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間一趟,一定要好好感受這世間美好。這裡是小方談旅行,帶你探索山川湖海。
地名的建立,往往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和地理位置。我國大部分地名都是根據這兩個方面來取得,如北京、上海等。當然也有一些地名和人名有關,不過這些都不足以為奇。在浙江寧波,有一個村名尤為特殊的村莊,它的名字竟源於一場農事糾葛,因其打贏了官司,才取了這樣的一個名字。聽上去略顯草率,究竟事實如何,請聽我細細道來。
這個村名為張家瀛,位於浙江寧波鄞州區邱隘鎮東南側,曾用名四喜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有耕地面積1400畝,在冊農戶457戶,近年來,新農村改造,這裡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我們要關注的是這個村的名字——張家瀛。
這是一個打架而來的地名,因以張家「贏」了莊院土地糾紛訟事而得名,原先名為「張家贏」,後覺此名有些不妥,便更名為張家瀛。據村裡老人講述,明成化至隆慶年間,張大家族和姚大家族在此地域上購置大量地產,並僱傭了大批農民在此耕作。兩大氏族還在此建造了各自的莊院,張家莊院在小河東前(現為廠房),姚家莊院在合三江口(舊校址後)。兩大家族在此地擴建土地,屬於互不幹涉的關係。
然而競爭總是會引起紛爭,在擴建工程中,姚家莊院不小心擴佔了張家莊院的土地。一時間引起兩大家族之間的衝突和鬥毆,甚至造成人員傷亡。這件事情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無奈只能去法庭上解決。在經歷了漫長的審判周期,最終以張家贏得官司,姚家賠償損失結束。姚家莊院也被迫拆除,遷移至西南約1.6公裡處的姚村漕北岸。
此事發生以後,姚家發展也大不如從前,逐漸退出這片地域。張家因打贏官司還獲得了賠償,下屬們紛紛拍手稱讚,大聲呼喊「張家贏了,張家贏了」。故這個地方就以「張家贏」為村名。嘉慶年間,張家人將全部的地產賣掉,離開了此村,村中僱工們也因謀生而去了別的地方。此時,這裡已經漸漸成為一座無人的村落。
然而,一代人走了,會迎來新的一代人。明清時期,這裡相繼遷入徐、金、羅、袁四姓人家,他們在此男耕女織,繁衍後代。一開始大家都沿用「張家贏」這個村名。直到有一天,村中有一文人提出,以這個事件作為村名有些不妥,但由於長期慣稱難以更改,所以只在村名上做些許變動。經大家商議,因村內多為水系池沼地,故決定在「贏」字右側加上「氵」旁,並改「贏」字為瀛州的「瀛」字,正式將「張家贏」更名為「張家瀛」。
民國時期,又有人提出,「瀛」字頭上的「亡與口」不吉利,故由四大姓後輩再改村名為「四喜村」,以示所居四大姓氏喜事迭連。不過雖然新村名足夠喜慶,但久在此地生活的村民們,還是更習慣用原來的名字。為了這份情懷和村民們的執著,20世紀50年代,此村復名為張家瀛,並沿用至今。
那麼,你是否知道張家瀛這個小村?你是否聽過這個故事?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地名?你覺得「張家瀛」和「四喜村」哪個更好?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記得給小方點個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