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奤夿屯位於北京昌平區馬池口鎮,奤夿屯西鄰太行山脈,北靠燕山山脈,河流交匯,水源豐富,風景秀麗。
要道——奤夿屯是古代從塞外經八達嶺、居庸關進京的必經之地和交通要塞。奤夿屯這一距北京一天路程的商道驛站,穿村而過的古道上往來的駱駝隊、車馬商隊甚為壯觀。古道兩旁村民開設的商店、商鋪60多家,車水馬龍,村中店鋪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題名。
文化——奤夿屯村有多處名勝古蹟:關帝廟、娘娘廟、木玲庵、土地廟等。其中修繕九聖廟的功德碑現仍保存。奤夿屯留有明朝建十三陵時的窯址72座,近200年樹齡的古槐至今根繁葉茂。2012年春,村北又發掘出遼宋時期修建的石砌水渠遺址一座,並保存完好。
淵源——奤夿屯是蒙古語譯音,原意是河邊的意思。奤夿屯村源於元朝,元代昌平縣城在新店時,縣城東邊第一個村就是奤夿屯。元朝在北京建都時,在此屯兵屯糧。元末明初時,山東人和山西人陸續遷入此地,形成村落。20世紀20年代,村子有120多戶,近七百口人。60多個姓氏的族群在此地和睦相處,辛勤勞作,繁衍生息。也可以讓人感覺到村民構成很複雜。
2、與奤夿屯有關的事情——大明昌平縣二十六軍屯
據昌平西貫市村麻兆慶先生《昌平外志》記載:明初軍屯二十六個,分別是:水屯、乃延屯、北邵屯、阿蘇衛屯、沙澗屯、南莊屯、白虎澗屯、白浮屯、麥莊屯、白石屯、孟祖屯、崔村屯、南邵屯、新豐屯、皂角屯、抱榆泉屯、糜黍屯、紅橋屯、康安屯、福會屯、濟陽衛屯、東沙屯、西沙屯、奤夿屯。實際記載二十四個,有兩個名稱遺漏。
據《明實錄.洪武實錄》、《康熙昌平州志》、《日下舊聞考》等史籍記載: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軍徐達遷來沙漠遺民,屯田北平府管內地。其中昌平縣設立了二十六屯,這二十六屯多為蒙古族人以及蒙古族化的各民族的人,有百姓有士兵。
有名的二十四個屯中,有二十二個還可以通過考證分析,有相對應的村莊。明初建立軍屯有一個習慣,在原有村子周邊無主荒地建村,而且這批新建的村取名有下列特點。第一、依據原有土著村落名稱取名。如沙屯村之東,就稱東沙屯。麥莊村邊就稱麥莊屯。暴峪泉(抱魚泉)鋪邊就稱抱魚泉屯。第二、一律稱某某屯,以區別昌平原地的莊。
水屯:現在仍名水屯。昌平區城南街道辦事處轄村。就在我們學校的南邊,村子北邊稱新水豐。
乃延屯:今稱乃幹屯。昌平區馬池口鎮轄村。
北邵屯:後來也寫作「北哨」。今昌平區南邵鎮有多個村與「邵」、「哨」有關,南邵、北邵、大北邵、北邵窪、小北哨。歷史上南邵叫邵家莊。
阿蘇衛屯:亦曾寫做阿速衛屯。今屬於昌平區小湯山鎮轄村。俗稱「瓦子衛」。
沙澗屯:今分成兩個村,前沙澗、後沙澗。原屬昌平縣,今兩村屬於海澱區蘇家坨鄉管轄。
南莊屯:今屬於昌平區崔村鎮轄村。曾稱南莊。現改名為西莊。
白虎澗屯:今分為前白虎澗、後白虎澗。屬於昌平區陽坊鎮轄村。
白浮屯:今稱白浮。屬於昌平區馬池口鎮轄村。
麥莊屯:今稱麥莊。屬於昌平區興壽鎮轄村。
白石屯:今稱百善。屬於昌平區百善鎮轄村。
孟祖屯:今稱孟祖。屬於昌平區百善鎮轄村。
崔村屯:分成兩個村,今稱東崔村、西崔村,屬於昌平區崔村鎮轄村。最初在明朝稱崔村屯。清朝稱崔村十巷。民國初分別稱西五巷、東五巷、崔村後營。遼金時代有此村。
南邵屯:後來也寫作「南哨」。元朝在今南邵村有一個村子叫邵家莊。後來軍屯等陸續在其周圍建立了一些小村。今昌平區南邵鎮有多個村與「邵」、「哨」有關,南邵、北邵、大北邵、北邵窪、小北哨。
新豐屯:今昌平區崔村鎮有兩個村,稱「大辛峰、西辛峰(俗稱小辛峰)」村名用字發生用同音字書寫,省去屯字。
皂角屯:今稱皂甲屯。也曾稱「造甲屯」。原屬昌平縣,今屬於海澱區上莊鎮轄村。
抱榆泉屯:今稱暴峪泉,各種方志曾稱暴雨泉、暴魚泉、抱榆泉。由原來的暴峪泉村和抱榆泉鋪合併而成。今屬昌平區興壽鎮轄村。
糜黍屯:不知道具體位置及今天演變情況。從文字諧音分析,不知道是不是沙河鎮西現屬於海澱區的梅所屯。
紅橋屯:今稱橫橋。屬於昌平區馬池口鎮轄村。
康安屯:不知道具體位置及今天演變情況。
福會屯:今稱姜屯。屬於昌平區南邵鎮轄村。
濟陽衛屯:今稱景文屯。屬於昌平區南邵鎮轄村。發生讀音的兩字合音讀促音的重新標註。明代的部隊有四個系統的軍事組織,互不隸屬,分別是五軍都督府、錦衣衛、京衛、外衛。各部分均是機構軍事力量不同,規格也不一樣。明代的濟陽衛屬於京衛,是京衛中的一個衛。相當於衛戍區部隊,或者是御林軍,由皇帝派指揮使管理,不由五軍都督府管理。軍事機構稱指揮使司,軍事長官稱指揮使。後來,衛士兵增多,增加了家屬,居住地演變成村。
東沙屯:今仍稱東沙屯。屬於昌平區百善鎮轄村。
西沙屯:今仍稱西沙屯。屬於昌平區沙河鎮轄村。
奤夿屯:今仍稱奤夿屯。
3、與元朝有關的三個屯
昌平明初建立保留下名字的二十四屯中,有三個屯與元朝有淵源關係。奤夿屯、乃延屯、阿蘇衛屯。
那兩個不知道名字的軍屯村名,有可能在下述三個村屯中:香屯、秦家屯、辛立屯。
此外,昌平地名中還有與駐軍相關的地名、村名,如帶有營、衛、城、關、口一類;有成對出現的村名,如帶有南北、東西、大小、前後、上下一類;有來自數字、地形、地貌的村名,有變化中追求美好的村名,還有一連片的相關村名現象,如牛房(坊)大牛坊、馬房(坊)、陽(羊)坊等等。
古老的村名地名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從全國範圍看,具有深厚歷史價值的古村落有6000多個。可是,幾乎每一天至少被毀掉1.5個,很可怕,我們的傳統民俗文化已經行進入滅頂之災的經濟大潮中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地名、村名被無情的淹沒拋棄了,難道這些有價值的民俗文化都要在我們手中消失嗎?讓我們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吧!我們沒有理由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割裂、毀滅,那是割斷我們文化血脈的行為!所以我嘗試著做一些關於昌平地區的歷史與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