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證監會官網顯示,第三次闖關IPO的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對深交所審核問詢函涉及內容進行了回復,並再度更新招股書。2019年11月,該公司首發申請被暫緩表決;2018年,百洋醫藥就曾謀求上交所上市,最終於當年年底終止上市計劃。
百洋醫藥集團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專注於健康產業投資和運營的企業集團,主要投資健康品牌、企業股權及健康產業相關物業。事實上,百洋醫藥並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醫藥生產企業,而是一家做醫藥代理的企業。
百洋醫藥主營業務是為醫藥產品生產企業提供營銷綜合服務,包括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最新的招股書顯示,百洋醫藥過去將零售業務作為發展重點,現欲將品牌運營業務作為未來戰略發展的重點。
增收不增利,現金流持續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百洋醫藥自2017年以來總體呈現增收不增利、現金流淨額持續下滑的局面,主營的品牌運營服務其收入佔比、毛利佔比、毛利率也都呈下降趨勢,同時公司約有6成毛利來自關聯方產品。
最新招股書顯示,2017-2020年上半年,百洋醫藥分別實現營收30.96億元、36.52億元、48.49億元和24.28億元,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2.22億元、2.58億元、2.1億元和1.12億元。
可以直觀地發現,2019年公司在營收增長的同時利潤下滑,2020年上半年,公司繼續「增收不增利」,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4.09%,但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3.45%。
核心業務收入佔比持續下滑
百洋醫藥的核心業務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業務收入佔比逐年下降。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公司品牌運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5.74億元、16.71億元、19.94億元和9.05億元,收入佔比分別為51.09%、45.94%、41.24%和37.36%。期間,品牌運營業務毛利額佔比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為85.64%、80.30%、77.01%和72.56%。
其中,供應商為美國安士的補鈣產品迪巧系列,在公司品牌運營業務收入中佔據半壁江山。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該產品在品牌運營業務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73.66%、75.15%、62.80%和48.84%。
其實,作為一家醫藥代理企業,百洋醫藥不僅面臨品牌運營服務的收入佔比、毛利率呈下降趨勢的問題,而且該公司6成的毛利均來自於迪巧系列產品的收入。伴隨著迪巧產品銷售額下降,公司淨利也隨之下降。
除了增收不增利的經營怪相外,百洋醫藥也面臨經營區域集中風險。長久以來,我國醫藥流通行業呈現較強的地域化特徵,多數企業業務集中在省級區域內。
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於山東省內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6,043.51萬元、 177,404.63萬元、225,280.10萬元和100,999.98萬元,佔報告期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88%、48.76%、46.60%和41.71%,其中批發配送業務來自於山東省的收入分別為120,363.84萬元、138,784.45萬元、180,777.75萬元及 83,297.75萬元,佔當期批發配送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54%、78.81%、 69.18%及60.26%。
零售業務來自山東省的收入分別為22,529.11萬元、20,145.16 萬元、19,624.31 萬元和 9,126.19 萬元,佔當期零售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8.43%、98.07%、86.28%和 67.90%,公司主營業務存在區域集中的風險。一旦山東地區的營收繼續下降,那對於百洋醫藥整體的營收都會造成影響。
此外,關聯方美國安士也不是省油的燈,曾被曝出虛假宣傳迪巧補鈣產品,而且還多次被FDA檢查出問題。
2014年6月3日,美國安士被檢出存在「生產區域的空氣供應缺乏合適的空氣過濾系統」、「藥品沒有在適當的溫溼度條件下貯存」等6項問題。
2015年3月31日,美國安士被FDA檢出存在「沒有完全遵守適用於質量控制部門的職責和程序」的問題。
2017年11月22日,美國安士再次被FDA檢出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原因為包括藥品儲存不當,卻被用於商業銷售;儘管在產品中觀察到紅色斑點,沒有合理原因便進行分銷;在多批非處方鈣產品D-Cal和D-Cal兒童中發現了黑色斑點,沒有查明原因便進行分銷等。
作為一款用於母嬰的產品卻被曝出眾多的質量黑幕,百洋醫藥與其美國安士籤訂的合作協議有效期至2068年,讓人不免為其產品質量安全擔憂。最重要的是這一現狀並沒有得到本質改善,看來,此次IPO的前途依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