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告別張忠謀!

2021-02-25 翎南會


張忠謀,臺積電創始人、董事長,臺灣人尊他為「半導體教父」,他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他入選全球最佳經理人,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

1、 少年時代: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張忠謀 1931 年生於浙江寧波。1931年—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成人之前,張忠謀已居住過 6 個城市,在 10 個學校念過書,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小時候,張忠謀文藝而多才,喜歡音樂會、小提琴、網球、電影,他文採出眾,還曾立志當作家,直到父親受不了他兵荒馬亂還搞天真爛漫,警告說「當作家要餓肚子」,他才收住念頭。高中畢業時,張忠謀被父親誘導考入自己的母校滬江大學銀行系。


兩個月後,內戰爆發了,逃到香港的張家決議:張忠謀要去美國讀理工,以防萬一,將來好在美國安生立命。

「油然生起飽歷滄桑之感覺」的張忠謀於是坐上前往彼岸的飛機,並在記憶中寫下這樣的心情:「舊世界已經破滅,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須鼓足勇氣。」

2、青年時代:美國留學,18歲進入哈佛大學。


1949年,18 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當時他的三叔,早已從哈佛拿到電信碩士學位,之後還拿到應用物理博士學位的張思侯先生,成了美國東北大學的教授。


當時的美國,以全世界5%的人口創造著全世界40%的GDP,正值最黃金時代。他很快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頭」的美國精神感染,也很快在哈佛如魚得水。


哈佛時的張忠謀

哈佛第一年,張忠謀的成績位列全年級前10%。他在哈佛的第一年也成了最後一年。

當時,國民黨徹底潰敗,父母也從香港去到美國,並在中國是回不去了的悲觀中,根據當時華人在美的就業發展情況再次決議,張忠謀必須轉學理工。

學理工,最理想的就是去麻省理工了。張忠謀想去,就去了。


1950 年的麻省也正處於黃金時代,擁有眾多世界級大師,在機械系學習的張忠謀成績依然優異,還幫教授打點工,掙點碎銀子,但卻過得並不快樂。他形容自己對麻省「雖有十分的敬,卻只有五分的愛。」

3、 博士沒考上,一個意氣用事的決定,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一路順風順水的張忠謀,在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卻連續兩次落榜了。

十幾年的讀書生涯嘎然中斷,下一步做什麼都還沒有想到,我何以對父母?對我新婚不久的妻?」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滅。

麻省不留張爺,何處可留張爺呢?


被落榜羞辱的張忠謀,帶著雪恥的怒火,把簡歷一封封地寄給了心目中的大公司,以及萬一大公司不成,先將就一下的備胎們。

然而,牛人之所以成為牛人,很大一個原因是,哪怕意氣用事,甚至當時看來做錯事,他們也往往歪打正著,狗屎運特好地踩到了更加正確的點上。

發出簡歷兩個月內,張忠謀獲得了 4 家公司的工作機會。

其中兩家令他滿意,最滿意的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車,專業對口,待遇也好;比較滿意的是一個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公司不怎麼知名,但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一美金不多,但張忠謀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是福特憑什麼少給一美金的問題。於是,他自信滿滿地跟福特講價:「我恭敬地說,我很想來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請你們考慮提高起薪?」

結果,那個在面試時跟他談笑風生的人事專員,態度180度大轉彎:我們這兒不討價還價,你要來就來,不來,拉倒。這一作,讓本來已經打定主意去福特,但也死要面子的張忠謀覆水難收了。掛完電話他就決定,別了,小氣而無情的福特先生。

1955年5月,年輕氣盛的張先生,一氣之下,去了多給他一塊美金的「希凡尼亞」,進而一腳踏入半導體產業,並一路走到今天。


這也讓他在後來屢生感嘆:「人生的轉折點,有時竟是這麼的不可預期!短短的一個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就讓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

4、 他拼命學習、玩命工作,終於在 27 歲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

進入陌生的半導體,張忠謀什麼都不懂,唯有夜以繼日地加快學習。他研讀《半導體之電子與洞》,他說,這有如讀荷馬古詩一樣的困難,但還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


張忠謀的厲害在於學東西飛快,工作一年左右,他提拔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 4 個小兵。

後來他因跟領導不合負氣辭職,跳槽到德州儀器。


在德儀,張忠謀真正感受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簡直是聽不到的形容詞。加班是不成文的規定,而且全都是自願,也沒有什麼加班費。『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須振作重來,如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贏,一起往前拼。」


身處此境的張忠謀也立即成了鄰居眼裡「瘋狂的工作者」,一進去就立下一大功:

當時,德儀替IBM生產著四個電晶體,其中一顆電晶體在IBM生產的良率10%,但到了德儀,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張忠謀點子很正,被安排來搞定這最難的一顆。

在「每天早上8點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讓產品良率超過了IBM本身,最高達到驚人的20%。

這讓 27 歲的他獲得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5、 同事幹了件驚天動地的事兒,徹底震撼了張忠謀!

張忠謀走上管理崗位時,他的一個同事也在幹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加入德儀不久,他認識了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基友。他們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交談中,這位老兄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上。他還跟張忠謀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並問張忠謀怎麼看?

當時他認為好基友做的事情「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讓他意外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兄卻告訴說,他已經把那玩意兒弄得差不多了。有點被震到的張忠謀,卻又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兒就算弄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麼的遙遠。

但最後,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好基友傑克•基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大仙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並很快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這件事情已經震撼了整個半導體世界。

同事、好基友拿了諾貝爾獎,這得是啥感受??!


傑克•基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張忠謀的同事、好基友

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領教了前瞻技術的力量,而這些在他當時看來跟自己不太有關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後來,成為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6、伯樂賞識,讓他在41歲登上了事業新高峰,成為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1961 年春天:張忠謀再次贏得好機運。「總經理召見我,誇了我一番,說我有足夠潛力角逐未來全公司研發副總裁之職。」走出總經理辦公室後,他還得到一個公司從來沒有給過別人的機會,支全薪去讀博士,公司負擔一切學雜費。

1964 年初:取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並回到德儀的張忠謀,被提升為鍺電晶體研發經理,統領將近 3000 人的隊伍,鬥志昂揚地朝著心中的殿堂狂奔。

33 歲的他:收入已達到美國的中上階級,擁有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學府的學習經歷。

41 歲那年:張忠謀登上了新高峰,成為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 500 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7、 張忠謀:一旦決定幹一件事,就非得幹成世界第一名!

張忠謀升為副總裁之後,世界半導體產業迎來了中國人 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參戰、發起戰爭,並不斷贏得戰爭的新時代。

當時,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

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並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爾已成為內存的象徵,許多公司都在其攻勢下落荒而逃。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


他不但決定大幹內存業務,而且決心奪下英特爾在內存領域的世界第一,打掉它的這個象徵。這個目標嚇到了德儀的寶寶們,但張忠謀態度堅決地推進。他的看法是:混科技產業的大企業,一旦決定去幹一件事,就非得幹成世界第一不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並獲得理想的利潤,否則,就是賠錢去陪第一名耍。


德儀工作的張忠謀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 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 4K 產品開打。

這個大膽決策遭到很強烈的反對,但他以更強的力量勇往直前。

結果,4K 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 CPU 巨頭。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忠謀也算是英特爾的恩人,為逼迫英特爾轉型立了功。

站在最高處的張忠謀,為了保住德儀的絕對優勢,不但在技術上持續領先,而且還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又出招了就一腦子們的汗,甚至丟盔棄甲,主動落敗。

靠著技術、價格上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在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將近 10 年裡,世界半導體市場上,只要是張忠謀主打的戰爭,除了他自己,似乎沒有人可以凱旋包括英特爾、摩託羅拉也不例外。德儀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終被他緊緊握在手裡。

8、 帶領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後,卻因不服公司戰略毅然辭職。

1978 年,有著輝煌戰績的張忠謀,被加大力度向消費性電子產品轉型的德儀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

德儀原本希望他在半導體之外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且是,對張忠謀,對公司而言,都是個錯誤。

1983 年,張忠謀因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離職的消息一傳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門。再三考慮後,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當時,他已是 52 歲的人,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道路對他而言,顯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在他心中,他還需要一個其他意義上的嶄新開始。

9、 56歲重新出發,創業之初就很狂:我只有一條路——做一個世界級的公司。

一個 56 歲的老人,接下來還能幹啥?


張忠謀給出的答案是,重新出發,幹出一番全新的事業,而且設定出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代工公司——臺積電因此誕生。

在這之前,作為德州儀器三號人物的張忠謀已把持半導體世界第一將近 10 年,54 歲到臺灣後,他還當了工研院院長,引領臺灣科創整體前進。


這個基礎讓他有了在半導體業繼續追求世界級的視野、底氣和能力。然而,不是有句話叫「離開平臺你以為你是誰嗎」?沒了世界級的大平臺,從零開始再幹一個世界級,而且是在最燒腦也最燒錢的半導體行業,張忠謀的難不次於上青天。


但張忠謀還是很快幹成了——成功來自他在半導體業徵戰多年之後的觀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變現狀、預測未來的判斷力、想像力。

要幹世界級的事,自然要世界級的人。臺灣當時沒有這種人,他就到國際上找。那時的半導體圈子不大,有大能耐的,要麼是他過去的對手,要麼是他過去的下屬。對手比較難搞,他從下屬找起。

他找到包括英特爾一位副總裁在內的幾位老部下說,兄弟們,來臺灣跟我一起改變半導體產業吧。這些人看好他,卻不看好臺灣,也不看好他搞「製造代工」這個餿主意。最後,好一番努力,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來做了總經理。

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一起,通過私人交情把老朋友、也可以說是老對手——剛剛上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臺灣參觀了臺積電。

新官上任的格魯夫正大刀砍掉儲存器業務,向電腦處理器(CPU)業務轉型,並制定出宏偉目標:要做出強大的CPU,創造和引領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進而從電腦廠商的配件商成為掌握電腦產業的主人。

張忠謀吃準了格魯夫要轉型就必然集中火力搞研發設計的心思,努力說服他:老兄啊,你應該把一些製造業務交給我們,這樣才能騰出更多精力去搞CPU啊,而且大表忠心與決心:我們的廠就是你自己的廠,一樣一樣的,甚至更好。

格魯夫知道張忠謀看穿了他,也認同其想法。隨後,英特爾對臺積電的製造進行了認證。再隨後,臺積電通過認證,拿到了英特爾的訂單。在英特爾這張世界通行證的助力下,臺積電開始了高歌猛進的發展。

1994年,張忠謀辭去了他還兼任的工研院董事長職務,全力投入企業經營。此後,臺積電一路向上,連連成為臺灣最賺錢的公司並保持至今。

10、 他一個人定義了一個產業。

當時,全世界看得見的半導體公司,走的都是晶片設計與製造一腳踢的路子,也就是從上到下垂直整合,什麼都幹。德州儀器、英特爾都是典型。

他這個人是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是全世界一流的、最尖端的一個人物。為什麼 AMD 可以跟 Intel 競爭?AMD 比 Intel 錢少很多,但是 AMD 可以和 Intel 競爭,重要的就是有張忠謀這樣的人。因為 AMD 只要設計出好的產品就行,它與Intel比設計,張忠謀的臺積電和 Intel 比製造。Intel 自己又要設計又要製造,設計和製造的人都要養起來,然後又要自己去投資生產,因為那個設備從留

出經費、發出經費、賒出經費一直上去。現在AMD設計,臺積電為它製造,用製造和Intel拼。到最後,因為Intel的製造比臺積電貴兩倍,品質比別人差,所以Intel的製造就變成了Intel的包袱了。Intel的品牌是資產,設計是資產,但是Intel的製造是它的包袱;那AMD的設計也很好,臺積電的製造很便宜,所以就可以咬住Intel,打出自己的品牌,整個策略就是這樣形成的。

張忠謀的臺積電價錢比Intel便宜這麼多,公司的毛利還能達到50%。他定義了一個產業,救了整個臺灣島臺灣現在最受世界注目的不是PC這個行業,而是IC這個行業。

11、 80歲老人的鐵腕管理:推出夜鶯計劃,效率驚人!

最近這兩年,臺積電還搞出一個「夜鶯計劃」,在之前三班倒、連軸轉、24 小時生產不間斷的基礎上,推行三班倒、連軸轉、24 小時不間斷的研發。

這讓一些員工甚至旁觀者都受不了,但已經 80 多歲的張忠謀並沒有絲毫手軟的意思。而且,他不但要求三班倒,還要求班班都要做出最高效率。

他說,工作產出來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才是關鍵。「別人工作 50 小時,你比他多做 20% 變成 60 小時,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還是比你好。」這樣既勤奮又有效率幹下來的結果就是,臺積電將獨享 iPhone7、甚至iPhone8 的訂單盛宴。

12、 一封信讓張忠謀大怒,10分鐘換掉CEO!78歲的他再度執掌公司。

2005 年,74 歲的張忠謀開始了交班:辭去臺積電總執行長職務,並任命跟隨自己多年的得力幹將蔡力行接任,但這次交班最終讓他失望並以失敗告終。

2008 年金融海嘯期間,蔡力行不但未能領導臺積電應對好形勢,甚至還一度滑向深淵。2009年第一季,臺積電的營業收入比上一季跌了差不多40%,毛利率跌到20%以內。更慘的是,整整一季,臺積電的產能利用只有4%。

張忠謀受不了這個,於是動議董事會,罷免了蔡力行,將權柄重新收回自己的手中。

而據臺灣媒體報導,真正讓他下決心的,並不是業績不好,他收到的一封信:

臺積電長期推行一項人力優化計劃,每年針對績效考核最後 4% 的員工特別管理。這原本是為了提高人力素質,但蔡力行上任後搞成了變相裁員,將最後 5% 員工辭退。

後來,張忠謀收到一封信,心中一位員工的父親懇請他不要裁掉自己的兒子。一番調查後,張忠謀了解到這位已服務臺積電10多年的員工一直表現優異,還曾進入前10%的獎勵計劃。這次是因為這位員工妻子懷孕,需要處理很多家務,但部門為了必須完成「淘汰」5%的任務,所以把他加入了淘汰的名單。

人才和團隊一直是張忠謀最關心的事,交班之後他也曾專門叮囑蔡力行和人力資源負責人,裁員必須經過他的同意。但現在,他毫不知情,員工就這樣被強制裁員,而且還是假借考核、實為裁員,有違誠信原則的錯誤做法。

誠信,是張忠謀在臺積電強調的第一倫理。於是,毫無商量餘地,他把蔡力行撤掉了。甚至是,在了解到真相後的 10 分鐘內,就做出了決定。


13、 張忠謀:居安思危不適用於科技行業,必須時時刻刻思危。

張忠謀是如何制定策略,又如何看待策略的?還有,他對世人如何獲得成功,又有什麼經驗或建議可以分享?甚至,工作之外,他是怎樣的人?

張忠謀認為,企業的策略分兩大部分。首先是大策略,這大概接近大陸常談的定戰略;接下來是小策略,這大概相當於大陸常講的套路或打法。

張先生說,大策略要看趨勢,到大「紅海」之外尋找大「藍海」;小策略則要看客戶和對手,要從競爭中找準客戶需求和對手軟肋對症下藥。

張忠謀認為,大策略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洞見則來自於不斷地想未來、規劃未來。他說,「居安思危」不適用於科技業,因為科技業永遠沒有「安」這回事,必須時時刻刻都思危。臺積電的思危,思的就是未來會怎樣,我要怎樣贏?

但和很多一談未來就要做百年老店的企業家不同,張忠謀對未來的定義並不那麼遙遠。他說:「在科技界,你不能不為將來想,但也不能為太遠的未來打算。如果為太遠的將來著想,往往是徒勞無功,白花很多錢、很多精力。」

他的結論是:「所謂前瞻性,臺積電頂多做到未來五年。」


張忠謀的小策略是從客戶和對手中找關鍵痛點然後精確打擊。臺積電初創時的競爭者,是東芝、日立等日本企業。其產品及合格率和臺積電不相上下,但有大弱點:以代工為副業,還要求客戶技術授權,在市場上跟客戶競爭。

張忠謀據此定出兩個小策略:對外,不和客戶競爭;對內要有彈性,儘量配合客戶需求,並且把這兩個都針對不同客戶做到極致,進而快速建立了相對於競爭者的優勢。

張忠謀與任正非有不少相似:強勢、鐵腕、壯志雄心又腳踏實地,而且也都比較我行我素,不喜歡混圈子逗悶子,也不兄道弟、拉幫結派、走後門搞政商關係,更不投機倒把或鑽法律的空子。和任正非一樣,他也有點知音難覓。

他說:「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我,但我並不準備改變」。


作者:華商韜略(hstl8888)畢亞軍;版權聲明:本文資料主要來自華商韜略(作者畢亞軍),參考資料來自網易科技、網際網路,經毒舌科技粥左羅編輯整理。轉載請保留此信息。

相關焦點

  • ​臺積電張忠謀
    1941年,香港、九龍遭日本佔領,其父張蔚觀攜妻帶子前往重慶,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
  • 張忠謀和張淑芬,感覺像初戀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人在臺北,接見訪客多半在信義路十八樓的辦公室裡,如今這裡多了許多張夫人手繪的美麗圖畫,增加不少明亮溫暖的氣息,但在這辦公室裡進行的訪談,大多是嚴肅的國際經濟情勢或產業大政方針,只有四月的一個下午,不斷有笑聲傳出,原來是張忠謀董事長自己正在大爆內幕,他半開玩笑地埋怨,自己在家辛辛苦苦排好的雜誌陳列, 居然被太座一聲不響地給破壞掉。
  • 張忠謀,我很確定,我們有白頭偕老的打算
    2001年1月23日春節期間,當年70歲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比他小13歲的工研院前臺北辦事處主任張淑芬在美國加州悄悄結婚,此次婚禮相當低調,僅有極少數親友受邀出席。30日張忠謀透過臺積電對外發表簡單聲明,並在報章刊登「結婚啟事」,將喜訊通告親朋好友。這是兩人的再婚,消息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 張忠謀欽點 臺積電接班人是他?
    根據媒體報導,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3月底將改選理監事,臺積電內部證實,張忠謀直接欽點現任臺積電共同執行長魏哲家角逐下屆理事長一職,此舉是否意味為將來接班鋪路,格外引人聯想。 臺積電內部證實,魏哲家將任角逐下屆理事長改選,但不對相關布局做進一步評論。
  • 從張忠謀這十三個人生節點,你看懂了什麼?
    PIZednc張忠謀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1931年—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成人之前,張忠謀已居住過6個城市,在10個學校念過書,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 押寶川普,臺積電騎虎難下,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
    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原來聯電1980年就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當時張忠謀沒贊同,但他卻在1987年回臺灣創立了臺積電,還被外界譽為「晶圓代工之父」,讓曹興誠相當不滿,從此種下心結。
  • 臺積電押錯寶,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當天,島內科技界大佬紛紛出席,甚至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來了一個時隔二十多年後的首次同臺,二人握手破冰。不過民進黨當局卻沒有對這有意義的40周年有更多的表示,當天,蔡英文、賴清德還有蘇貞昌都未到場。據臺媒披露,蔡英文等人不到場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雖然在前些時候,蔡英文和張忠謀還相談甚歡。
  • 臺海觀瀾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三)|張忠謀|聯電|曹興誠|半導體|...
    直到今天,如果臺灣發生地震,臺積電在臺灣的工廠都會緊急備份數據、檢查設備,相關人員會忙作一團。  儘管地利欠缺,但張忠謀所佔據的天時、人和的條件,也是難得一見的。  從天時的角度看,當時全球半導體產業界日、美爭霸,天平正在向美國傾斜。張忠謀從美國赴臺,帶來的是美國的技術和理念,順應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流。
  • 【觀點】張忠謀發表五大心法,不評論郭臺銘參選,從工程師到總經理 半導體教父的經營學
    1.張忠謀分享領導心法 相信臺積電會再創高峰;去年退休交棒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天說,還是會牽掛,但他相信接任者會將臺積電再帶上高峰。他並分享對領導的看法,認為要明確知道方向,也要有跟隨者。張忠謀指出,他一向用誠懇方式對待所有下屬,也強調賞罰分明的重要,特別的是,張忠謀會跟下屬保持一定距離,五、六十年來跟下屬社交非常有限,張忠謀還開玩笑地說「我喝酒也是當總經理之後才會的。」第四是訂價的藝術,張忠謀說,到臺灣後常常聽到說Cost down(降低成本),雖然這固然重要,但Price up(提升價格)更重要,如何把售價提高,「只有一條路,就是提高價值」。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今日退休,30年打磨臺積電,市值力壓英特爾
    1931年,張忠謀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1949年,18歲的張忠謀作為全校1000餘名新生裡唯一的中國人,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第二年,他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1955年,已經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的張忠謀,因為1美元的薪資差距,他放棄了心儀的福特汽車,入職了一家電器公司Sylva-nia半導體部門任工程師,正式踏入半導體業。三年後,張忠謀進入年營業額不到1億美元的德州儀器,成為德州儀器第一個中國員工。1964年,張忠謀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並重回德州儀器。
  • 晶圓代工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1985年,張忠謀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兩人的恩怨也就此拉開帷幕。 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眾所周知,聯電以整合元件設計(IDM)為主,而臺積電在張忠謀的領導下卻專攻晶圓代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惹怒了曹興誠。 在曹興誠看來,這完全是剽竊自己的創意。
  • 你所不知道的張忠謀:「誤打誤撞」的「半導體教父」
    ,正式交棒退休,臺積電進入了「後張忠謀時代」。作為企業掌舵者,張忠謀也是這樣做的,表裡如一;每當分針跳過「12」,時針停留在「6」, 張忠謀緩緩起身,牽著夫人張淑芬的手,「我現在要回家了!」休息,比任何事都重要!平常,張忠謀會在六點至六點半間準時離開公司,周末不上班,也不應酬。
  • 張忠謀表態支持? 蔡英文:他是不碰政治的人
    臺海網4月30日訊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今(29)日展開產業之旅的第一站,前往新竹拜會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媒體問到,這是否意謂著張忠謀表態支持她?對此,蔡英文表示,張忠謀是不碰政治的人,任何人跟他請益,他自己講,他匹夫之責他都會盡一份心力。蔡英文下午出席民進黨中執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作上述表示。
  • 全球華商名人堂專稿 ▏臺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科技巨擘 思想領袖
    張忠謀說:「這樣的豪情,以前、以後都不曾再有。」滬江大學銀行系只讀了兩個月,因為國共內戰許多人又開始逃難。張忠謀也回到了曾經住過5年的香港。「17歲的我,竟油然生起飽歷滄桑之感覺。」因為形勢的急劇變化,父親給張忠謀一個新的打算:要去讀理工,這樣謀生才容易。而且做出送張忠謀到美國念書的決定。這是張忠謀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 張忠謀發4億紅包 臺積電每人1.2萬元
    臺積電22日在新竹縣立體育場舉辦運動會,董事長張忠謀(中)與夫人張淑芬一到會場,隨即前往各區隊巡視,獲得員工們熱烈歡迎。(中央社)    臺積電員工福氣啦!董事長張忠謀今天(22日)大方發紅包,3.6萬多名員工每人可領1.2萬元,估計一口氣發出4億餘元。    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22日召開年度運動會,張忠謀當場送出大紅包。
  •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參與政治 「韓張配」不可能
    臺積電指出,無論藍或綠營政治人物向張忠謀請益,張忠謀都會就他所知回答,盡匹夫的責任;不過,張忠謀向來不參與政治,不可能當韓國瑜的副手。日前《鏡周刊》報導,外傳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有意透過鴻海創辦人郭臺銘的姻親、張忠謀夫人張淑芬,說服郭臺銘支持初選出線的韓國瑜。臺積電錶示,張淑芬雖與郭臺銘是姻親,不過,張忠謀有他自己的立場,並不會涉入政治。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退休生活:出書、演講,只想幫年輕人更多
    2018年6月5日張忠謀正式榮休,臺灣半導體產業「強人時代」落下帷幕。 在臺大的演講中張忠謀表示,從工程師升到總經理,他體悟出許多道理,經營者的責任,是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公司裡面,動員公司員工,迎接機會及挑戰 。目前他持續撰寫自傳,希望透過書的內容、演講,分享自身經驗給年輕人及企業家。
  • 張忠謀的成與功,帶領臺積電進軍國際,改變晶片製造格局
    前言在當今時代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世界半導體行業的格局,使中國在半導體行業不至於處於尷尬地位,這個人就是時年89歲的張忠謀。臺積電的成就和成長就連晶片行業的龍頭因特爾也甘拜下風,現在因特爾的晶片製造任務大部分都交給了臺積電,這表明臺積電的晶片製造能力已經屬於一流。
  • 晶片領域的「執牛耳者」:張忠謀如何將臺積電打造為世界之最?
    年少輕狂,歪打正著進入半導體行業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時年局勢動蕩,張忠謀的童年跟著父母輾轉多地,最終在重慶定居。高中畢業後,由於內戰爆發,無奈下張忠謀和家人逃往香港,張家決定送張忠謀去哈佛求學。
  • 張忠謀的美國式管理,讓員工不敢偷懶
    張忠謀,現年89歲,1931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深陷戰亂的時代,17歲前的他一直都在戰亂中顛沛流離,18歲那年被父親安排到美國學習理工。讀了哈佛、麻省理工之後,卻在2次博士考試中落榜,張忠謀只能步入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