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晴:中古「家集諱其名」考

2021-02-13 徵文考獻

紀容舒引趙宧光之説,略謂因《玉臺新詠》系徐陵所重編,其《走筆戲書應令》一文自可徑直署名。但倘徐陵所編本《玉臺新詠》在子孫手中流傳,傳抄過録時就需要面對《應令》一文署名的家諱問題。然《玉臺新詠》性質是總集,古今作者眾多,徐陵之名與其他作者並處一集,按六朝家集習慣而署「徐君」,很容易使後人不知此為哪一徐氏,故而「變例書字」。這樣既能明確《應令》一文的著作權問題,又避諱徐陵之「陵」字。在有新材料推進這一問題的討論之前,用徐陵後人在家藏《玉臺新詠》寫本中沿承家集諱名習慣,從而在《玉臺新詠》的抄寫時「諱其名」而「題其字」之説來對此重公案進行解釋,是頗徵發覆之功的。

當然家集中書名作「君」或易名用字,只是家集諱名的具體表現,寫本時代家集諱名還可以表現為他種形式。例如錢儀吉論《廬江錢氏文匯》之得名,便徵引《四庫提要》所舉《文選》呂延濟注及元結《篋中集》之例,認為家集之源頭漢代的李尤《李氏家書》便已諱名而稱「李氏」,故而廬江錢家之家集目曰「錢氏文匯」:「謹書諱者,從李氏例也。」

錢儀吉所論家集集名問題給我們以啟發,既然如上所論,家集諱其名,那麼中古別集在藏於家中時,集名自然不可能是《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官+姓+名+集」的形式,然則中古寫本文集的真實集名狀況究竟如何呢?

與《李氏家書》命名形式類似的,最為知名者便是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此為白居易親自編纂,白居易不命名曰「白居易文集」,恰可證明唐代自編文集的通例便是不稱名,這一點由白居易和元稹的小集《白氏長慶集》《元氏長慶集》之命名以及白居易撰《東林寺<白氏文集>記》《聖善寺<白氏文集>記》《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等文題也能看得出來,「白氏文集」實為真正之題名,而非泛泛之稱。或曰,《隋志》以及兩《唐志》著録的別集何其多,主流命名體例皆為「姓+名+集」的形式,不正可看出稱名才是當時別集命名的通例嗎?實則不然。

由前所考,文集之編纂,不外乎自編、子孫編、友朋編、後世人編四種類型,寫本時代之自編或子孫編家集,因諱名緣故,自然不可能徑題名諱;而友朋所編,出於尊重,也不稱名,例如唐代盧藏用為友人陳子昂編集,據《文苑英華》所録之寫本文字,集序正題作《陳氏集序》,而從敦煌殘本以降陳子昂集卷尾皆附録一篇盧藏用所撰《陳氏別傳》,於此益可證盧藏用所編陳集當題作《陳氏集》或《陳氏文集》,凡題《陳子昂集》之名稱,似已昧於寫本文集命名之通例。不過,陸龜蒙有《讀陳拾遺集》之詩題,宋《直齋書録解題》《崇文總目》亦著録「《陳拾遺集》十卷」,可知晚唐以後,陳子昂之文集又題作《陳拾遺集》,這與中古諱名而題官的傳統也是相合的。揆諸情理,作者文集歷朝累積,同姓者倘皆以「某氏文集」題名,必然會出現淆亂不可究詰的情況,因此集名改題銜名、地望或疊加多項定語也是大勢所趨。從目前所能見到大量唐人撰寫的《集序》來看,文集製名包含作者官名實為更主流的傳統,後文另有相關例證。

出現逕自稱「姓+名+集」的情況,多見於後世人為前人所編文集,但很多編集者仍遵循稱「某氏」的文集命名義例。比如諸葛亮的文集,陳壽《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中著録了陳壽奉旨所編諸葛亮文集的篇目,而總題作《諸葛氏集目録》(見圖3):

相關焦點

  • 吉市行樂【把日本的中古市集開到北京三裡屯】
    在物質與文化發展豐富的北京,很多朋友都對中古不陌生,甚至中古的愛好圈也越來越大。中古在日本就是二手的意思,日本本無「舊」之說,對應於新日本用古來形容,因此就有中古之說。日本大街上隨處可見中古店,當前的日本中古行業從回收、鑑定、拍賣、售賣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業模式。
  • 蘇芃丨玄應《一切經音義》暗引《玉篇》考——以梁諱改字現象為綫索
    玄應《一切經音義》暗引《玉篇》考——以梁諱改字現象為綫索
  •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2020-01-16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本中古史巨擘黑田俊雄
    這對於理解日本中古史,理解日本宗教與社會將會有很大益處。而中國與日本在中古史方面或有相似之處,或能借鑑其理論方法來研究中國中古史。     1926年,黑田俊雄出生在日本富山縣東礪波郡莊下村大門,他的父母是淨土真宗派虔誠的信徒。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黑田逐漸對於宗教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1945年春季進入京都大學學習。
  • 〔加拿大〕陳三平:中古賤名的由來——從「醜奴」到十二生肖|文史知識
    仔細查閱中古人名資料,可以看到醜名的範疇很廣,遠遠超出了前舉醜奴、醜子、醜女等例。其他許多例子,與醜名的賤名解釋有尖銳的矛盾。例如從龍門石窟開鑿的時代起,北朝隋唐造像供養人中常見醜多一名,吐魯番文書中還有人名萬醜。這違背了賤名要避免神鬼注意的動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錄有大中八年(854)的《楊公甫墓誌》,提到楊氏孫輩兄弟三人分別名為寶、醜、多。
  • ​高樹偉、張鴻鳴丨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藏宋本《周易集解》新考
    其書名,歷代公私書目著錄不一,稱「易解」,或稱「易傳集解」,流傳過程中多稱「周易集解」(為便行文,下稱《周易集解》)。據其目驗,推測了原來的卷冊情況,確認柏林本為蜀刻大字本。[8]同年,高田時雄在會上宣讀論文時也引起李致忠注意。他在研讀神田、高田二文的基礎上,寫成《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略考》。此文的主要創獲,是藉助兩位日本學者提供的材料,討論《周易集解》在宋代的刊刻情況,討論南宋嘉定本的刊刻尤為細緻。尤其留意此書刊刻地點漕司的位置,推論申之若做過潼川路漕司官,則此書刊刻應在潼川府或遂寧府。
  • 楊 英 |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古禮學和禮制研究
    雖然從古代起就有被包涵在經學研究中的三禮經典和名物制度的訓詁學,但是,現代學術範式下的禮學與禮制研究是20世紀才開始有的。尤其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禮學與禮制研究成為一個新的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各段禮學和禮制研究都湧現出大量成果,中古禮學和禮制(尤其是後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井噴」來形容。下文將具體介紹學界對中古傳統禮學、廟堂禮典、鄉裡禮秩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 魯迅:《嵇康集》考
    〔2〕若其編次有法,贈答具存,可略見原來矩度者,惟魏嵇,阮,晉二陸,陶潛,宋鮑照,齊謝朓,梁江淹〔3〕而 已。嘗寫得明吳匏庵叢書堂本《嵇康集》,頗勝眾本,深懼湮昧,因稍加校讎,並考其歷來卷數名稱之異同及逸文然否,以備省覽雲。
  • 張小貴:中古祆教半人半鳥形象考源
    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上文從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對中古祆教藝術中所見的半人半鳥形象進行考源;同時,這批中國考古發現的新資料也無疑豐富了我們對古波斯宗教文化的認識。[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晉源區文物旅遊局: 《太原隋虞弘墓》,文物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0—131、第 135 頁圖版 182。
  • 東西南北中:近年中古史新書巡禮
    近年來,不獨中古史,各個斷代史、專門史的研究,皆呈現出新老交替、中外交鋒的繁榮狀態。雖然局部情況頗有差異,但整體而言比十幾年前的情況無疑是進步的。鑑於筆者已經對2015年中古史新書、2016年上半年中古史新書頗有選介,本文擬就前兩篇之外的中古史幾個專門領域各選幾種書發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順便按照區域介紹一下各地的中古史研究特色。
  • 胡寶國論學短札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上市
    正值同老新書《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上市,蒙其慨允,我們將他近來談論文章背景與治學心得的短札匯為一篇,以饗讀者。「凡欲證明某時代無某歷史觀念,貴能指出其時代中有與此歷史觀念相反之證據。若因某書或今存某時代之書無某史事之稱述,遂斷定某時代無此觀念,此種方法謂之『默證』。」這個評論很到位。我曾經說過,我在研究上特別注意「無」,比如《史記》記籍貫沒有郡,比如裴注以後再無此類注釋方法,又比如孫吳復客制只對過江的江北人士實行過一段,從未對江南人士實行。這樣的例子特別多。
  • 第十一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大學成功召開
    本次會議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重視,收到學術論文共計七十多篇,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臺灣臺中教育大學、日本熊本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
  • 中古中國祆教信仰與喪葬概觀
    因為某種機緣,對這批墓葬的研究集中在葬具上的喪葬圖像,其方法論則主要集焦於所謂「以圖證史」是否合宜。如所周知,「以圖證史」的前提應該是對圖像的準確認識,離開這一點,也就無史可證,談不上「以圖證史」48。所謂「以圖證史」的方法論並非有錯,問題的關鍵在於對圖像內容、性質的準確認識。因為這不僅關乎「圖」能證明哪方面的「史」,而且關係到在證史時應該把握怎樣的「度」。
  • 【百日學教史】 第56集 中古前期的教會與知識生活(二)
    中古時代的前期是一個學術低落的時期,只有歷史方面的作品是比較有成就的。尤其在基督教會的發展和日耳曼民族的遷移方面,這些歷史學家遺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資料,足以讓我們了解,基督的教會和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合作來發展一個新的文化。第一部分介紹中古前期著名的歷史著作。
  • 第六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暨全球史視野下的嶺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漢光武帝祥瑞紀錄小考發表人:安部聰一郎(日本國立金澤大學歷史言語文化系)評議人:羅亮(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從門生與吏部郎談南朝的士庶關係發表人:權家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評議人:陸帥(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讖言「代漢者,當塗高」再考發表人:(日)津田資久(國士館大學文學部
  • 精緻貌美的中古餐具,物以稀為貴,究竟應該在哪兒買?
    最近沉迷於中古餐具。中古餐具指的是大約1920-1980年之間各大瓷器廠出品、由藏家保存良好的餐具。它們多為民用品,與真正能進博物館的古董在各方面還有些差距。 中古餐具大多價值不菲,物以稀為貴,因其獨特的設計和歷史的沉澱受到許多愛好者的追捧。這些精緻的餐具穿越漫長歲月來和你相遇,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緣分。
  • 重溫英國文學史(五):中古英語文學(下)
    他在一生中的最後十二年費盡心力完成了他的經典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一萬七千多行的詩歌體短篇小說集,用優美精煉、活潑流暢的文筆寫出了一本中世紀的「故事會」。
  • 從朋友圈到淘寶直播,「中古」生意「最好的時代」?
    大部分人將其理解為二手。王雨欣在高中時就聽到過一種說法,一些二手衣服是從死人身上扒下來的。這種說法不可考,她也從未當真。關於二手衣服更專業的說法是:古著,這也是中古的一部分。自從對中古有些了解後,她開始發現它與快時尚的不同:快時尚是商品的複製粘貼,中古則強調獨一無二。漸漸地,王雨欣開始買中古衣服、包,這成了她的消費習慣。
  • 「中古第一望族」——山東臨沂琅琊王氏家風家訓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譽。
  • 第六屆中古史前沿論壇:如何用新材料推進中古史研究
    ,越南漢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丁克順概述了十世紀前越南漢文碑銘的發現和整理情況,中山大學王承文教授主要從唐以前嶺南開發、唐代「嶺南意象」、中古嶺南「溪洞社會」等方面論述了唐代嶺南區域史研究的問題。小組討論設了四個主題,分別是:中古政治史研究,邊疆族群與王朝中國,新材料與中古研究新趨勢,全球史視野下的嶺南區域研究。筆者全程旁聽了第三組的討論,下文主要介紹這組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