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例話(17)哀思緬懷對聯:輓聯

2021-02-07 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這是本公眾號的第1114篇原創文章

本文約3000字,閱讀約需要6分鐘




對聯例話

(17)

哀思緬懷對聯:輓聯

朱英貴

(本文刊載於《晚霞》雜誌2018年第9期)

 

 

輓聯是為悼念死者而作的對聯,屬於哀思緬懷性質的對聯。它也屬於應酬聯語的一種,本例話此前所談到的春聯、賀聯、婚聯、壽聯,理論上也都可以歸入應酬聯,但那些都跟喜慶有關,故又可稱之為喜聯,應酬聯中唯有輓聯是為哀悼飾終所用的對聯,故又叫哀輓聯。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輓聯的緣起、輓聯的精髓和輓聯的寫法。

 

 

 

一、輓聯的緣起:哀輓聯語,千年傳承

輓聯的緣起一定是在對聯興起之後,因此它不會早於晚唐五代,具體在何時尚難確認。相傳北宋年間有兩位蘇姓文人留下的兩副輓聯,有可能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輓聯。

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蘇軾,據說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有一個名叫朝雲的才藝出眾的錢塘歌女,被蘇軾贖身為侍妾。有一回蘇軾在眾人陪同下散步,拍著肚皮問道:你們說,我這肚子裡裝的是什麼?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滿腹都是見識。蘇軾都不滿意,這時只見朝雲說道:學士,您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蘇軾笑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後來蘇軾被貶顛沛流離,惟有朝雲一直不離不棄,伴隨他天涯流落,無怨無悔。朝雲早逝,蘇軾建六如亭紀念她,在亭柱上寫的是:「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人稱這就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輓聯,然而據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鉅所撰《楹聯續話·輓詞》記載,這副輓聯是清人嚴問樵為「姬人沒於清江」而撰。看來此聯是否真為蘇軾所作,還有爭議。

關於另一位蘇姓文人的輓聯記載,見於南宋葉夢德所撰《石林燕語》一書,該書講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韓康公(韓絳)考舉人、考進士、考狀元,皆中第三名;後為相四遷,皆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去世時,北宋文人蘇頌(蘇子容)為他撰寫輓聯一副:「三登慶曆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以上說法見於《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六•輓聯》,若按此說法,因為韓絳卒於1088年,那麼蘇頌挽韓絳聯可以見證,輓聯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當然,此聯儘管作為輓聯的緣起資料意義重大,但若以此聯來論輓聯的精髓卻未得要領。

 

 

 

二、輓聯的精髓:哀思追悼,情真意切

輓聯的主旨在於哀思追悼,兼有追念逝者並對治喪主人慰問之意,因此貴在情真意切。先請看曾國藩挽乳母一聯:

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天理,亦當泣血三年。

上下聯開端各五字「一飯尚銘恩」與「千金難報德」,暗用韓信感恩漂母供飯的典故,在曾國藩看來,乳母對他的恩德,絕不是千金可以報答的,故上下聯收尾各六字「只少懷胎十月」與「亦當泣血三年」,寫得情深意切。再來看秋瑾挽母一聯:

樹欲寧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奉母百年豈足,哀哉數朝臥病,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二;

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他日流芳,應是慈容無再見,難尋瑤島三千。

上聯敘說自己面對母親62歲病逝的愧怍與哀痛,下聯表露今後不能再見母親慈容的思念與遺憾,同樣是寫的情深意切。又來看趙元任挽劉半農一聯:

十載奏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

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趙元任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作曲家,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此聯用自然流暢的敘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沉痛,《教我如何不想他》為劉先生作詞趙先生譜曲、一直傳唱至今的不衰名作,上聯的「無詞今後難成曲」與下聯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將雙方在學術業務上的友誼以及二人合作的音樂作品都包含在一聯之中,若沒有真情實感是難以寫得如此出神入化的。

 

 

 

三、輓聯的寫法:瞻前顧後,左顧右盼

輓聯涉及對逝者一生的評價,如何寫好輓聯,需要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所謂「瞻前」,就是要對逝者一生的優點、特點或突出貢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好作出概括性的表述;所謂「顧後」,則是要表達逝者一生對人生意義的啟迪,給人以感悟;所謂「左顧」,就是要對逝者家屬及其親朋好友的態度有所了解;所謂「右盼」,則是要了解社會道德對逝者為人的認可程度。萬不可自認為與逝者是熟人,不加思索就隨意落筆,那是很容易得罪逝者家屬和某些活人的。切記:輓聯是寫給活人看的,不是寫給逝者看的,雖然表面上是對逝者說話,實則是說給活人聽的。下面是撰寫輓聯的幾點具體注意事項:

其一,儘量頌揚

人死以後,別人追憶他的功勳德業、學問建樹、為人處世,是很自然的事。輓聯畢竟不等於逝者生平事略,更做不到蓋棺論定,要想來個三七開或者二八開,那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清楚的。因此,輓聯一般只論功德,迴避人生遺憾。例如:

旗揚滇省,軍震川疆,聽叱吒一聲,洗清帝制腥羶,風起雲飛酬壯志;

身寄外邦,心懷祖國,讀臨終遺電,試問同胞痛哭,淚枯血竭為何人。

這是挽蔡鍔聯(作者不詳),此聯以其一生和臨終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個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愛國者的崇高形象,至於他僅享年34歲就死於喉癌的遺憾以及他與京城名妓小鳳仙的情誼就略去不論了。再來看蔡元培挽徐志摩一聯:

談詩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以《再別康橋》著名的新月派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31年因飛機失事罹難,蔡元培的這副輓聯,上聯盡情地書寫詩人的行跡與成就,下聯則故作樂觀語,一掃哀痛的心境,只是表達對詩人的敬仰與頌揚。

其二,選用哀語

輓聯不同於其他應酬聯,即便頌揚也當用哀語,否則何「挽」之有?根據傳統習慣,常用的哀語有如下一些:

名詞類:淚、夢、魂、魄、烈士、千古、英靈、千秋、浩氣

動詞類:哀、悼、悲、傷、哭、啼、慟、驚、垂、忍、殞、落、折、斷、沉、遺、泣、萎、愁、凋、謝、慰、嘆、歸、震、憐、瘁、痛、唳、裹、留、終

形容詞類:寒、悽、慘、冷、殘、渺、空、寂寞

詞組類:猶在、永留、長留、宛在、瞑目、傷心、含笑、飲恨、月冷、招魂、安息、雨灑、泉湧、風慘、雲悽、山頹、曲終、斷腸、狂摧、地坼、天崩、壽終、正寢、駕鶴、仙遊

請看斯諾、姚克挽魯迅一聯,就用了「驚聞」、「痛憶」、「隕星」等哀語: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輓聯中的哀意比哀語更為重要。比如上面挽魯迅一聯中的「譯著尚未成書」、「先生已經作古」、「中國何人領吶喊」、「文壇從此感彷徨」這些語句都是極深沉的哀意,並在上下聯分別用魯迅的兩本代表作《吶喊》與《彷徨》收尾,其雙關用意與痛悼之情溢於言表。這就說明,輓聯並不是必須要用哀語,只是對於初學者,首先要學會使用哀語,以便寫出實在的輓聯。

其三,切合身份

輓聯必須切合死者的身份。挽男挽女有時需要用專用語,例如:蘭摧、玉折、落花、殘月、韻冷、香消等就是專門用於女性的哀語;不同職業的人最好也有各自的職業用語;特別是親族之中,對不同稱謂的人,就更需注意。比如,一位婦人去世,其父母是挽女,其夫是挽妻,其子女是挽母,其妹是挽姊,作聯人要符合各自的身份。試看如下兩聯,同是教育界,師生之間相挽,口氣迥然不同:

小草沐栽培,念教澤無涯,久嘆源流泗水遠;

高山殷嚮往,庸音容永隔,空懷道範嶽雲深。

上面一聯是學生挽老師,學生自比「小草」,將老師視若「高山」,哀嘆自己再不能承沐恩師的音容教澤,那已經是水遠雲深了。而下面一聯則為老師挽學生:

筆硯幾相同,若論青藍,我且視為畏友;

門牆今頓寂,遍羅桃李,疇有似此良才。

老師悲嘆自己雖然「遍羅桃李」,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逝者實在是我的「畏友」(知心朋友),如今門牆頓寂,感到十分寂寞與惆悵,何處再見「良才」!

 

     相關連結:

     對聯例話(14)社會禮俗對聯:賀聯

     對聯例話(15)婚嫁禮儀對聯:婚聯

     對聯例話(16)壽辰慶賀對聯:壽聯

可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淺談對聯
    對聯包括門對、春聯、喜聯、壽聯,以及書房廳堂用的警句和寄託哀思的輓聯等等。它利用漢語的特殊性能造句、修辭,語言精煉,寓意深刻,表達詩情畫意的境狀。聯語對偶工整,聲調平仄交替,耐人尋味。 我國對聯的歷史悠久,是古代的桃符演變來的。據清人梁章鉅在《楹聯叢話》中說:楹聯之興起於五代之桃符。
  • 不出名卻精彩的3副對聯,文採飛揚,敬請對聯高手賞閱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只不過,時間匆匆,一些好對聯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不被廣大讀者熟知。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精彩的3副對聯,文採飛揚,敬請對聯高手賞閱。第1副:底事幹卿,風吹皺一池春水;多情笑我,浪淘盡千古英雄。這個對聯是晚清才子樊增祥題寫某戲院的。
  • 180字的對聯就是「天下第一長聯」?清代有位妓女去世,250字輓聯
    雲南昆明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觀樓,大觀樓上有幅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的對聯,乃係清代著名學者孫髯所成。對於這幅對聯,時人常有評價,謂之「楹聯至百餘字,即多累贅,極難出色,其佳者,以滇人大觀樓為最,久已膾炙人口」。孫髯將五百裡滇池、東驤神駿之境,融入心頭,思緒萬千並追古憶今,給出「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的孤寂落寞景象,堪稱絕對。
  • 對聯知識匯總
    桃符→春聯→婚聯、壽聯、輓聯、趣聯、勉志聯、名勝古蹟聯、集聯、官署聯、祠堂聯、寺廟聯、會館聯、住宅聯、行業聯等等。三、對聯的種類(一)以功用劃分,可分為:春聯,節日聯,門聯,職業聯,婚聯,壽聯,輓聯,交際聯,名勝聯,堂聯,書畫聯,文藝聯,寺廟聯,慶賀聯,宣傳聯,題贈聯,雜感聯,學術聯,趣巧聯等。(二)以藝術形式劃分,可分為:迴文聯,疊字聯,頂針聯,嵌字聯,集句聯,拆字聯等。
  • 對聯常識:對聯平仄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 看了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再看袁世凱死後輓聯,評價天壤之別!
    在我國傳統文中,為去世之人題寫輓聯至清朝民國時期達到大盛。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給人題輓聯的癖好,甚至在別人還在世的時候就偷偷地撰寫好了輓聯。 輓聯通常是對逝者生前事跡的概括與評價,寄託了對逝者的追憶與哀思。在我國輓聯文化史上,孫中山先生大概創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
  • 不出名卻很有才的3副對聯:後人讀來有滋味,品味好對聯的美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只不過,時間匆匆,一些好對聯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不被廣大讀者熟知。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很有才的3副對聯:後人讀來有滋味,品味好對聯的美。
  • 美德堪稱典範,遺訓長昭泣人——「輓聯」中所蘊含的生死文化意涵
    在五花八門的對聯形式中,有一種叫做輓聯,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對象。輓聯,哀悼死者的對聯。是由一副詩句對聯寫在白布或者白紙上,通常是用寬一尺半,長為八尺多的白布做成 的。輓聯是古代「輓歌」的變體之作,是用來哀悼死者的「聯語」。
  • 史上最全的結婚對聯大全!收藏備用吧!
    點標題下藍字關注 一鍵關注聊聊對聯:對聯大全、諧音對聯、結婚對聯、有趣的對聯、春節對聯、風景名勝的對聯、對聯大全千古絕對
  • 墓碑上刻字有何含義,很多人都不知道,既是哀思,也是榮譽!
    墓碑作為殯葬用品,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通用,意義不僅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也代表深刻的哀思和悼念。墓碑的刻字是非常講究的,隨心所欲的亂刻,不僅容易鬧出笑話,也是對逝者的不尊重。刻字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刻字所代表的意義也有不同,既表達著哀思,展現著榮譽。
  • 對聯的力量
    對聯不僅是文人雅士們顯擺自己的一種方式,而且也是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古代,對對聯的要求很多,講究對稱和平仄,因此要想對出妙對絕非易事,往往體現出一個人的綜合文化修養。《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也是當之無愧,作者曹雪芹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作品中的對聯也是精妙無比,讓人拍案叫絕,現聊舉兩例與諸君共賞。
  • 絕妙賀壽對聯!上聯:「十一月十一日」,下聯更經典
    對聯
  • 毛澤東的36幅對聯,文採了得!寫盡偉人的情懷與智慧!
    1918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附小主事期間,曾親自書寫了這副對聯,讓學生刻在竹板上,懸掛於附小禮堂中。對聯不僅通俗易懂,明白如話,而且富有嶄新的時代內容和深刻的教育意義。1919年十月,毛澤東的母親文其美病逝,毛澤東因正忙於領導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而未能參加葬禮,爾後含淚寫下這兩副輓聯,一短一長,短聯借王安石的詩句,比喻母親的德澤;長聯敘述母親病危時呼兒的情景,極見真切,而自己又未能親自送終,空留遺憾之心,注入字裡行間。聯語寫出了作者對偉大母親的無比感激和無限哀思。
  • 明朝一幅對聯,上聯一字不差照抄下聯,卻流傳至今
    對聯在我國歷史文化中,已經有了很深厚的底蘊。公元934年到公元966年是五代時期,後蜀就是當時的一個國家。這是在唐朝和宋朝之間,五代十國國的期間內,誕生了一個小政權。而後蜀當時有一位執權者,名字叫做孟昶。這位君主就非常喜歡作對聯,並且至此之後中國人就養成了一個喜歡對對聯的習慣。而在五代十國之前,人們對對聯,只是小說中的橋段罷了。
  • 中國對聯的歷史,是中華詩歌發展的精華國粹
    1、對聯之原始與作用對聯是我國獨有的與特殊的文學形式及藝術形式。謂之「獨有」,即其他各國所無。謂之「特殊」,則對聯既須講求對仗,亦須注重平仄,且須用典。不僅對仗極工,且為一出一對,是真對聯之起源,早於孟昶六百餘年,約在公元300年左右的晉末。不過這純屬無心之作,乃「妙手偶得之」的現象。實際上,對聯真正定型及其普及,當斷自宋代。大約輓聯亦起於是時(這裡一筆帶過,不提)。
  • 過年什麼時候貼對聯?對聯上下聯怎麼區分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人們曾用「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來評價春聯。貼春聯,是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重要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 協智:對聯規則與平仄辨別
    對聯有以上多種分類,然而最常用到的,範圍最廣的(千家萬戶),則為春聯。咱們以上例春聯來解讀春聯制聯規則。規則1:上仄下平。上聯以仄聲字結尾,下聯以平聲字結尾。即所謂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你看,上聯尾字歲,便是一仄聲字,下聯尾字年,則為一平聲字。
  • 5副絕妙對聯,不出名卻精彩,令人刮目相看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百姓的喜愛。只不過,一些好對聯因為時間的原因而被埋沒,顯得沒有什麼名氣了。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5副絕妙對聯,不出名卻精彩,令人刮目相看。 第1副:紅樓映海三更月;石徑通江兩度潮。
  • 曹蓉︱對聯的世界:《中麓山人拙對》與《翰墨緣》
    還有若干因為親故離世,為治葬而作,如《為嶽父發喪作》《為王秀才乃尊發喪作》,本質與「輓聯」無異,儘管當時尚未形成固定的叫法。此外,仍有三分之二為「散對」(沿用書中的名目)。內容豐富,有些可以直接入詩,如「木落山應瘦,舟行岸自移」;有些只宜視作文學的遊戲,如「國虛黠虜來侵,清宵傳箭,攘外少良謀,夢中還說夢;路澀窮民作梗,白晝操戈,賑饑無奇策,愁上更添愁」。
  • 學科語文: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