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村名很多都是有歷史的,你知道你們村子的來歷嗎?

2020-12-22 盧龍軍節度使

農村的村名都是有來歷的,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歷史的。有的按照姓氏命名,有的根據地理位置命名,有的根據歷史遺蹟命名。

這些命名其實都是有歷史的。

村,現在的幾個莊的農村人聚集生活在一起的地方。分為一個個小的村,村的上一級是鎮或者鄉,下一級是莊。這些地方大多是以種地為生的,過著日出耕田,日暮歸家的生活。附近有很多農田,被農田包圍著,這些村子有的大有的小,不固定。比如我們的身份證上說的,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某某鄉,某某村,某某組。這個」某某村「就是你所在的村。村是一個主題小區。

莊,農村最小的單位,莊的上一級是村,下一級是每家每戶。在古代莊它有一定交通作用,我們現在很多莊,命名各不相同,有的按照姓氏來命名,有的按照附近的地勢命名,有的則是按照附近的名勝古蹟命名。現在村和莊基本可以看成一樣的。

樓,早在二十多年前,農村的「樓」並不多見,大多是瓦房。現在大多數家都是樓房了,樓是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樓在戰國時就出現了,當時的作用是觀敵瞭陣,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所居住的地方。

如果你的老家有叫「什麼樓」的地方,那這個地方以前可能有軍事所用的瞭望樓。樓的種類很多,比如炮樓,瞭望樓,煙樓等等。後來這些地方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就將這個地方取名「什麼什麼樓」了。我老家有一個「趙家樓」,據說是以前的一個姓趙的地主武裝建了一個三層小樓,是為了防禦土匪。

寨,指的是有柵欄圍起來的地方,人們在裡邊居住。在大西北現在還存有很多寨,比如李繼遷寨,就是當初党項人後人在那裡聚集起來的,他們用木頭或者石頭圍成一個村落,人們在裡邊生活,可以防止土匪以及其他武裝勢力的入侵。

我老家有一個叫「張清寨」的地方,那時清朝末年,捻軍橫行,張清寨當時還叫槐土鎮(是明末移民過來的),為躲避搶殺,村人不得不駐寨而居,而村人中的張姓武師,就成了大家的領頭人。

自從張清守寨後,流匪遊寇,攻掠此處,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張清組織寨內青壯人力,練武藝,築防備,有來犯之敵,先禮後兵,若確是困頓求助,不吝錢糧相幫,而若倚勢相攻,巧借地勢和砂石守備,終得秋毫無犯,張清寨一時聲名顯赫,蓋過了舊日槐土鎮的名頭,在亂世中,保證了一方安定。因此後世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張清寨」。

屯,指的是較小的村落,尤指由古代駐軍、墾荒、屯田而形成的村落。這些和土地耕種形式有關,,屯剛開始是比較小的,後來慢慢發展就越來越多人。

還是我老家有個地方叫「上屯」。明朝末年,唐河生靈塗炭,當時曾任薊遼總督的曹文衡(龍潭曹莊人)告老還鄉,他不得不挺身而出。

明末計六奇所寫的隨記「曹文衡守唐縣」提及,「唐縣據南陽府八十裡,縣雖幸全,而郡邑之各鄉鎮被禍最慘,凡數十百裡內婦女盡為之掠,男子頭面耳目口鼻以及手足無一人完全者」

而曹文衡曾是明朝時期唐河職銜最高的官員,其長子曹鳳禎就是在護衛唐河城裡,被李自成義軍破城俘虜而殺——當時李自成軍與明軍大將左良玉在唐縣對峙,如今的上屯就是左良玉曾經駐軍的舊居。

堡,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和寨不同,堡是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堡常見於地名。通「鋪」,今用於地名:十裡堡就是每隔十裡設置一堡。馬家堡,馬家堡原名馬家鋪,「鋪」通「堡」,本為驛站。馬家堡大約明末清初成村,是個大村莊。堡容易和城堡聯想,如果現在村莊的名字叫「什麼堡」的話,以前應該有一個小的軍事防守建築物。

營,軍隊的單位。古代打仗常常在不同的地方駐紮軍隊,有的則是一駐紮就是幾十年,因此就在這裡落地生根了,慢慢地營變成了村莊。

依然是我們的老家,有一個地方叫「閩營」,也有歷史故事。清康熙七年(1668年),總兵塗顯,奉聖旨維持社會治安,在此安營紮寨,共分前、後、中、左、右營(今東小莊為當時的左營),後來官兵再次屯墾定居,因塗總兵原籍福建,故得村名閩營。而閩營的前邊叫「前營」,現在這個村子就叫前營,中營就是現在的村子叫中營。而這幾個村子裡很多人都姓塗,他們就是塗總兵的後代。

另外還有「店」,古代店可能是個過路店,酒店之類的,後來人越來越多就演變成一個村子了。最出名的店應該就是「賒店」(今天南陽社旗縣)了。古稱興隆店,因漢光武帝劉秀賜名而稱「賒旗店」、「賒旗鎮」,民間俗稱「賒店」。

「集」就是以前是一個集市,後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一個大的村子。「溝」,就是村子附近有一條河溝,就叫什麼什麼溝。帶「橋」的可能附近有一座什麼橋,帶「崗」就是以前軍隊守衛的地方。

總之,村莊的名字是有跡可循的,其中有很多歷史知識。我說的只是九牛一毛,你可以問一下你們家鄉的老人,你們那裡的地名是從何而來。

相關焦點

  • 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玉田這些奇葩村名!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玉田的村名也彰顯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村名前冠以姓氏者特別多玉田縣有行政村700多個,以姓氏冠名的達460個,佔村莊總數的60%還要多。原因是這兩個村莊的創始人都是木匠,原來村名就叫高木匠莊、王木匠莊,後簡化成現在這個樣子。亮甲店鎮有村名為肉張屯,立莊人姓張,他的職業是殺豬賣肉,村名由他的職業而來;劉把式莊,立莊人姓劉,是個耍把式賣藝的,把他的姓氏和職業連在一起成了村莊的名稱;楊家板橋鎮有個王賀郎鋪,原名為王貨郎鋪,建莊人是位擔貨郎挑兒串村賣貨的,後來因為諧音才把貨郎演變成了「賀郎」。
  • 村村都有守村人嗎?為什麼很多村子都有?什麼原因
    了解三農大百科,來自我們身邊的農村事,大家好,我是鄉村小小欣!和你們一樣關注農村事件。從前在鄉下,幾乎每一個村子都有一兩個守村的人,他們雖然有點傻,但村裡的大大小小的事他們都知道,誰有什麼事要請他幫忙,他們都很樂意,只要送上一根煙,給口吃就行。因常年在村中,也不外出,故稱「守村人」。第一,為什麼要稱農村裡的傻子為守村人呢?
  • 【收藏】洪洞各村村名來歷大全,看看你們村村名怎麼來的
    改革開放以後,整個村民住宅都遷上平垣。  王村村: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有位將軍在此稱王,故名王村。  西池村:相傳村子的西南,有一天然水池,池內常有積水,故名西池。相傳,有一石羊,經常到池邊喝水,由於南營村死人後要從本村通過,一次偶然被石羊撞見,後來再也不去水池了。
  • 中國「最有挑戰」的村子,村名幾乎沒人讀對,第一眼就懵了
    中國的漢字文化有很久的歷史,有很多的不常用的字或者是筆畫比較多的字,大家可能大多都不認識,比如前一段時間流行的歌曲《生僻字》,估計就有不少的人不會讀,然而播放的卻十分有見識的給生僻字都標註了拼音,這讓很多人都感到很新鮮,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個村子,這個村子的名字能難倒一行的路人。
  • 馬上就要過年了,年的來歷你知道嗎,這個來歷很奇怪
    春節越來越近了,也就是說新年馬上就要到了,那麼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年的來歷?可能大人知道和「年獸」有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年的來歷吧。時間長了,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只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才竄到村子傷害百姓,嘗一次鮮,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後進村,在雞鳴之時返回山林。掌握了「年」的活動日子,百姓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艱難的度過,稱作「年關」。
  • 陽信村名故事:東馬西馬(老陽信治所 備馬嶺遺址 秦始皇天駒)
    在東馬村東北1公裡處,有一處備馬嶺遺址。呈臺形,殘高約3米許,遺址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米,面積約為10400平方米。地面西側暴露有布紋瓦殘片,同時還見有釉瓷碗殘片。見罷,嬴政不禁脫口而出:「此乃天駒也!」遂命人將其擒獲。說來也巧,白馬俯首帖耳,順從地讓他騎在背上,奮起前蹄,揚長而去。
  • 湛江有一種奇怪的村名,以「那」字開頭,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湛江至今有約4萬少數民族居住,仍然以壯族居多,人口較多的還有苗族、瑤族、蒙古族和布依族,這些少數民族絕大多數分布於廉江、徐聞、雷州、吳川、遂溪、坡頭等各縣(市、區)農村。又如雷州市附城鎮的龍頭村,本村的老輩子都自稱「那頭村」,不叫「龍頭村」,它有個來歷至今還有老人家在說,那就是「那頭村古名田心村」。因為這個村子的位置恰好是在東洋小平原水田的中心地帶,而且用漢語的「頭」字直譯壯語的「心」字,來源很古。
  • 2類農村不被考慮,有你的村子嗎?
    2類農村不被考慮,有你的村子嗎?前幾天開始提到了「合村並鎮」的話題,很多農民朋友非常期待這項政策的執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很多農村成為「空心村」,農村發展受到限制,很多土地資源被浪費,但城市由於土地資源緊張,人口密集,因此是合村並鎮的政策。
  • 唐山人:玉田都有哪些奇葩村名?有啥特點?
    原因是這兩個村莊的創始人都是木匠,原來村名就叫高木匠莊、王木匠莊,後簡化成現在這個樣子。亮甲店鎮有村名為肉張屯,立莊人姓張,他的職業是殺豬賣肉,村名由他的職業而來;劉把式莊,立莊人姓劉,是個耍把式賣藝的,把他的姓氏和職業連在一起成了村莊的名稱;楊家板橋鎮有個王賀郎鋪,原名為王貨郎鋪,建莊人是位擔貨郎挑兒串村賣貨的,後來因為諧音才把貨郎演變成了「賀郎」。
  •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
    我國一面積「很大」的村子,一直與世隔絕,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旅行不僅是為了看到錦繡山河,也是為了增加知識,感受祖國發展的動力,祖國的發展也像源泉一樣,川流不息,多次得到旅行中最真實的感覺,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 農村的殘酷,很多人都不知道……
    事後問村民因為什麼,基本上沒人知道,我看有人動嘴了,我就開罵,我看有人推推搡搡了,我就上去打了,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後來倆警察來村裡指認,判了好幾個。我老家是山東的農村,算是比較文明開放的沿海村子了,不靠種地,個體業發達,小工廠遍地。村裡50多歲的人大都是初中畢業,30多的皆有高中文憑,大部分戶收入至少在6-10萬左右/年,基本家家有小車。
  • 山河地理——灤河下遊有些村名與原籍村名藕斷絲連
    眾所周知,灤河下遊很多村莊是明朝時外來的移民村。原籍村是提供這些移民來源的村莊。解放前,每個村都有村廟,廟裡一般都有一口大鐘,上面鑄有村名的來歷,一般都追溯到明朝「充實京畿[jī]」的大移民時代。包括昌黎縣在內的灤河下遊地區的明朝移民村,會不會有村名和原籍村一樣呢?這種情況應當是有的。1遼代案例923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定俘戶錯置平州。這是灤河下遊的一次移民大輸入。
  • 為什麼農村每個村子都會有傻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導語:為什麼在農村,基本上每個村子都能看見有傻子呢?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那就是可以說是在每個村裡都是會有那麼一兩個公認的傻子,而且這個現象是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都是會發生的,在農村的這一地方,基本上都是會有一個傻子的存在,他們的行為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瘋癲,但是卻像是一個乞丐一樣,傻傻的,但是也並不會遭受到同村人的嫌棄,他們的舉止會比較異常,可以一眼就分辨出來,這個人基本上也是村子裡最知名的人物
  • 看看你村子的來歷吧!
    海興縣197個村子的來歷於莊:1404年,曲氏有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名曲家莊。清初,曲家衰敗,後將莊田賣給常莊子于姓。清朝乾隆37年(1772年)于氏由常莊子遷此居住,遂改名於家莊。至今沿用。因西邊有湯龍窪,王氏也沿用龍窪二字,故取名王龍窪。朱王莊:為宋、元時之古村,朱家居住此地,名朱家莊。燕王掃北,朱族失亡甚眾,基於滅絕,明朝永樂二年,王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繼承了朱家大片土地及房產,王氏感其恩賜,爾後並接葬墳墓,村名改為朱王莊。
  • 守村人的傳說真實嗎?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傻子,科學家給出靠譜解釋
    在很多關於農村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傻子之類的人物,似乎只要是個村子肯定會有傻子,在有些地方歷史上甚至流傳一句話叫做「無傻不成村」。歷史上還有一些關於村子裡傻子的說法,他們管傻子叫做守村人,傳說守村人今世受苦,但他修的是來世,來世他肯定過得很好,當然這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 劉新文|村名裡的仨兄弟
    終於有一天,我見到了這個人的父親,交談中就問他:「你怎麼給孩子起一個村莊的名字呢?」那人笑道:「我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張康,二兒子叫張莊,三兒子叫張路。」我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道:「連起來又成了路名了。」那人卻一本正經地說:「這樣不好嗎?讓我們的後代都走康莊大道,人人都有小康的富裕生活。」我聽了頓感無語。
  • 竟然是隋唐英雄讓這個村子變成了廟都
    那一日下鄉體檢,莊河村的老人說,隋唐英雄大多數都埋在他們村子,那時候到處都是廟啊!因此,莊河村以前的名字叫廟都,都市的都,就是很多的意思。他強調說,看我用筆認真的記錄,更加神採飛揚,神情似乎走入大唐。那時候,李世民還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蔚遲恭等等的,消夏避暑的時候都來我們村,風水寶地呀!他們大多死後都葬在了這裡了。
  • 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
    我們每年都過寒食節,但是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你知道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下面一起去了解看看吧!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著,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
  • 中國詞典上唯一一個無解的村名——奤夿屯
    20世紀20年代,村子有120多戶,近七百口人。60多個姓氏的族群在此地和睦相處,辛勤勞作,繁衍生息。也可以讓人感覺到村民構成很複雜。明初建立軍屯有一個習慣,在原有村子周邊無主荒地建村,而且這批新建的村取名有下列特點。第一、依據原有土著村落名稱取名。如沙屯村之東,就稱東沙屯。麥莊村邊就稱麥莊屯。暴峪泉(抱魚泉)鋪邊就稱抱魚泉屯。第二、一律稱某某屯,以區別昌平原地的莊。水屯:現在仍名水屯。昌平區城南街道辦事處轄村。就在我們學校的南邊,村子北邊稱新水豐。乃延屯:今稱乃幹屯。昌平區馬池口鎮轄村。
  • [蘭考歷史]爪營鄉各個村名來歷!據說爪營曾有4個寨門有16個大生鐵炮!
    小編微信:kuwan88爪營村:爪營村原是有4個小村組成的——即吳圪壋、柿園頂、黃菜園、香椿園。村內姓氏有程、符、祝,西有閻、趙、吳、郭。爪營一帶原為黃河灘地,土地沙荒多,種花生、打瓜頗多。過往行人可隨意吃瓜,只需留下瓜籽,不需付錢。又因當地武官朱良,在此安過兵營,故稱瓜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