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田師傅」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記者 於洪海 見習記者 曾福泉 夏丹

縣委報導組 範正民

一張7月下旬天氣預報表,一份糧食生產功能區申請補貼的文件——廖必長的辦公桌上,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工作節奏。

病重的廖必長,卻只能靜靜地躺在慶元縣人民醫院的病床上,吃力地閱讀天氣預報,記掛著水稻田裡的病蟲害。而最近落實的功能區補貼,讓他露出久違的笑容。

30年來,從普通農技員到糧油生產首席專家,廖必長踏遍了慶元345個行政村,為萬千農民指導農事,累計增收1.23億元。

「我沒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家鄉的父老鄉親認得我,田裡的稻穀認得我,足夠了!」病床上,說到動情處,廖必長輕拭著眼角的淚水。

田頭的「田師傅」

「每一個村、每一塊田,什麼地貌、什麼土質,適合種什麼莊稼,我都一清二楚。」廖必長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但說到土地和糧食,充滿了自信。

這是30年風吹日曬的洗禮。為了提高慶元的糧油產量,廖必長堅持把課題做在田間地頭,被農民們親切地稱為「田師傅」。

「近10年中,廖必長引進了鮮食大豆、鮮食春玉米等高效經濟作物,引進了單季稻五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60歲的淤上鄉老農技員季日鶴對廖必長引進的技術和產品如數家珍。

為了做好這些項目研究工作,廖必長對實驗的要求近乎苛刻。季日鶴回憶,廖必長到鄉裡,經常是一杯茶沒喝完,褲腿一挽,穿著拖鞋就下田。「為了查病蟲害,為了精確施肥,水稻的葉子要一片一片數清楚,那是要彎著腰、臉貼到泥土裡的呀。」季日鶴說。

不僅在淤上鄉,在黃田鎮、竹口鎮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廖必長俯身田間做實驗的身影,定格在無數農民兄弟的記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廖必長等農技員已累計推廣應用水稻旱育稀植技術45萬畝,超級稻集成技術30萬畝,再生稻高產技術9.5萬畝。在廖必長的熱心幫助下,慶元42位農技員中有40位取得了助理農藝師以上職稱。

鄉間的「田保姆」

「遇到需要指導的事,無論什麼時候,儘管打電話來找我。」這是廖必長對農民常說的話。在竹口鎮、淤上鄉、舉水鄉等地的農戶家中採訪,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說一句話:「田間地頭的事,遇到困難了,只要找老廖,保準能解決。」

在海拔1000餘米的班岱後村,老村主任吳金寶介紹,村裡原來主要種冷水稻和香菇,規模小,收入微薄。2002年前後許多村民打電話,希望廖必長來幫忙。經過實地查看,他想出了種植反季節蔬菜的點子,但村民並不積極。廖必長就挨家挨戶地勸說村民,128戶人家,前後花了兩三個月。當時和廖必長一起下鄉的副鄉長吳明回憶說:「等到天黑,農民幹完活兒回家了,老廖和我就上門去,直談到半夜。有的人家去了20多趟,才勸動他們先試種一畝。」

同意試種了,廖必長又自己掏錢為農民租田,擔保和墊付了大批種子和化肥,總價12萬餘元,抵得上他6年的工資。出現了蟲害,村民打來電話,他僱計程車趕到村裡,冒雨下田檢查,當天就控制住疫情。

(下轉第二版)

(緊接第一版)莊稼收穫了,他又四處聯繫客商前來收購。從種到銷,廖必長無微不至,成了名副其實的「田保姆」。

今年,成為種菜大戶的吳金寶、吳林星等13戶農民,在班岱後建起了小別墅。在廖必長的推動下,松源街道五都村成了鮮食毛豆專業村,淤上鄉石壩村成了檳榔芋專業村……

風風雨雨一起走過,鄉親們和廖必長感情至深。種菜大戶吳金寶準備採摘新鮮的四季豆,步行兩個小時山路到醫院送給廖必長。「我知道他胃口不好,但一定要他嘗一下。」淳樸的父老鄉親,心裡一直惦念著他。

唯盼糧食再多點

2010年以來,廖必長的健康每況愈下,胃病日益嚴重。在親人朋友的一再勸說下,老廖接受了胃切除手術,並持續化療。他不情願地躺在了病床上,仍然左手掛點滴,右手操作筆記本電腦,查看農民信箱,為解決群眾的難題出謀劃策。在住院期間,廖必長還堅持撰寫了《關於上報慶元縣2010年中央糧棉油高產創建項目》等報告。

2010年7月手術化療結束後剛出院,廖必長馬上投入到《慶元縣糧食生產功能十年規劃》編寫工作中。兩個月,完成了3萬多字的編寫任務。

今年5月下旬,廖必長病情復發,在單位領導和家人的催促下,他到麗水接受檢查。期間,他強忍著病痛,到吳松平的毛芋套種毛豆基地裡,查看生長情況,並拍了對比照片。6月11日,通過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落實了淤上鄉糧食功能區內一段300多米長的道路硬化資金8萬元……

「這次住院期間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想儘快出院,因為今年糧食生產上的事特別多,一下子還沒人能接得上手。」兒子廖偉平動情地說。

「老廖,你究竟圖什麼?」朋友們不解地問。「我不想清閒,能多幹一點是一點,只是希望國家的糧食能再多點!」

老廖的純粹,讓人動容。

相關焦點

  • 巧遇田師傅
    我安慰了一下住在防震棚裡的大哥,又幫他安排了一下生活,決定當天下午返回天津,因這次地震也波及天津,餘震頻頻,我們一家三口跟其他市民一樣正在臨建棚裡暫住。我在外呆時間長了一是愛人不放心,二是留下愛人和年幼的小孩也不安全。大約是下午一點多鐘的樣子,我騎上自行車踏上歸途。
  • 田師傅:傳承創新鑄優質品牌
    我們陽江人過春節有吃炒米餅的習俗。隨著春節的臨近,市民喜愛的炒米餅的生產和銷售也開始熱起來。日前,記者從江城區田師傅新麒食品廠了解到,該廠生產的傅炒米餅不斷推陳出新,滿足市內外消費者的需求。據了解,為滿足市民群眾對春節的食品禮品要求,田師傅新麒食品廠專門從廣州、深圳等地大型市場精心選購食材,嚴格把好食材的質量關,推出兩款新的大夾肉炒米餅。江城區田師傅新麒食品廠副總經理 陳茂逢:為了增加廣大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我們今年在傳統產品的線上又推出兩款新的產品:一款是黑米芝麻大夾肉炒米餅,一款是黑芝麻大夾肉炒米餅,口感就更加豐富,營養價值也更高。
  • 失而復得遇見美好,為出租司機田師傅點讚
    有一種開心叫失主終於找到錢包有一種感動叫真誠遇見了美好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每天都上演著溫暖故事與美麗邂逅「非常感謝咱們隆泰公司田師傅,失主楊先生特意委託我給師傅送來這面錦旗表示感謝。5月29日上午,失主楊先生的同事特意趕到隆泰公司,送來一面「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錦旗,並對冀DT2725田文祥師傅拾金不昧的精神和工作人員的負責態度連連給予高度稱讚和好評。據了解,54歲的田師傅從事計程車行業20餘年,他為人真誠、正直、熱情的人格魅力在計程車行業中有較好口碑。
  • 從田師傅的醃蘿蔔說起——加拿大戰疫之二
    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市是北美以外華裔居民比例最高、被許多大陸移民戲稱為「小解放區」的所在,位於號稱「真金鎮」的市中心三號路附近的田師傅湘菜館雖開業沒幾年,卻已憑藉餐位多、菜色性價比高
  • 大運田師傅的運輸生涯: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
    田師傅18歲便加入了貨運大軍行列,21年的歲月,在他額頭增了好幾道皺紋,在鬢角處添了幾撮白髮。田師傅老家在河北邢臺,家裡主要靠務農為生,田師傅18歲那年便覺察到,種地掙的錢不夠補貼家用,只有出來跑貨,才能掙錢養活家人,「跑車的話一天吃兩頓飯,每到10點左右,服務區就有午飯了,晚飯下午6點就有了。實在餓的不行,吃個火腿、蘋果,一天就這樣扛過去了 。」 田師傅這麼形容自己的飲食習慣。
  • 遼寧田師傅鎮,是全國的重點小鎮,你聽說過這個地方嗎?
    遼寧有一個小鎮,它的名字就叫做田師傅。把這個名字單獨拿出來就像是一個人的稱呼,是的,你沒聽錯,這就是一個地名。國內有很多少數民族語言直譯的城市名字,還有很多聽起來很霸氣的名字。這些名字小編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也是長了見識了。今天要說的這個小鎮就是田師傅小鎮,讓咱們來一起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關於名字的由來,大家會聽到兩種不一樣的說法。小編在去那裡的時候,就聽到了兩種不一樣的答案。
  • 卡城田師傅湘菜館上新菜了,午時舌尖安放處~
    卡爾加裡華人很有口福,田師傅湘菜館把地道湘菜帶到了這裡~開業近一年以來,已經撫慰了不少思鄉之胃。然而,讓卡城上班族興奮的是,田師傅近期推出了極具誘惑力的午時工作套餐!自己帶飯又不想做~現在,您值得開10幾分鐘的車去田師傅了!因為他們的工作日套餐值得是太好吃,太值了!!不信您往下看?!選用上等五花肉,香而不膩,肉質順滑,搭配爽口小菜,工作餐首選!
  • 師父還是師傅,我們該如何稱呼恩師?
    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常會遇到「師傅」、「師父」兩個關乎人稱謂的詞語,往往會混用。 中國漢字精妙,一字之差,卻有不同的內涵。 甫,甲骨文很形象,表示田上有苗,後引申有「始也。大也。我也。眾也。」等意思。寸,表十分,是一種度量衡。《前漢·律曆志》中有:「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一尺。」 所以「傅」這個字,通常指那些手上有分寸、知火候的人。
  • 2010年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投資安排遼寧省本溪縣田師傅鎮太平村至...
    201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本溪縣田師傅鎮太平村至鐵剎山村小張家堡居民組道路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補助資金
  • 被確診的田師傅:年三十的...
    口述:田師傅 | 57歲 | 網約車司機 | 丁蘭街道我是杭州一名網約車司機,今年57歲,河南人,現住丁蘭街道。這個月24號,等做完第三次檢測,我的隔離期終於要結束了。算算日子,從1月22號到現在,正好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從發病、確診、隔離、住院,到現在出院觀察,我像做夢一樣。
  • 一個好師傅,毀了一個家
    一切的改變在於一個女人,一個主動沾染上白孝文的女人,她就是田小娥。田小娥這個女子對於白孝文來說,是帶有朦朧感的。田小娥是黑娃帶回到白鹿原上,這個標誌俏麗的女人卻是個不能進祖宗祠堂的女人。黑娃不嫌棄田小娥,兩人的村外的破窯洞裡安家,慢慢的把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 感恩教師節|師傅,我們有話說……
    執行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優秀的執行經驗需要薪火相傳,「師傅」在年輕幹警的工作生涯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從茫然到獨當一面,從青蔥到沉穩老練,他們的成長都離不開自己師傅的傳幫帶。傳道、授業、解惑,師傅的教導不是戒尺打手心的強制性,而是不斷在我們之間達成共識,為我們這個小的執行團隊創造良好、高效的工作環境。師者是嚴格的,但嚴格的背後是擔當。在細節上,我的師傅向來謹慎律己,即便是「帶好工作證」這種小事也嚴肅強調。他的執行理念是「對當事人負責、對案件負責、對自己負責」,踐行這種理念使我受益頗豐。
  • 師傅,別著急,我們為您開路!
    「大家快看,公路段的車,一定是公路段的人來了,這下我們有救了!」司機師傅們忍不住高興地喊起來!幾分鐘後,公路養護車開到了他們跟前。車剛一停下,穿著一身鮮豔的橘紅色養護服的兩名同志就跳下車來。他們從車裡取下開水壺、泡麵等,踩著厚厚的積雪快步走到司機們跟前。
  • 車主擁護、行業變革,兔師傅「質保十年」鯰魚效應已顯
    距離兔師傅汽車保養(以下簡稱「兔師傅」)「質保十年」政策發布已將近五個月。和所有行業顛覆者一樣,發布當天,兔師傅在贏得一片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聲響「竊竊私語」:會不會只是噱頭?具體操作中,應該會有許多「套路」吧?五個月過去,從最有發言權的車主群體反饋來看,這些擔心確實多慮了。
  • 車主擁護、行業變革 兔師傅「質保十年」鯰魚效應已顯
    距離兔師傅汽車保養(以下簡稱「兔師傅」)「質保十年」政策發布已將近五個月。和所有行業顛覆者一樣,發布當天,兔師傅在贏得一片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聲響「竊竊私語」:會不會只是噱頭?具體操作中,應該會有許多「套路」吧?五個月過去,從最有發言權的車主群體反饋來看,這些擔心確實多慮了。
  • 田蜜事業四周年 | 新的開始,新的徵程!
    2013年11月21日  「田蜜事業」微信平臺成立。承載所有的故事和情懷四年來我們奔波拍照熬夜趕稿深夜推送……努力用鮮活的筆觸生動的鏡頭精緻的排版走進你的生活,與你分享生活的精彩,聽你傾訴為你發聲一臺相機、一支筆、一部電腦
  • 毛不易的師傅,郭麒麟的師傅黃明昊師傅,看到馬麗的師傅不可思議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在娛樂圈就是有很好的一個體現,很多藝人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都多虧了自己的師傅,也因為有了師傅的教誨和提拔才能讓他們發展的順風順水。毛不易[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47名]的師傅,郭麒麟的師傅,黃明昊的師傅,看到馬麗的師傅:不可思議!
  • ...成了年輕的「張師傅」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玉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超
    張超正在幫群眾運砂石接下來半年,我在歷練中成了「師傅」。一次搬不動的東西就分兩次搬;和漿和不好,我就向老同志不停的討教;不會安裝水電,我就認真地向「戰友」一點一點地學……這樣一來,竟然成了一個人人稱讚的技工師傅,大家都笑著說:「我們攻堅隊又多了一個技工師傅,以前有馮師傅、李師傅、田師傅,現在又多了一個年輕的張師傅。」
  • 楊師傅
    他向我點頭微笑,我馬上熱情地叫他一聲:「楊師傅!」楊師傅很友善,他笑著對我說:「是新來的吧!」我點頭說:「楊師傅,請多關照。」楊師傅說:「不用客氣互相學習,以後我們是一個戰豪的戰友了。」當晚天氣不錯,夜空的星星十分的潔淨,像是用清水衝洗過。我跟著楊師傅沿著路坡的小路去查看倉庫,順便熟悉倉庫地形。楊師傅打開倉庫的照明燈,帶著我仔細查看各個角落。
  • 田開昌 我們的班主任王子威
    作者:田開昌 1954年我考入孝義中學,編入初11班。入學初,同學之間彼此生疏,加之當時連綿的秋雨,一下就是半個月。因此,農村的學生想家,城關的學生貪耍。思想混亂,組織鬆弛,班集體基本處於一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