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缺失:歐洲反思與全球變局

2020-12-27 新華社客戶端

傅瑩: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2020年2月14至16日舉行。2月10日發布的題為「西方缺失」(Westlessness)的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主辦方著重從歐洲的視角討論「西方」作為一戰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中心,其影響力是否正在弱化?報告列舉了西方內部的矛盾及其與外部的衝突,感嘆世界變得越來越不西方了,而西方本身也變得不那麼西方了,從而提出「西方缺失」這個概念。

一、歐洲反思西方地位和作用,尋求超越困境、自我更新

慕安會誕生於半個多世紀前的冷戰中,初衷是協調西方立場。冷戰後視野擴大,開始關注更廣泛的國際安全熱點問題,參會者也從單純的跨大西洋國家成員擴大到中東和亞洲等地區。近年慕安會敏銳地觀察到國際政治多極化、世界威脅多元化的趨勢,開始思考西方應如何調整自身以應對新挑戰。

「西方缺失」這個表述反映了瀰漫在西方內部的一種焦慮情緒——擔心西方在急劇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導地位、關注歐美統一立場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蝕、擔心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被所謂「威權國家」勢力「修正」,等等。

過去三四百年間,西方幾乎全方位主導了工業化乃至後工業化時代的世界。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的西方一度衝高到國際權力的頂峰,並且強力推進了全球化進程。而後隨著新興力量的崛起和全球產業鏈重組,西方的綜合實力被稀釋。美歐在全球推進西方化過程中遭遇一連串挫折,自身問題也全面暴露,使得西方固有的價值理念的光環褪色。由此歐洲人認識到,西方已經難以在塑造21世紀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特徵上發揮絕對主導力。

經過四年的反思,歐洲戰略界的思維更加聚攏,對於「西方缺失」的判斷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的認識。

一是對中國崛起抱有既給予認可又充滿擔憂的矛盾心理。儘管歐美經濟總量相加仍佔到全世界的近一半,但中國已佔全球GDP約17%且保持上升勢頭,亞洲總體佔到三分之一強,世界經濟和國際權力的重心必然向亞太地區傾斜。越來越多的歐洲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崛起勢不可擋,是無法逆轉的持久現象,歐洲和西方須盡力適應,找到與政治制度迥異的中國和平共存的路徑。

二是對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日益不滿,認為美國右翼主導下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傾向背離了支撐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基本理念。川普政府不顧及歐洲利益、重大決策不與歐洲商量的做法,破壞了跨大西洋聯盟的基礎,雙方漸行漸遠,歐洲須「形成自己的戰略」,「走自己的路」。

歐洲對西方的反思是多維度的,一方面看到「體系性危機」正在發生,但也認為西方的「自覺」仍在,並非行將「終結」。他們對中國等新興力量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進而不斷壯大感到不適,但也對為保全體系而調整規則和協調共存持開放態度。所以,歐洲並非在為西方唱「輓歌」,而是希望從戰略、價值觀和務實層面進行再構建,對世界是否會陷入美國與中、俄激烈競爭進而分裂的狀態審時度勢,試圖尋找自己的新角色,謀求發揮更大作用。為此,他們強調「超越」,對內超越利益和價值差異,增強集體行動的能力,對外超越原有的路徑依賴,發展更為多元、平衡和務實的全球戰略。

二、美國強勢要求歐洲站隊,試圖推動形成與中國競爭的統一立場

美國對慕安會高度重視,當作宣傳政策和協調跨大西洋立場的重要平臺。本屆會議美國人的出席陣容相當搶眼,有包括眾議長佩洛西的20多名參眾議員,還有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前國務卿克裡等政要、高官和智庫學者出席,在會議的大小場合都有美國人的身影和聲音。而且美方顯然是協調了兩黨的立場,把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作為與會的主打「炮彈」,其中的核心訴求是阻止歐洲國家使用中國華為的5G技術。

蓬佩奧在慕安會上的演講不長,卻用三分之一時間批評中國,指責中國奉行「脅迫性的海洋政策」,污衊華為是「中國情報系統安放在西方內部的特洛伊木馬」,聲稱中國運用軍事和外交力量挑釁他國等等。蓬佩奧顯然對慕安會報告的主題不以為然,傲慢地宣稱「西方沒有沒落」,「西方價值觀將戰勝俄羅斯和中國對『帝國』的渴望」。他要求歐洲與美國共同應對「中共不斷增強的進攻性」。埃斯珀在講話中也指責中國通過華為實施「邪惡戰略」,對英國1月決定允許華為有限參與5G建設的決定,他表示如能「往後退兩步」為時未晚。

美國人如此聚焦中國,而且對華為這樣一個民營科技企業喋喋不休地進行話語攻擊,在會場得到的支持有限。不少人理智地觀察美國與中國的較量,希望更多了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從中尋找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基點。美國政客的簡單粗暴態度也引發一些與會代表的反感。

三、中國因素是本屆慕安會的主要焦點之一,疑惑、誤解和期待交織

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在主會場發表演講,對美方的宣傳和污衊做出了嚴肅的回擊,強調「如果把這些謊言的主角換成美國,那麼謊言就會變成事實,就是真相」。佩洛西在「西方民主狀態」分論壇上大談5G問題時,筆者得到一個提問機會提出質疑,問她為什麼華為能威脅到西方的民主制度?佩洛西回答提問時顯得有點吃力。從會場反應看,許多人讚賞筆者的提問。

今年慕安會明確涉及中國的分論壇多達11場,議題包括「西方如何面對中國挑戰」「跨大西洋關係與中國難題」「歐洲如何對付崛起的中國」「如果中俄結盟怎麼辦」「中國在全球軍控中的未來參與」等等,還有關於南海、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網絡政策的專題會,其他一些論壇雖然在題目設計上沒有提及中國,但也大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國際關係與人際關係有相似之處,需要以一些基本的信任作為基礎,來構建合作和協調關係。建立信任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當世界形勢如此快速變化之際,中國的國際角色和地位面臨眾多複雜的挑戰,中國應該有更多重量級的人物出現在慕安會這樣的國際論壇上,直接對涉及中國的重大問題做出有說服力的闡述,也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學者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直接走向國際,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外交輿論場的鬥爭中。

四、中國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舉國努力引發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罕見地高調出席本屆慕安會,重點宣介中國為抗擊新冠病毒疫情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沉重代價,呼籲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共同打好防疫戰。面對一些懷有偏見的媒體質疑世衛組織「屈從於中國壓力」等說法,譚德塞總幹事堅定地讚揚中國為世界爭取了時間,批評謠言和錯誤信息阻礙行動。世衛組織專家呼籲世界要為疫情可能的進一步蔓延做好準備,尤其要支持中國研發疫苗和藥物。世衛組織專家高度肯定中國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展現出的強有力的應對能力。他們認為,如果將中國的經驗歸納總結,形成模式和樣板,向其他國家提供參考和借鑑,將是寶貴的國際公共產品。

王毅等中國政府官員和學者在大會多個場合介紹了中國黨和政府全力組織抗擊疫情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抵禦病毒的鬥爭,講述了中國人民抗疫的艱辛付出。儘管外界對中國仍存在一些偏見,在慕安會上同情和支持中國的聲音逐漸增多。在最後一天的總結會上,慕安會主席伊辛格表示,中國真的已經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來應對巨大的醫學挑戰,理應得到支持與鼓勵、同情與合作,而不是被批評和指責。還有不少歐洲企業界人士希望中方對抗疫物資需求提出具體目錄,以便於有針對性的募集和援助。

會下有歐洲學者表示,各國與中國的往來由於疫情而減少,許多國家採取了中斷航班和交流的做法,導致中國陷入事實上的孤立,難免造成後續的負面經濟和政治後果,期待儘量減少、儘早結束這種非正常現象。有學者談到,新冠疫情在中美之間已演化成一場「脫鉤」的實際操演,如不儘快修復,有可能固化為系統性「脫鉤」。

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歐洲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不僅重要而且寶貴。這些國家大多不願看到中美惡性競爭導致國際體系的分化、瓦解,不希望中美科技脫鉤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他們希望中國能在維護全球共同利益上發揮更多作用,期待中國真誠維護多邊主義,而不要像美國那樣從一己之利出發,對多邊主義採取選擇性利用的做法。同時,他們力圖在全球格局變化中守護歐洲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在中美大競爭的背景下,歐洲無法置身事外,也不情願選邊站隊,而是更希望能加強歐洲自身的作用。歐洲所奉行的制衡戰略客觀上起到加強全球多邊主義的作用。

在「西方缺失」的不安背後,折射出西方內部立場的分歧與彼此間認同的危機,國際體系的重構已不可逆轉,中國應該增進與世界各方力量的溝通和了解,增強各方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共識和聚合力量,從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編輯:陳華盛)

相關焦點

  • 「西方缺失」的真正缺失
    新華社德國慕尼黑2月16日電題:「西方缺失」的真正缺失新華社記者任珂 張遠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議主題「西方缺失」成為焦點話題。按照主辦方的說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種被廣泛感受到的不安,這種不安源於「西方」持久目標的不確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場的缺失。然而,西方真正缺失的,其實並不完全是西方精英們所感嘆的那些「缺失」。
  • 田飛龍:歐洲已經直面「西方缺失」,美國還在幻想
    相比美國對全球霸權的依賴和留戀,剛剛經歷英國脫歐的歐洲更加從容和超脫,對世界體系的實力變遷與秩序更替有著更好的心理適應性。「西方缺失」是一個顯著的國際政治事實,對這一事實的不同理解和應對,構成了當代國際關係與國際法鬥爭的基本格局。 西方何以缺失?西方怎麼辦?這也許是會議主辦方最關心的問題。
  • 美歐分歧顯而易見 慕安會讀出「西方缺失」多重含義
    西方世界內部「互掐」  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的焦慮感從未像今天這樣高漲。在過往的慕安會上,雖然歐洲自主、全球治理與大國競爭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明確把「西方缺失」作為主題還是第一次。正如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所說,「西方缺失」是慕安會對當前西方陣營一針見血的判斷,道出了困擾美歐關係的癥結。
  • 「西方缺失」折射多邊主義大勢
    今年的慕安會主題是「西方缺失」,而與會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也似乎在證實這一趨勢。  缺失的是信賴和前景  「西方缺失」這個抓人眼球的主題直接闡述了西方國家的擔憂。慕安會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表示,如今西方陣營正在變得不那麼「西方」,世界也沒那麼「西方」了。
  • 所謂「西方缺失」凸顯美歐分歧
    其間,各國高級防務問題官員及專家就所謂「西方缺失」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作為國際戰略和安全領域的重要論壇之一,慕安會意在把脈西方世界所面臨的複雜挑戰,今年亦不例外。按照主辦方的說法,「西方缺失」是一種被廣泛感受到的不安,這種不安源於「西方」持久目標的不確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場的缺失。
  • 慕安會圍繞「西方缺失」的激烈辯論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以「西方缺失」(Westlessness)為主題,與會的各國政要圍繞「西方」是否已經「失勢」,「西方」在國際政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中美歐之間的複雜關係展開激烈辯論。
  • 疫情讓世界反思「西方中心主義」
    (圖片來源:新華社)【編者按】跌宕起伏的2020年即將結束,2021年世界能否從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的疊加衝擊中回到正軌?12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2021:重建世界的關鍵一年」的線上金臺沙龍,從經濟全球化、全球治理、中美關係、國際輿論格局等不同維度研討「重建」的可能性。2021年國際輿論中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的逆流會得到扭轉嗎?
  • 應對百年大變局從厚德載物開始
    百年變局的本質是人類對全球性困局的突圍這個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本質是人類社會對全球性發展困局的突圍。最近一百多年來,隨著西方文化佔據世界發展的主導地位和西方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類不僅掌握了通過破壞自然獲取物質資料的手段,而且也掌握了毀滅人類自身的武器。
  •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全球資本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結合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現狀,有必要進一步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性意義,並對其進行相關反思。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性意義  盧卡奇及由其開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可以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及其時代的理論回應。
  • 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下降,歐洲文明未來將走向何方?
    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現歐洲的話,可以看到,還有「歐盟」這一政治意義上的歐洲,以及「歐元區」這一經濟意義上的歐洲等。但這樣對歐洲的理解不免碎片化,也缺失了其內在的邏輯關係。麥克倫南的《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從文明的視角來理解,將歐洲視為一個有著共同理念和價值觀的文明共同體,形成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文明特性。
  • 歐洲13國宣布決定,全球晶片行業迎來變局
    所以歐洲一些國家就開始掀起了一場「自強」風暴,根據外媒報導,在幾天前,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13個歐洲國家共同宣布了一項決定,計劃聯手投資至關重要的晶片以及半導體技術研發。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治理及中國參與
    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秩序轉型日益迫切。源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西方國家對外擴張的序幕,爆發於18世紀和19世紀的兩次工業革命奠定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了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結構。兩次世界大戰並未打破「西強東弱」的國際格局,權力在西方國家內部實現了轉移和交接。
  • 三大強國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來?各國人民看清三個事實
    同樣作為歐洲強國,德國的日子也不好過12月6日大批民眾集中到德國柏林進行抗議,抗議人群打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口號」。目的主要是反對默克爾最近提出的提高政府軍費開支的計劃。西方公認的三大強國均在此時爆發國內矛盾與衝突,很難說是巧合,但這讓世界人民看清三個事實:1.西方「民主」「自由」的虛偽這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應對疫情的慘敗,讓人們看到了所謂自由和民主是多麼虛偽。
  • 重磅|習總書記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何深意?
    ——編者西方發展經驗在非西方世界出現「水土不服」,全球權力重心正在逐漸向亞洲轉移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一個重大論斷,即「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後,他又多次重申這個論斷。請您談談這個「大變局」變在哪裡?我們應該怎樣認識?
  • 法國與俄羅斯交往,美國不高興,歐洲變局能否在馬克龍手中實現?
    法國是歐洲老牌帝國,對於法國總統的來訪,俄羅斯很重視,當時有俄羅斯媒體甚至把馬克龍即將到訪俄羅斯,把他比作74年前的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194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從此開啟法蘇外交往來。當時正值冷戰前期,二戰尾聲,法國能頂著西方敵視蘇聯而訪問。足以看出他對蘇聯二戰中作用給予認可。
  • 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了,西方也越來越不西方了?
    曾幾何時,西方的經濟和文化統治著世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不買西方國家的帳。根據一段話,非洲國家的人更認漢字,但認為英語不夠先進。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以「缺乏西方」為題發表了《慕尼黑安全報告》。在這篇報導中,我們站在歐洲人的角度看了看當前的世界形勢,讓他們這樣感嘆: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西方越來越不西方。
  •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
    原題:跨學科研究,多角度探討,提供全新認識路徑——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美、歐洲等西方國家經過20多年高能耗、高汙染的工業化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諸多環境汙染問題集中爆發。
  • 反思西方疫情背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面對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西方各國的政府和群眾時常作出令人困惑不解的應對舉措。無論是前期由英國最先提出「群體免疫」的抗疫理念,還是後來部分國家不顧疫情急於復甦經濟,抑或是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再次談及群體免疫,這些做法都在社會各界引起激烈爭議和不滿。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丁純:歐洲內部暗流湧動,如何在變局中找準定位是道難題
    2020年對於歐洲來說,註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既有新冠疫情的陰影、對外關係的變局,又有新舊歐洲間的矛盾、圍繞「戰略自主」的爭議,歐洲一體化向何處再度成為熱點。回眸2020,歐洲一體化在困難中展現韌性,歐委會和德法力推的「戰略自主」建設成果初現端倪,但歐洲內部分歧矛盾仍存,短期仍無清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