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公眾號的第1114篇原創文章
本文約3000字,閱讀約需要6分鐘
對聯例話
(17)
哀思緬懷對聯:輓聯
朱英貴
(本文刊載於《晚霞》雜誌2018年第9期)
輓聯是為悼念死者而作的對聯,屬於哀思緬懷性質的對聯。它也屬於應酬聯語的一種,本例話此前所談到的春聯、賀聯、婚聯、壽聯,理論上也都可以歸入應酬聯,但那些都跟喜慶有關,故又可稱之為喜聯,應酬聯中唯有輓聯是為哀悼飾終所用的對聯,故又叫哀輓聯。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輓聯的緣起、輓聯的精髓和輓聯的寫法。
一、輓聯的緣起:哀輓聯語,千年傳承
輓聯的緣起一定是在對聯興起之後,因此它不會早於晚唐五代,具體在何時尚難確認。相傳北宋年間有兩位蘇姓文人留下的兩副輓聯,有可能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輓聯。
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蘇軾,據說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有一個名叫朝雲的才藝出眾的錢塘歌女,被蘇軾贖身為侍妾。有一回蘇軾在眾人陪同下散步,拍著肚皮問道:你們說,我這肚子裡裝的是什麼?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滿腹都是見識。蘇軾都不滿意,這時只見朝雲說道:學士,您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蘇軾笑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後來蘇軾被貶顛沛流離,惟有朝雲一直不離不棄,伴隨他天涯流落,無怨無悔。朝雲早逝,蘇軾建六如亭紀念她,在亭柱上寫的是:「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人稱這就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輓聯,然而據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鉅所撰《楹聯續話·輓詞》記載,這副輓聯是清人嚴問樵為「姬人沒於清江」而撰。看來此聯是否真為蘇軾所作,還有爭議。
關於另一位蘇姓文人的輓聯記載,見於南宋葉夢德所撰《石林燕語》一書,該書講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韓康公(韓絳)考舉人、考進士、考狀元,皆中第三名;後為相四遷,皆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去世時,北宋文人蘇頌(蘇子容)為他撰寫輓聯一副:「三登慶曆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以上說法見於《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六•輓聯》,若按此說法,因為韓絳卒於1088年,那麼蘇頌挽韓絳聯可以見證,輓聯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當然,此聯儘管作為輓聯的緣起資料意義重大,但若以此聯來論輓聯的精髓卻未得要領。
二、輓聯的精髓:哀思追悼,情真意切
輓聯的主旨在於哀思追悼,兼有追念逝者並對治喪主人慰問之意,因此貴在情真意切。先請看曾國藩挽乳母一聯:
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天理,亦當泣血三年。
上下聯開端各五字「一飯尚銘恩」與「千金難報德」,暗用韓信感恩漂母供飯的典故,在曾國藩看來,乳母對他的恩德,絕不是千金可以報答的,故上下聯收尾各六字「只少懷胎十月」與「亦當泣血三年」,寫得情深意切。再來看秋瑾挽母一聯:
樹欲寧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奉母百年豈足,哀哉數朝臥病,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二;
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他日流芳,應是慈容無再見,難尋瑤島三千。
上聯敘說自己面對母親62歲病逝的愧怍與哀痛,下聯表露今後不能再見母親慈容的思念與遺憾,同樣是寫的情深意切。又來看趙元任挽劉半農一聯:
十載奏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
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趙元任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作曲家,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此聯用自然流暢的敘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沉痛,《教我如何不想他》為劉先生作詞趙先生譜曲、一直傳唱至今的不衰名作,上聯的「無詞今後難成曲」與下聯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將雙方在學術業務上的友誼以及二人合作的音樂作品都包含在一聯之中,若沒有真情實感是難以寫得如此出神入化的。
三、輓聯的寫法:瞻前顧後,左顧右盼
輓聯涉及對逝者一生的評價,如何寫好輓聯,需要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所謂「瞻前」,就是要對逝者一生的優點、特點或突出貢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好作出概括性的表述;所謂「顧後」,則是要表達逝者一生對人生意義的啟迪,給人以感悟;所謂「左顧」,就是要對逝者家屬及其親朋好友的態度有所了解;所謂「右盼」,則是要了解社會道德對逝者為人的認可程度。萬不可自認為與逝者是熟人,不加思索就隨意落筆,那是很容易得罪逝者家屬和某些活人的。切記:輓聯是寫給活人看的,不是寫給逝者看的,雖然表面上是對逝者說話,實則是說給活人聽的。下面是撰寫輓聯的幾點具體注意事項:
其一,儘量頌揚
人死以後,別人追憶他的功勳德業、學問建樹、為人處世,是很自然的事。輓聯畢竟不等於逝者生平事略,更做不到蓋棺論定,要想來個三七開或者二八開,那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清楚的。因此,輓聯一般只論功德,迴避人生遺憾。例如:
旗揚滇省,軍震川疆,聽叱吒一聲,洗清帝制腥羶,風起雲飛酬壯志;
身寄外邦,心懷祖國,讀臨終遺電,試問同胞痛哭,淚枯血竭為何人。
這是挽蔡鍔聯(作者不詳),此聯以其一生和臨終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個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愛國者的崇高形象,至於他僅享年34歲就死於喉癌的遺憾以及他與京城名妓小鳳仙的情誼就略去不論了。再來看蔡元培挽徐志摩一聯:
談詩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以《再別康橋》著名的新月派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31年因飛機失事罹難,蔡元培的這副輓聯,上聯盡情地書寫詩人的行跡與成就,下聯則故作樂觀語,一掃哀痛的心境,只是表達對詩人的敬仰與頌揚。
其二,選用哀語
輓聯不同於其他應酬聯,即便頌揚也當用哀語,否則何「挽」之有?根據傳統習慣,常用的哀語有如下一些:
名詞類:淚、夢、魂、魄、烈士、千古、英靈、千秋、浩氣
動詞類:哀、悼、悲、傷、哭、啼、慟、驚、垂、忍、殞、落、折、斷、沉、遺、泣、萎、愁、凋、謝、慰、嘆、歸、震、憐、瘁、痛、唳、裹、留、終
形容詞類:寒、悽、慘、冷、殘、渺、空、寂寞
詞組類:猶在、永留、長留、宛在、瞑目、傷心、含笑、飲恨、月冷、招魂、安息、雨灑、泉湧、風慘、雲悽、山頹、曲終、斷腸、狂摧、地坼、天崩、壽終、正寢、駕鶴、仙遊
請看斯諾、姚克挽魯迅一聯,就用了「驚聞」、「痛憶」、「隕星」等哀語: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輓聯中的哀意比哀語更為重要。比如上面挽魯迅一聯中的「譯著尚未成書」、「先生已經作古」、「中國何人領吶喊」、「文壇從此感彷徨」這些語句都是極深沉的哀意,並在上下聯分別用魯迅的兩本代表作《吶喊》與《彷徨》收尾,其雙關用意與痛悼之情溢於言表。這就說明,輓聯並不是必須要用哀語,只是對於初學者,首先要學會使用哀語,以便寫出實在的輓聯。
其三,切合身份
輓聯必須切合死者的身份。挽男挽女有時需要用專用語,例如:蘭摧、玉折、落花、殘月、韻冷、香消等就是專門用於女性的哀語;不同職業的人最好也有各自的職業用語;特別是親族之中,對不同稱謂的人,就更需注意。比如,一位婦人去世,其父母是挽女,其夫是挽妻,其子女是挽母,其妹是挽姊,作聯人要符合各自的身份。試看如下兩聯,同是教育界,師生之間相挽,口氣迥然不同:
小草沐栽培,念教澤無涯,久嘆源流泗水遠;
高山殷嚮往,庸音容永隔,空懷道範嶽雲深。
上面一聯是學生挽老師,學生自比「小草」,將老師視若「高山」,哀嘆自己再不能承沐恩師的音容教澤,那已經是水遠雲深了。而下面一聯則為老師挽學生:
筆硯幾相同,若論青藍,我且視為畏友;
門牆今頓寂,遍羅桃李,疇有似此良才。
老師悲嘆自己雖然「遍羅桃李」,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逝者實在是我的「畏友」(知心朋友),如今門牆頓寂,感到十分寂寞與惆悵,何處再見「良才」!
相關連結:
對聯例話(14)社會禮俗對聯:賀聯
對聯例話(15)婚嫁禮儀對聯:婚聯
對聯例話(16)壽辰慶賀對聯:壽聯
可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