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邱吉爾名言引發重溫《孟子》名篇的人生知天命再感悟
昨天瀏覽朋友圈,偶然看到有朋友發的一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話:「只有各種逆境造成的刺痛,和早期受到的奚落和嘲弄的刺激,才能激發那種完成大業所需要的鐵石心腸和經久不衰的智慧。」
看到邱吉爾的這句話,就想到了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名句。
這句話這是《孟子》最著名篇章之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內容: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篇文章是當年奇麟筆中學時代熟讀背誦的課文,也是至今尚能牢記不忘的為數不多的幾篇古文課文之一。
古今中外,激勵人在逆境和痛苦中,不放棄希望,去發奮努力的名人名言有很多,可以舉出的所謂勵志成功的著名人物經典事例也有很多。
太史公受宮刑而作《史記》,在其《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千萬不要被內心的苦惱和懷疑所擊倒。」是德國哲學家尼採所說的「造就偉大」。
可能每個人在其人生旅途的不同階段中,或多或少的都曾經有過,被這樣一些苦難中憤發的勵志內容教育激勵的經歷。
觀人類歷史與現實生活,天降大任者、賢聖與偉大者其實都只是少數派,而其中世俗所謂的勵志有成的成功者其實就更少了。而人生的逆境及種種苦難與痛苦卻往往是大多數普通人都要去真實面對的經歷。
那些勵志的語言與成功的故事並不是告訴我們在逆境和痛苦中去憤發努力就一定會成功,而是安慰引導我們在逆境和痛苦中不要放棄希望,不要放棄去努力。勇於面對人生的逆境和痛苦不放棄希望與努力,才有可能會多一點兒逆轉的機會。
痛苦與希望同在本是人生相伴相生相依相攜的宿命。
「在『機器的節奏』愈來愈快速、『生活的節奏』愈來愈緊張的異化世界裡」,雖未立而惑,然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奇麟筆,自曉乃凡俗庸碌之徒,不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之輩,不奢望刻求追尋什麼宏願與偉大,唯有盡力保持緊握這自幼小就喜愛的畫筆,去不斷筆耕塗畫,以作凡塵修行,直至虛空歸無,如此,也不枉過此蜉蝣一生吧。
除了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餘幾篇不能忘記的古文課文是《陋室銘》《愛蓮說》及《勸學》的片段。這些自少年學生時代銘記的中國傳統啟蒙讀物,其實對奇麟筆的人生影響至深、至大,至今。哈哈哈。
202012 20
補記:有感而發,連夜撰小文抒懷,文畢又即興創作哲學家尼採漫像一幅,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