等、自由、和平的信念。阿里之所以偉大,並非僅僅是因為曾經是個拳擊手,他還是社會運動家、慈善家,比那些受金錢和欲望控制的其他拳擊手,不知道高了多少。
拳王阿里,其實應該是鬥士阿里。他告訴我們,權利永遠等不來,只有不斷抗爭,才有希望贏得公平和尊重。
↓ 原創不易,看官隨意 ↓
↓ 覺得不錯,掃碼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