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村名都是有來歷的,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歷史的。有的按照姓氏命名,有的根據地理位置命名,有的根據歷史遺蹟命名。
這些命名其實都是有歷史的。
村
村,現在的幾個莊的農村人聚集生活在一起的地方。分為一個個小的村,村的上一級是鎮或者鄉,下一級是莊。這些地方大多是以種地為生的,過著日出耕田,日暮歸家的生活。附近有很多農田,被農田包圍著,這些村子有的大有的小,不固定。比如我們的身份證上說的,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縣,某某鄉,某某村,某某組。這個」某某村「就是你所在的村。村是一個主題小區。
莊
莊,農村最小的單位,莊的上一級是村,下一級是每家每戶。在古代莊它有一定交通作用,我們現在很多莊,命名各不相同,有的按照姓氏來命名,有的按照附近的地勢命名,有的則是按照附近的名勝古蹟命名。現在村和莊基本可以看成一樣的。
樓
樓,早在二十多年前,農村的「樓」並不多見,大多是瓦房。現在大多數家都是樓房了,樓是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樓在戰國時就出現了,當時的作用是觀敵瞭陣,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所居住的地方。
如果你的老家有叫「什麼樓」的地方,那這個地方以前可能有軍事所用的瞭望樓。樓的種類很多,比如炮樓,瞭望樓,煙樓等等。後來這些地方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就將這個地方取名「什麼什麼樓」了。我老家有一個「趙家樓」,據說是以前的一個姓趙的地主武裝建了一個三層小樓,是為了防禦土匪。
寨
寨,指的是有柵欄圍起來的地方,人們在裡邊居住。在大西北現在還存有很多寨,比如李繼遷寨,就是當初党項人後人在那裡聚集起來的,他們用木頭或者石頭圍成一個村落,人們在裡邊生活,可以防止土匪以及其他武裝勢力的入侵。
我老家有一個叫「張清寨」的地方,那時清朝末年,捻軍橫行,張清寨當時還叫槐土鎮(是明末移民過來的),為躲避搶殺,村人不得不駐寨而居,而村人中的張姓武師,就成了大家的領頭人。
自從張清守寨後,流匪遊寇,攻掠此處,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張清組織寨內青壯人力,練武藝,築防備,有來犯之敵,先禮後兵,若確是困頓求助,不吝錢糧相幫,而若倚勢相攻,巧借地勢和砂石守備,終得秋毫無犯,張清寨一時聲名顯赫,蓋過了舊日槐土鎮的名頭,在亂世中,保證了一方安定。因此後世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張清寨」。
屯
屯,指的是較小的村落,尤指由古代駐軍、墾荒、屯田而形成的村落。這些和土地耕種形式有關,,屯剛開始是比較小的,後來慢慢發展就越來越多人。
還是我老家有個地方叫「上屯」。明朝末年,唐河生靈塗炭,當時曾任薊遼總督的曹文衡(龍潭曹莊人)告老還鄉,他不得不挺身而出。
明末計六奇所寫的隨記「曹文衡守唐縣」提及,「唐縣據南陽府八十裡,縣雖幸全,而郡邑之各鄉鎮被禍最慘,凡數十百裡內婦女盡為之掠,男子頭面耳目口鼻以及手足無一人完全者」
而曹文衡曾是明朝時期唐河職銜最高的官員,其長子曹鳳禎就是在護衛唐河城裡,被李自成義軍破城俘虜而殺——當時李自成軍與明軍大將左良玉在唐縣對峙,如今的上屯就是左良玉曾經駐軍的舊居。
堡
堡,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和寨不同,堡是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堡常見於地名。通「鋪」,今用於地名:十裡堡就是每隔十裡設置一堡。馬家堡,馬家堡原名馬家鋪,「鋪」通「堡」,本為驛站。馬家堡大約明末清初成村,是個大村莊。堡容易和城堡聯想,如果現在村莊的名字叫「什麼堡」的話,以前應該有一個小的軍事防守建築物。
營
營,軍隊的單位。古代打仗常常在不同的地方駐紮軍隊,有的則是一駐紮就是幾十年,因此就在這裡落地生根了,慢慢地營變成了村莊。
依然是我們的老家,有一個地方叫「閩營」,也有歷史故事。清康熙七年(1668年),總兵塗顯,奉聖旨維持社會治安,在此安營紮寨,共分前、後、中、左、右營(今東小莊為當時的左營),後來官兵再次屯墾定居,因塗總兵原籍福建,故得村名閩營。而閩營的前邊叫「前營」,現在這個村子就叫前營,中營就是現在的村子叫中營。而這幾個村子裡很多人都姓塗,他們就是塗總兵的後代。
另外還有「店」,古代店可能是個過路店,酒店之類的,後來人越來越多就演變成一個村子了。最出名的店應該就是「賒店」(今天南陽社旗縣)了。古稱興隆店,因漢光武帝劉秀賜名而稱「賒旗店」、「賒旗鎮」,民間俗稱「賒店」。
「集」就是以前是一個集市,後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一個大的村子。「溝」,就是村子附近有一條河溝,就叫什麼什麼溝。帶「橋」的可能附近有一座什麼橋,帶「崗」就是以前軍隊守衛的地方。
總之,村莊的名字是有跡可循的,其中有很多歷史知識。我說的只是九牛一毛,你可以問一下你們家鄉的老人,你們那裡的地名是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