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給尚未滿足醫學需求 康復治療師將成「香餑餑」

2021-01-15 金臺資訊

康復治療師將成「香餑餑」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服務的範圍也由治療擴大到康復服務。如何加大康復人才供給,已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現實健康課題。

中國康復醫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萬春曉教授認為,康復醫學在健康中國的遠景規劃中佔據重要地位,未來發展中機遇於挑戰並存,康復治療師就業前景十分樂觀。

我國康復人才供給尚未滿足康復醫學需求

根據2016年公布的數據,我國每10萬人口中僅有1.4名康復專業技術人才,遠低於每10萬人口15名以上物理治療師、8-10名作業治療師的國際標準。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人,約佔當年全國人口總比例的6.09%,僅有10%的殘疾人能夠得到康復醫療服務。

原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醫改聯合研究報告》指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達到3億人,僅有4.66%的國民具備慢性病預防素養;1242萬名腦卒中患者中,有3/4存在不同程度殘疾,需要康復治療。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救治,如何具備開展重症康復的能力,已是國際康復熱點。

萬春曉教授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康復事業的支持和康復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院校設立康復專業,但每年新增康復畢業生的數量還遠遠難以滿足龐大的康復醫療需求。因此,增加康復專業從業人員數量,加強康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扶持康復醫療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康復人才培養機遇與挑戰並存

萬春曉教授認為,國家對康復行業重視度的加大和一些配套政策的逐步出臺,對於康復行業的發展和康復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她說,新的醫改方案中有很多與康復醫學密切相關的要點,例如:強調預防、治療、康復並舉,確認康復醫療的地位;確認醫藥分開,康復醫療作為以醫療技能服務為特徵的項目,其經濟價值也將得以凸顯;啟動醫生多點執業探索,有利於解決康復醫療高層次人才不足的困境。

萬春曉介紹,在國務院的關心下,20多個康復醫療項目已經納入醫保結算範疇,大大促進了各地康復醫療工作的發展,也將造福於千萬名殘疾者和有功能障礙的患者。

她告訴記者,國家衛健委已經基本完成對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和康復專科醫院的狀況調查。其目標就是確定全國綜合醫院康復醫學工作的現狀,並制定加強康復醫學能力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方法。

萬春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網際網路帶來的新醫療模式,也有助於康復醫療的發展。她說,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是基於排隊掛號的服務方式, 「網際網路 」背景下,醫療服務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在線預約掛號、在線醫療諮詢、遠程手術指導等新型服務方式。她以自己所在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為例介紹,該院康復科目前正在進行這種新型醫療服務方式,患者對於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同等康復醫療服務好評如潮。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危重患者得以生存,但危重症的遺留問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而且出院後併發症及死亡率較高。萬春曉對此表示,如何採取有效的手段幫助ICU出院患者最大可能提高功能,如何更好地開展重症康復,何為重症康復中的最佳技術和流程,這都是國際研究和實踐的熱點。「重症康復治療像是一片亟須開拓的沃土,需要提高青年人才對於重症康復的重視程度。」

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於康復醫療行業發展也是如此。萬春曉教授認為,我國康復行業的發展面臨四大挑戰:一是人們對於康復醫療的意識相對薄弱,對於康復的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還過於淺薄,這就意味著需要加強康復醫療宣傳的普適性。二是醫院對康復科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康復醫學科在各個醫院的發展仍然需要時日,在醫院的總比重難以在短期內表現卓越。三是康復服務機構相對短缺,康復醫療服務將主要由基層醫療機構承擔,而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在康複方面存在軟體和硬體方面的巨大缺口,現有基層醫療機構在結構上不能滿足作業治療的需求。四是服務內容簡單、投入不足、設備落後,在適用疾病的發掘、治療方法的細化以及高精尖儀器的引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康復治療師:一個充滿前景的職業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以及人口生育率降低,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挑戰和巨大的慢病負擔,不但會持續給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也會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

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將預防和康復相結合,從而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此外,《綱要》還表達了對心理健康和殘疾人健康的關注,指出要分別通過「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和「精準康復」策略,為心理疾病患者和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

萬春曉認為,康復醫學在健康中國的遠景規劃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整個國內醫療發展的大環境下,康復需求逐漸擴大,康復治療師的重要性同時被體現出來,因此康復治療師就業前景十分樂觀。

她表示,由於各個城市的康復發展水平不同,各級醫院對康復人才需要滿足的資質不同,康復科治療疾病的種類、治療師的分類和工作模式也存在差異,因此,康復治療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歷背景、研究方向、掌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發展規劃找到適合自己的醫院。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開設以及康復治療師的培養,正是順應社會民眾健康的需要,滿足人們加快疾病恢復的訴求,有著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康復治療師們也會隨著浪潮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夏瑾)

相關焦點

  • 康復治療師將成「香餑餑」
    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上,觀眾在試用專為無法自主行動的病人設計的抬升移位機。視覺中國供圖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服務的範圍也由治療擴大到康復服務。如何加大康復人才供給,已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現實健康課題。
  • 深度解讀運動醫學、運動康復、康復醫學!就業方向你了解嗎?
    運動康復社會環境下的運動康復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病發生率和治療費用居高不下,另外久治不愈慢性病、生活方式病、心理障礙、精神障礙、殘疾人、急性病恢復期的患者、運動損傷等「失健」的康復和幹預也是主流對象,其隨著社會的發展,服務需求倍增,這就給運動康復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消費者,此為拉動運動康復產業發展的源頭。
  • 康復治療師(康復醫學治療技術)與康復理療師的區別!
    康復醫學治療技術(以下康復醫學治療技術的簡稱為康復治療師),這個專業是醫學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首先我們從該職業的具體工作來進行闡述:對患者(客戶)進行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作業能力的評估,並且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出適合該客戶的個體化的康復訓練的康復治療計劃。
  • 高級康復治療師,不如初級醫生,中國康復醫學二十年之怪現狀
    「數以萬計的倖存者成為永久性的傷殘人士,需要長期的康復醫療服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何成奇在撰寫的論文中推算了地震的康復需求數據——僅僅骨折傷員就有6.8萬人。 上萬份骨折、脊髓損傷以及擠壓症候群等臨床病例,雖然讓何成奇帶領的康復團隊有了第一手的治療經驗,卻也暴露了康復醫學的短板。
  • 專業解讀 | 康復治療類人才缺口大,就業前景好!寧波衛生職業技術...
    △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類宣傳片  專業解讀:康復治療類  康復醫學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它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相併列,被人們譽為第三醫學。在國內,康復醫學雖然仍然是一門新興學科,但其發展迅速,已成為一門系統的醫學專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康復治療學專門人才也越來越為社會所需。
  • 雲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掌握康復秘籍,傳遞健康希望——康復治療...
    想掌握進行骨骼肌肉訓練及疲勞損傷後康復的秘籍嗎?想成為幫助病人改善身體功能的專業治療師嗎?  雲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等你來!  人才需求  我國康復醫學是從專業學科劃分出來的獨立醫學學科,目前正處於「黃金髮展的機遇期」,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充實到這個隊伍中。
  • 專訪東方華康總院長李愛川:康復行業照護人才短缺,非公立醫院服務...
    如何讓醫療資源下沉,如何滿足多層次的醫療需求,成了醫療行業內共同思考的問題。同時,非公立醫療機構面臨著不少難點,比如醫保覆蓋範圍有待進一步擴大,非公立醫療機構人才依舊短缺等。此外,目前國內康復醫學尚無標準模式。
  • 康復治療師這個職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隨著我國參加體育鍛鍊人數的增多,運動損傷疾病的患者也迅速增多,對運動損傷康復的需求進一步增大。同時現在社會疾病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的人群急劇的增加,藥物的醫療支出也相應的增長,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負擔。
  • 灌雲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正式啟用啦!
    在現代醫學體系中,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為滿足廣大康復患者需求,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6月2日,灌雲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正式啟用。
  • 李愛川:打造以康復醫學為特色的醫養結合新模式
    11月20日-22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無錫富力喜來登酒店召開,大會以「康復服務於民·醫療質量先行」為主題,國內康復醫療領域知名專家、康復專業技術人員、非公立康復機構投資人等1300多名全國康復同道齊聚,論道我國康復事業發展。
  • 鄭大五附院兒童康復醫學部:手把手教學培養兒童康復專科人才
    記者 吳文可 8月4日上午10時,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五附院)兒童自閉症康復中心,記者見到了遵義醫投康復醫院進修學員的3名代表:領隊楊樹,學員鄧璐瑤、田洪娟。短短3個月的進修時間,以他們為代表的23名學員感受最多的是新鮮、滿足和感謝。
  • 中國康復醫學會重症康復專科培訓基地落戶濱醫附院!
    但是全國重症康復人才匱乏、管理不規範、康復技術介入不標準和質量控制不足等因素,是中國康復醫學會建設重症康復專科培訓基地的重要原因。建設重症康復培訓基地旨在進一步加強重症康復專科培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固強不弱、提質增能,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高重症康復學科水平;按照中國康復醫學會部署和重症康復專業委員會統籌安排,將承擔全國重症康復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包括重症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和康復護士等)、重症康復治療技術準入標準和重症康復質量控制等分階段分批次進行部分培訓;協助總會修訂和不斷完善全國重症康複診療範圍
  • 非公醫協康復醫學年會順利召開,推動打造行業標杆
    「康復醫學每個獨立細分的領域都是一片藍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如是說。郝德明提到,伴隨國家對社會辦醫制度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最近幾年來醫保、政策、資本、人才等各因素利好政策的頻頻出臺,社會辦醫領域呈現著規範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趨勢,其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每個獨立細分的領域都是一片藍海。但同時郝德明清醒地認識到行業內尚存的一些問題:患者對康復醫療認識有誤區、從業人員重醫療輕康復、人才短缺等。
  • 北大醫療腦健康杜俐佼:圍繞孩子做好康復,是做康復人才培養的初心
    早發現、早幹預則是世界上公認的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的基本策略。然而孤獨症康復之路還異常坎坷。杜俐佼介紹,兒童康復教育存在巨大的供需鴻溝。相比持續走高的康復需求,孤獨症康復機構和師資數量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更制約著兒童康復機構發展和孩子獲得更好康復。如果按照1:10的比例,300萬孤獨症兒童,至少需要30萬的康復師數量,但是目前行業的康復師數量遠遠不足。
  • 高質發展,爭創一流:走進雲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康復醫學系
    雲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康復醫學系開設有針灸推拿(臨床醫學類)、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康復技術、醫學美容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五個專業,針灸推拿為國家控制高職專業。  師資隊伍  康復醫學系現有專任教師54人,副高級以上職稱9人,中級職稱17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者20人。兼職教師均來自省級三甲醫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 從北京傳來喜訊,南華附一醫院康復醫學科獲多個獎項
    在一代代康復人的進取奉獻下,附一康復醫學科已從一間理療室蛻變成如今2000多㎡的康復治療區、41張床位的康復病房和各類康復設施設備齊全的康復醫學實驗室……2017年,周君擔任科室主任以來,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將最初整合重組的十幾人發展壯大為目前康復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人才配備合理的專業康復團隊。
  •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龍墨:加快建立完善我國康復治療人員的...
    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健康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康復」從理念、內容到功能,從知識、技術到服務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康復」的內涵已拓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促進康復發展,滿足人們對康復的需求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是必須要高度重視並解決好的社會和民生問題。
  • 康復醫學科教育實習基地授牌|醫教聯合 共建康復高地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健康學院祝亞平院長、康復治療學實訓主任劉吉輝一行出席儀式並為金山醫院授牌。授牌儀式由強金偉副院長主持,我院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朱潔副院長、科教科蔡國平科長等領導出席。朱潔副院長詳細介紹了我院康復醫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我院康復科設有體療室、理療室、推拿牽引室等,提供運動訓練、作業治療、理療、推拿等多種治療方式。開展各種神經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的綜合康復治療。同時科室也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心內科、燒傷科等多科室緊密合作,開展腦血管意外、腦外傷、骨科術後、冠心病、慢阻肺等疾病的床旁急性康復。
  • 2020年中醫康復理療師證書怎麼報名考試辦理條件和市場需求如何?
    關於2020年康復理療師資格證書報名條件和市場需求? 【康復理療師課程安排】;理論講解 技能傳授 考核測試 社會實踐,康復醫學概論、診斷學基礎、內科、外科、神經科、常見疾病康復治療、中醫康復康復醫學在醫療上的實踐主要靠康復醫師、
  • 觀察|隱匿在角落裡的康復治療師
    康復治療師被大家稱為「人體搬運工」,因為在康復治療時,胃肺心腎脾胰肝206塊骨頭639塊肌肉,各個階段發育運動精細過程都要康復治療師信手拈來,所以對康復治療師的要求自然就高了許多。數量和質量落後於需求,固然是限制康復治療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僅憑康復治療師的努力也難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劉名生和很多康復治療師一樣,都經歷過被人認為康復治療師就是做按摩、做理療,幫病人活動活動,但其實康復過程中,治療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醫學不僅僅是治療,應該是預防、保健、康復、治療為一體,共同發展。