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於洪海 見習記者 曾福泉 夏丹
縣委報導組 範正民
一張7月下旬天氣預報表,一份糧食生產功能區申請補貼的文件——廖必長的辦公桌上,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工作節奏。
病重的廖必長,卻只能靜靜地躺在慶元縣人民醫院的病床上,吃力地閱讀天氣預報,記掛著水稻田裡的病蟲害。而最近落實的功能區補貼,讓他露出久違的笑容。
30年來,從普通農技員到糧油生產首席專家,廖必長踏遍了慶元345個行政村,為萬千農民指導農事,累計增收1.23億元。
「我沒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家鄉的父老鄉親認得我,田裡的稻穀認得我,足夠了!」病床上,說到動情處,廖必長輕拭著眼角的淚水。
田頭的「田師傅」
「每一個村、每一塊田,什麼地貌、什麼土質,適合種什麼莊稼,我都一清二楚。」廖必長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但說到土地和糧食,充滿了自信。
這是30年風吹日曬的洗禮。為了提高慶元的糧油產量,廖必長堅持把課題做在田間地頭,被農民們親切地稱為「田師傅」。
「近10年中,廖必長引進了鮮食大豆、鮮食春玉米等高效經濟作物,引進了單季稻五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60歲的淤上鄉老農技員季日鶴對廖必長引進的技術和產品如數家珍。
為了做好這些項目研究工作,廖必長對實驗的要求近乎苛刻。季日鶴回憶,廖必長到鄉裡,經常是一杯茶沒喝完,褲腿一挽,穿著拖鞋就下田。「為了查病蟲害,為了精確施肥,水稻的葉子要一片一片數清楚,那是要彎著腰、臉貼到泥土裡的呀。」季日鶴說。
不僅在淤上鄉,在黃田鎮、竹口鎮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廖必長俯身田間做實驗的身影,定格在無數農民兄弟的記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廖必長等農技員已累計推廣應用水稻旱育稀植技術45萬畝,超級稻集成技術30萬畝,再生稻高產技術9.5萬畝。在廖必長的熱心幫助下,慶元42位農技員中有40位取得了助理農藝師以上職稱。
鄉間的「田保姆」
「遇到需要指導的事,無論什麼時候,儘管打電話來找我。」這是廖必長對農民常說的話。在竹口鎮、淤上鄉、舉水鄉等地的農戶家中採訪,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說一句話:「田間地頭的事,遇到困難了,只要找老廖,保準能解決。」
在海拔1000餘米的班岱後村,老村主任吳金寶介紹,村裡原來主要種冷水稻和香菇,規模小,收入微薄。2002年前後許多村民打電話,希望廖必長來幫忙。經過實地查看,他想出了種植反季節蔬菜的點子,但村民並不積極。廖必長就挨家挨戶地勸說村民,128戶人家,前後花了兩三個月。當時和廖必長一起下鄉的副鄉長吳明回憶說:「等到天黑,農民幹完活兒回家了,老廖和我就上門去,直談到半夜。有的人家去了20多趟,才勸動他們先試種一畝。」
同意試種了,廖必長又自己掏錢為農民租田,擔保和墊付了大批種子和化肥,總價12萬餘元,抵得上他6年的工資。出現了蟲害,村民打來電話,他僱計程車趕到村裡,冒雨下田檢查,當天就控制住疫情。
(下轉第二版)
(緊接第一版)莊稼收穫了,他又四處聯繫客商前來收購。從種到銷,廖必長無微不至,成了名副其實的「田保姆」。
今年,成為種菜大戶的吳金寶、吳林星等13戶農民,在班岱後建起了小別墅。在廖必長的推動下,松源街道五都村成了鮮食毛豆專業村,淤上鄉石壩村成了檳榔芋專業村……
風風雨雨一起走過,鄉親們和廖必長感情至深。種菜大戶吳金寶準備採摘新鮮的四季豆,步行兩個小時山路到醫院送給廖必長。「我知道他胃口不好,但一定要他嘗一下。」淳樸的父老鄉親,心裡一直惦念著他。
唯盼糧食再多點
2010年以來,廖必長的健康每況愈下,胃病日益嚴重。在親人朋友的一再勸說下,老廖接受了胃切除手術,並持續化療。他不情願地躺在了病床上,仍然左手掛點滴,右手操作筆記本電腦,查看農民信箱,為解決群眾的難題出謀劃策。在住院期間,廖必長還堅持撰寫了《關於上報慶元縣2010年中央糧棉油高產創建項目》等報告。
2010年7月手術化療結束後剛出院,廖必長馬上投入到《慶元縣糧食生產功能十年規劃》編寫工作中。兩個月,完成了3萬多字的編寫任務。
今年5月下旬,廖必長病情復發,在單位領導和家人的催促下,他到麗水接受檢查。期間,他強忍著病痛,到吳松平的毛芋套種毛豆基地裡,查看生長情況,並拍了對比照片。6月11日,通過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落實了淤上鄉糧食功能區內一段300多米長的道路硬化資金8萬元……
「這次住院期間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想儘快出院,因為今年糧食生產上的事特別多,一下子還沒人能接得上手。」兒子廖偉平動情地說。
「老廖,你究竟圖什麼?」朋友們不解地問。「我不想清閒,能多幹一點是一點,只是希望國家的糧食能再多點!」
老廖的純粹,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