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職
寫不好作文:一是,不會表達,生搬硬套,文不對題;二是,用詞不準確,語言不精彩,內容空洞。要想寫出好作文,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標準。那麼什麼是好作文呢?好作文標準應該是:作文能夠展現個性的人生感悟,靈魂的社會思想,獨特的生命體驗,美好的生活情感。
但是,現在許多學生作文中,展現出來的是空洞無物,是無病呻吟,是生搬硬套,是思想淺薄,是情感貧瘠。哪裡還有「青春芳草地」、「思想的小屋」?那麼造成這樣的作文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學生「宅」的生活,封閉了自己與社會、自然的接觸,導致學生缺少生活意識。如今學生生活在資訊時代,信息是發達了,手裡只要有一個手機,視覺、聽覺一下子得到了滿足,眼中多的是刺激的遊戲、膚淺的視頻等,因此就可以足不出戶了。可以用「自娛時代」詞來形容這個時代學生的生活,完全沉浸在自己娛樂之中,不願多想,也不想不關乎自己的事。冬天的暖陽,他們感受不到,因為他們有空調;夕陽的無限美好,他們無心感受,因為他們有電視;野外的生機,他們不願感受,因為他們有遊戲。風雪雷電,社會風情,已經無法走進他們的視野,也因此有學生到了初中畢業竟然不知道「人跡板橋霜」是秋季所具有特徵,不知道自己父母是幹什麼工作的。再美的風景,再動人的生活,不去感受又怎能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不是生活窄了,也不是生活單調了,是心窄了,心單調了。其實單調的生活也有動人的一面,不去感受,生活只是生活,永遠不會成為閱歷。
其次,寫不好作文,是因為心浮躁,缺少「自我」意識。一個人的價值在於有思想,有獨特自我覺醒。然而當今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大,家長與老師或多或少把「功利」的心態影響給了學生。「最短的時間追求最大化效益」是許多學校治校名言。在學生當中,一樣如此。許多學生認為數學容易提分,語文學也是那樣,不學也是那樣。利益的追求導致心「靜」不下來,不願看長長的文章,不願思考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問題。一想一看就感覺浪費時間,還不如做幾道數學題來的實際。心中只有現實的苟且,怎麼會有詩和遠方,又怎會冷靜思考人存在的價值?心在利處,不在乎精神的存在。只要能迅速拿到高分,一切的都可以放下,顯然思考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靜下來思考「人」的精神意義,似乎就是浪費了時間。只有物質的自我,哪還有自我覺醒!沒有自我覺醒,又怎能去思考?又怎能走近柔軟的內心?沒有柔軟的內心,又怎能有細膩的情感?細膩的情感是寫好細節描寫的關鍵。一篇好的文章,就需要細節打動人,需要細節展示如真的畫面。
其三,寫不好作文,還和現在學生平時就沒有寫作意識有關。寫好作文,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教師在作文課上教出來的。寫好作文功夫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才能寫好作文。但是現在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一個場面,一棵花草,沒有想到也可以成為自己作文素材,沒有想到現場用些詞語敘述,描繪一下。就是沒有寫作意識,到了真正寫作文時,無從下手,也只好東拼西湊,胡亂應付,亂堆詞語,也只有靠天收了。
最後,學生寫不好作文,也和缺少積累有一定的關係。積累有兩個方面:積累情感、積累思想。有了情感,才能寫好一篇動人的記敘文;有了思想,才能寫好一篇有見解的議論文。無論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是中學生所必須掌握的一種表達樣式。如今農村學生多是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幾乎空白。父母多是用錢彌補這份缺失的愛,孩子習慣成自然。沒有最基礎血濃於水的情感,其他情感也變得很淡,對於情感積累就很少。如今各種書籍是繁多,但是農村學生能夠喜歡讀,深入讀進去的,也是很少。多數學生回到家,沒有了父母的監督,拿起手機就是網遊,就是刷抖音等等。讀不進書,就不會與大師對話,就不會產生思想的火花,就談不上思想積累。積累是輸入,沒有輸入,就不可能厚積薄發,輸入就很蒼白。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寫作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我,去欣賞鳥鳴花香,去觀看太陽東出西落。學會思考,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做一個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